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调查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研究果树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白粉病发生为害情况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定期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小麦白粉病的田间消长规律.[结果]小麦白粉病在5月中旬开始为害,核桃小麦间作田和红枣小麦间作田小麦白粉病田间消长规律与小麦单作田基本一致.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小麦单作田.[结论]果树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小麦白粉病田间消长规律基本一致,但果树小麦间作田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高于小麦单作田.  相似文献   

2.
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介绍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包括小麦白粉病、小麦全蚀病、小麦锈病、小麦根腐病、小麦赤霉病、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小麦粘虫,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8种不同小麦专用肥(沃尔田小麦专用肥、心连心小麦专用肥、化佗小麦专用肥、多维宝小麦专用肥、嘉施利小麦专用肥、科邦小麦专用肥、普通小麦专用肥和豫北小麦专用肥)及配套施肥技术对豫北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为豫北小麦专用肥的选择及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和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小麦专用肥的小麦穗数和产量分别增加18.9%~41.8%和17.6%~32.4%,且以化佗小麦专用肥和多维宝小麦专用肥处理较高,其中多维宝小麦专用肥处理的小麦产值、施肥增加的产值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24 626.72、6 031.03、4 351.03元/hm2,施肥产投比也最高,为3.59。8种小麦专用肥中,4种高氮低磷小麦专用肥(沃尔田小麦专用肥、心连心小麦专用肥、化佗小麦专用肥和多维宝小麦专用肥)处理小麦氮、磷、钾总积累量(517.02~590.46 kg/hm2)高于4种低氮高磷小麦专用肥(481.76~502.77 kg/hm2)(嘉施利小麦专用肥、科邦小麦专用肥、普通小麦专用肥和豫北小麦专用肥),其中多维宝小...  相似文献   

4.
2006—2015年中国小麦质量年度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中国小麦由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4种类型构成,分析近10年来各类型小麦年度质量变化,探讨小麦生产质量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小麦生产、科研、购销和加工等环节提供必要的参考。【方法】对2006—2015年中国小麦生产区742个小麦品种7 561份样品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各类型小麦年度比例和8个主要品质性状年度变化。【结果】小麦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但达标样品比例较低。从品种比例看,强筋品种、中强筋品种、中筋品种和弱筋品种比例分别为12.6%、16.7%、68.7%和2.0%,年度间保持稳定。从样品比例看,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样品比例分别为21.0%、16.9%、49.4%和3.8%;各类型小麦样品比例年度间变化差异较大,年度间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呈此消彼长趋势,中强筋小麦呈缓慢增加趋势,弱筋小麦呈下降趋势。从达标样品比例看,各类型小麦达标比例较低,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达标比例分别为4.8%、4.6%、25.0%和0.4%。中国小麦总体质量表现为中筋小麦水平,容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年度间变化趋势不明显,沉淀指数、粉质和拉伸参数呈小幅下降趋势。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品质性状年度间保持相对稳定,沉淀指数、粉质和拉伸参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弱筋小麦近年来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指数年度平均值增加,品质下降。不同类型小麦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容重年度平均值大小依次为中强筋小麦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年度平均值大小依次为强筋小麦中筋小麦中强筋小麦弱筋小麦,沉淀指数、粉质和拉伸参数年度平均值大小依次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年度平均值变幅不同,其中沉淀指数、粉质和拉伸参数年度平均值变幅大小依次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结论】中国小麦品种结构有所改善,各类型小麦达标比例较低,小麦质量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通过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合理增加现有各类型优质小麦品种面积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途径,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小麦质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研究了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苜蓿—小麦轮作后对小麦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小麦轮作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与小麦—小麦连作比较,小麦籽粒产量增加26.83%。苜蓿—小麦轮作能够显著提高0~10、10~3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小麦—小麦连作比较,小麦播种前,轮作体系中0~10、1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小麦—小麦连作体系高出42.47%、47.17%;小麦收获后,轮作体系中0~10、1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小麦—小麦连作体系高出56.39%、54.60%。  相似文献   

6.
研究砂姜黑土上小麦的吸收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氮肥底追比3∶7处理,小麦晚熟1 d。强筋小麦与弱筋小麦成熟期差别不大。小麦氮肥底追比5∶5适合砂姜黑土区小麦生产,小麦产量三因素协调,强筋小麦产量略高于弱筋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7.
李令蕊  王静  袁文龙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8):107-108,140
近10a来,河北省小麦推广品种以高优品质小麦为主,但随着单一追求提高育种小麦的品质和小麦品种的推广,小麦病害逐渐成为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1个重要因素。简要综述了河北省小麦推广品种的情况以及小麦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情况,并提出了控制小麦锈病进一步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已成为目前小麦种植产业的关键,为了增加小麦的产量,提高小麦的质量,促进小麦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针对小麦高产种植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小麦选种、土壤选择、种植施肥等方面系统的介绍了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9.
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包括小麦锈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腥黑穗病与麦散黑穗病、小麦叶枯病、小麦赤霉病、麦蚜等方面,以为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包括小麦锈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腥黑穗病与麦散黑穗病、小麦叶枯病、小麦赤霉病、麦蚜等方面,以为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分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冬小麦生育期不同阶段进行水分控制试验,研究了不同控水处理对冬小麦的产量的影响,同时对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各种灌水方案中,以拔节-抽穗期的2次灌水效果最好。随灌水量的增加,产量表现出抛物线型变化,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对数关系。参试品种中,以品种6365的抗旱性能和产量潜力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中高产麦田水分变化规律及节水灌溉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1990年,在高产地力条件下,进行了麦田水分变化规律及节水灌溉方案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结果:1.麦田0~3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可分为苗期供水层、中期供水层、后期供水层及稳定供水层等层次。2.小麦亩产184.9~456.1kg,耗水量为147.5~451.6mm。高产(400kg以上)小麦耗水量为338~536mm。耗水量的水源分别来自:降水占31.1%~53.7%,灌水占23.4%~33.6%和土壤供水占22.8%~32.7%。3.0~140cm上层的供水量为107~233mm,约占土壤有效贮水量的1/3~1/2。4.高产麦田的节水灌溉方案:灌水次数2~3次;灌水量低限80~115mm,高限125~180mm,干旱年份取高限。灌水时期:播前(底墒)、起身(二棱期)或拔节期、孕穗或灌浆期。  相似文献   

13.
利用底墒效应技术、深耕技术、秸秆翻压技术、抗旱剂拌种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有限灌溉技术、喷施多功能抗旱剂技术,于2006~2007年度在泰安进行推广"黄淮平原冬小麦干旱综合防御技术",试验证明,该技术可增强黄淮平原冬小麦防旱抗旱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劳动力,而且保证产量稳定,值得在黄淮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在影响麦茬稻产量的诸因素中,选择五项可控因素,建立五元二次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经电子计算机模拟、筛选,提出该地区麦茬稻在节水条件下,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为施氮量和插秧密度,其次是浇水次数和施磷量。同时明确了不同产量水平的农艺措施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小麦自然生产力的试验研究和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生态网定位试验建立的小麦自然生产力数学模型,综合研究了热量、水分和土壤有机质3个生态因子对小麦自然生产力变化动态的影响.应用模型对黑龙江省不同气候、土壤肥力地区的小麦自然生产力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滴灌冬小麦不同滴灌量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冠层特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滴灌冬小麦不同滴灌量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冠层特征响应,为北疆滴灌小麦灌溉制度、滴灌参考指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不同滴灌量处理,研究滴灌后土壤含水量时空扩散特征,离滴灌带不同距离麦行土壤含水量在不同生育期动态变化特征及冬小麦冠层特征响应。【结果】在不同时段0~20 cm表土层土壤水分变化最为剧烈,且随滴灌量的增加而趋于缓和;滴灌方式20~80 cm土层为主要储水层;滴灌量为2 475 m3/hm2滴灌后远离滴灌带麦行土壤水分补充极少,该趋势在表土层更加明显;通过增加滴灌量使水分更早向远管麦行扩散;滴灌量低于3 750 m3/hm2进入扬花期后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5.0%,滴灌量低于3 150 m3/hm2进入灌浆期后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接近10%,不利于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总叶面积指数近管麦行较远管麦行高水处理增加9.50%,中水处理增加7.40%,低水处理增加5.72%;不同处理冬小麦倒三节茎粗近管麦行>远管麦行位置,高水近管麦行为0.210 cm,低水远管麦行为0.182 cm。【结论】北疆冬麦区随滴灌量降低土壤水分明显下降,影响了小麦叶面积、株高、穗长、茎粗等个体生长发育;冬小麦返青后滴灌量3 750 m3/hm2缩小近管麦行、远管麦行位置土壤水分差异,减少远离滴管带麦行土壤水分亏缺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滴灌量低于3 150 m3/hm2北疆冬小麦种植区扬花期后0~60 cm土层会出现水分亏缺,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7.
去电子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去电子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选取关中平原典型灌区为研究区开展大田试验。以冬小麦"小偃22号"为供试作物,设置不同的灌水类型(普通水与去电子水)和灌溉量水平(60、120、180 mm与240 mm),分阶段对冬小麦的生长指标与光合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冬小麦的耗水特性、土壤水分变化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同一灌溉量水平(180 mm)下,与普通水灌溉相比,去电子水灌溉的冬小麦生长速率更快,同时耗水量较高,其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亦显著提高了17.8%与15.1%;与0 mm灌溉相比,去电子水灌溉的冬小麦增产46.9%,高于普通水灌溉处理(24.7%)。去电子水不同灌溉量处理中,灌溉量为180 mm时冬小麦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因此,可以将去电子水灌溉180 mm作为关中平原冬小麦高效用水和高产的较优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18.
用彭曼(H.L.Peaman)法计算了全省94个县市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再结合作物系数Kc值计算出小麦需水量ETm;根据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得出了小麦的灌溉需水量(ETm─降水量)。根据以上数据绘制了山西省小麦需水量图和灌溉需水量图,并对各地区的小麦需水量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9.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节水灌溉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缺水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今后有可能成为制约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生产发展的瓶颈。本研究在引黄灌区小麦套种玉米种植方式上小麦产4500 kg/hm2左右的生产水平下,模拟了5种灌水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灌头水的前提下,小麦全生育期灌4次水能够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的要求,获得最高产量,在水资源正常情况下,应采用此灌水模式。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从节水和提高水效益的角度考虑,可采取全生育期灌3水的控灌方式。全生育期灌水超过4次,不但浪费水资源,而且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试验证明:兴堡子川新灌区灰钙土在灌耕、施肥5~6年时,耕层肥力水平还是很低的。但较1985年初灌时小麦基础产量平均提高了24.9%,其中50%地块提高了73.2%~25.9%,25%地块提高了6.4%,25%地块降低了5.4%。该区小麦基础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壤中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的高低,而土壤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又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所以,要提高土壤基本肥力和作物产量,应增施有机肥料。该区灰钙土的基本肥力可使足肥时小麦最高产量达320.0~511.6kg/亩,平均为429.6kg/亩,施肥平均增产199.1kg/亩,相对增加8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