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龙江林蛙繁殖期两性皮肤组织结构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繁殖期黑龙江林蛙皮肤及其腺体的显微结构特点及两性差别。研究发现:黑龙江林蛙雌雄个体在皮肤特定部位的表皮厚度和皮肤总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雌蛙各部位真皮致密层都比雄蛙相应部位的致密层厚,且有显著差别。雌雄性蛙色斑不仅存在两性差异,而且构成色斑的色素细胞数量雄蛙明显多于雌蛙;皮肤腺在组成类型和分布上雌雄也有差别,最明显的是雄蛙躯干的背、腹部存在有大量的特殊黏液腺,讨论了这种特殊的黏液腺在生殖行为中可能产生一些化学交流信号和辅助抱对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从两栖动物皮肤组织中提取高质量总RNA的方法。方法:改良传统TRIzol法,提取皮肤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RNA纯度和得率,1.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完整性。结果:改良方法提取的总RNA,其A260/A280值在1.8~2.1之间,A260/A230大于2;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清晰的28s rRNA和18s rRNA条带,且28s rRNA条带亮度约为18s rRNA的2倍。结论:改良TRIzol法提取的总RNA纯度高、完整性好、杂质少、得率大,易于操作掌握,可以用于相应的分子生物学试验。 相似文献
3.
双峰驼皮肤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对我国25例双峰皮肤组织结构的研究表明,该种动物的皮肤虽也包括表皮、真皮与皮下组织,但表皮较薄,其中仅生发层和角化层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凝胶色谱法对东北林蛙皮肤分泌物中蛋白质及多肽组分分子量的分布进行分析。应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G-50、G-25,利用已知分子量的牛血清蛋白(Mr 66000)、卵清蛋白(Mr 45000)、细胞色素C(Mr 11700)、胰岛素(Mr 5700)、胰高血糖素(Mr 3550)等作为标准品,对流动相、洗脱速度、色谱条件等进行反复试验,用0.5%甲醇洗脱液(含0.14mol/L NaCl)、0.4ml/min流速,筛选东北林蛙皮肤分泌物中分子量Mr 4000左右的蛋白质及多肽,分离获得了大量相应分子量范围的蛋白及多肽组分。该实验方法简便,结果重现性好,适合作为生物工程产品的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5.
东北林蛙与黑龙江林蛙空气呼吸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改进的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对实验室条件下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的空气呼吸静止代谢率(RMR)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林蛙与黑龙江林蛙体温均与环境温度(Ta)呈正线性回归,且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5~30℃之间6个温度条件下,东北林蛙与黑龙江林蛙雌雄个体的RMR均与Ta曲线正相关,相关性极显著(P<0.01),东北林蛙RMR的回归方程为雄性RMR1=176.811-0.914Ta 0.573Ta2,r=0.875,af1=2,df2=27;雌性RMR2=158.997-8.335Ta 0.667Ta2,r=0.914,df1=2,df2=27.黑龙江林蛙RMR的回归方程为雄性RMR3=296.557-12.276Ta 1.282Ta2,r=0.861,df1=2,df2=27;雌性为RMR4=256.13-5.648Ta 0.899Ta2,r=0.921,df1=2,df2=27.无论雌雄个体黑龙江林蛙RMR水平都较东北林蛙高,2种林蛙RMR的差异是与呼吸频率和体表散热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7.
以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为试验对象,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作为环境胁迫因子,通过RP-HPLC分析、抑菌活性和蛋白浓度比较,观察其皮肤分泌物的特异性分泌,以期揭示两栖类动物抵御环境微生物时皮肤分泌抗菌肽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用E.coli胁迫1~18d后皮肤分泌物粗提物洗脱峰数量明显减少了61.54%~84.62%,对4个持续出现的8、9、11和14号洗脱峰的抑菌活性试验显示,8、9号峰对G-和G+菌均表现较强的活性抑制,而11、14号峰仅对G+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此外,E.coli胁迫后第7天组皮肤分泌物的洗脱峰数量、持续出现峰的峰面积值及蛋白浓度与对照组比均明显增加,第23天组均恢复至较高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两栖类皮肤抗菌肽可能在参与机体先天免疫系统防御和启动后天免疫应答的关键环节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绒山羊皮肤及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年绒山羊皮肤毛囊形态在一年中各不相同.绒山羊的皮肤一年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休止期最薄,在毛囊开始重建的兴盛前期最厚;而且初次级毛囊的形态在各个时期基本相同,在兴盛期毛囊较长,各部分完全,而在休止期,毛囊萎缩,从横切上看到大部分成为黑色的细胞团,有的毛干已脱落.绒山羊初次级毛囊在各个时期的形态与人发及鼠毛相似.初级毛囊周期性变化的过程中,只是皮脂腺以下的部分发生变化,皮脂腺以上部分为永久区.同时在毛囊处于休止期的时候,已经孕育着毛囊的再生,在毛根部有一处活动的毛芽,说明即使处于休止期的毛囊也并不平静. 相似文献
9.
10.
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生长与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10月,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东北林蛙养殖场,对1龄、2龄和3龄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的体重(Y)、体长(1)、前臂及手长(f)、后肢长(X)和头宽(z)体尺指标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龄、2龄东北林蛙在7月的绝对生长率最大,3龄东北林蛙在5月和8月的绝对生长率高于其他月;1龄、3龄东北林蛙5月的相对生长率最大,2龄东北林蛙5月和7月的相对生长率大于其他月;不同种源的1龄东北林蛙体重差别显著(P〈0.05);东北林蛙各体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显著(P〈0.01);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东北林蛙体重与其他体尺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8.374+4.417x+1.246z(R=0.923、R^2=0.853、校正R^2=0.851)。 相似文献
11.
12.
pH值对东北林蛙卵的孵化率及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索水域pH值对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卵孵化和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水温21~23℃的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环境不同pH值对东北林蛙卵的孵化率、蝌蚪的日增重、变态率及变态幼蛙初始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精卵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为4~11,孵化率较高的pH值范围为7~9;pH值为6,7,8,9组中的蝌蚪成活率分别为47.95%、48.98%、35.64%和43.64%。在pH值为5.5,6.5,7.5组中,林蛙蝌蚪的变态率分别为94.00%、93.00%和82.00%;变态幼蛙初始重分别为(267.33±46.97)mg、(278.67±37.67)mg和(260.67±35.52)mg。 相似文献
13.
以自然状态下健康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体表常驻菌群为研究对象,用无菌水漂洗掉东北林蛙体表暂住菌后,用无菌拭子收集蛙体表常驻菌并进行培养,之后对单菌落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对菌落形态观察、生化反应管等生化方法测定及16S rDNA序列检测,两方法同时鉴定出东北林蛙体表常驻细菌2种: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和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属于环境常见革兰氏阴性细菌。根据结果推测东北林蛙体表常驻细菌来源于环境,并对其生物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