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针对镇江地区部分桑田土壤,分0~20,20~40cm两个土层进行卵磷脂分解菌和磷酸钙分解菌调查,同时检测了土壤pH、有机质和磷含量。结果表明,卵磷脂分解菌的平均数量顺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而磷酸钙分解菌的平均数量顺序为放线菌〉细菌〉真菌。各土样PH在5.4~7.3之间;有机质含量在8.91~28.46g/kg之间,磷元素含量在0.351~1.488P.g/Kg之间,三类微生物总量与有机质含量和磷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緉山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的灌木阶段(A)、乔灌阶段(B)和乔木阶段(C)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3个阶段0~20cm,20~40cm土层土壤中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緉山森林公园植物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含量,以及微生物量碳、氮、磷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贡献率均表现为0~20cm大于20~40cm。0~20cm土层中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磷以乔木阶段最高,微生物量磷在0~20cm、20~40cm均表现为C>A>B。微生物量氮以乔灌阶段最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对土壤有机质、氮、磷的贡献率均表现为0~20cm高于20~40cm。就緉山森林公园植物群落A、B、C三个阶段的土壤酶活性而言,0~20cm土层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20~40cm(P<0.05),蔗糖酶高出20~40cm15.14%~35.69%。0~20cm土层的脲酶活性表现为C>B>A,且差异显著(P<0.05),蛋白酶活性以灌木阶段最高,分别是乔灌、乔木阶段的1.244,1.442倍和1.680,1.713倍;中性磷酸酶以乔灌阶段的活性最高,碱性磷酸酶则以灌木阶段的最高。3个不同恢复阶段0~20cm 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平皿分离培养及生理生化反应,对桑园土壤中的芽孢杆菌分布及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上层土和下层土中的芽孢杆菌分布及种类存在较大的差异,在1~5cm、5~10cm土层中,芽孢杆菌占细菌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3.37%和2.32%。共检出芽孢杆菌15种,并将其中11种确定到种,在土壤分布中占优势的种为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4.
霍金兵 《江苏蚕业》2002,24(1):60-61
我场始建于1989年,桑园建设也于同期完成,但从1993年秋开始桑树生长出现明显的整体衰败趋势。笔者经过多次分析,得出是否存在因桑园的沟系过浅而影响了桑根的发育,从而抑制了桑树的生长,于是从1995年冬开始着手做了一系列试验和调查,从中得到一些体会,现汇报如下:1 试验设计 低于成年桑树的根系主要分布于10cm-30cm的表土层中,而桑园沟系应以多深才利于桑树的生长发育?于是笔者结合生产操作上的需要,主要设计沟深10cm、25cm、45cm三种深度,试验分场内桑园和农村两个试验点。1.1 场内试验…  相似文献   

5.
河西地区碱茅属植物草地水盐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河西地区2年生、3年生、4年生碱茅属植物人工草地及撩荒地的水盐动态。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含量从表层到底层(0~100cm)呈梯度形分布。上述四类草地分别分布在21.6%~44.2%、25.9%~44.0%、35.0~46.2%、35.5%~46.4%之间,在定期灌溉条件下,各草地20cm以下土壤水分含量在相同层之间差异不显著。2)土壤表层(0~10cm)盐分含量较高,10cm以下盐分含量急剧下降。表层盐分含量以撩荒地最高,4年生、2年生及3年生碱茅草地分别次之,平均值依次为2.46%、1.21%、0.23%、0.18%。20cm以下各层土壤盐分含量各草地均很小,不同草地的同一层及同一草地的不同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各草地在5月与9月有两个返盐期,其它各月(6月、7月、8月)盐分变化较平稳。3)土壤盐分含量与地下植物量无显著相关性,地上植物量的增大,使得草地以蒸腾为主的土壤水分散失量也大幅度增大,这揭示了碱茅草地治盐作用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研究湖北省蚕区3种土壤类型桑园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群结构与代谢功能多样性,为改善桑园土壤质量及改进桑园肥培管理提供依据。7个采样点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细菌数量(黄棕壤土样2-2除外)、种群结构、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并且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均是对糖类的利用能力最强,而对胺类和其他混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较低。黄棕壤土样2-1检测到的桑树根际细菌数量、多样性指数、AWCD值及对氨基酸类、糖类、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高于其他桑园土壤样品,而石灰岩土样1-2检测到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细菌与真菌数量、AWCD值最低,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亦表明该土样采集桑园与其他土壤类型桑园间的差异较大。石灰岩土样1-1和黄棕壤土样2-1、2-2、2-3检测到的桑树根际优势菌属中均有Rhizobium,且桑树根际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均高于其他采样点桑园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细菌数量与AWCD值和多样性指数两两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相关(P0.01)或显著相关水平(P0.05),而真菌数量除与AWCD值呈正相关外,与其他各指标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综上认为,黄棕壤土样2-1采集桑园的土壤能够为桑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石灰岩土样1-2采集桑园则应通过耕作、施肥措施为桑树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省内部分桑园土壤分0~20、20~40cm两个土层,应用比色法测定其脲酶活性及氨含量,并用选择培养基法检测了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类微生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各地桑园土壤中脲酶活性和微生物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所检测的土样中,吴江松陵桑园土样脲酶活性最高,而射阳特庸桑园土壤脲酶活性最低。另外,脲酶活性与微生物含量及土壤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霍金兵 《蚕桑通报》2001,32(3):48-49
我场始建于1989年 ,桑园建设也于同期完成 ,但在1993年秋开始 ,桑树出现明显的整体衰败趋势。笔者经过多次分析 ,推测是否存在因桑园的沟系过浅而影响了桑根的发育 ,而抑制了桑树的生长 ,于是从1995年冬开始做了一系列试验和调查 ,从中得到一些体会 ,现报告如下。1试验设计低干成年桑树的根系主要分布于10~30cm的表土层中 ,桑园沟系应以多深才利于桑树的生长发育?于是笔者结合生产操作上的需要 ,设计沟深10cm、25cm、45cm3种深度 ,设分场桑园和农村两个试验点。1.1场内试验点我场桑园全是以条田化 ,标…  相似文献   

9.
张俊忠  张成霞  刘丽  张东华 《草业科学》2013,30(7):1002-1006
采集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及植被类型下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常规分析法测定土壤中氨化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嫌气性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降解菌、嫌气性纤维素降解菌和溶磷菌的数量,分析了不同海拔及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类群的总数量呈单峰变化趋势;各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总体表现为氨化细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嫌气性固氮菌>溶磷菌>好气性纤维素降解菌>嫌气纤维素降解菌的分布特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总数不同,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稀疏灌丛>咖啡地>雪地。  相似文献   

10.
1 高标准建园 选择向阳、土层深厚、水源充足、生态条件好的缓坡地。建园时做到山、水、园、林、路统一规划。根据行距由坡底逐台向上修筑梯地,第一层梯地修好后,挖宽深各1m的壕沟,然后将上一层的植被连同10cm厚的表土填入壕沟内,表层填入有机肥与土壤拌匀(按每6667m2掺入土杂肥2500kg,并灌透水)。山顶留林地“戴帽”,山腰“绑带”。这样,既可提高山地柿园保水保肥能力,又可增加深层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促进土壤熟化。2 严格选用良种壮苗 苗高70cm以上,有3个以上分枝且分布均匀,嫁接口以上3cm处茎粗08cm以上,根系发达。种植…  相似文献   

11.
黄芪根际促生菌(PGPR)筛选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获得黄芪根际PGPR菌株并明确其促生特性,可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黄芪的根瘤、根系及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根瘤菌与溶磷菌,测定根瘤菌固氮酶活性、溶磷菌株的溶磷能力及分泌3-吲哚乙酸(IAA)的能力,从中筛选出综合性能优良的菌株,并运用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优良菌株的种属。结果发现,溶磷菌数量的分布具有根系表面(RP)>根表土壤(RS)>远根土(NRS)>根内(HP)的规律,有明显的根际效应;经分离纯化获得76 株PGPR菌,其中根瘤菌1株、溶解无机磷菌株42 株和溶解有机磷菌株33 株,其中可分泌IAA能力的溶磷菌株有7株;筛选出综合性能优良,有进一步开发应用潜力的溶磷菌株7株,根瘤菌1株,经鉴定溶磷菌中3株为Pseudomonas sp.,3株为Bacillus sp.和1株为Klebsiella oxytoca,根瘤菌为Rhizobium sp.,这为研制生物菌肥提供优良菌种,同时丰富优良根际促生菌资源库。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高寒草甸根际土中优良溶磷菌资源,本研究从青海省高寒草甸根际土中筛选了4株溶磷菌,结合16S rRNA基因分析法确定其分类地位,并通过钼锑抗比色法和盆栽试验进行了溶磷与促生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4株溶磷菌均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均可形成明显的溶磷圈。在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d后,4株菌株的磷增量在156.17~511.33μg·mL-1之间;溶磷过程中4株菌均分泌多种有机酸,总有机酸量在522.36~986.69mg·L-1之间;盆栽试验表明4株菌均能显著增加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株高和地上部干重;菌株MXSC5,MXSC6和MQC13可使植株全氮、全磷含量增加,且4株菌株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也有正向影响。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溶磷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及微生物菌肥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溶磷菌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英  芦光新  谢永丽  姚拓  荣良燕  朱颖 《草地学报》2015,23(5):1033-1038
为了研究溶磷菌的溶磷机理,探究溶磷菌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PKO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兰州周边的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根际的6株溶磷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溶磷量及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各菌株溶磷量差异显著(P<0.01),有效磷增量在106.53~373.44 mg·L-1之间。供试菌株分泌有机酸的种类主要有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和丁二酸等,但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溶磷菌的溶磷量与总有机酸量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有效磷增量并不完全由总有机酸量来决定,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溶磷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各种有机酸对溶磷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红三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探究红三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改良PKOC2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红三叶根际的4株优良溶磷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溶磷菌培养期间发酵液pH、溶磷量及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菌株MHS7、MHS27、MHS30和MHS49均能分泌乳酸、草酸、苹果酸、富马酸和丁二酸,其中菌株MHS30还能够分泌酒石酸;菌株MHS7溶磷量与pH呈负相关(P>0.05);菌株MHS27溶磷量与pH呈正相关(P>0.05),与分泌乳酸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株MHS30溶磷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分泌有机酸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分泌酒石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株MHS49溶磷量与分泌丁二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各菌株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溶磷菌的溶磷量与总有机酸量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有效磷增量并不完全由总有机酸量来决定,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溶磷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菌株溶磷能力与其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之间的关系存在多样性,不同溶磷菌株存在不同的溶磷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从岷山红三叶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大量高效溶磷菌株,本研究采用Pikovaskaia’s、PKOC1和PKOC2三种溶磷培养基进行溶磷菌株的初步筛选和优良溶磷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并对分离筛选效果较好的PKOC2培养基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采用Pikovaskaia’s、PKOC1和PKOC2三种溶磷培养基,从红三叶根际分离出26株溶磷菌株;经16S rRNA基因序列对7株优良溶磷菌株进行初步比对鉴定,初步鉴定结果为:菌株MHS4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MHS7和MHS19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MHS27为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株MHS30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MHS31为盖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ssardii);菌株MHS49为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PKOC2溶磷培养基优化配方为:葡萄糖18.19 g·L-1,Ca3(PO4)2 5 g·L-1,MgCl2·6H2O 3.21 g·L-1,MgSO4·7H2O 0.25 g·L-1,KCl 0.2 g·L-1,(NH4)2SO4 0.08 g·L-1。红三叶根际溶磷菌资源丰富,优化后的溶磷培养基为高效溶磷菌资源筛选提供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16.
6株溶磷菌和4株固氮菌混合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6株溶磷菌和4株固氮菌混合培养,选择最适培养条件即温度,pH和盐分,为确定促生菌的最佳发酵条件和生态适应性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溶磷菌和固氮菌单独培养或混合培养最适温度在25-35℃,混合培养较单独培养生长良好;溶磷菌和固氮菌单独培养或混合培养最适pH为6.5~7.5,在pH7.5~8.5偏碱性环境下,混合培养生长...  相似文献   

17.
祁娟  姚拓  白小明  高梦莹  孟祥君 《草业学报》2017,26(10):118-128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化肥减量同时配施生物菌肥对苜蓿草地生产力、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探讨生物菌肥的最佳替代量及作用效果,为苜蓿地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P100(100%磷肥)、M100(100%菌肥)、P75M25(75%磷肥+25%菌肥)、P50M50(50%磷肥+50%菌肥)、P25M75(25%磷肥+75%菌肥)、R100(100%固氮菌)及CK(不施肥)。结果表明:1)单施磷肥(P100)能明显提高第一次刈割苜蓿产量,磷肥与菌肥3∶1(P75M25)配施对第二次刈割苜蓿产量影响显著(P<0.05)。从总产量来看,磷肥与菌肥1∶1(P50M50)配施效果好,总产量较对照提高了60.45%,其次为处理P100,增产58.40%。2)菌肥与磷肥配施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尤其是处理P50M50对第一次刈割0~10 cm土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影响均显著(P<0.05),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04.6%、174.5%和33.2%。3)处理P50M50和P25M75明显提高了4种土壤酶活性,且对第一次刈割10~20 cm土层影响显著(P<0.05);除第一次刈割0~10 cm土层外,处理P25M75对微生物量碳、氮及磷影响均较其他处理明显(P<0.05)。4)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蔗糖酶灰色关联度值(0.842)最高,其次为产量(0.814),而微生物生物量磷灰色关联度值(0.512)最低,其次为微生物生物量碳(0.553)。磷肥减半配施菌肥(P50M50)提高了苜蓿产量、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同时亦降低施用化肥对土壤的危害,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8.
桑树根际解磷细菌能够改善桑树营养,促进根系生长。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桑树根际分离获得32个具有解磷能力的细菌分离物,经rep-PCR基因指纹分析得到19株解磷细菌。经解磷能力测定,PYP2、PYP4、PYP6、FYP2菌株具有较强的解有机磷能力,FWP7、PWP4菌株具有较强的解无机磷能力,FWP1、FWP9、FWP11、PYP6和PWP1菌株的解有机磷和无机磷能力均较强。利用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及16S rDNA碱基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对具有较高解磷能力的菌株进行了鉴定:FWP1、FWP11、PYP2、PYP6、FYP2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FWP9和PWP1菌株为贪噬菌属(Variovorax sp.),FWP7、PWP4菌株为根瘤菌属(Rhizobium sp.)。  相似文献   

19.
溶磷菌在5种不同培养基中溶解磷矿粉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小麦、苜蓿根际分离的4株溶磷菌(Lx81、Dm84、Jm92、Lx191)接种于PKO、SP、NBRIY、NBRIP、NBRIYP等5种培养基中测定菌落直径、溶磷圈大小、培养液有效磷含量、pH值及总有机酸含量的方法,研究溶磷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和溶磷特性。结果表明:Lx81和Lx191在PKO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最大,Dm84和Jm92在NBRIY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最大;4菌株在NBRIP培养基中的溶磷量、总有机酸含量、pH下降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中的值。为了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溶磷菌株,在以后的工作中建议采用NBRIP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