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重点示范推广18个渔业主导品种和8项渔业主推技术,以及若干地方优良品种和先进养殖技术。18个主导品种:刺参、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黄海1号"、中国对虾"黄海2号"、大菱鲆、褐牙鲆、半滑舌鳎、海湾扇贝、梭子蟹、"东方2号"海带、"荣福"海带、皱纹盘鲍、河蟹、建鲤、彭泽鲫、草鱼、乌鳢、罗非鱼。  相似文献   

2.
《饲料与畜牧》2004,(2):37-37
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会议审定,中国对虾“黄海1号”、松荷鲤、墨龙鲤为水产优良养殖品种,剑尾鱼RR—B为水生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在全省广泛征集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专家的筛选论证,正式印发《关于发布2014年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将28个渔业主导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向社会公布。此次共发布28个主导品种主要有刺参、大菱鲆、半滑舌鳎、中国对虾等,10项主推技术主要有刺参池塘安全度夏及健康养殖技术、海水工厂化及循环水养殖技术、池塘水质综合调控及节能减排技术等。2014年山东省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该品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选育而成。中国对虾"黄海2号"是采用群体、家系与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经10代连续选育获得的品种。该品种生长速度快,收获体重比未经选育的野生种提高30%以上,适合大规格商品虾的养殖;具有明显的抗病性,表现为不发病、染病后死亡慢等特点,染病死亡时间延长10%以上;驯化特征明  相似文献   

5.
2004年2月17日,农业部发布地348号令,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会议审定中国对虾″黄海1号″、松荷鲤、墨龙鲤为水产优良养殖品种,剑尾鱼RR-B为水生实验动物。中国对虾″黄海1号″、松荷鲤、墨龙鲤为适宜推广的水产优良养殖品种,但其只适宜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剑尾鱼RR-B系为适用于水环境监测、水产药物安全性评价、化学品毒性检测、动物疾病检验模型及遗传生物学研究等领域的水生实验动物。农业部发布推广养殖的水产新品种@张延军  相似文献   

6.
《饲料与畜牧》2004,(6):31-31
我国科研人员研制的“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养殖新品种通过了技术鉴定。该品种表现出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较强的优良性状。规模养殖试验群体的体长比对照平均增长8.40%,体重增长26.86%,养殖成功率超过90%,而未经选育的对照池养殖成功率不足70%。通过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RAPD技术、微卫星DNA技术以及线粒体DNA分析等研究了不同选育世代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7.
近日.山东省农业厅、科技厅在全省广泛征集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基础上,经专家筛选论证,确定了2009年发布“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等40项主推技术和“济麦20”等80个主导品种。处置农作物突发性灾害有了“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辽宁省庄河市养殖的千余亩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2号"顺利通过中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组的现场验收,其中精养池17尾对虾重500克;虾参混养池16.3尾对虾重500克,平均亩产量分别为156千克和78千克。  相似文献   

9.
《饲料与畜牧》2004,(6):32-32
“东方2号杂交海带”通过了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初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新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东方2号杂交海带”是采用配子体克隆杂交技术培育成功的又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还新品种。该新品种具有孢子体叶片宽大,色泽深褐,基部近圆形,纵沟明显,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10.
对虾养殖业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水产学会陈宪春1993年4月我国南方沿海发生了“虾瘟”。它像“多米偌”骨牌一样,沿着蓝色的海岸,一路向北延伸,一个个虾塘眼睁睁地看着“全军覆没”。8月份,最后一块“多米偌”骨牌倒在鸭绿江口的黄海岸边。至此,中国的对虾养殖业遭...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海带渣添加比例及其酶解产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本试验进行了如下2个试验: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试验和海带渣酶解产物应用效果试验。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试验(试验1):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配制海带渣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0.5%、1.0%、2.0%、3.0%、5.0%的6种饲料(分别记为D1~D6组),投喂初始体重为(1.00±0.10)g的凡纳滨对虾49 d后,对对虾的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胃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进行测定。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虾。海带渣酶解产物应用效果试验(试验2):在试验1得出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为3.0%的基础上,以试验1中添加3.0%海带渣饲料作为海带渣对照组(A组),再分别用β-葡聚糖酶酶解海带渣(B组)和蛋白酶酶解海带渣(C组)等量替代A组饲料中的海带渣,投喂初始体重为(1.00±0.1)g的凡纳滨对虾56 d,试验结束后测定对虾的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胃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虾。试验1结果显示:D4、D5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5组对虾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海带渣添加比例的增加,胃中胃蛋白酶及血清中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上述3种酶的活性均以D5组最高,且D5组血清中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结果显示:与未经酶解的海带渣相比,海带渣经β-葡聚糖酶酶解后可显著提高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并能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海带渣经蛋白酶酶解后可显著提高对虾的成活率(P0.05);B和C组对虾的胃中纤维素酶活性较A组显著降低(P0.05);B和C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活性以及C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由此得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海带渣的适宜添加比例为3.0%。海带渣经β-葡聚糖酶酶解后可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而海带渣经蛋白酶酶解后可提高凡纳滨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对其生长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乳业》2010,(9):77-77
为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2010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农办科[2010]14号)要求,继续做好奶牛“适度规模奶牛场标准化养殖技术”、“奶牛全混合日粮(TMR)调制技术”以及“生鲜乳安全生产技术”等3项主推技术的培训和服务工作,推进现代奶业建设,  相似文献   

13.
根据桂蚕2号四个亲本的品种特性,合理制定繁育计划,采取加强饲育管理、控制化性、加强“五选”和制种期管理等系列技术措施,可以获得优质高产的桂蚕2号桑蚕原种。  相似文献   

14.
《畜牧市场》2005,(5):17-17
农业部发布第485号公告,公布了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界第二次会议审定的7个水产养殖新品种:豫选黄河鲤为适宜推广的优良养殖品种(品系),"大连1号"杂交鲍、"荣福"海带、东方2号"杂交海带为适  相似文献   

15.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家禽育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持续引进吸收并转化应用先进技术,在高产蛋鸡育种方面成功培育了“京红1号”、“京粉1号”和“京粉2号”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新品种,打破了进口品种长期垄断的局面.本文总结了其近年来在蛋鸡育种实践中成功应用的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山东省农业厅、科技厅在广泛征集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基础上,经专家筛选论证,确定了2010年农业主推技术40项和主导品种86个。40项农业主推技术具体为: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旱地小麦早、深、平增产节水栽培技术、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晚收增产技术、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相似文献   

17.
4月18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和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举办的“新品种培育与蛋鸡产业发展论坛暨‘京红1号’和‘京粉1号’蛋鸡新品种发布会”在庄严的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论坛,更不是一场简单的新闻发布会,重要的含义在于,中国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了国际水平的蛋鸡品种和配套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充分利用铜仁市丰富的渔业资源,切实抓好水产品种结构调整优化,贯彻落实铜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j个万元”工程实施意见,快速推进全市生态渔业发展,铜仁市渔业技术推广站2013年进行了“铜仁市生态养殖大规格大闸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朱洪顺 《四川蚕业》2012,40(1):19-19
<正>为了正确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种养水平,2011年11月上旬四川省农业厅组织专家组对2012年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进行了推荐评审。蚕桑品种方面,"川山×蜀水"、"川桑98-1"、"蜀椹1号"被评为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桑蚕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合新疆种植的果桑品种,对17个果桑品种进行栽培试验,调查各果桑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椹1号”“8632”和“红果1号”3个品种单株产量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中等,丰产性较好,适合在南疆地区露地栽培。“红果2号”“台湾2号”“一串红”和“四季果”,单株产量最低,适应性较差。新疆本地品种“和田白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口感浓郁,但是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