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因材巧施艺     
2007年3月,河南青年盆景作家吴德军先生应湖北武汉朋友邀请,赴武汉创作了一批盆景,今再选一件刺柏盆景的创作过程与读者交流。  相似文献   

2.
正10月18日,湖北省花木盆景协会盆景分会会长刘昌广召集协会副会长及秘书长,从各地奔赴武汉新洲区祁建民副会长的盆景园,观摩盆景作品,交流创作技艺,共商湖北盆景的发展大计。新洲祁建民先生长期从事盆景事业,尤其挚爱黄山松,对黄山松盆景的创作、养护有独到的技艺,并于新洲城郊自筑一园,倾其所力搜集黄山松及其它各类盆景素材,用心揣摩创作养护。盆景园内,近千盆各类盆景  相似文献   

3.
五针松创作     
2008年3月,安徽省盆景艺术大师樊顺利先生应武汉山茅草堂主人李城先生之邀赴武汉进行盆景创作交流,期间樊顺利先生创作了数件佳作,今择其一件与读者交流。李城先生数年来致力于推动湖北松柏类盆景的发展,虽时日不长,但其收藏、创作了众多优质松柏盐景,得到国内众多专家的赞赏,成为湖北松柏类盆景对外交流、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极大地促进了湖北松柏及杂木类盆景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创作地点:武汉屹苑武汉屹苑盆景文化艺术博物馆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原常务副会长曹志振先生倾力打造的以弘扬盆景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武汉屹苑盆景文化艺术博物馆馆藏各类盆景逾千盆,以柏树盆景见长,其馆藏柏树盆景品质与数量都享誉业界。叶学梁是安徽新生代青年盆景作家,跟随资深盆景作家解正贵先生学习制作盆景多年,功底深厚,尤其对大型盆景桩材雕刻驾轻就熟,许多平凡桩材经其雕刻后有脱胎换骨之效。  相似文献   

5.
去年12月,在武汉东湖举办的“99’湖北省盆景奇石展览”荆门馆,我看到了郑绪芒先生创作的一盆大型树石盆景《风景这边独好》(见封面)。借助于标牌的提醒,我才记起——去年4月在荆门召开的“第五届华中地区盆景学术讨论会上,我曾拍摄过它的前身(见图一),当时只完成了右侧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6.
《花木盆景》2022,(2):16-17
<正>中国幅员辽阔,复杂的地貌、数不尽的传说,造就了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山水文化,中国山水盆景无疑是绚丽多彩的瑰宝。湖北武汉赵德发先生与陈圣先生共同创作的诸多山水盆景长卷就堪称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卷,从中可以领略大好山河的雄壮与秀丽!赵德发从事山水、水旱盆景创作逾三十年,年轻时与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冯连生、刘传刚等交流频繁,受益颇多,对山水、树石组合盆景有着深厚的功底。数十年来,在武汉、荆门、常州等地知名盆景园都有赵德发创作的大型山水作品展示,气度雄浑,意韵深远,咫尺盆盎中展现出自然  相似文献   

7.
山茅草堂乃武汉企业家李城先生2003年创建,斥资引进外地成品及半产品盆景桩材,大力开发湖北丰富的黄山松及刺柏资源,取得丰硕成果。建园仅仅3年余,山茅草堂收集的松柏资源无论规模、档次都已具盛名,成为湖北盆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台湾盆景大师李仲鸿、中国大陆盆景大师王选民及樊顺利等多次到园中交流技艺。2007年3月,河南省青年盆景作家吴德军先生在杨金萍先生的协助下对友人的一棵刺柏进行了初次创作,现将过程刊录如下,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8.
2021年1月16日,武汉盆景沙龙爱好者相聚东湖花木城,共计带来心仪盆景四十余件,武汉盆景沙龙第二届盆景展精彩亮相,为武汉盆景爱好者提供了一场自由交流、探讨盆景艺术的新空间。武汉盆景沙龙由黄伟和高昆等策划发起,武汉众多盆景爱好者积极参与。此次盆景展览树种丰富、形式多样,有真柏、黑松、黄山松、黄杨、老鸦柿、对节白蜡等树种,具有武汉特色,展览不设评委。  相似文献   

9.
盆景人在盆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经常奉为圭臬的一句话是: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这说明在进行盆景创作与鉴赏活动时,既要注重盆景的思想与内涵,又要注重盆景的整体布局,注重画意的表现。这里还必须注意一种倾向,我们通过对中国画的学习,目的是创作出充满画意的盆景,而不是照着一幅画去创作盆景,虽然中国画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值得学习,但盆景绝不同于绘画。下面,就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美的发掘     
2006年12月,波兰青年盆景作家MARIO KOMSTA(以下简称MARIO)应常州宝盛园之邀,赴常州进行了十余天的盆景创作。MARIO是波兰人,因对盆景的热爱赴日本苔圣园学习盆景多年,此次赴常州也完成了一批盆景的创作,今仅选取其对一棵资材平庸的黄山松的创作,让我们共同感受盆景创作过程中如何利用废弃资材,如何从看似无用的资材中发掘其隐形的美。  相似文献   

11.
奇劲唱风     
徐旻 《花木盆景》2013,(12):4-4
这是一件气韵苍劲、树相奇绝的赤松盆景作品,曾隐身于松柏蕴秀的武汉沙湖盆景园,园主曹志振先生素喜松柏,多年来在松柏盆景创作上悉心钻研,不断实践,园中佳作日新月异,《奇劲唱风》便是其中代表。  相似文献   

12.
许德恭 《花木盆景》2004,(10):14-15
在第三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武汉)期间,与会代表在座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盆景作品的原创作和改作或收藏在权属方面应该如何界定?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盆景界深入探讨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盆景艺术无疑是富有创造精神和个性特点的,其创作必然应该享有相应的权益。但是盆景艺术不同于美术、音乐和学等艺术,它是具有生命力和可塑性的,一个盆景作品完全有可能经过一次、二次甚至多次改作而成为另一件不同于原作的作品,这种情形下,原创作和改作创作的权属该如何界定呢?——但这还只是比较理想的设想,更多的情形是改作基于原作的架构来进行,二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关系,而并非去旧换新,因而权属界定就更趋复杂。确切地说,这里的“权属界定”应该主要是针对作权中“署名权”而言的,虽然“署名权”的界定会涉及到其它的权属问题,但“署名权”首当其冲,因此成为探讨之关键。在讨论会座谈期间,编曾听到三种意见:其一是应当给每件盆景作品建立相应的盆景档案,将原作、改作和收藏一一录入,有据可查;其二是认为署名应以周期为标准,作品未转售之前,署名权应属于原作,被收购或收藏后,购买或受赠必定会对作品进行养护、改作,因而应当以出售或转赠时间为限,更换为购买或受赠的署名;其三则认为盆景作品的原创作的创作时间历时较久,而收藏或收购所进行的改作仅仅限于细枝末节,因而不可享有署名权。众说纷纭,未能统一。《盆景赏石》版自本期起,在“盆景论坛”栏目就“盆景作品的原始创作和改作或收藏的权属界定”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业界学和广大读能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3.
《花木盆景》2014,(3):58-63
盆景是缩微的园林,园林是放大的盆景,盆景与园林相辅相成,互为依存。随着国内众多私家庭院高规格的建设,盆景与庭院、园林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与密切,高端的庭院树其实就是按盆景的理念与要求创作的超大型盆景,园林景观中的布石、树石关系与树石盆景的理念如出一辙,模糊了盆景与庭院景观的界限,盆景在庭院建设中得到发挥与应用。武汉光谷园艺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湖北最具影响力的乡土树种一对节白蜡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公司现有大树苗木基地一千余亩,有对节白蜡、柞树(刺冬青)、朴树、三角枫香樟、榔榆、桂花、紫薇等大树数万株,数获“全国十佳苗圃”称号,是湖北省重点园林企业。  相似文献   

14.
郑国顺先生,生于1958年,安庆市人,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安庆市盆景艺术研究会会长,安徽省盆景艺术大师。他生长在皖江文化名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盆景创作与研究上,尤其致力于松、柏盆景创作。十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徽派盆景的传统技法,在继承和发扬徽派盆景传统方面有所突破,创作上走出了徽派传统模式。其作品弘扬徽派雅士盆景中借景抒情的特点,在盆景艺术共性中追求自己的创作个性,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  相似文献   

15.
盆景艺术,做为一种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创作基础,还要求创作通过一种形式来表露出来。形式美也是盆景的创作来自于自然,高于自然,但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自然形式来创造,这就要求盆景的创作必须具备较强的自身化修养和艺术的创作水平,从而通过充分表现出作所追求的创作个性,对于一盆成功的盆景作品,我们必须具备怎样的心理来观察欣赏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争议呢,这就是每个鉴赏的不同心理表现。  相似文献   

16.
方志鹏 《花木盆景》2003,(12B):16-17
在当代盆景界,上至名家巨匠,下至后学稚子,都是以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式”盆景为创作目标。“自然式”盆景已形成一股主导潮流。对“自然式”的追求,给盆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盆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盆景艺术由边缘艺术或“准艺术”走向高等艺术的必由之路。笔作为一名盆景爱好,在与盆景友人的交流、创作实践和对盆景理论的学习当中,获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武汉屹苑盆景园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盆景艺术协会名誉会长曹志振先生在武汉青菱湖畔精心打造的一处私家盆景园,收藏各类松柏类盆景及少许杂木盆景共计千余盆,其由山采刺柏嫁接而来的真柏盆景及黄山松、赤松、黑松盆景铭品众多,不乏在国家级大展中荣获金奖的力作,是武汉最具规模与品质的高端盆景园之一,也是展示湖北盆景风格与实力的知名盆景园。武汉屹苑盆景园园主曹志振先生痴迷盆景数十年,二十余年前受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选民先生影响,打破湖北地区盆景多为杂木的传统,对松柏盆景  相似文献   

18.
盆景创作中,对盆中树木生理活动进行控制是盆景制作的重要手段。对盆中树木进行控制是盆景创作基础,没有控制的盆中树木不是死亡就是杂乱无章,无法称其为盆景。盆景创作中的制作技法从主体形式上分截干蓄枝法和蟠扎修剪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盆景谁主沉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盆景艺术发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学家、诗人、画家、民间艺人或亲自创作盆景,或用诗歌吟咏盆景,或用绘画描绘盆景,或书论述盆景。使园艺栽培的盆栽,升华形成具有意境的盆景艺术,为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盆景艺术作出重大贡献。他们创立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神游盆景的审美观点,总结“小中见大”的盆景创作手法,要求注重画意……为创作中国盆景艺术提供了法则、理论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11月27日至29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长鲍世骐与陈国健、申洪良、马金文、陈文辉、鲍子建等一行专程到武汉,探访故友新朋,看名园赏铭作,交流盆景技艺,先后深入武汉最具特色的盆景园和花木盆景杂志社新办公地址实地考察指导。湖北尤其是武汉盆景文化沉淀深厚,早年在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先生的带动下,武汉盆景在全国拥有独特的地位与影响力。近年武汉盆景在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