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干旱区绿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绿洲的稳定事关干旱区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绿洲稳定性成为近年干旱区研究的热点。从生态系统、景观、流域3个层次综述绿洲稳定性研究现状,提出在未来应建立高效节水绿洲的同时,还应加强田块、灌区和绿洲不同尺度水效益及其对绿洲水文循环影响的评价研究;加强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绿洲稳定性研究;加强人工绿洲建设与天然绿洲稳定的关系、流域内绿洲空间布局、结构与绿洲稳定性关系、绿洲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比例与绿洲稳定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生态经济均衡理论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均衡分析,提出了现代绿洲系统演替的基本机制,提出了现代绿洲生态经济双向共进演替机制EE-BCM,依此提出了现代绿洲稳定性的内涵,绿洲稳定性实质是绿洲复合系统生态与经济的正向协同共进演替状态(P-BCM),建立了概念模型。基于上述理论,建立评价模型,并对阜康绿洲进行了评价,与实际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3.
关于绿洲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26  
本文较全面的论述了绿洲的定义、分类、形成与演变、绿洲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绿洲经济的特点与绿洲生态经济发展的途径,同时就绿洲的建设与管理也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新疆绿洲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合自然及社会人文要素,借助于遥感等技术手段,应用地理相关分析法,环境本底法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新疆典型绿洲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新疆绿洲具有物质,能量及信息融合的高效性,景观模式的明显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特征,新疆绿洲的形成与演变是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文条件决定着新疆绿洲的景观格局和规模,地貌条件决定着绿洲的宏观部位,人文活动决定着绿洲的演化方向,建立新疆绿洲的防护保障体系,实行绿洲的综合监控与管理,加强绿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维持绿洲的生态安全和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银川平原绿洲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银川平原的人工绿洲依托于黄河,绿洲的稳定性与黄河引水量、地下水资源开采规模具有深层耦合关系。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黄河水量的波动性和递减趋势、绿洲内部的盐渍化和周边地区的荒漠化等,是影响银川平原人工绿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提出注重对黄河系统的研究、强化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实施生态农业、加强对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加强银川平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四十年新疆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态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新疆近 40多年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看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较为显著 ,生态建设有所改进。它主要表现在 :单产水平提高了几倍 ,农田防护林网逐步完善 ,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加强 ,盐渍化治理也有所进展 ,生活能源的短缺得到改善。但总体上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协调仍是明显的。主要问题有 :作物结构单一 ,下游区域缺水使绿洲稳定受到威胁 ,农田施肥重化肥轻有机肥 ,河水水质盐化加重。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只有逐步解决不协调 ,才能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绿洲是地球陆地上干旱区特有的一种生态地理景观。它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干旱区生物界生栖、繁衍的主要场所。绿洲的稳定关系到干旱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中国干旱区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因此,绿洲稳定性成为研究干旱区的热点问题。中国干旱区的茫茫荒漠盆地与皑皑积雪高山呈鲜明的对比,是纵横交错的内陆地区。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以供人类居住,而不断开发成为人类生活、生产的根本基地。在这里,人们失去绿洲,如鱼失水,难以长期维持生存和发展,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这是由绿洲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同时,绿洲一开始就处于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荒漠所包围,随时受干旱、缺水、风沙和盐碱等侵害。自然条件一般短时期内不会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必将引起有限的绿洲土地与资源发生变化。历史的经验告诫人们,不加强绿洲土地与资源的保护,就会破坏干旱区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的平衡,威胁干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疆绿洲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结合新疆绿洲环境生态所具有“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等脆弱性特点 ,对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土地生态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阐述新疆生态环境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绿洲稳定性研究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系统是干旱区的脆弱系统,争取绿洲系统向稳定性、有序化方向发展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基础目标。文章从绿洲稳定性概念、绿洲稳定性研究的主要内容、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绿洲稳定性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绿洲稳定性研究领域国内外的代表性观点,系统介绍了绿洲稳定性评价研究的热点领域、争论的观点和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绿洲稳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新疆绿洲生态安全及其维护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新疆分布着我国重要的绿洲农业区 ,又是我国资源、能源的重要接替区 ,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 ,新疆绿洲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清醒、客观、准确的认识新疆绿洲的生态环境现状 ,制定相应的整治对策 ,对于新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充分剖析该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 ,对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作了分析 ,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绿洲区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绿洲的形成与地貌、气候、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有关,特别是热量条件与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着绿洲生产力的大小.在对绿洲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气候地带的差异性、地貌单元和内陆河流域的完整性为区划原则,以水热条件、地貌单元、河流属性等为指标,进行绿洲区划;将中国绿洲划分为3大区及14个二级区;阐明了在二级区采用"区、类结合" 的划分方法,以地貌形态成因类型为指标进行绿洲类型的划分,可不再进行三级以下的区划.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人工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演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新疆人工灌溉绿洲形成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水文、地貌、土壤和植被,并与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活动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及人口增长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的古绿洲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三角洲上;老绿洲多在冲积扇中下部和冲积平原;新绿洲则多在老绿洲的外围和边缘.吐鲁番盆地在依靠火焰山泉水灌溉时,绿洲在火焰山以南;18世纪以后,绿洲主要分布在依靠坎儿井灌溉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后,实行渠、库、井联合灌溉,绿洲原地不断扩大.天山北麓平原,绿洲最初在交通和军事据点,后发展成一条河一小块绿洲.1949年后由于农垦事业的发展,才将小块绿洲扩大连接成绿洲带.伊犁河谷,起初依靠山溪小河灌溉,绿洲只是小块分布在伊宁和霍城.此后,引伊犁河水,开发的土地多在河谷平原的阶地上,整个伊犁河谷成为新疆最大的绿洲之一.  相似文献   

13.
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以来,艾比湖流域绿洲荒漠化过程加剧,绿洲萎缩,稳定性严重失衡。由于绿洲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因此,文章在探讨了基于水资源、土壤资源和植被资源表征下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变化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对绿洲稳定性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诊断并分析了各影响因子在不同表征下对绿洲稳定性的贡献作用大小。结果表明: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稳定性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为拓展绿洲学研究的新思路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农耕理念成因和新疆绿洲农用地适度规模意义的分析,从水资源和现已利用农地潜力的视角,验证了绿洲农用地和耕地的适度规模,并提出了有约束条件的绿洲农用地水土资源利用是实现绿洲农用地适度规模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新疆玛纳斯河地区绿洲的形成与演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玛纳斯绿洲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为新疆典型人工绿洲之一。自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由天然绿洲→人工绿洲演变过程强烈 ,同时也存在由人工绿洲→荒漠演变过程 ,荒漠绿洲化与绿洲荒漠化的比值为 1∶2 .4 3。通过对2 0世纪 5 0年代航片与 80年代和 90年代卫片判读及利用有关资料 ,探讨绿洲的形成、类型结构变化、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并预测绿洲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用虚拟水理论方法讨论新疆绿洲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绿洲是依赖外源性水源而存在的生态系统。水资源的短缺,自然诱发了绿洲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通过分析目前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现状,本文尝试用虚拟水策略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虚拟水理论是基于水安全的一种全新思路,通过对新疆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的计算,分析该理论在新疆水利用方面的利用前景,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于静洁  吴凯 《干旱区研究》2008,25(2):163-168
中国绿洲区光热资源丰富,在灌溉条件下,农产品品质好、产量高,农业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2005年该区人均粮食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6倍,小麦、玉米、棉花和葡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1%,4.2%,30.0%和23.1%。在对该区农业生产地位、农业结构特点、光温生产潜力分析的同时,利用1951-2006年区内7个气象站的逐年降水与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区水热条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绿洲区气温普遍趋增,且增温明显,到了21世纪,除河套绿洲气温趋减外,其他绿洲区呈持续增温态势;降水的变化90年代河套、河西走廊和准噶尔盆地绿洲呈明显增加趋势。根据上述分析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预测的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建议该区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质棉花、高产粮食、优质红花、优质葡萄、优质枸杞),培育、推广优质品种,兴修水利以及发展节水灌溉等。  相似文献   

18.
以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临泽、高台和酒泉等县 /市级行政区为景观单元 ,利用LandsetTM影像资料的目视解译 ,在ArcView 3.1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支持下 ,计算各绿洲景观格局指标。结果表明 :荒漠类型在四个绿洲景观组分中占绝对优势 ,其次为水浇地 ,但不同绿洲水浇地所占比例相差较大 ,酒泉最高 ,张掖其次 ,高台最低 ;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和平均斑块面积的差异表明 ,张掖绿洲景观类型最多且斑块粒径小 ,而高台则完全相反 ,体现出单调而粒径粗大的荒漠绿洲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