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洛来牛是大型肉牛品种。巴彦县自1982年以来。采用夏洛来冻精改良本地牛。为了了解改良效果,我们对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6月龄6个档次的夏杂牛424头,本地牛380头生长发育、生产性能进行调查,并对24月龄夏杂F_1、F_2,本地牛各6头进行了屠宰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安格斯肉牛对当地黄牛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6月龄安×黄F1代杂种牛和当地黄牛各10头,在同等饲喂条件下测定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发现:安×黄F1代牛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当地黄牛(P<0.01).[结论]表明利用安格斯牛冻精杂交改良当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选择6月龄安×黄F1代杂种牛和当地黄牛各10头,在同等饲喂条件下测定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安×黄F1代牛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当地黄牛,表明利用安格斯牛冻精杂交改良当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研究安格斯肉牛对当地黄牛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6月龄安×黄F1代杂种牛和当地黄牛各10头,在同等饲喂条件下测定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发现:安×黄F1代牛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当地黄牛(P〈0.01)。[结论]表明利用安格斯牛冻精杂交改良当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BMY牛杂交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BMY牛为父本,云南黄牛、西本杂、短本杂等为母本的多元肉牛杂交,以期为云南省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提供发展基础。[方法]通过应用BMY公牛及冻精与云南黄牛及其杂交母牛进行杂交改良中试。[结果]截止2009年底累计完成杂交改良14 734头,产犊12 738头,产犊率86.45%。进行了1 485头次体重体尺测定,BMY牛对云南黄牛及云南现有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初生体重为12.40 kg,较云南黄牛(YY)高1.64 kg,提高幅度较小(P〉0.05),但6月龄体重为108.96 kg,较YY高74.99 kg,有明显的改良效果(P〉0.01),估计的BMY牛对云南黄牛改良后代的初生重与6月龄体重杂种优势率分别是-8.02%和2.91%。[结论]以BMY牛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后代各生长性能都表现出较好的杂交优势,初生重、6月龄体重体尺有较大提高,为云南省、南方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枣北黄牛的生产性能,利用海福特牛冻精改良枣北黄牛,对海福特牛×枣北黄牛(海×枣)F_1代黄牛及枣北黄牛体型外貌、生长发育性状及屠宰性能进行了观测比较。结果表明,海×枣F_1代杂交牛具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海×枣F_1代牛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和体尺均明显优于枣北黄牛;24月龄时,海×枣F_1代的宰前重、胴体重、净肉重均极显著高于枣北黄牛(P0.01),屠宰率和净肉率明显高于枣北黄牛。说明海福特牛杂交改良枣北黄牛效果显著,适合在天门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7.
豫北黄牛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力旺盛。但是,由于长期饲养管理粗放,牛群未进行系统的选育和合理利用,致使体格较小,生产性能不高,养牛经济效益低。为了充分开发豫北丰富的黄牛资源,提高黄牛利用价值,发展肉牛生产,我们利用肉牛冷冻颗粒精液与豫北黄牛进行了杂交改良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选取1985年出生的犊牛344头,其中西黄F_168头(公、母各34头),夏黄F_182头(公42头、母40头),利黄F_168头(公32头,母36头),海黄F_166  相似文献   

8.
湘南黄牛是一古老的原始品种,个体矮小、役力差、产肉量少、经济效益低。饲养量在100万头以上。六十年代以来,我区宜章、桂阳、郴县等县先后引入短角公牛与湘南黄牛进行杂交改良,累计生产杂交牛1.5万头左右。为了获得短湘杂交牛的有关数据,判断杂交改良的效果,在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支持和配合下,我们对短湘F_1和湘南牛分公母从初生及6、12、24、36月龄等阶段进行了外貌、体尺、体重、繁殖性能及役用性能等方面的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黑毛和牛改良皖南黄牛后代的生长性能及对皖南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方法]和杂F1代和和杂F2代为试验组,皖南牛为对照组。其中犊牛和杂牛F1代公牛17头、母牛21头,和杂F2代公牛9头、母牛11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6月龄及12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5头、母牛18头,和杂F2代公牛8头,母牛9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18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0头、母牛12头,和杂F2代公牛7头,母牛7头,皖南牛公牛11头、母牛8头。测定和杂牛F1代和F2代的体尺及体重等生长性能,并与皖南黄牛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和杂牛生长发育较本地牛要快,但其增重相对其他外来肉牛品种来说仍然较慢。[结论]和牛可以作为皖南黄牛改良杂交的种质资源,提高皖南牛的生长速度,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按照省上黄改总体方案,我县从1988年引进英国短角红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推广乳、肉、役兼用型品种,使养牛业从役用向多用型发展,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3年来,应用短角红牛共配黄牛2785头,现已产犊牛2220余头,占黄牛总数的6.5%,实践证明,短秦F_1牛具有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8月龄在饲养水平偏低条件下,平均体重321kg,比秦川牛  相似文献   

11.
<正> 河西黄牛属于蒙古牛种,体格偏小,生长发育缓慢,是以役用为主的地方品种。张掖地区从1980年开始引用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到1988年底9年累计共授配母牛84179头,产活杂种牛犊44716头,现存栏各类杂交黄牛38000头,占黄牛总数的24%。其中1代改良牛33440头,占改良牛总数的88%,2代改良牛3800头,占总数10%,3代以上改良牛760头,占总数2%,为了全面了解本区黄牛改良效果,及掌握杂交牛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1989年3—5月我们对全区黄牛改良效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门塔尔牛杂交后代在高寒地区适应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互助县2006年引进中国西门塔尔牛细管冻精,利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杂交改良青海黄牛,2006~2008年改良青海黄牛2498头,其中受胎2020头,受胎率达到80.9%,繁活犊牛1898头,繁活率达到76%。据测定,西杂F1牛初生重、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分别为29.89kg、59.05kg、126.45kg、232.08kg、294.5kg,与同龄本地牛相比均有所提高,西杂F1牛表现出了较强的杂种优势,杂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在甘肃省黄牛转化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中,于1988年6月至1989年3月对陇东片的利本 F_2 和夏利本 F_2 两个杂交组合的二代母牛进行了泌乳性能的测定和研究。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牛来源从西峰市董志乡和镇原县屯字镇选择利本 F_2 和夏利本 F_2 两个组合第一胎母牛各3头,于预产期1个月前集中于西峰市小崆峒良种场试验。试验牛体况中等,健康,体重和年龄相近,预产期相差在两个月以内。  相似文献   

14.
陇东地区经过数年的黄牛杂交改良,杂种牛在肉用或肉役兼用性能都有明显提高。我们于1987年秋在西峰市小崆峒良种场对利本F_2(简称利杂)、夏利本F_2(简称夏杂)两个杂交组合的阉牛进行了肥育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在攀枝花市二半山区开展杂交改良示范,3年累计产西本F1代犊牛255头。测定体尺、体重指标分析,结果表明:6月龄和12月龄段,西本F1与本地黄牛的体重、体高、胸围、体斜长、管围差异极显著(P0.01),而腰角宽差异不显著(P0.05);6月龄段的西本F1比本地黄牛增重48kg,头均增收1 344元,12月龄段西本F1比本地黄牛增重64.8kg,头均增收1 806元。说明西门塔尔牛做父本改良本地黄牛杂交优势明显,可在攀枝花市二半山区黄牛杂交改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随机选择皮埃蒙特牛与大通本地黄牛的杂交F_1代(皮×黄)、皮埃蒙特牛与西门塔尔×本地黄牛三元杂交一代F_1(皮×西黄)、皮埃蒙特牛与中国荷斯坦×本地黄牛杂交一代F_1(皮×黑黄)以及纯种当地黄牛(对照)各30头公犊牛,进行饲养和育肥试验,研究皮杂牛在当地的生长及肉用性能。试验结果,6月龄时试验组牛皮×黄、皮×西黄以及皮×黑黄的体重分别为89.00、92.92、117.21kg,比对照组本地黄牛体重70.87kg分别提高了25.58%、31.11%和69.39%,差异均极显著(P<0.01)。6月龄时试验组的体高、胸围比对照组的对应测定值分别提高21.63%、22.34%、29.75%和20.32%、24.56%、31.11%,差异均极显著(P<0.01)。经育肥,18月龄杂种牛比黄牛多产肉46.01kg(每千克以14元计),每头新增产值644.14元,经济效益显著。结果表明,用皮埃蒙特牛改良当地黄牛,其后代的生长发育和肉用性能均显著高于当地黄牛。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西门塔尔牛对甘肃省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使用西门塔尔牛冻精为甘肃省西部本地母黄牛人工授精,笔者测定了初生、6月龄和12月龄西本(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杂交)一代杂种F1公牛、母牛的体尺和体重,并与相应年龄性别的本地黄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西本F1公牛、母牛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本地黄牛,表明利用西门塔尔牛冻精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2006年出生的安本F1代杂种牛30头,本地黄牛30头,在同等饲喂条件下测定初生、1月龄、3月龄、6月龄和12月龄体重、体长、体高、胸围和管围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安本F1代牛各项指标均显著地高于本地黄牛,利用安格斯牛冻精杂交改良当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作为青海省的杂交改良的父本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秦川、淮北及秦淮F_1黄牛体尺体重回归分析焦平林(安徽省蒙城县农牧渔业局,233500)秦川牛原产渭河流域,属我国优秀的肉役兼用型黄牛品种.近年来许多省区都引进了秦川公牛或冻精改良本地黄牛,仅安徽淮北地区目前秦川杂交牛存栏比重就达30%以上。为了解秦?..  相似文献   

20.
调查分析了彬县西黄F1牛在体型外貌、生长发育上与本地黄牛的差异。结果表明,西黄F_1改良牛毛色变杂,体型得到改进,生长发育加快。西黄F_1母牛平均初生重为32.95kg,公牛为36.93kg,分别比秦改母牛、公牛初生重提高42.21%和61.97%;西黄F_1公、母牛6月龄体重分别为150.43kg和123.7kg,分别比同龄秦改公、母牛提高22.91%和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