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上海远郊土地置换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特别是对上海试点区域土地置换的实践分析,指出土地置换中的制度真空不利于社会稳定,要通过土地所有权的提升和确定土地的经济属性来弥补,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既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阐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制度全覆盖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经办机构建设与信息化建设滞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面临较大的财政硬约束、新农保制度"碎片化"、青年农民逆向选择、新农保制度的动态发展等问题,并提出了制度全覆盖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8):144-145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广大企业已身处飞速变化且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企业文化逐渐引起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成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企业应对市场高度竞争下的一种生存法则。立足于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核心,指出目前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崇阳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概述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技术,从经济与社会、资源、生态和技术4个层次构建评价模型,并利用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江西省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00—2009年江西省的粮食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但存在结构矛盾,并且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态势显著,资源状况有可持续、稳步、小幅度的改善,但生态与技术均呈现不可持续性。在分析限制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因素后,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江西省粮食可持续生产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甘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25-9526,9602
在管理工作中,科学有效的激励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农业院校通过物质激励、评价激励等激励方式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但存在激励体系不完整、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失衡、惩处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高等农业院校现有科研制度的有效途径是建立科学灵活的激励制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激励氛围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性、特殊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原则的指导下 ,选择有关指标 ,构建了一个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西南省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 :从综合系统方面来看 ,四川的得分最高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 ,西藏的得分最低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弱 ,最低分与最高分相差近 3 3个点位 ;从分系统方面来看 ,在经济和科技两系统中 ,四川的得分仍最高 ,西藏的最低。而在社会保障系统中 ,西藏的得分最高 ,重庆的最低 ;在生态支撑系统中 ,贵州得分最高。云南省的得分值无论从综合还是分系统方面来看都不突出 ;西南省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弱的排序与经济实力的排序是一致的 ,即经济实力 (GDP)的差距直接表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差距上。因此 ,笔者提出了旨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议 ,分别是 :制度战略、科技战略和人口战略。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赋予科技特派员制度新的要求:产业振兴要求体系更完整,且有产业化更强的科技供给能力;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对科技特派员的人文和规划设计素养提出新需求;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赋予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新使命。从政府和高校2个维度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出创新建议:拓宽振兴领域,打造科技特派员制度升级版;强化多方联动,激发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动能;发挥高校优势,建设双师型科技特派员新队伍;推进劳动教育,挖掘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功能。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192-194
东北地区有利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生物资源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明显。阐述了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及制约性因素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对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贵州省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对其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了进行空间聚类,并就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唐世博 《乡村科技》2023,(21):51-5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从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3个方面出发,从经营效益、研发建设、疫情防控、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碳排放、扶贫带动、社会水平等8个方面选取初步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指标进行客观筛选,构建了适用于生猪养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典型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体现在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的和谐互促发展;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客观地反映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量化依据,也能为其他养殖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了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框架。以温县为例,构建出如下4个系统、15个指标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按照温县提出的发展目标,利用协调度模型对温县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了评价,并对该县的发展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了农业科技奖励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奖励对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的激励作用的对策,如充分落实奖励政策,完善评审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健全科技成果审查和监督机制,保障基层科技人员的权益;丰富奖项种类,增加奖励数量和获奖人员的数量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梳理我国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激励政策和对三明市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2011~2015年间三明市高新技术企业统计年报资料中利润额和税收激励相关数据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通过检验选择了二值因变量效应模型,得出各项主要税收激励政策的作用效果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于渔村而言,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尽快发展、生活水平改善的目标,更要立足长远,久久为功。综合渔村发展中目前面临的问题,结合江苏省连云港市资源优势与渔村特色,可采用渔旅结合的发展新模式,做到“以渔促旅,以旅带渔”,全面协调,科学发展。在继续发展渔业、提高养殖技术的同时,转变运营模式,立足文化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发展休闲旅游,以渔文化吸引游客,以旅游带动水产销售、带动收入提升、带动渔文化发展。实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现行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模式--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例,从非缴费性社会保障项目、保险缴费率、社会保障供给模式、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与接续方面,探讨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存在的缺陷;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农民工的性质,分层、分类建立农民工保障制度,制定合理的个人保险基金转移办法,建立合理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途径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勐海县茶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在勐海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进行量化处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使评估更加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养老保险是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惠民政策,在人口老龄化愈趋严重的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立法体系不健全、筹资方式单一、管理体制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对加强法制建设、拓宽筹资渠道、完善资金管理进行理论探析,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提供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知识经济时代下最具有代表性领域IT行业的成功原因,调查以美国苹果公司所取得特殊成就为例,归其重要原因是乔布斯的管理风格.其中,知识管理已成为提升苹果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同时这也使苹果再次坐上IT龙头的位置.知识管理则是重创新、重积累,最终促使公司发展成学习型组织.结果表明:知识管理从公司知识的累积和创新、内部员工的素质提升、优秀人才招揽、创造公司环境等多方面综合影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以四川省81家食用农产品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的总绩效与自身特征有关系;同时,这些企业在可追溯程度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与经济效益提高方面的差异同样与企业特征有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调查发现半数杨凌涉农企业具有1/3的人才缺口,愿意来杨凌涉农企业就业的低学历人员较多,企业对高学历人员的需求难以满足。为此笔者建议:创新企业引进人才机制,创新企业人才使用机制,创新企业协作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