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有读者来电话:油菜田日本看麦娘5~6叶期时,每亩用12%烯草酮乳油60毫升、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40毫升加水30公斤喷雾防除,用药一个多月杂草叶片有点发黄,然后又返青生长。他问,能否用炔草酯防除油菜田日本看麦娘。烯草酮和高效氟吡甲禾灵均对日本看麦娘有良好防效,一般每亩用12%烯草酮乳油30~50毫升、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  相似文献   

2.
24%烯草酮乳油是沈阳化工研究院试验厂生产的一种防除移栽油菜田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对油菜生长安全。建议在油菜移栽后30天左右、禾本科杂草2—3叶期.每亩用24%烯草酮乳油20-30毫升加水50公斤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3.
<正>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近期采用培养皿种子萌发法和盆栽法,测定了该省境内长沙、永州、常德、益阳、浏阳、岳阳、娄底等7个市州10个地区油菜田看麦娘潜在抗药性种群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测定了常德市桃源地区看麦娘潜在抗药性种群以及敏感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对精喹禾灵的敏感性,对桃源地区看麦娘抗性品系及敏感品系ACCase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比较了两种生物型的基因序列。培养皿种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常德市桃源地区看麦娘抗  相似文献   

4.
<正>烯草酮属环己烯酮类除草剂,主要用于油菜、大豆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的防治。截至2010年11月7日,共有13家国内企业在我国登记了烯草酮原药产品,其中江苏省5家,河北省3家,辽宁省、浙江省各2家,山东省1家。  相似文献   

5.
<正>烯草酮除草剂,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在我国1994年正式登记商品收乐通24%乳油,防治大豆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用量(有效成分,下同)97.5~144克/公顷;1996年正式登记收乐通12%乳油,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大豆63~72克/公顷,油菜54~72克/公顷;2000年临时登记乐田特6.5%乳油(收乐通与利收复配),防治大豆一年生杂草用量107.25~  相似文献   

6.
<正>3月24日,河北省衡水景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获批登记了第14个烯草酮原药产品。截至目前,共有5家江苏企业、4家河北企业、2家辽宁企业、2家浙江企业、1家山东企业在我国登记了烯草酮原药产品。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一种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廉、对棉花安全,且除草效果好的药剂,一二一团农技推广站对12%烯草酮进行了棉花田间恶性杂草防治试验,以确定该药剂在不同剂量下的除草效果及对棉花的安全性,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稻茬免耕直播油菜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济福 《作物杂志》2000,16(1):25-25
油菜免耕撒直播栽培是一种节工、省本、高产、高效的新型栽培方法。近几年,我县每年推广700hm2以上,并涌现出单产超1875kg/hm2的高产田。油菜免耕撒直播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首先得益于运用化学除草剂防治油菜田杂草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县已形成比较完整、实用、方便,防治效果好的化学防治技术。1 油菜田杂草发生的特点1.1 杂草种类多稻茬免耕直播油菜田杂草主要有看麦娘、繁缕、碎米荠、雀舌草、春蓼等10余种。其中以看麦娘发生最大,约占杂草总数90%左右;在阔叶杂草中以繁缕、雀舌草、碎米荠、春蓼等较为普遍。1.2 杂草发生早水稻收割前的田间小气候十分适宜冬季杂草萌发和生长,在油菜播种时,田板上杂……  相似文献   

9.
<正>移栽油菜化学除草是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其除草效果一般都在90%以上,比人工除草效果要提高20%以上,且因除草不像人工除草那样要松动土壤,油菜根茎牢固,倒伏率要比人工除草下降30%左右,因此深受农民欢迎,现将移栽油菜  相似文献   

10.
反式烯脂酰-CoA还原酶(trans-2, 3-enoyl-CoA reductase, ECR)是催化超长链脂肪酸(VLCFAs)合成的脂肪酰-CoA延长酶之一。根据已报道拟南芥等的ECR基因设计引物,采用RAC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从甘蓝型油菜中克隆ECR的全长cDNA序列和对应的基因组序列,命名为BnECR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899705和FJ899706)。序列分析结果显示,BnECR的全长cDNA序列为1 328 bp,对应的基因组序列为2 093 bp,由4个外显子组成,在ORF的上、下游分别有一个163 bp的5′UTR和一个232 bp的3′UTR。根据编码区预测BnECR前体蛋白为一个31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包含ECR蛋白的重要功能位点K144、R145及一个NAD(P)H结合基序G225SGGYQIPR/HG234。NCBI Blastn、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及保守域分析表明, 该基因与拟南芥AtECR基因的同源性最高,是对应拟南芥AtECR的垂直同源基因。RT-PCR分析表明,BnECR基因在甘蓝型油菜根、茎、叶、花及角果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BnECR在高芥酸材料种子发育中后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芥酸种子,表明BnECR可能参与甘蓝型油菜芥酸的合成。将BnECR克隆到酿酒酵母的穿梭表达载体中,分别转化野生型酵母By4743和突变体菌株YDL015c,添加半乳糖诱导表达。气相色谱分析表明,BnECR在酿酒酵母中有效表达,转化菌株中的芥酸(C22:1)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34%,比对照增加了52%;对突变体的转化结果表明芥酸含量恢复到野生型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培育抗除草剂谷子,掌握除草剂抗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择抗拿捕净的谷子品系(‘Setaria italic Chum BC 6-1’)和普通敏感谷子品系(‘S.italic Sda11’)ACCase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谷子近缘的14个物种ACCase基因序列分析,计算碱基组成、转换颠换、遗传距离,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2种谷子ACCase酶序列全长2320个氨基酸,仅有11个氨基酸不同。除已报道较多的I-1779-L对拿捕净抗性外,发现另3个位点S-105-N,D-489-Y,W-876-L突变也可能表现出拿捕净抗性。14个ACCase基因序列平均发生转换259对,颠换213对。利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相似的拓扑结构,奇异虉草、小子虉草先聚合,然后与燕麦和硬直黑麦草聚合。另一支大穗看麦娘、日本看麦娘先聚合,再和罔草聚合。然后这两支聚在一起。第三支上玉米与稗草首先聚在一起,再和谷子聚集,和物种分类一致。仅小麦单独分出,与传统分类物种树不同。本研究发现另外3个位点突变与拿捕净抗性有关,有利于深入理解除草剂抗性机理,为抗除草剂育种和分子系统发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毛果杨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PtCP3的酶学特征和生理功能,本实验对PtCP3进行了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分析。从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 Torr.Gray)中克隆得到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PtCP3,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进一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PtCP3,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成功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然后通过包涵体洗涤法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测序结果表明,PtCP3基因CDS序列全长1074 bp,含有木瓜蛋白酶的保守催化位点和组织蛋白酶B的保守结构域。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PtCP3编码357个氨基酸,预测N-末端含有长度为27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序列,去除信号肽后蛋白酶大小为36.515 kDa,理论等电点为7.44。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可以检测到大小约为42 kDa的目的条带,并可通过包涵体洗涤法在体外得到了高表达量、单一的重组蛋白PtCP3。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深绿木霉T2发酵液蛋白提取物Tra T2A诱导兰州百合对灰霉病菌产生抗性,采用不同浓度的Tra T2A测定了对百合灰霉病菌的抑菌率和诱导抗病作用,其后用Tra T2A的100倍液喷雾处理兰州百合,48 h后接种灰霉菌,研究其诱导抗病机理。结果表明:10倍、100倍Tra T2A对百合灰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诱导抗病作用,100倍液的抑菌率最小,仅为1.16%,但其诱导抗病效果最大,为84.77%。诱导处理Tra T2A+接种灰霉菌能显著提高兰州百合叶片中GLU、PAL、POD、PPO活性及蜡质含量并促进胼胝质的积累,其中该处理后的POD、PPO活性和蜡质含量在测定时间内均高于处理Tra T2A、接种灰霉菌和CK,GLU活性除第3天外,其余时间也高于其他3个处理。GLU、PAL活性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4.28、2.93 U,比其他3个处理分别高出0.09、0.31、0.46倍和0.31、0.19、0.47倍;POD、PPO活性和蜡质含量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9 U、0.63 U、14.48 mg/g,比其他3个处理分别高出0.04、0.29、0.43倍,0.12、0.32、0.67倍和0.09、0.06、0.99倍;胼胝质积累也均高于其他各处理。说明Tra T2A诱导处理能够激活百合防御体系,使百合产生抗病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海滨雀稗EST序列中SSR位点的分布特征,开发EST-SSR引物分析其在草坪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利用SSRIT软件对81220条海滨雀稗EST序列进行SSR位点搜索,分析EST-SSR的分布和特点,并利用Primer 3.0软件设计50对引物,选择10份草坪草对引物进行有效性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从13705条海滨雀稗EST序列中检测到了22721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16.87%。三核苷和单核苷酸重复为主要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1.71%和29.28%。在检测到的163种基元中,出现最多的重复基元是A/T,其次是CCG/CGG和AGC/CTG。选择合成了50对EST-SSR引物,以海滨雀稗‘Adalady’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其中37对引物能扩增出条带。利用这些引物对10份草坪草品种进行多态性检测,其中12对引物的扩增结果具有多态性。利用开发的EST-SSR标记对10份草坪草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4类。利用海滨雀稗EST序列开发SSR标记是可行的,开发的EST-SSR标记能有效用于草坪草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二系法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表现。本研究选用6个核背景不同的甘蓝型油菜恢复系作为亲本,根据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置了36个杂交组合,分别在大荔和张掖两个不同生态区种植,在成熟期对其进行性状调查,采用朱军的ADE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不同程度都受到基因的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主要受到加性效应的影响,单株产量和角粒数主要受到显性效应影响;在与环境互作中,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的各遗传效应都与环境互作达到了显著性,而角粒数的遗传性相对稳定;农艺性状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中有效分枝部位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受到环境效应影响较大;在遗传相关性中,单株产量与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的表现型相关系数和基因型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平;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总体表现出F1代优于F2代。此研究结果对二系杂交组合选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品种(系)的筛选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随机碰撞测试方法, 对229份自交纯合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了抗裂角指数测定, 以期筛选出抗裂角种质。结果表明, 抗裂角性状在现有品种(系)中存在广泛变异, 变异系数达114.4%。发现了2份抗裂角的品种(系), 占0.9%; 较抗的资源占3.93%; 处于中间状态的品种(系)占8.73%; 易裂角资源占27.07%, 极易裂角的品种(系)占59.39%。选择6个品种(系)进行了连续3年的测试, 表明抗裂角性状由品种(系)的遗传特性决定, 但受环境条件影响; 随机碰撞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简单相关分析显示, 抗裂角指数与角果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与角皮厚度、角果长度、角果宽度、角喙长度、角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但相关系数都很小。  相似文献   

17.
明确抗性生物型野燕麦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产生抗性的3种酶机制,为治理与延缓杂草抗药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温室盆栽法,分别测定了抗性和敏感性生物型野燕麦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Y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未加药剂时,抗性生物型野燕麦ACCase的活性低于敏感性生物型;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2个生物型ACCase的活性逐渐降低,但抗性生物型降低幅度小于敏感生物型,二者ACCase活性IC50分别为78.369 μmol/L和43.469 μmol/L,活性倍数1.8。清水处理时,野燕麦抗性生物型与敏感生物型CYP450还原酶和GSTs活性差异均不明显;施药后,抗性生物型CYP450还原酶和GSTs的活性均高于敏感生物型,药后12天,抗性生物型与敏感生物型CYP450还原酶活性分别113.1 pmol/L和38.9 pmol/L,活性倍数2.91;2个生物型GSTs活性分别为210.6 mIU/L和319.1 mIU/L,活性倍数1.52。[结论]靶标酶活性较高水平的维持及代谢酶活性的增强是野燕麦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外源信号物质氟草敏(norflurazon)和2,6-二甲氧基对苯醌(2,6-DMBQ)分别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吸器形成,研究它们在此过程中对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活性氧(RO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时,经norflurazon处理0~168 h后,种子中POD和CAT活性呈现显著升高的变化趋势,种子中ROS含量显著升高。在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体吸器形成时,经2,6-DMBQ处理0~72 h后,肉苁蓉种子萌发体中POD和CAT活性呈现显著升高的变化趋势,萌发体中ROS含量显著升高。表明在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吸器形成过程中,外源信号物质norflurazon和2,6-DMBQ能影响POD、CAT活性及ROS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真菌病害,培育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种是控制病害最为经济有效和持久安全的方法。本研究选用由成株抗性育种方法培育的21份冬小麦高代品系和96份春小麦高代品系,在多个环境下进行这3种病害的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了兼抗型基因Lr34/Yr18/Pm38、Lr46/Yr29/Pm39和Sr2/Yr30的分布。田间鉴定表明,21份冬小麦品系中有17份兼抗3种病害,占80.9%;96份春小麦品系中有85份兼抗3种病害,占88.5%。分子标记检测发现,21份冬小麦品系均含QPm.caas-4DL,其中7份还含QPm.caas-2BS,9份还含QPm.caas-2BL;96份春小麦品系中,18份含Lr34/Yr18/Pm38,37份含Lr46/Yr29/Pm39,29份含Sr2/Yr30。以上结果表明,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可有效培育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种,为我国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Cultivars of European winter oilseed rape cultivat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70s and in the mid-1990s were screened for their winter hardiness, frost resistance and vernalization requirement.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winter hardiness and frost resistance in both groups of rape has been noticed. Among oilseed rapes cultivated in the late 1970s, low erucic acid and particularly double zero cultivars were less winter hard than high erucic acid cultivars. Double zero cultiva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lower frost resistance and lower vernalization requirement.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vernalization requirement and both frost resistance and field survival has also been shown. Frost resistance of the 1990s (double zero) cultivar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ouble low cultivars from the late 1970s. Their vernalization requirement was still small and did not correlate with either frost resistance or winter hardiness. It was concluded that reduction in the content of glucosinolates in the 1970s involved decrease in winter hardiness and vernalization requirement of cultivars. During the following 20 years winter hardiness of double low cultivars has been improved, but vernalization requirements have not changed. As a result no correlation between winter hardiness and vernalization requirement in contemporary canola cultivars has been ob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