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人工湿地净化高速公路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速公路周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用人工湿地来解决高速公路污染的观点。对人工湿地处理高速公路引起的大气污染、雨水径流污染、噪声污染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染的机理作了详细的阐述,并给出了这种人工湿地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指出人工湿地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推广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生态处理技术,能将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再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水体修复与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湿地自发展以来,以其独特的优势备受人们关注,并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矿山废水等。文中综述了国内人工湿地的分类、组成、工艺组合、运行方式及去污机理等,简述了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水体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且针对我国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水体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建议将构建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标准体系、开展人工湿地系统稳定地去除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调控与强化技术,以及系统研究利用人工湿地特有的功能特性来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等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生态处理技术,能将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再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水体修复与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湿地自发展以来,以其独特的优势备受人们关注,并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矿山废水等。文中综述了国内人工湿地的分类、组成、工艺组合、运行方式及去污机理等,简述了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水体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且针对我国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水体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建议将构建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标准体系、开展人工湿地系统稳定地去除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调控与强化技术,以及系统研究利用人工湿地特有的功能特性来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等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已被公认为是高效低耗的处理污水的系统。本文从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北京市密云县冯家峪镇帽石沟小流域建立的人工湿地的设计及其对污染物质的去除率出发,分析了该人工湿地的合理性,并针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已被公认为是高效低耗的处理污水的系统。本文从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北京市密云县冯家峪镇帽石沟小流域建立的人工湿地的设计及其对污染物质的去除率出发,分析了该人工湿地的合理性,并针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人工湿地的构成和特点 ,阐述了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和应用及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氮、磷、有机物的去除过程 ,提出人工湿地这种处理污水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针对五岳河水污染现状,结合人工湿地处理废水的特点,从场地选择、工艺类型选择等方面论述利用人工湿地法解决五岳河水污染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灾区,人工湿地是一种技术成熟的自然生态污水处理工艺,为加快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文章通过对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初步研究,筛选污染去除效能较高的湿地类型与植物。结果表明,垂直流人工湿地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去除效能较高,芦苇具有较强的持续生长能力。同时探析了高效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健康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净化废水中污染物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重,绝大多数江河湖海的污染负荷日益增加,许多水体的自净能力逐渐在丧失.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投资与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便、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生态景观改善效果明显等优点,因此得到广泛的关注.主要从人工湿地的组成及其功能论述了人工湿地废水处理中污染物的降解机理及去除途径,为我国人工湿地治理污染...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作为一类成本较低、运行与维护简单、环境友好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废水的污染控制,各相关设计指南与数据库也日益丰富和完善。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的构建类型、污染物净化机理、应用范围、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展望了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指出人工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中几种主要污染元素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是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由于其造价低、运行简单以及管理方便,在我国尤其是广大城镇和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浮水植物型人工湿地对水稻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的控制效果。[方法]介绍了浮水植物的特点及净化污染物的原理,并通过浮水植物型人工湿地对水稻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物的控制,分析其净化效果。[结果]浮水植物型湿地对双季早晚稻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17%、62.23%;对双季早晚稻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5.69%、74.37%,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均较好。同时,浮水型植物还具有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结论]浮水植物型人工湿地不仅能有效控制农田排水的氮磷污染物,而且能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13.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永辉  尹昌斌  程磊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842-14844
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其特点的分析可知,采用基于技术的补贴手段能够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基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构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砷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因其高毒性,世界卫生组织将砷污染列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科学家们在不断寻求科学有效的砷污染去除方法。人工湿地砷污染去除系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出以来,因其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特性得到蓬勃发展,快速成为绿色环保修复技术之一。人工湿地被认为是理想的砷富集去除场所,其对砷污染的去除方式主要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及腐殖酸强化修复来实现。本文通过砷污染治理历史及技术发展、人工湿地的兴起及砷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赋存状态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砷污染去除三个方面综述了人工湿地砷污染去除的研究进展。通过大量文献综述分析,我们认为在人工湿地砷污染去除的后续研究工作中,应着重研究砷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扩散迁移及演变规律,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沉水-浮水-挺水植物立体结构,并不断探索植物-微生物及腐殖酸强化修复对砷污染的协同阻滞及界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及治理现状,分析了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中各种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及农村人工湿地的建设策略,并从技术、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可行性,综合分析可知在农村采用人工湿地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4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分析及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君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75-76
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是1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分析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系统结构,构建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控制信息系统,提出了治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合肥地区6个功能区雾霾天气空气中微生物总数和污染状况。[方法]采用平板自然沉降法对合肥地区安徽大学鸣磬广场、桃花工业园经济发展公司、合肥老火车站、生态公园、安徽省立医院、马鞍山路与太湖路交口6个功能区雾霾天气大气微生物进行监测。[结果]马鞍山路与太湖路交口和老火车站微生物数量最高,以细菌为主,其次是霉菌和放线菌菌。经生理生化试验鉴定细菌、霉菌和放线菌类群,显示合肥地区雾霾微生物中细菌基本以微球菌属为主,霉菌以曲霉属、青霉属为主,放线菌以链霉菌属为主。[结论]合肥地区6个功能区雾霾天气微生物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马鞍山路与太湖路交口、合肥老火车站、生态公园、桃花工业园经济发展公司、安徽大学鸣磬广场、安徽省立医院。  相似文献   

18.
人工湿地技术在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肥料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废水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我国众多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大大超过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的点源污染。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能耗低、基建投资少、效果显著,被认为是控制农业面源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我国从“八五”首次引进人工湿地工程技术来处理农田径流废水开始,已在滇池、太湖、官厅水库等水域的面源污染控制及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中采用人工湿地工程技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去污效果,为我国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治理提供了一条极有参考价值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9.
低污染水类型多样,水体性质复杂,主要包括低污染河水、污水厂尾水、城镇地表径流、农田径流排水(含农村分散性生活污水)4类,具有量大面广、可生化性差、部分水碳氮比(C/N)低等特点。人工湿地是净化低污染水的有效手段,不同类型湿地对低污染水的污染物净化效果不同。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净化低污染水中氮的效果,并总结了人工湿地处理低污染水的微生物机制,分析了不同因素(pH、溶解氧、温度、C/N、植物、基质)对人工湿地低污染水水质净化的影响及优化方法,以期为人工湿地净化低污染水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