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家蚕荧光茧色判性新品系"09荧"、"909荧"和常规品种"932"进行自然羽化和人工削茧羽化对比试验,了解这2个新品系自然羽化方式的良繁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的人工削茧羽化和自然羽化处理区的死蛹率、总羽化率、病死蛾率、单蛾产卵量、良卵率、遗腹卵率等均没有差异。"09荧"、"909荧"、"932"自然羽化处理区破茧健康蛾率分别为88.09%、75.35%、80.94%,其中"909荧"、"932"的破茧健康蛾率显著低于同品种人工削茧处理区的羽化健康蛾率,这对提高良种繁育系数有一定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提高。"09荧"、"909荧"、"932"自然羽化处理区后期的健康蛹率分别高达93.04%、97.28%、97.72%,均高于同品种的人工削茧处理区,"909荧"与"932"间没有差异;2个新品系平均单蛾产卵量均高于"932",但良卵率均略低于"932",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削茧、分雌雄蛹工作的成本,提高蛹期的保护从而提高种茧繁殖系数,采用杂交育种和系统选择的方法,先将育种亲本611和612的斑纹限性基因分别导入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现行生产用家蚕品种932和7532中,从而提高斑纹限性品种的综合经济性状,再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导入短生育期血缘(P9和华伴),结合蚕蛹自然羽化脱茧等方法对斑纹限性品种进行杂交和驯化改良,定向培育出了斑纹限性中系1193、P9芙和日系1275、伴湘等4个育种材料,其强健性、自然羽化脱茧率等成绩均不同程度优于斑纹限性亲本611和612,自然羽化脱茧率在92%以上。斑纹限性双交原种1193×P9芙与1275×伴湘的虫蛹率分别为97.74%和92.79%,分别比对照种9·芙和7·湘高2.18个百分点和0.95个百分点,自然羽化脱茧率分别为98.25%和98.14%;一代杂交组合1193·P9芙×1275·伴湘主要经济性状和丝质成绩均与现行生产用品种9·芙×7·湘无显著差异,试验达到了选育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利用现行家蚕品种限性斑纹的特点,在饲育期鉴蚕,种茧不削茧、不鉴蛹,采用蚕蛾自行破茧发蛾制种,与常规削茧、鉴蛹发蛾制种的过程进行了比较试验,针对试验结果提出了不削茧、不鉴蛹的相应技术管理配套措施,以期减少削茧、鉴蛹人工,提高蚕种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蚕种生产的省力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春制春用蚕种的良卵率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采用不良桑叶饲养诱导,通过单蛾育定向选择,并以自交继代的方法,对家蚕品种854B的良卵率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期望从品种遗传改良的角度探索提高春制春用蚕种良卵率的技术。新建立的家蚕品种854B的高良卵率品系854B40系,其春制春用蚕种的不良卵率为1.98%,较同一品种的对照品系854B湘系的春制春用蚕种的不良卵率显著降低(P<0.05)。高良卵率品系854B40系的繁育成绩中,全茧量与茧层量较854B凉山、854B湘系显著下降,分别为1.560 g和0.376 g,但死笼率、虫蛹率、茧层率与对照品系间差异不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在不良环境因素诱导下对品种的良卵率性状进行定向选择,可以达到稳定提高春制春用蚕种良卵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汤庆坤  韦伟 《广西蚕业》2004,41(1):29-31
从种茧中选出与该品种特性不符的不良茧及发育不良蛾单独制种,与正常蛾所制蚕种对比,结果表明: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毒率明显高于正常蛾所制蚕种的毒率;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合格卵圈率明显小于正常蛾所制蚕种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不受精卵圈率、不产卵蛾圈率、卵量不足蛾圈率均大于正常蛾所制蚕种,因此,种茧选择和母蛾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蚕种毒率和提高蚕种品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模型,通过对20个双限性卵色杂交组合的结茧率、全茧量、茧层量、万蚕产茧量和万蚕产茧层量5个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相关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中系亲本有"卵11""卵13";日系亲本有"卵82B""卵虎".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有"卵11×卵虎""卵13×卵82B""卵17×卵虎""卵17×卵皓B".从遗传角度看,全茧量、茧层量、万蚕产茧量的遗传力较高,其主要受基因遗传作用影响,并能稳定遗传给后代.结茧率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方差贡献高,易受环境影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获得了部分限性卵色家蚕品种亲本的遗传信息,有助于后期双限性卵色杂交组合的选配与亲本选择.  相似文献   

7.
桑蚕品种932和芙蓉是两广二号的两个中系亲本。在原种繁育过程中因出现932羽化齐一,而芙蓉羽化分散的情况,使芙蓉母蛾与932雄蛾对交经常需要冷藏932雄蛾,但932雄蛾的不耐冷藏性会使杂交原种芙蓉×932出现空圈多、有效卵圈少、蚕种净种率低等问题。为探究冷藏处理932雄蛾对蚕种质量的影响,调查了在不同冷藏温度、冷藏时间条件下处理932雄蛾后芙蓉×932的蚕种表现。试验结果表明: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对有效卵圈数有显著影响,932雄蛾冷藏温度越低、冷藏时间越长,则芙蓉×932的蚕种表现越差;对不良卵率和良卵量的影响因交配的芙蓉雌蛾的出蛾时间不同有差异;932雄蛾最佳冷藏条件为5℃、24 h。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一化性柞蚕茧当年春季人工感光羽化率与自然羽化率的比值关系,2017—2020年4年间对一化性柞蚕品种河三三进行了人工感光促进羽化试验。当年春季生产的柞蚕茧自然羽化结束后,密蔽种茧室,温度控制在22~26℃,每日用40 W的LED灯光照射(光源距柞茧1 m)17 h, 30 d后解除密蔽,恢复自然光照,调查人工感光羽化率。结果表明:一化性柞蚕茧人工感光羽化率与当年自然条件下春季柞蚕茧羽化率比值最高为9.00,最低为7.79,平均比值为8.61(-0.82~+0.39),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即人工感光羽化率会随自然羽化率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采用SPSS软件检验差异显著性,两者之间的比值年度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两者之间的比值相对稳定,该比值可为实际柞蚕秋种生产计划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利用亚热带家蚕品种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的方法 ,采用"蓝紫色荧光(♀)×黄色荧光(♂)"交配方式定向优选,选育形成的亚热带荧光茧色判性家蚕新品系"09荧"、"909荧",经过4~6世代定向筛选后,荧光茧色判性准确率稳定趋于100%;平均结茧率为92.76%~100%、虫蛹率为88.41%~99.58%、茧层率为18.11%~21.92%,强健性与同期广西现行亚热带家蚕品种932相仿,综合性状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利用这两个新品系组配的"中×中"杂交组合,荧光茧色判性准确率仍然稳定趋于100%,良繁时,若根据茧色判性实行雌雄茧分离,让蚕蛾自然羽化,可减免人工削茧、鉴别雌雄等繁重工作,实现省力、轻简化良繁模式。  相似文献   

10.
银杏大蚕蛾在康县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单蛾产卵量300~600粒,全茧重4.5g,茧层量0.7g,茧层率高于15%,蛹夏滞育时间长,易于收购采摘,各项指标优于北方人工养殖品种,如能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利用,可为康县农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专门从事蚕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开发的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蚕、桑种质资源及育种核心技术,在蚕丝实用新技术研究、蚕业机具及茧丝检测设备研发上独树一帜。"十五"、"十一五"期间育成的新桑蚕品种、研发的蚕业机具及茧丝检测设备在省内外广泛推广,深受好评。"夏黄×秋色"茧色为天然金黄色,茧丝金黄、艳丽,色彩天成,无需人工染色;幼虫具有斑纹限性特征,且为双边限性,同时体质强健,对四龄结茧率、虫蛹生命率分别为98.88%、98.28%,分别比对照种提高4.34%、7.10%;万蚕产茧量20.30Kg,高于对照2.99%,适合四川大部分蚕区夏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家蚕斑纹限性遗传规律,采用杂交、连续回交及系统选择方法育成强健性中系斑纹限性夏秋用家蚕品种521B、523B,再将2个新品种与保育并改良的日系品种524、526组配成四元杂交组合皖·丰×夏·晖。新品种杂交组合不仅具有强健好养、丝质优、繁育系数高的特点,而且可利用中系斑纹限性的表型,在幼虫5龄期准确鉴别雌雄,能有效降低蚕种繁育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和蚕种的杂交率。新品种杂交组合在安徽省农村试养鉴定试验中,亦表现出孵化和发育齐一、食桑旺盛、强健好养、老熟齐涌、产茧量高、丝质优的特点,主要成绩为:虫蛹率98.44%,万蚕收茧量19.110 kg,茧层率21.02%,鲜毛茧出丝率16.22%,茧丝长1 124.4 m,解舒丝长899.3 m,解舒率79.77%,纤度2.983 dtex,洁净95.09分。皖·丰×夏·晖于2018年1月通过安徽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长江流域蚕区的夏季及中晚秋季节饲养。  相似文献   

13.
2018年早春开展了菁松和皓月的饲料适应性改良品系原种菁松AR×BR和皓月BR×AR的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试验情况报告如下:菁松AR×BR和皓月BR×AR的全龄经过分别为25d22h和29 d;良蛹率分别为80.69%和73.63%;菁松AR×BR平均单蛾造卵330粒、平均产卵199粒,平均产卵率60.15%;皓月BR×AR平均单蛾造卵376粒、平均产卵299粒,产卵率平均79.46%;正交和反交的平均公斤茧制种量分别为1.71张和1.08张。同时发现产生了部分生种。作者认为,原种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仍需继续改进研究,才具生产应用价值,同时有必要利用现有饲料养蚕技术条件,继续对生产上主推蚕品种进行饲料适应性选择,在提高原种对现有饲料适应性的同时,改善茧层率与饲料转化率,为未来原蚕全龄饲料育乃至丝茧全龄饲料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R9501是由日系品种9202经14代人工饲料摄食性系统选择培育而成,RB是由中系品种苏春经16代人工饲料摄食性系统选择培育而成。家蚕品种R9501×RB人工饲料育2龄发育整齐度达80%以上,疏毛率达到95%以上,4龄起蚕结茧率、死笼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解舒率等6项性状均略高于对照种春蕾X镇珠;5龄经过、茧丝长、解舒丝长、纤度、净度5项性状基本与对照种春蕾×镇珠持平;张种产量、张种产值分别比对照高2.3kg和92元。实验室与农村生产鉴定R9501×RB是一对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春夏两季对贵蚕8号原蚕的饲养比较,结果显示:原蚕中系茧质优,叶丝转化率高,日系幼虫期的抗性比中系强,且健蛹羽化率明显高于中系。贵蚕8号的原种繁育特点,中系应以丝质选择为重点,对环境、叶质的要求高;而日系原蚕的繁育,对环境、叶质的要求低,在较高温度下繁育,更有利于巩固其抗高温的特性。对交原种的卵、蚕、蛹、蛾各阶段的发育进度基本一致。发蛾调节较容易,无须在饲养前调整出库日差。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6个家蚕原种、2个杂交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重点探讨了4个原种1~2龄颗粒饲料育对其生长发育、产卵性能和叶卵转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极大差异,从24 h疏毛率来看,杂交种高于原种,日系品种高于中系品种。原蚕稚蚕颗粒人工饲料育的1~3龄发育经过比全龄桑叶育对照显著延长,但5龄期发育加快,差距缩小。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对原蚕虫蛹生命率无明显影响,全茧量高于全龄桑叶育,但茧层率低于对照组。造卵数1~2龄颗粒饲料育略少于全龄桑叶育,但残留卵率显著降低,平均产卵量与全龄桑叶育基本相同,良卵率也无明显差异。小蚕颗粒饲料育的5龄食下量均低于全龄桑叶育,4个品种平均减少11.0%,叶卵转化率比全龄桑叶育平均提高15.6%。  相似文献   

17.
家蚕中秋用品种川蚕11号的育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强健优质中秋用蚕品种川蚕11号(L8081·L8191×L4朝92·L4白82),系双限性(雌斑限性)四元杂交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较易繁殖,健康性接近对照种,产茧量、产丝量及丝质成绩都高于对照,万蚕茧层量高于对照5.53%,鲜毛茧出丝率19.37%,茧丝长1240m,解舒丝长965m,净度98分,适应四川省及西南地区中秋用种。  相似文献   

18.
桂蚕14号(黄白限)(限RWO1×限RWO2)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选育配成的适合广西及亚热带蚕区饲养、可实现茧色分辨雌雄的黄白型家蚕茧色限性新品种。在省级实验室联合鉴定及省级农村联合鉴定中,该品种结茧率96.61%、虫蛹生命率93.84%,分别比对照品种两广二号高1.43%、2.75%;全茧量1.41 g,茧层率20.44%,与对照相仿;万头收茧量13.70 kg,比对照高1.49%;万头茧层量2.797 kg,比对照高2.27%;一茧丝长894 m;鲜茧出丝率16.17%,比对照高0.41%;解舒率72.9%,净度92.9分。省级农村联合鉴定表明:单张(良卵数25 000±500粒)产茧量34.41 kg,比对照高0.30 kg;健蛹率92.94%,比对照高1.53%。2022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云夏3×云夏4是一对含有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夏秋用种。2021年晚秋蚕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进行了云夏3×云夏4原原种饲育对比试验。中日系原原种品比试验的结果,云夏3A、云夏4A全龄发育经过时间较短,云夏3B的全茧量较小、茧层率较高,云夏3A、3B的克蚁收茧量明显低于菁松A、B,云夏4A的全茧量、茧层率、虫蛹统一生命率以及克蚁收茧量明显高于皓月A、B。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12年秋—2015年秋4年春夏秋多月份共11批次对家蚕新品种桂蚕N2的杂交原种进行饲养繁育一代杂交种,探讨该品种的繁育效果与技术。结果表明,原种茧平均死笼率NC99R·NC9C、NJZ·NJ7分别为3.09%、5.39%,NC99R·NC9C与同期两广二号中系原种932·芙蓉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极显著,NJZ·NJ7与同期两广二号日系原种7532·湘晖相比差异不显著;张原种制种量正交种为61.89张,比同期两广二号提高14.85%,正交品种间有极显著提高,反交种为35.41张,反交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平均公斤茧制种量正交种、反交种分别为3.36张、2.66张,与同期两广二号相比正交种差异不显著,反交种差异显著。只要根据新品种的特性要求进行繁育,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掌握好对交品种的出库、收蚁日差(日系比中系早3~4d);加强提青分批,淘汰弱小蚕;稀座;良桑饱食;中系品种提早1 d收茧、削茧;适量投蛾,加强巡蛾等,就能获得良好的繁育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