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沙尘暴源区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研究表明,在肖塘地区,地表沙主要以细砂(0.125~0.25 mm)为主,占48.35%,极细砂(0.062 5~0.125 mm)占30.05%,中砂(0.25~0.5 mm)占14.34%,粉砂(0.003 9~0.062 5 mm)占6.09%,同时丘间沙有黏土(0.000 02~0.003 9 mm)存在,含量在0.5%~0.8%;以细砂为主是造成肖塘地区沙尘暴结束后,很少出现浮尘天气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该地沙尘暴主要以就地起沙为主,只有少数几次较强的天气系统形成远源沙尘暴;沙丘砂样分选良好,标准偏差(σ1)为0.61,其次是胡杨林带和生态防护林带,分别为0.65,0.69,古河床的砂样分选最差为1.31,河床沉积土为1.64;沙尘暴输沙贡献以沙为主,河床裸露面积小,表土胶结紧实,对沙尘暴沙源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2.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生态环境的特点及治理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概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生态环境问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属极旱荒漠地区,生态环境十分严酷,干旱和风沙为害是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防止和减少有害物质侵入人工绿洲,关键是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绿洲及其外围的植被,进一步加强防沙生物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该文以大量的例证,详实的数据介绍了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危害,并综合分析了沙尘暴产生形成原因、危害方式,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治沙防沙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4.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脆弱带生态环境严酷。气候极度干旱,地面缺乏河流,春夏多风,土壤以风沙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少,缺N少P,沙性强,保肥力弱。但是温度适中,各种植物能够生长,热量充足。无霜期长,冬季气温高,除石榴外,其它果树冬季不需埋土。地下水丰富,水质好易开采。土壤疏松,含盐量低有利于根系生长。该区适合种植多种粮食、经济作物和园林果木。适合饲养冬冷夏热干旱型家畜。推广一年两熟的农作生长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5.
塔中地区一次沙尘暴过程的输沙通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为研究区,对2008年7月19日11;2923:56时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野外实时输沙观测,利用经典输沙经验公式,对此次沙尘天气的输沙通量进行估算.确定了塔中地区的临界摩擦速度为0.24m/s,建立了塔中地区2m高度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发现Lettau输沙率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最为接近,塔中地区此次沙尘暴发生期间的水平输沙通量和垂直输沙通量分别为258.67x10-4kg/(m·s),40.07x10-7kg/(m2·s).  相似文献   

6.
我国沙尘暴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沙尘暴是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土地上的一种自然灾害,其形成机制是气候干旱;土地基质稳定性差;起沙大风多;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和人类不合理生产生活活动。沙尘暴防治必须走综合防治路线,建立起5个配套的防治体系,即沙尘暴防治技术体系、沙产业发展体系、科技保障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社会化融资体系,能实现有效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7.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的生态学性质和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环境十分亚酷,植物多样性的组成有限。大多数植物的生存与一定的浅层地下水相联系,是一些中生、盐生和耐盐的种类,典型的沙生和旱生植物不多,由它们所形成的大多数植物群落也是中生性的。其分布格局明显受沙漠中水分状况的支配,表现为隐域分布性质。其中,荒漠河岸林的兴衰和更新,与荒漠河流水文特征适应,使其种群得以持续繁衍,保证了这一古老的第三纪落叶阔叶林,在沙漠中各大河流沿岸整体上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7年4月22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次沙尘过程采集的贴地层梯度输沙样,应用Malvern MS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实验测量。结果显示:平均粒径在100μm附近分布,按梯度层阶越向上颗粒分选越好,粒度曲线呈单峰正偏,极细沙比重最大。对比两个采样点,位于沙丘顶部的B点比位于平坦沙地的A点粒度分布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9.
东北西部沙尘暴灾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东北西部地区地处半干旱生态脆弱带,是我国主要的农牧交错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主要表现在大范围的草原退化和沙漠化扩展,湿地萎缩。文中利用考察成果和文献资料分析了东北西部地区近年来沙尘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提出了比较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21年河西走廊西部7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沙尘暴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总结了不同类型沙尘暴的典型环流形势和特征。结果表明:1)近61年河西走廊西部不同强度的沙尘暴频次差异较大,有四分之一的沙尘暴能达到强沙尘暴的标准。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空间分布非常相似,高值中心均位于金塔县,低值中心位于马鬃山。2)单站沙尘暴与强沙尘暴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下降趋势极为显著,1986年以前和1979年以前分别为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的高发期。沙尘暴主要发生在1960-1980S,强沙尘暴主要发生在1960-1970S,之后迅速减少。3)不同强度的沙尘暴天气一年四季都可发生,4月最多,3月次之,9月最少。季节特征明显:春季最多且强,秋季最少,但冬夏发生频率明显不同,沙尘暴夏季高于冬季,而强沙尘暴则与之相反。沙尘暴的易发时段和持续时间分别集中在12:00-22:00、0-6h,发生概率分别高达76%、93%。4)河西走廊西部典型的沙尘暴天气主要有偏西风和偏东风两种类型,其各自的环流形势、动力特征和影响区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建立生物防护林 ,在树种选择、种植方式基本确定的基础上 ,应重点考虑以下三点 :1资金投入 ,2灌溉用水量 ,3产生的效果。目前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承担建成的油田基地路生物防护林 ,分别采用沟灌、滴灌两种灌溉方式 ,本文对两种灌溉方式的资金投入 ,用水量和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为今后在沙漠公路和油田基地的应用推广 ,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沙尘暴发生特点、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沙尘暴的发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它的发生要具备三个条件 :强冷空气、气旋活动、地面干松的沙土。近年来强和特强的沙尘暴频繁发生 ,这与中国北方人类活动对地表覆盖的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有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增加了沙尘暴发生的机率 ,加剧了其危害程度。防治对策主要有 :增加地表覆盖 ,促进生态良化 ;加强沙尘暴多发区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促进区域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立沙尘暴预警系统与沙尘暴多发区环境质量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法制与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3.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0,自引:16,他引:30  
以历史时期沙尘暴活动的资料为依据,论证了沙尘暴成生条件和影响因素。特定时期的寒潮是沙尘暴发生的动力,它与处在特定状态的粉尘相结合是沙尘暴发生的必要条件。温度和降水量对沙尘暴的生成有重要影响。虽然沙尘暴的活动与冷空气活动有关,但最寒冷的冬季沙尘暴活动弱,温度适中的春季沙尘暴活动强。在沙尘来源区,沙尘暴主要活动期的温度比年均温高2℃-3℃。在沙尘堆积区,沙尘暴主要活动期的温度比当地年平均温低1℃-2℃。降水少,沙尘暴活动强。然而沙尘暴主要不是形成于降水最少的冬季,而是主要形成于降水量较少的春季。沙尘暴活动期的降水量一般比同一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低约30%。  相似文献   

14.
塔克拉玛干沙漠野生双峰驼的生存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新 《干旱区研究》1998,15(2):35-39
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我国世界性珍稀野生双峰驼重要发现地与分布区。本文根据近年考察结果并综合各种探察活动中对野驼的发现,对野驼在该沙漠东部的分布界限和分布区做了划定。并针对其种群现状,特别是大规模油气勘探、开采等经济活动对野驼生存的影响,提出对该物种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中国178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春季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形成、发展以及造成的危害。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存在东西反位相差异,近50年来,春季沙尘暴日数总体趋势在减少,但20世纪末又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这不仅与影响我国北方的冷空气路径有关,还与青藏高原冬季地面感热的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黄土的风成说表明粉尘黄土沉积及其成壤与沙尘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粉尘搬运的典型:沙尘暴是一种在强冷空气条件下粉尘快速而大规模被搬运和沉降事件,而长时间尺度的沙尘暴事件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同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进而会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粉尘沉积及其成壤强度的变化。本文是在考察中国北方沙尘暴成因机制与黄土高原粉尘沉积和成壤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发生频次变化及其对黄土高原地区粉尘沉积和成壤强度的可能影响。主要结论是: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虽然粉尘沉积区的降水并没有显著增加,但粉尘源区气候趋于暖湿化,导致中国北方沙尘暴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使得黄土高原粉尘堆积的速率减小,因而,黄土高原地区将进入一个成壤相对强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的变迁,出现了由自然因素影响为主到人为因素影响为主的转变,表现为生物种群,分布和数量的急剧减少;水系空间分布格局的全面改变;河流下游区雏形沙丘的迅速发育和局部区域小气候环境的恶化等。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发展。增强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作用,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影响,是对沙漠环境进行调节控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沙尘暴的生态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本文初步分析了东亚地区(中、日、韩)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了沙尘暴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论述了正面的生态效益,即中和酸雨、提供矿质营养、缓解温室效应、太阳伞效应、净化大气。此外,还对如何全面认识沙尘暴做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9.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属于一次中尺度天气过程,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空间上有五个自然尘源区,即河西走廊、南疆盆地南缘、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尘暴高发区。比较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总体趋势在减少,20世纪90年代是近5个年代中最少的。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沙尘暴与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关系密切,当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呈EOF1模态时,当年中国北方沙尘暴日数明显较常年偏多。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沙物质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对沙漠公路沿线风沙地貌和沙物质的特征、如粒度特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以及微量元素组成等进行了分析,为沙漠公路的生物防沙规划,道路的沙害治理提供科学数据。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沙物质分析特征在沙漠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