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菇菌糠制作蘑菇菌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蘑菇菌种一改传统的粪草菌种以来,就以棉籽壳、小麦等为基质材料制作蘑菇菌种,而平菇一般也是利用棉籽壳进行生产的.我们就平菇生产后的下脚料菌糠替代蘑菇制种基质棉籽壳进行了研究,认为用平菇菌糠代替棉籽壳制作蘑菇菌种是完全可行的.用平菇菌糠制作蘑菇菌种,不仅提高了棉籽壳的整体利用率,扩大了蘑菇制种的基质来源,又缓解了蘑菇制种与平菇栽培等食用菌生产原料的矛盾.平菇菌糠制作蘑菇菌种还具有省工省时,操作方便,降低菌种生产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等优点.操作流程如下.  相似文献   

2.
双孢蘑菇是我国食用菌出口的大宗产品,但在长江以北地区栽培面积较小,而人防地道栽培双孢蘑菇面积更小.为了更好地发挥人防地道的效益,我们于1989年夏至1990春进行了人防地道栽培双孢蘑菇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技术要点简介于后.一、试验材料(一)供试菌种由张家口市食用菌所提供的双孢蘑菇的栽培种,培养基质为高粱粒.(二)培养料粪草培养料,粪草比为1∶1,另加石膏、过磷酸钙和尿素各1%,pH7~7.5.  相似文献   

3.
蘑菇麦粒菌种呈颗粒状,具有菌丝抗逆性强、发菌快、播种方便、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目前,国内不少制种单位正在极力推广,逐渐代替传统的粪草菌种。但是,在麦粒菌种制作过程中,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造成灭菌不彻底,细菌大量繁殖,菌种成批报废,严重影响制种单位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以前,我省蘑菇生产多用草粪种、泥种等,制种和播种费工,单产较低,成本较高。1974年,我们进行了蘑菇谷粒菌种配方和制作方法的研究,并在丰顺、高州等县作了产量对比试验和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我省蘑菇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市从1984年起,在福建省漳州市新民菌种场的协助下,引进消化并改进了以棉籽壳为主要材料制作的蘑菇菌种。由于棉籽壳粒型与麦粒相似,且每一颗棉籽壳都可以成为一个发菌中心,所以我们把这种菌种叫做粒型蘑菇种以区别粪草料制作的草条状种。五年来,除我市已实现蘑菇菌种棉籽壳粒型化外,此种制种技术已逐步向外市县扩散,如皋县白蒲镇附近共六个乡镇87年制棉籽壳颗粒型(以下简称粒型种)35万瓶,应用面积150万平方尺,88年制粒型种135万瓶,应  相似文献   

6.
何金兴 《食用菌》1989,(2):15-15
南通市的双孢蘑菇生产发展较快,蘑菇菌种用量大,每年都在1000万瓶以上,1988年达1400万瓶。为了适应蘑菇生产的需要,解决熟草料制种化工多,堆料晒料需场地大、易污染厂区环境等问题,我市从1980年起开展了改革培养料简化生产工艺的研究,先后以棉籽壳、砻糠、菜籽壳,河泥及生稻、麦草为主料制菌种,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已在全市推广的粪草生料种和棉籽壳颗粒种的制法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7.
滤泥是糖业生产的主要废料之一,我县糖厂每个榨季都有五、六百吨。为开辟蘑菇培养料新来源,扩大糖业生产的综合利用,阳江县科委于1981年冬至1982年春进行滤泥加蔗渣栽培蘑菇的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供试菌种为江门市食用菌站提供的上海系蘑菇粪草栽培种。  相似文献   

8.
林昌吉 《食用菌》1993,15(6):27-27
我厂从1988年开始种蘑菇,在生产中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应用新的科研成果,产量由1988年的2.75kg/m~2(最高4.05kg)逐年上升到1991年的4.1kg/m~2(最高12.6kg),且质量也不断提高,每吨罐头消耗鲜菇由1988年的1.4吨降低到1991年的1.1吨.总结四年来的高产点滴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六项技术措施进行了改进.一改粪草菌种为麦粒菌种这是由于蘑菇麦粒种比粪草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培养时间短,无论高、  相似文献   

9.
蘑菇生牛粪菌种,由未腐熟的牛粪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与粪草菌种相比,具有省工、省时、菌丝生长洁白粗壮、播种方便等优点,比麦粒种成本低,且不易遭鼠害。故很受菌种厂家和菇农的欢迎.这项技术内江市从1986年开始试验性生产后发展很快,仅我县1991年蔗地种菇就用此类菌种达15万瓶。现将菌种的制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蘑菇制种的传统方法用粪草培养基,这种培养基用料多,生产周期长,效率低。曾经有过谷粒培养基、颗粒培养基等许多革新的办法,但谷粒培养基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菌种又容易遭鼠害,且谷粒的淀粉含量多,灭菌后粘度增加,有碍菌丝生长。而国外介绍的颗粒培养基,其配方又需要相当数量的充分发酵的培养料粉和淀粉。因此,我们于1979年秋,选择泥炭土为培养基的主要原料,试制泥炭土蘑菇菌种。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四年我县用麦草、红草杆进行生料制蘑菇菌种试验,初步掌握了生料制蘑菇种技术,为解决无牛粪制蘑菇菌种初步闯出了一条途径。 1.培养基配方大麦草60斤,红草杆(紫云英)40斤,石膏粉2斤,石灰粉2斤。 2.操作方法先把新鲜、晒干、无霉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闽、江、浙、沪等地利用棉籽壳制蘑菇菌种,既提高了棉花副产品的利用率,又提高了制种质量。一瓶棉壳菌种,相当于两瓶粪草菌种,且掏瓶、播种方便。但是这种方法培养料发酵时间长、养分损失多,推料、翻料所需劳力多,生产工艺复杂,环境污染严重,受气候影响较大,菌种质量不稳定。为此,笔者自1990年2月开始进行棉壳  相似文献   

13.
我队种植蘑菇虽有九年,但用羊粪作培养基生产三级蘑菇菌种还是个开头。1980年在洋中公社菌种站的指导下,采用羊粪菌种(上海农科院103号菌株)种植了1200尺~2蘑菇。实践表明,羊粪菌种制作简单,挖瓶省工,成本低,且菌丝萌发繁殖和返潮快,产量不亚于粪草种。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本怀 《食用菌》1993,15(2):20-20
双孢白色蘑菇的种植,历来均采用粪草培养料或无粪合成培养基,每11m~2要耗粪草300~400kg,而且堆料发酵难以达到腐熟程度,在栽培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透气不良、感染杂菌、虫害孳生。特别是大规模种植区,收集粪草困难,使蘑菇种植发展受到限制。为此,笔者从1988年开始试用耕作土层代替部分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巴县陈家桥镇1986年共种植蘑菇8万平方市尺,总产量达到了62,400公斤,平均单产高达每平方市尺0.78公斤。天马山二组农民张中华,种植蘑菇500平方市尺,一共产菇787公斤,总产值1,737元,平均单产达1.575公斤,方平3.47元。陈家桥镇从1972年开始种植蘑菇,到1983年前的12年间,蘑菇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从84年开始,他们认真总结了蘑菇产量低的三个原因:一是菌种丰产性能差;二是备料粪草比例差;三是堆制发酵质量差。原因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省蘑菇麦粒菌种已基本上代替了粪草菌种。为保证麦粒菌种的质量,我们就配料最佳水分的选择进行了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供试菌株为浙农1号。于1988年6月6日生产,7日接种。培养基配方为干麦粒95%,磷肥、石膏各2%,石灰1%。设4个处理,每处理取5公斤干麦粒用  相似文献   

17.
小集锦     
《食用菌》1988,(4)
用种过平菇的棉壳料制蘑菇种经笔者二年的实践证明,利用种过平菇的棉籽壳废料制作蘑菇栽培种,与同等量的粪草菌种相比,播种后菌种萌发快,出菇早,产量高。现将生产的方法简介如下:平菇生产结束后,取无霉、无虫害的废料,经曝晒2天后堆2周,再摊开晒干备用。制作蘑菇栽培种的配方为平菇废料50%,棉籽壳(发酵处理后)或油菜壳35%、牛粪10%、石膏2%、石灰2%、过磷酸钙1%,含水量55%,pH 自然。装瓶时要装紧一点,  相似文献   

18.
蘑菇菌种的培养基质有多种,如粪草培养基、小麦粒、玉米、高粱等,无论那种基质的菌种从瓶内取出时,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而适龄麦粒菌种受机械损伤后菌丝恢复最快。同时,麦粒菌种具有营养丰富、菌丝洁白、粗壮、菌龄短、耐保存、省时、成活率高、产量高等特点,因此,很快在本地全面推广开来。但由于麦粒营养丰富,极易受污染,故在制作过程中所要求的技术较高。我们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麦粒菌种的成品率高达  相似文献   

19.
制种法三则     
从1972年开始,我们在蘑菇制种方面进行了多种配方试验,初步确认粪粒菌种比较理想。经龙山、文昌、阆中、巴中等地较大面积试验,普遍反映效果良好。1982年,元坝、三川、五龙66万平方尺栽培面积均采用了粪粒菌种,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制种盈利是发酵粪草料菌种的4倍(见表),栽培单位可降低成本21%,减少用工67%,提高产量10~20%,每千平方尺的蘑菇可增收100~200元。菇农称它是“量足质优、费省效宏”的好菌种。现将具体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蘑菇培养料内微生物繁殖的能量,主要来源由堆肥材料中氮素和碳素。培养料的碳、氮有一定比例,相应的就需要粪、草有一定比例。为夺取蘑菇高产,首先要把培养料配好、堆好。根据目前农村的现状,部分社队粪草储备不足,其解决的办法是:如果牛粪不足,可补用猪杂粪;麦草不够,可用早稻草代。现介绍三组优选配比供参考。为了便于计算,首先列表说明各种粪草和化肥的碳氮成分(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