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海藻生物群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7年5月至1998年4月对大连底栖海灌资源的分布情况做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底栖海藻生物落的季节变化,从形态、结构到系列器官和生活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观察及探讨。共采集到海藻94种,其中舌状酸藻(Desmaristi lingulata)和胶毛灌(Trichoglaea lubricum)在中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大连海区潮间带海藻附生细菌的抗微生物活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2、2003年从大连市黑石礁海区潮间带石莼Ulva lactuca、孔石莼Ulva pertusa等10种海藻表面分离得到122株细菌。以11种细菌和1种真菌作指示菌,采用覆盖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拮抗试验,获得拮抗菌74株,占总测试菌株的60.7%。不同时间、不同海藻表面拮抗菌的分离比例不同。拮抗菌的抗细菌比例高于抗真菌比例,且对海洋细菌和陆生细菌均有作用,尤其是40%以上的拮抗菌株对虾的致病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ce、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i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海藻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7年5月至1998年4月对大连底栖海藻资源的分布情况做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底栖海藻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从形态、结构到繁殖器官和生活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观察及探讨.共采集到海藻94种,其中舌状酸藻(Desmaresti lingulata)和胶毛藻(Trichoglaea lubricum)在中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于2011年对浙江省枸杞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以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共65种,其中红藻门42种,褐藻门11种,绿藻门11种,蓝藻门1种。海藻种类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最多,冬季次之,然后是秋季,夏季最少。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量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海藻群落优势种为铜藻(Sargassum horneri)、无柄珊瑚藻 (Corallina sessilis)、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孔石莼(Ulva pertus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小石花菜( Gelidium divaricatum)和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等。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调查结果表明枸杞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三亚潮间带大型海藻生态现状,布设6条岩相断面,于2008年1-11月进行了四季野外的调查,并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聚类分析研究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130种,隶属于4门75属,其中红藻门41属67种、褐藻门16属31种、绿藻门15属29种、蓝藻门3属3种。潮间带海藻种类数季节变化不大,并呈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垂直分布特征,且中低潮带有共同分布种,夏季尤为普遍。潮间带海藻夏冬两季平均生物量高于春秋两季,但并无显著差异。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有波利团扇藻 Padina boryana、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夏季有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es、冠叶马尾藻Sargassum cristaefolium、宽扁叉节藻Amphiroa dilatata、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秋季有冠叶马尾藻、波状软凹藻、叶状铁钉菜Ishige foliacea,冬季有瓦氏马尾藻 Sargassum vachellianum、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波利团扇藻、日本仙菜。群落多样性冬高夏低:Shannon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冬季,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区域底栖藻类以暖水性热带-亚热带种为主,其次为温水性的暖温带种类,基本符合南海南区暖水区系特点。研究表明,尽管三亚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数与生物量上并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但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显示出一定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6.
大连地区底栖海藻分类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大连地区底栖海藻解放前及解放后的分类研究概况。解放前报告计4篇,共记述78种(含变种、变型)海藻,其中可以接受的记录55种,尚待证实的记录13种,应予撒销的记录10种。解放后报告计23篇,补充报道大连地区底栖海藻217种(含变种、变型),其中可以接受的记录161种,尚待证实的记录48种,应予撒销的记录8种。 相似文献
7.
大连海区潮间带海藻附生细菌的抗真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离自石莼、浒苔的16株附生真菌作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从石莼Ulva lactuca、孔石莼Ulvap ertusa等10种海藻表面分离的79株细菌进行拮抗试验,获得有拮抗活性的菌株47株,占总测试菌株的59.5%。不同海藻表面拮抗细菌的分布比例不同。研究结果表明,海藻表面的附生细菌可能帮助宿主阻止真菌等表面污损生物的附着。 相似文献
8.
于2002-2006年先后8次对辽宁省兴城市菊花岛近岸底栖海藻的种类和生态习性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可初步认定本海区有底栖红藻、褐藻、绿藻共计84种,新记录38种,其中含中国新记录1种--徒直多管藻Polysiphonia abscissa.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8年4个季度的生态调查取样,对连云港海州湾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A、B断面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构特征及资源密度等进行了研究.经统计分析:养殖区B断面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42.32g.m-2和71.83个.m-2,明显高于天然海滨浴场A断面处的11.24 g.m-2和63.67个.m-2;A、B断面配对站位群落相似性指数超过0.50的有6对,而其他有显著性关系的却不是非常明显,表明海洋工程可能使附近海域内各生境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化程度降低;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中,春、夏、秋、冬季的多样度分别为1.72、1.20、1.68、0.84,其中冬季达到重度污染,这可能与人为扰动有关,海洋工程活动会导致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甚至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整体上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受田湾核电站相关工程活动影响的程度尚不能得出定论,需要继续调查监测该海域的生物资源状况,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大连海区潮间带海藻附生真菌的抗微生物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2、2003年从大连黑石礁海区潮间带采到的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礁膜Monostroma sp.、石莼Ulua lactuca等10种海藻表面分离得到99株真菌,用7种细菌和3种真菌作指示菌,对分离菌株进行抗菌活性检测,获得拮抗真菌31株,占总测试菌株的31.3%。不同时间、不同海藻拮抗真菌的分离比例差异很大。拮抗真菌的抗细菌比例高于抗真菌比例,且对海洋细菌和陆生细菌均有作用,3株拮抗真菌可抑制对虾黑鳃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22株拮抗真菌属于青霉属。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潮间带断面定量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共36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8种,环节动物3种,纽虫动物2种,多孔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各1种。3个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30845.0±6766.8)g/m2,总平均密度为(13496±3560)ind./m2。同时,定性采获大型底栖动物共83种,其中软体动物45种,节肢动物17种,脊索动物10种,腔肠动物5种,环节动物4种,棘皮动物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805~2.027、1.793~2.255和0.603~0.638。东极岛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状况正常,说明该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 相似文献
12.
于2011年春季(3月)在中街山列岛3个有居民海岛(青浜岛、庙子湖岛、东福山岛)岩礁潮间带设立4个断面,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7种,其中环节动物1种,节肢动物6种,软体动物10种。4个断面的平均生物量为9 651.97±3 911.92(±S.E.)g/m2,平均密度为1 804±232(±S.E.)ind./m2。优势种有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1种,常见种有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龟足(Capitulum mitell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和紫贻贝(Mytilus edulis)4种。各断面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1.066±0.105(±S.E.)、1.560±0.085(±S.E.)、0.714±0.010(±S.E.)。 相似文献
13.
14.
硇洲岛春季底栖海藻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2005年的3—5月,对硇洲岛有代表性的大浪、谭井、存亮潮间带进行底栖海藻资源调查。分析了各地区春季不同月份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平均生物量变化,总结了各藻的生态分布区域。共得定性标本56属87种,其中蓝藻类3属4种,绿藻类14属27种,红藻类32属44种,褐藻类7属12种。其中谭井的种类最多,其次是大浪,存亮的最少。各地均以红藻为主,其次是绿藻、褐藻,蓝藻最少。种类的数量和分布具有月份上的差异。各地的平均生物量3月份以谭井的最多,4月份大浪的最多,5月份存亮的最多。潮间带海藻的生态分布区以中、低潮带为主。 相似文献
15.
硇洲岛春季底栖海藻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5年的3—5月,对硇洲岛有代表性的大浪、谭井、存亮潮间带进行底栖海藻资源调查。分析了各地区春季不同月份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平均生物量变化,总结了各藻的生态分布区域。共得定性标本56属87种,其中蓝藻类3属4种,绿藻类14属27种,红藻类32属44种,褐藻类7属12种。其中谭井的种类最多,其次是大浪,存亮的最少。各地均以红藻为主,其次是绿藻、褐藻,蓝藻最少。种类的数量和分布具有月份上的差异。各地的平均生物量3月份以谭井的最多,4月份大浪的最多,5月份存亮的最多。潮间带海藻的生态分布区以中、低潮带为主。 相似文献
16.
17.
于2001年9月~2002年9月对大连黑石礁海区浮游动物的生态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桡足类13种,枝角类4种,其它为毛颚动物、被囊动物、轮虫和原生动物等,桡足类是浮游动物中的主要类群;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形,高峰期位于8月。回归分析表明,浮游动物数量的变化与水温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黑石礁海区浮游动物群落小型化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长山列岛底栖海藻的分布和丰盛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山列岛自然条件优越,初步调查,底栖海藻共有109种,其中45种属经济海藻。在各大岛屿,潮间带底栖海藻的覆盖度可达4级(50-75%),许多优势种的生物量较大,如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海罗Gloiopellis furcala(Postet Rupr)J.Ag、缘管浒苔Enteroniorpha linza(L.)J.Ag.鹿角菜Pelralia siliguosa Tseng et C.F.Chang.肠髓藻M yelephycus caespilosus Kjellm,和海雹菜Brachytichia guoyi(C.Ag)Born et Flah.等。各岛屿藻类的水平分布基本上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即分布在东南端的海洋岛藻类种类最多,獐子岛次之位于西北端的广鹿岛种类较少。调查和分析各岛屿海藻群落的生境,基本属于:岩岸、石砾、泥沙滩和沙滩四种,不过有些生境并不典型常形成混合型。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广东省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55科80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两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5%,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7 420.92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3 929.93 ind/m^2。全年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H)属中等水平,分布范围在1.657~4.226,平均为2.848;均匀度(J′)为0.390~0.721,平均为0.612;种类丰度(D)为2.062~4.234,平均为2.964。 相似文献
20.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
为了解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分别于2016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3次采样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门28种,其中春季23种,夏季和秋季均为24种。调查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77、24.55、18.17 g/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1.35。研究表明,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潮区变化,各季节典型种主要有异白樱蛤、红明樱蛤等,分歧种主要有古氏滩栖螺、大竹蛏Solen grandis、薄壳绿螂Glauconome primeana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