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笔者养有2盆细叶棕竹,植株低矮,分蘖丛生,株形丰满,叶色碧绿,颇具观赏效果。今年清明期间,我成功地将其一分为二,而整株叶片未受一点损伤,并解决了以前分株后必须避光、缓苗等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笔者有一盆树龄15年、高1.8米的大叶棕竹,因为长时间置于楼道外走廊一角,多年来叶片脱脚严重,只有顶端发叶,没有多大观赏价值。直至今年5月初,由于受到绿萝柱状造型的启发,对其进行整形,才使它重现生机。原来  相似文献   

3.
巧分棕竹     
用分株法初次繁殖棕竹时往往不易成活,这里介绍一种巧分棕竹的方法。分株前停止浇水一天,让盆土处于偏干状态,用直利刀或花铲按每块有两个以上枝条划切到盆底,每块至少有两条根系,各块的根系要彻底分离.浇透水.进行正常养护。以后每隔一两个月再原盆划切一次,到翌年春,各块便成了独立的个体,例出盆.轻轻掰开分植。这种方法,成活率高,能很快进入生长。  相似文献   

4.
水棕竹,又名水竹、旱伞草,系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源于西印度群岛,四季常绿,文雅清隽,是盆栽及“组合式”盆景和切花的良好选材。水棕竹性喜温暖湿润、通风遮阴,要求饱水生长,管理比较粗放,繁殖便当(以切根分栽法最简便)。根据水棕竹的生长习性,以无土方法进行盆栽,可更充分地体现出其姿秀色翠的特点。分切方法: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切根分株。分切时,将植株从盆中挖起,用利刀切开根状茎(上连直立茎干一段,以下保留须根)。切后以清水洗净根间宿土,再剪除老朽须根,然后栽入盆内。  相似文献   

5.
在华北地区棕竹主要用分株法繁殖,方法有二:一是把栽培多年的大盆分切成2~4丛,再用较小的花盆栽植,但这样对原株造型影响太大;二是从大株旁边挖取新出土的单株另行栽植,这样又成型太慢,短期内不适于观赏。  相似文献   

6.
棕竹(Rhapis excelsa)和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均属于棕榈科木本常绿植物。棕竹为丛生灌木,高2~3米;茎圆柱形,有节,直径2~3厘米,覆以褐色、网状的粗纤维质叶鞘。叶掌状,5~10深裂;裂片条状披针形,长达30厘米,宽2~5厘米,顶端阔,有不规则的齿缺;叶柄长8~20厘米,稍扁平。肉穗花序长可达30厘米,多分枝,总苞2~3枚,管状;花雌雄异株,雄花较少,淡黄色、无柄;雌花较大,卵状球形。浆果球形,直径8~10毫米。分布于我国东南至西南部,日本也有。较耐荫,常作室内盆栽观叶植物。棕榈为乔木,高可达15米;茎上有残存不易脱落  相似文献   

7.
棕竹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棕竹主要病害有斑叶病。叶片发病初期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展成为条斑,并可汇合成不规则的坏死斑块。叶尖、叶缘最易受害,严重时,叶片干枯卷缩。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不要偏施氮肥,宜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2)发病初期,可以喷射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用70%代森锰可湿性粉剂400—650倍液,每周一次,连喷儿次。棕竹的主要虫害有红肾圆盾蚧。土要为害叶片正面,它吸食叶  相似文献   

8.
答:棕竹又名观音竹,为棕榈科常绿丛生灌木,是我国传统的优良盆栽观叶植物。其茎似竹而有节, 但不分枝,茎的上部色有褐色网状纤维叶鞘。叶集生顶端,掌状深裂,一般为5—8枝,形似棕榈幼株,基 部呈折叠状,叶缘有锯齿,甚是好看。用其制作盆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给人以古朴典雅、新颖别致、清 新自然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澜沧江畔》的创作,是作者多次到云南的西双版纳,观察、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对那片美丽神奇土地产生爱恋之情而创作的。作品构思较早,只因一时难于寻到适合主题需要的制作树材。正当我苦苦思寻之时,我惊喜地发现,在不起眼处的盆内,生长着几丛棕竹,虽叶色、叶形、高度都还不太理想,但我认为,只有采用棕竹才能将创作主题充分表现出来。我对棕竹采取换浅盆、  相似文献   

10.
无盘旱育免耕抛秧增产节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免耕抛秧与常规翻耕抛秧和翻耕栽插对比栽培,结果表明:免耕抛秧由于抛植深度浅,抛植后前期分蘖迅猛,低位分蘖利用率高,成穗率、结实率提高,千粒重增加,本田分蘖持续时间缩短,高峰苗数下降,有效穗减少,单产下降3.09%,单位节省人力投工2~3.5个/667m2,节省畜力2个/667m2,投产比提高0.53、0.76,节本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比较了5种农家栽培薏苡与5种野生薏苡在株高、日生长速度和分蘖动态上的异同。日生长速度与株高测定结果表明,农家薏苡中,龙薏1号与临2无显著差异,但与其余3个品种有显著差异;野生薏苡品种间,日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差异;品种间的株高存在极显著差异,河2株高最高,与河1、石陂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寿宁有显著差异,与临1有极显著差异;野生薏苡株高伸长的延续时间上较栽培薏苡长15 d。农家品种表现出2个明显的分蘖缓慢期,分别在5月底(5月30日,约44 d)与6月初(6月5日,约50 d),野生品种没有明显分蘖放缓现象,直到营养生长后期才放缓分蘖。采用一元非线性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了株高与分蘖的方程,决定系数都在0.92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挖掘和克隆更多控制株高与分蘖的基因应用于水稻育种,利用多分蘖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少分蘖高秆南特号组配杂交组合F1并构建分离群体F2;并且对该群体的株高与有效分蘖数进行性状遗传分析以及基因型检测,利用IciMapping V3.0对株高与分蘖数进行QTL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的株高与分蘖数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345对分子标记对两亲本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南特号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出194对差异明显的多态标记,多态率为56.23%;利用122对基因型清晰的多态标记对571株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共获得33个与株高相关的QTLs,19个与分蘖数相关的QTLs;检测到1个与株高有关的主效QTLs,定位于1号染色体RM302~RM104标记之间,对表型贡献率达71.72%。找到一个控制株高的主效QTL,与分子标记RM302和RM104紧密连锁,对株高具有极强的矮化效果,该结果为进一步克隆矮秆基因与株型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成型的树桩盆景,经过几年护养后,根须会布满整个盆腔,这时就需要翻盆换土。一般传统做法是将小盆换大盆。但我从几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仍用原盆的方法。我的做法是:先将需翻盆的桩头按常规使其脱离盆体,清理掉原盆内的泥砂,重新填入先粗后细的砂子,再根据盆的深浅垫上一层适合桩头生长的培养土。然后,按桩头露根着泥部位到底部根须的高度,切除2/5,并修剪掉原与盆壁接触的根须2—3厘米,成活率高的桩头还可剪除更多点。完成以上工  相似文献   

14.
研究水稻少分蘖高秆突变体的分子机理,鉴定出新的水稻少分蘖高秆基因。本研究利用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品种泸恢H103,获得一个少分蘖高秆突变体,命名为ltn1(low-tiller number)。研究了该突变的主要农艺性状与遗传方式,并对突变体基因LTN1进行了分子定位。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株高,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与野生型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ltn1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将突变体和沈农265的F2代中的突变型个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将突变体定位在水稻第8染色体标记RM3840和RM23611之间,物理距离为135 kb的区间。在这个区间内有个预测注释基因LOC_Os08g44510。  相似文献   

15.
仙人山集奇峰险岭于一身,收千山万谷于盆中,很有观赏价值,但唯一的不足是不易矮化。主要是它不易分蘖,喜欢往上窜长,最后形成棒柱状。为了使仙人山矮壮,多分蘖,成为名符其实的“山”,传统方法是用利刃割削小球或顶端部位,破坏其生长点,强迫分蘖。这样矮是矮了,但山体刀痕累累,影响美观。笔者10余年前植一仙人山,当时没有好方法矮化、又不愿施以刀斧,至今已长  相似文献   

16.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的产量及若干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与常耕插秧和抛秧的比较,分析了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消长、根系生长、籽粒灌浆和产量特性;同时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秧龄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缓慢,有效穗数较少。抽穗前植株发根力较低,但抽穗后10 d植株发根力高于其他种植方式,抽穗后30 d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高于常耕插秧和抛秧,后期植株衰老延缓。强势粒灌浆过程差异较小,但免耕高留茬抛秧延长了弱势粒灌浆时间,增加了弱势粒重,提高了单穗颖花数、籽粒充实率和千粒重。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免耕与前作秸秆高留茬还田条件下,旱育带泥抛栽根多活力高,促进了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比塑盘育秧抛栽极显著增产;3个抛栽秧龄中,以秧龄40 d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在果木类树种中,用石榴制作盆景,具有独特的风味。笔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供参考。一、温室栽培成活率高。石榴喜阳喜暖。冬季采集到石榴树桩后,不宜在室外栽培。因为干冷的气候影响其成活。在温室内,植于土壤中根须实际上处于缓慢的“运动”状态,这种生命的活力有  相似文献   

18.
盆栽花卉由于得到主人的精心培植,拍摄起来更能注入感情色彩。同时,由于它们不时呈现在眼前,可激发起更多的构思,便于创作。我在拍摄棕竹时就有这种体验。我是不会莳养花卉的,所以,我的一盆棕竹好似得了营养不良症,数年如一日,始终没有长大。尽管如此,从它纤小的枝  相似文献   

19.
以澳大利亚抗硼试验常用对照种Halberd和Kenya Farmer为对照,研究了高含硼量土壤对我国小麦地上干重、根系、株高、分蘖和黄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京冬6号、丰抗8号和晋麦41号是对硼毒害不敏感的3个抗源。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为明确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分蘖特性差异,以及分蘖对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37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多重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比较了不同玉米品种的分蘖率差异,分析了分蘖率与株高、穗位高、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品种间的分蘖率差异显著,根据分蘖率的高低可将玉米品种分为高、中、低三种分蘖类型。‘DK56’的分蘖率最高,达到93.33%;‘浚单211’的分蘖率最低,为0.00%。分蘖率与株高和低分蘖品种的穗行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3和0.609;分蘖率与穗位高、行粒数、百粒重和产量等性状相关不显著。【结论】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分蘖率差异显著,去留分蘖不会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