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目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新的发生为害情况,为提高防治效果,于2018—2020年在吉林省进行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放蜂方法优化试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放蜂处理间防治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均能提高防治效果,且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连续防治一代和二代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可达到79.32%。建议防治一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5000头蜂,分3次释放,第1次3000头,第2次7000头,第3次5000头,每次放蜂每667 m2设2个放蜂点;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 m2释放10000头蜂,放1次,分2个点放蜂;同时,利用植保无人机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1334 hm2,防治效果达到76.36%~81.23%。  相似文献   

2.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在辽宁省西丰县、岫岩县等老放蜂区和新民县新放蜂区,进行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示范试验。结果证明,由放蜂量1~1.5万头,可以代替过去推广的亩放蜂量2~3万头。用低蜂量示范试验进一步证明,亩放蜂量1万头,在玉米螟中等偏重的发生年份,也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稻纵卷叶螟的经济阈值,近十年来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不大一致,低的定为每亩5000头,即每丛稻0.2头;高的如马来西亚定为每亩75000头,我国江苏亦提出杂交稻为每亩75000头(胡建章,1986);有的品种如“661”在生长偏旺的情况下,每亩有虫50000头有增产作用(陆自强1986)。笔者1981—1985年在洞庭湖区连年进行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第二代为害“湘矮早九号”的为害损失率测定及其防治指标研究,现  相似文献   

4.
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于贵州省都匀市组织开展不同释放高度和不同放蜂点密度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应用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稻田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粒具有明显的寄生作用,蜂卡置于稻株上部叶片内、距顶端10 cm,每667 m~2设置8个放蜂点,每次放蜂10 000头/667m~2,间隔5 d连续放蜂3次,对稻纵卷叶螟卵平均校正寄生率达40.88%,平均防治效果为64.29%;大田示范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寄生率最高达69.20%,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67.09%,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2013—2014年,通过试验调查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量和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寄生和控害效果,探讨本地区稻田人工释放赤眼蜂的适宜种类和释放数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释放量10 000头/667m2的控害效果最好;而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3个蜂种处理间,寄生率及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机稻生产中,人工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控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不同密度释放赤眼蜂试验结果,在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开始释放,间隔5d释放1次,连续放3次,第3次释放后调查卵粒寄生率达69.31%,对卷叶螟平均防效达74.32%;不同策略释放赤眼蜂试验结果,在稻纵卷叶螟蛾始见期开始释放赤眼蜂,间隔5d释放1次,连续放3次,第3次释放后调查卵粒寄生率达72.81%,对卷叶螟防效达79.79%。在有机稻生产中,建议在稻纵卷叶螟蛾始见时开始第1次释放赤眼蜂,每667m~2共释放赤眼蜂20000头,分3次平均释放,每次间隔5d,每次每667m~2按6~7个点的密度释放。  相似文献   

7.
稻纵卷叶螟为广西水稻发生面积最大的主要虫害之一,为探究适用于广西兴安县水稻产区的生物防治技术,通过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控稻纵卷叶螟的不同放蜂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宜兴安县的放蜂技术:每小区放蜂30点(即7点/667 m~2),每次放蜂1500头/点,连续放蜂3次,放蜂时间间隔5 d。螟黄赤眼蜂校正寄生率为43.18%~83.23%,保叶效果为75.12%~96.4%,表明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效,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本地一年发生4—5代,以二代发蛾量较大。过去由于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量的预报方法不够准确,影响了指导大面积的防治工作。为了寻找较切合本地区二代发生量的预报办法,笔者根据本地区1976年以来的测报资料和气象资料,找出影响稻纵卷叶螟二代发生量的主导因素(温雨系数与蛾初见期)。试图用回归分析法来探讨二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治虫效果与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赤眼蜂的治虫效果 1975年,我们在100亩棉田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第三代棉铃虫的试验,取得可喜的效果。当时百株棉铃虫卵量为117粒,每亩放蜂40000头后,百株残留虫量平均为9.3头,蕾铃被害率为1.5%;而药剂防治的田块百株残留虫量为15.6头,蕾铃被害率为3.3%。此后,放蜂面积从1976年的900亩,发展到1980年的14045亩,后由于冷藏设备问题,使放蜂面积有所减少,1981年为6880亩,1982年为1100亩。几年来利用赤跟蜂防治的对象从棉铃虫扩大到玉米螟、黄地老虎、桃蛀螟、稻纵卷叶螟。1975~1982年的试验表明,育蜂洽虫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榆树县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9年,经157万亩大面积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冶玉米螟的结果表明,当玉米田间螟卵发生初期和盛前期,以每亩1.1~1.5万头,分两次放蜂,卵粒寄生率为58.1~79.4%。放蜂区比未放蜂的对照区可降低被害株率41~64.4%,平均百株螟虫可减退66.6~85.9%,有效地控制了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每亩可挽回损失34.7公斤,经济效益显著。现已列为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防冶玉米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穗期玉米螟为害对夏玉米产量损失影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工接卵方法研究夏玉米小黄品种乳熟到完熟阶段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的相关,得知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呈直线相关。单株每增加幼虫1头,百株产量损失0.17斤,损失百分率为0.89%,影响极小。如按每亩2300株计,在上述玉米生育阶段内无虫时的产量436斤,单株平均有虫1头时,每亩损失约4斤。作者初步认为:北京地区夏玉米使用颗粒剂一次防治螟害,在玉米较早生育期(如心叶末期或开花授粉期)施药,效果应优于在卵高峯前后施药。  相似文献   

12.
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复合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嘉兴地区单季稻田二代二化螟和五(3)代稻纵卷叶螟混合发生时,其复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y=0.0159X1+0.2456X2-0.2227(式中X1为二化螟枯鞘团密度,X2为稻纵卷叶螟虫口密度)。按照当前水稻生产水平,计算得经济允许损失L=2.3464。由满足0.0159X1+0.2456X2-0.2227=2.3464,测得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混合为害的1组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不同生育期遭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63年在北京防蛾网室的条件下,在盆栽春玉米上分期用人工接种螟卵,試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得出如下的結果: 玉米产量的损失与玉米螟为害当时玉米的生育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在螟虫数量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心叶期(心叶中期、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灌浆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心叶末期孵化的螟虫,其为害所造成的損失又显著较心叶中期为大。心叶期被害的处理,产量較对照区显著減低,但穗期被害的处理,每株平均虫数为3.5—15.1时,产量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一接种时期,处理間平均虫数的差异大部分是显著的,但产量間的差异則不显著。玉米受害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远較同一时期不同虫量的影响为明显。虫数与心叶中期和穗期接种的两个处理的产量有显著的負相关,相关系数分別为-0.89和-0.88;虽然产量随着虫数的增加而递減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每株虫数在1—12头的范围內,产量间差异不一定显著。虫数与心叶末期接种的处理的产量,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供試株数太少的原因。应用迴归方程式計算时,每增加一虫产量的損失,心叶中期为3.17%,穗期为1.84%。接种后被害玉米发育受到影响,心叶期遭受螟害植株高度減低17%。作者等指出心叶末期孵化为害的螟虫影响玉米产量特别严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玉米抽雄时,这批幼虫尚未成熟,大量轉移蛀入茎稈或为害正在成长中的雌穗,妨碍营养物的輸送和雌穗的正常受粉所致。本文試驗所得的結果,初步指出当前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的措施,不仅从減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証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本省不同世代区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表明,一代区和不完全二代区采用大样本单测回归法。一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48克,损失率2.65%。不完全二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78克,损失率3.0%。二代区采用改进的小区对比法。第一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5.15%;第二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2.35%;一、二代混合,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3.38%。以玉米螟产量损失为依据,提出了一代和不完全二代区的防治指标及二代区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 4.8对2007-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早期灯下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主要迁入峰进行了轨迹模拟,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迁飞高峰期进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于5月初开始零星迁入,迁入高峰期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最大迁入峰集中在6月中下旬。诱虫量及迁入峰次年度间存在差异。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5月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海南中部、西南部,老挝和泰国北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也能提供部分虫源。6月迁入虫源主要集中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中部、老挝中部稻区,越南中部稻区也能提供部分虫源。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期925 hPa等压面上气流方向均为较强的西南或偏南气流。降雨和气流的垂直扰动导致稻纵卷叶螟大规模迁入降落。  相似文献   

16.
1963年在湖南沅江及南县选择隣近的种植制不同的五个生产大队,調查对比、分析耕作栽培措施及其他生态因素,与三化螟种羣数量消长及为害程度的关系,探索最經济有效的稻螟防治策略和综合措施。各对比点結果一致証明,在同一地区相距不远的大队間,三化螟发生基数大小的悬殊差別,是决定当年发生数量及为害程度輕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适当的面积(大队)上結合耕作栽培措施相当彻底地消灭三化螟越冬幼虫,不仅可控制第一、二代的为害,且对压低第三、四代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也有明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如能进一步结合夏收灭茬連續压低虫源,更可加強对后期螟害的控制。螟害程度决定于水稻最易受害生育期与稻螟盛发期配合的程度和螟虫发生数量的綜合影响。因此,在农业防治方面,結合耕作栽培措施压低虫源及調节水稻生育期并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均应尽可能的利用。扩种双季稻对三化螟的发生为害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在湘北滨湖稻区的情况下,可以結合双季稻的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作为控制螟害的一項措施。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中稻早栽既可避免第三代三化螟的为害,且可促使第二、三代三化螟更多地集中在小面积的迟中稻或单季晚稻上,有利于集中施药歼灭。稻螟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結合重点药治。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建議采取結合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調节水稻生育期及恶化螟虫生活条件的各項措施并药治二代桥梁田,对三、四代进行重点药治。  相似文献   

17.
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水稻覆膜旱作对病虫草害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就覆膜旱作栽培方式对早稻和单季稻病虫草害、天敌、腐食者等的丰盛度与为害程度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覆膜旱作可显著降低早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常规淹水对照稻田相比,覆盖旱作稻田纵卷叶螟为害率、灰飞虱和蚜虫类虫密度及杂草发生程度无显著差异,但螟虫为害加剧,施肥量仅对照田一半的覆膜田螟虫为害株百分率比对照田提高2.4%~8.5%。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高低是影响寄生蜂和蜘蛛类密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灭幼脲类——TH_(6040)对玉米螟幼虫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及显著的防治效果。室内测定证明:玉米螟低龄幼虫在含有3ppm浓度TH_(6040)的人工饲料中取食后,存活率降低88~100%。田间试验证明:在春玉米心叶末期施用一次0.045%TH_(6040)颗粒剂,第一代幼虫存活数量降低80%。由此看出,具有改变昆虫生理功能作用的TH_(6040)可应用于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