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根据秦岭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山地气候考察资料,长年气候观测资料和大量农业气候资源调查资料,揭露了该区暖带存在的基本事实,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暖带的时空变化特征,模拟了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黄河沿岸地带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沙区河岸固沙林带不同带间距下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确定最优配置模式下的带间距,为建设沙区河岸固沙林带行带式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柳沟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带间距8,16,22,28 m的固沙林样地进行土壤取样和植被调查,统计不同带间距固沙林带的带间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植被群落特征,并分析土壤水分与植被间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行带式固沙林中的土壤水分与植被指数整体上均随带间距增大而提升。(2)各样地带间0—100 cm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水分也随水平间距增加而升高,至11 m后变化趋于稳定。(3)各样地带间土壤水分均与植被指数大体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均匀度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有所差异。带间距越大,植被恢复效果越好,带间距22 m时约达峰值。[结论]以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进行沙地治理时,植被恢复效果随带间距增大而增长,但带间距并非越宽越好。22 m带间距的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效应最佳,对沙地的近自然修复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3.
周峰  檀满枝  陈杰  李桂林 《土壤》2007,39(5):837-839
基于201个土壤表层系统采样分析数据,应用一系列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苏州市城市边缘带土壤肥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变异强烈,表现出城市边缘带土壤肥力分布的重要空间特征.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土壤肥力特征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同一利用方式下不同种植年限也会导致土壤肥力特征不同.反映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集约化背景下土壤资源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的变化对土壤质量结构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层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秀红 《山地研究》1997,15(2):67-72
高寒草甸是高原上适合高寒草甸形成的气候层带在其下垫面上“投影”的产物。在垂直带中,高寒草甸分布的上下限是上述气候层带上限的指标。高寒草甸下限分布趋势面与高原基面趋势面相交的闭合曲线区是高寒草甸在高原上水平分布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不同带间距柠条锦鸡儿防护林防风效应与带间植被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子王旗不同带间距(4 m,6 m,8 m)柠条锦鸡儿防护林风速流场与带间植被的测定,研究了其防风效果与带间植被组成情况。结果表明:(1)在不同对照风速条件下,不同带间距柠条锦鸡儿防护林均对风速具有减弱作用,并且在带间出现了风影区与加速区。(2)在距地面0~2 m高度处,林带防风效果为4 m > 6 m > 8 m,8 m宽林带对低风速(6~8 m/s)可以进行有效防护,对高风速(10 m/s)也可以控制在起沙风速以下,且风速经过4条林带的阻挡后减弱效果明显。(3)8 m宽林带间出现了以百里香、狗尾草以及蒿属为主的草本群落,与地带性草本群落(羊草+冷蒿)较为接近,恢复效果明显。确定的带宽与林带数量可为今后柠条锦鸡儿防风阻沙林建设以及多树种带状混交配置模式的确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湖岸带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湖岸带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地带.湖岸带是十分重要的土地资源.但是,对三峡库区湖岸带土地资源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才能做到对湖岸带的保护.湖岸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应该十分重视.在分析三峡库区湖岸带土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三峡库区湖岸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洱海湖滨带现状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洱海湖滨带的初步探讨,针对洱海污染及湖滨带现状,提出了治理湖滨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森林河溪植被带可以过滤和截留沉积物、水分以及营养物质等,协调河流横向和纵向的物质和能量流,在土壤侵蚀、渠道稳定化、生物栖息地保护以及水质改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建设,从而满足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河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需求。从森林植被带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国外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模式的介绍,提出了我国植被带的建设原则、构建过程及评价,为今后我国植被带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土流失程度及库区水位变化规律,将145~152 m、152~170 m、170~177 m的消落带分别划为消落带下端、消落带中端与消落带上端,并以三峡库区185 m观景平台的上游消落带生态治理试点为例,采取植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通过选取植被覆盖率、物种种类、物种多样性、植物生长基质流失量4类指标,对试验区的生态修复效果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植被覆盖率沿消落带梯度方向从上至下在观测期内逐年降低;物种种类因受库水长时间的淹没有所减少,均匀性随高程的不同也呈现较大差异,α多样性指数在监测期内随时间的增长逐年降低;库岸受库水的长期浸泡以及浪涌的高频繁冲刷是消落带植物生长基质流失的关键因素,造成消落带上下两端植物生长基质流失比中端严重的主要原因为行船所产生的涌浪,且其随时间的增长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1.
南通市城市边缘带土壤肥力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辉  檀满枝  陈杰  张学雷 《土壤》2006,38(3):276-281
基于野外土壤调查与样品分析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南通市城市边缘带土壤肥力特征、影响因素、变化趋势以及时空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土壤全量与速效养分含量空间变异明显,速效养分尤其具有高度的空间可变性,表现出城市边缘带土壤属性的重要特征。样点土壤肥力要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肥力特征的空间变异与本区土地利用变化历史与人为活动的时空分异密切相关;而土壤机械组成及全K含量空间变化不大,受控于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反映了本区土壤的发生学特点。经过过去20年的农业生产实践,研究区土壤多数肥力要素明显改善、肥力水平明显提高,但影响土壤肥力质量、制约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北美黑土带解冻期水土流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部分冻结的土壤能加重地表径流的流失并降低土地的生产力。美国明尼苏达州在 1986~ 1990年及 1987~1988年解冻时节分别对普通黑土、钙质黑土进行了水土流失评估。在秋季耕作前分别采取有覆盖、无覆盖处理 ,翌年解冻时节 ,分 4个时期分别对经前 1a秋季用铧式犁、凿形犁耕作过的地块进行 6 4mm/h的人工降雨。在降到 96mm的雨后 ,普通黑土、钙质黑土的水土流失差别不大。方差分析表明 ,降雨日期和覆盖处理都影响径流 ,但仅仅覆盖处理影响两类土的土壤流失。回归分析表明表层土愈湿愈平整 ,冻土层离地表愈近 ,则径流量愈大。在春季雨量为 96mm的条件下 ,径流、随机糙度、土壤含水量和残余物覆盖度决定了土壤流失近 6 0 %的变异性。在同一天内连续降雨将使黑土的水土流失速率提高至少 5 0 % ,黑钙土的水土流失速率提高 10 0 %。在寒冷地区 ,秋季的耕作能促进土壤增温并有利于春季的播种和土壤质地变粗。土壤的快速解冻和作物残余物的覆盖是解冻时节减少水土流失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滑坡的剪切滑动面较难查找,而要了解滑动面形态以及滑动影响带特征更为困难。就武都地区滑坡的剪切滑动带特征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4.
北洛河潜流带水交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温度梯度法对北洛河蒲城段4个研究点潜流带水交换进行分析,通过河床沉积物不同深度温度分布廓线解析了河段潜流带的水交换方式,运用热扩散对流方程对各研究点的水交换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除常乐村是地下水补给河水和河水补给地下水两种交换方式并存之外,其它3个研究点均表现为地下水补给河水;每个研究点的3个断面之间温度分布廓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同一断面上的5个测试点温度分布廓线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在地下水补给河水的断面中,水交换量基本表现为河流东岸高于西岸即侵蚀岸高于沉积岸。  相似文献   

15.
16.
美国玉米带的氮肥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美国玉米带氮肥管理中采用的一套系统方法,其中包括选择适宜的施肥模型通过边际分析来确定氮肥用量,通过土壤NO3^--N快速测试调整追肥用量,通过成熟期玉米茎基部NO3^--N测试对氮肥用量进行反馈调节等,这些方法不仅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也对植物诊断释放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格宾石笼材料是一种经济节约的、标准的建筑材料,已被全世界众多工程师所公认,格宾石笼结构作为一种价廉而经久耐用的柔性结构体,亦然在河床疏浚工程、护岸、围堰以及小型溢洪道等小型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及老化建筑物再生修复中发挥着作用.从格宾石笼的发展、演变人手,分析了格宾石笼结构特点,并重点研究了其劣性产生原因,提出了石笼结构不同破坏形式的预防和补强措施,可为类似石笼结构不同破坏形式的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水分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自1995-1998年4年的田间及微区试验结果进行总结统计,阐述了松嫩平原春玉米带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变化特性及其相应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气候、种植方式、管理水平、土壤肥力及区域与品种类型间对玉米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趋势及特性,以期对这一区域的玉米种植提供指导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土壤酶驱动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的循环和控制生态系统的功能。选取三峡库区消落带三个海拔梯度的土壤,以从未淹没的样地作为对照,研究消落带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消落带区域土壤有机碳(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所测定的四种酶[磷酸酶(PNP)、芳基硫酸酯酶(PNS)、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β-糖苷酶(PAG)]的绝对活性(单位土壤干重的酶活性)和四种酶的几何平均数(GME)显著低于从未淹没的对照样地。在消落带区域,只有磷酸酶的绝对活性随着淹没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他土壤三种酶的绝对活性在三个样地之间并无显著性的差异。土壤四种酶的几何平均数与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相似,在海拔梯度较低的样地最低,其他两个较高海拔梯度的样地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然而单位有机碳或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四种酶的具体活性的变化趋势与酶的绝对活性的变化并不一致。PNP的具体活性在所有测定的样地之间都无显著性的差异,而其他三个酶的具体活性是海拔最低的样地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其他样地之间并无显著性的差异。因而,这些结果意味着四种酶的几何平均数能够敏感指示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消涨及其不同淹没持续时间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是一个能够综合反映所有土壤酶活性对消落带水位消涨的响应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广西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探讨水库消落带植被重建技术,对广西一些有代表性的水库的消落带植被群落组成、分布以及生态特性等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表明:在水深>15 m的消落带中,未发现有多年生植物;在水深0~15 m的消落带中,多年生的植物主要是草本类,有6科13种,其中有禾本科的硬骨草、扁穗牛鞭草、棒头草及类芦、羊茅等5种,蓼科的头花蓼等3种,苋科的空心莲子草,马鞭草科的过江藤,莎草科的粉被苔草、青绿苔草,以及蕨类的海金沙科的海金沙,其共同特点是耐淹、耐压又相对耐旱。硬骨草、扁穗牛鞭草、类芦及头花蓼各地都有,余则零星分布于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