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非洲桃花心木苗叶斑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洲桃花心木苗叶斑病研究初报李云,骆土寿关键词非洲桃花心木苗,叶斑病,咖啡生小核菌,药剂防治非洲桃花心木(KhayasenegalensisA.Juss.)是著名的热带速生珍贵用材树种和优良的行道及庭园绿化树种。非洲桃花心木苗病害过去有过调查报道,但...  相似文献   

2.
三种桃花心木在我所的引种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花心木类的木材为世界有名的商品材。引进我所的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oganiL.Jacq.)、大叶桃花心(S.macrophylla King)和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A.Jnss.),17年来经过小面积荒山造林和园林绿化试种,生长正常,都已开花结果。结果多年的非洲桃花心木和大叶桃花心木,已能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3.
在德宏州林业科学研究所对引自海南的非洲桃花心木进行种子萌发和播种育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非洲桃花心木的种子不耐贮藏,需即采即播,发芽率为68%,播种覆土厚度以1~2 cm为宜,适宜德宏热区海拔1 000 m以下山地采用袋苗造林,造林密度一般为3 m×3 m,造林成活率≥90%,造林3年后的保存率为89%。非洲桃花心木栽培4~5年即可郁闭成林,生长旺季为5~10月,12月至翌年4月林木生长缓慢,以半落叶的生理方式渡过冬旱季节。与种源地天然林中的非洲桃花心木相比较,两地5 a生、10 a生及25 a生树高、胸径基本接近,能正常开花结实,表明非洲桃花心木适宜德宏热区造林。  相似文献   

4.
周密 《国际木业》2007,37(11):58-58
澳大利亚: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桃花心木可以成为澳大利亚北部热带干燥地区人工林种植的首选树种。该研究成果公布在《在澳大利亚生长的非洲桃花心木:木材品质和应用潜力》这份研究报告中。该成果可以帮助那些从事非洲桃花心木种植的人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木材的价值。该研究得到了由农村工业研发公司、澳大利亚土地和水源局、森林和木材研发公司等机构发起的农林业合作项目的资助。  相似文献   

5.
非洲桃花心木 非洲桃花心木别名塞楝、仙迦树、非洲楝,为楝科常绿大乔木。树高可达20~30米,胸径2.7米。树冠阔卵形,主干通直圆满。树皮较厚,灰白色。叶子为偶数羽状复叶,长圆形或长椭厕形。花期4~5月,圆锥花序腋生,花朵为黄白色的小花。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贸易规模、产品结构以及地域分布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非洲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现状, 并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 分别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 对主要木质林产品的贸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论是, 中国对非洲的木质林产品贸易以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为主, 在木质林产品贸易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应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7.
非洲桃花心木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 A.Juss)属楝科,高大乔木,木材纹理交错,花纹美观,为高级家具、镶贴面、车、船等良材。我国引种的非洲桃花心木,12年开始形成心材,心材初呈浅红色,边材黄白色。据测定,木材气干重0.69,与原产地商品材十分相近。 1963—1964年从马里和越南引进我国广东、广西南部的非洲桃花心木,多栽于四旁,生长良好。如热带林业研究所栽于道旁的非洲桃花心木,19年生最大的树高26米,胸径达67厘米,1982年最大的胸径年生长量达7厘米,并早已开花结实,天然下种更新良好。经二十年来的引种和扩大栽培,表现出根系发达,幼树干枝柔韧,抗风性能较好,耐早能力强。同时,生长迅速、树高、冠大、叶色浓绿,不汉适于培育大径用材,也是  相似文献   

8.
<正>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商品名为桃花心木(Mahogany),俗称美洲红木。为楝科(Meliaceae)桃花心木属(Swietenia)常绿乔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在秘鲁被称为"红金"。其木材色泽红润,花纹美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级家具材,也是建筑、箱盒、木器和室内装饰的贵重用材。由于其木质优良、用途广泛,在桃花心木的故乡桃花心  相似文献   

9.
桃花心木为世界名材,心材纹理如云彩,为高级家具用材。原产非洲热带稀树干草原环境,现已广泛引种东南亚各国,我省西双版纳已引种成功。非洲桃花心木具有萌生能力,伐根基部萌生的芽条一年生时可高达1——2米,径2—4厘米。12年生时长成树高14米,胸径28厘米的大树。种子育苗的苗木,一年生时高约0.5—1米,地径1—2厘米;定植后恢复生机极快,早期年生长量树高1—1.5米,胸径1——3厘米,在良好的立地条件下,这样的生长率可保持10年左右,如广西夏石试验站,12年生平均高达14.28米,平均胸径36厘米。所以说,非洲桃花心木不失为一种速生的用材树种。非洲桃花心木的造林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采种:当朔果呈棕灰色和果瓣微裂时为采  相似文献   

10.
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agoni Jack)又名美洲桃花心木,以有别于被称为非洲桃花心木的塞内加楝(Khaya senegaliensis),是楝科大乔木树种,原产热带美洲地区。从美国南部至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均有分布,是古巴等热带国家重要经济商品材树种。长期以来,欧美的许多高级建筑物和名贵家具,常选用桃花心木制作,以其硬度适中,纹理美观,经久耐用而驰名于中外。  相似文献   

11.
桤木人工林细根与土壤养分含量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桤木人工林细根、土壤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桤木细根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2)土壤各层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3)细根和土壤中大量元素含量在冬季存在负相关关系,微量元素Fe、Ni、Cd含量在一年四季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Mn、Cu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负相关关系,Zn、Pb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Deciduous trees with high-density wood that occur in dry seasonal tropical regions respond to rainfall seasonality with synchrony in phenophases. However, they may exhibit interannual differences in sy...  相似文献   

13.
赵猛  亢晶 《林业科学》2019,(6):167-175
【目的】以漆树科3属4个种(盐肤木、青麸杨、黄连木和黄栌)的次生韧皮部为研究对象,阐明各物种次生韧皮部组成细胞的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为植物次生韧皮部组成细胞结构特征与分泌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漆树科植物系统演化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盐肤木、青麸杨、黄连木和黄栌的树皮样品(样品含形成层、次生韧皮部及周皮,不含次生木质部),采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对漆树科4种植物的次生韧皮部的结构特征、组成细胞的构成及其排列方式进行比较,并对4种植物的乳汁道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漆树科4种植物次生韧皮部均是由筛管分子和伴胞、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射线细胞、乳汁道和韧皮纤维构成,呈切向带状相间排列。黄连木、青麸杨和盐肤木的具功能韧皮部和无功能韧皮部分界明显;青麸杨的射线细胞在无功能韧皮部中倾斜分布,其余3种植物均为整齐纵向排列;青麸杨的乳汁道为分枝型乳汁道,其他3个种的乳汁道均无分枝,仅有少量相邻乳汁道融合现象发生;黄连木和黄栌次生韧皮部内分布有大量的韧皮纤维,青麸杨韧皮部中较少,而盐肤木韧皮部中无韧皮纤维分布。【结论】漆树科4种植物次生韧皮部组成细胞及乳汁道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青麸杨乳汁道是目前为止漆树科植物中发现的较为稀有的分枝型乳汁道,研究结果能够为漆树科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拉萨河流域的野生种子植物区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我国西藏拉萨河流域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结果。拉萨河流域内共发现有野生种子植物72科、285属、793种(含变种),分别占西藏野生种子植物的43.90%,24.89%,14.97%,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6种,被子植物69科、282属、787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56科、218属、642种,分别占本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7.78%,76.49%,80.96%,最为丰富;其次是单子叶植物13科、64属、145种,分别占18.06%,22.46%,18.28%。拉萨河流域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具有4个显著特征:1)种类组成较为丰富,属内种系相对贫乏,种属比2.78,分化程度较弱,单种属和寡种属极为丰富。2)种子植物的区系成分复杂,划分为5个科分布区类型和3个科分布亚型;15个属分布区类型及10个属分布亚型,其中温带科18个,占总科数的56.25%,温带属194个,占总属数的82.20%,温带种705个,占总种数的90.38%,说明本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热带成分仅在科级分布型中表现出较大的比例,属、种级热带成分很少,表明本区系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与热带相联系的历史渊源。3)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特有性,没有中国特有科,中国特有分布属7个,中国特有分布种324个,证实本区系植物的年青性及其较强的演化、特化性质。4)拉萨河流域植物区系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联系紧密,同时与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植物区系亦有深远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对落叶松人工纯林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及二代幼龄林土壤腐殖物质组分变化及其对酸度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次生林和一代幼龄林为对照,比较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一代幼龄林与二代幼龄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物质组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从幼龄林到近熟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碳量、胡敏素含碳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近熟林到成熟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降低;土壤腐殖化程度(土壤中胡敏酸占全C的百分比)和土壤腐殖质中胡敏酸含碳量与富啡酸含碳量比值(HA/FA)为次生林大于幼龄林和近熟林;二代幼龄林与一代幼龄林相比,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分别降低4.53%、35.8%和1.98%,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碳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分别提高46.44%、43.69%、47.45%和49.5%;土壤腐殖物质组分与酸度的相关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腐殖物质组分与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交换性酸、水解性酸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16.
不同龄期及不同长势核桃的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核桃苗期、幼龄期、始果期的植株叶片和果实营养元素N、P、K和微量元素Fe、Zn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核桃1年生苗木叶片中N、P、K、Zn含量高于幼龄期和始果期植株;核桃各龄期在年生长过程中,叶片中的N、P、K、Fe、Zn养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N素含量在第2次生长期7月较年生长初期低,比其它生长时期高,在年生长中N、P、K养分含量的比例存在差异,N、K素营养相对含量经历“低-高-低”的过程,N素营养相对含量表现尤其明显;核桃幼龄期、始果期植株长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同一时间叶片及果实中N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马尾松不同类型林地地上部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及其季节性变化,对三峡库区云阳县马尾松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空气、叶面和树皮表面等地上部的可培养细菌和真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气、叶面和树皮表面的真菌、细菌两大类微生物数量四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和秋季的数量多于冬季和春季,中龄天然林的两大类微生物数量最大且四季变化亦最大;优势种群的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和林地类型不同而有所变化。人工林空气中可培养真菌种类秋、冬、春、夏分别有4、3、4、3种,近熟龄天然林和中龄天然林四季中均为3种;优势种群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分配特征及其生态意义。【方法】对赣西北石灰岩山地3种不同土壤含水率生境(连续土、半连续土和零星土)的淡竹进行取样调查,比较分析不同生境淡竹个体(全株)和构件水平(叶、枝、秆、蔸、鞭、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分配特征。【结果】 1)在个体水平,从连续土、半连续土到零星土,随着土壤含水率下降,淡竹可溶性糖浓度逐渐增加,零星土生境值(3.32%±0.20%)显著高于连续土生境值(2.52%±0.17%)(P<0.05),NSC和淀粉浓度先降后升,半连续土生境值均显著低于零星土生境值(P<0.05);2)在构件水平,3种土壤生境淡竹叶的NSC、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高,枝和根次之,秆、蔸和鞭相对较低;3)随着土壤含水率降低,淡竹根中可溶性糖浓度升高,增加幅度大于其他构件,半连续土和零星土生境增幅分别为74.29%和39.35%;叶、根等生理活性高的构件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增加,相比连续土生境,在零星土生境叶、根分别增加71.26%、50.61%,而秆、蔸、鞭等贮存的构件分配比例均减少。【结论】淡竹通过调节个体和构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分配来适应干旱胁迫,构件水平的NSC调节行为比个体水平能更深入反映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日本落叶松种子园优良家系雌雄球花数量及在树冠上的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雄球花在树冠垂直方向上分布差异极显著,下层和中层的数量显著多于上层,所占比例为83.39%,水平方向上南面的雄球花多于其他方向;雌球花在树冠不同冠层的分布无显著差异,中、上层的雌球花数量比下层多,东、南方向多于西、北方向;雄球花多着生在2,3 a生枝上,雌球花多着生在3,4 a生枝上,1 a生枝条上无花;不同无性系间雌雄球花数量差异显著,356号无性系的雌雄球花数量均为最多。  相似文献   

20.
Contour hedgerow intercropping in the mountains of China: a review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edgerow intercropping systems were introduced in China in early 1990s.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and extension of contour hedgerow intercropping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are reviewed here. Results reported in over 70 published papers have shown that hedgerow intercropping contributes to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fertility amelioration, l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bio-terrace formation, and gives more options for income generation based on local resources in mountain areas.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works on contour hedgerow systems have achieved success by integrating local resources and needs into the system, especially in the dry valley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Contour hedgerow intercropping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policy-makers, and farmers, and has been taken as an alternative to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olicy, and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nd restoration today. To date, hedgerow intercropping has been demonstrated and applied practically on sloping land in more than six provinces of China, particularly Sichuan, Guizhou, Shanxi, Shaanxi, as well a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of Chongqing and Hubei Province.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has also been practiced as an optimized technology for conserving farming on sloping lands, improving cash income, and reducing agricultural risks in depressed mountainous regions in southwest and northern China over recent years.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nd problems in studies and extension of the system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and clarified, an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ansion of the system are also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