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入侵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灾害。通过分析生物入侵的传播途径与目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系统总结了预防和铲除入侵物种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就生物入侵现象和合理利用入侵物种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2.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管理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生物入侵对生态与环境、经济、人类安全和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生物入侵的管理措施及预防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3.
生物入侵的主要危害及其防范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入侵现象近年来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论述了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经济和人类生活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分析了我国生物入侵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对生物入侵的防范与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4.
生物入侵对我国的经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所造成的危害及我国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开垦和开发活动使湿地鸟类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三江平原湿地鸟类的主要人为干扰方式有农业开垦、城市开发、水利工程、采矿、道路与桥梁的修建和旅游等,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定量分析人类活动的主要干扰方式对湿地鸟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对湿地鸟类的干扰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增强,鸟类丰富度与干扰度之间呈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6.
后记     
正船舶压载水是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经济和人类健康问题,为了防止船舶压载水导致的外来生物入侵,防控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的无控制排放导致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转移,对环境、人体健康、财产和资源造成损伤或损害,2004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以下简称船舶  相似文献   

7.
一、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其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传播到另一个环境定居、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改变迁居地的生态环境.目前,由于国际间的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扩散的规模和速度超过以往,生物入侵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后记     
<正>生物入侵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问题,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不仅导致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还会彻底改变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质,致使本地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丧失,并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生物入侵每年对全球造成1.4万亿美元的损失,而中国是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中国的生物种  相似文献   

9.
生物入侵对福建生态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近年来,生物入侵对福建省的生态系统、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明显.本文阐述了福建省外来生物的现状和入侵的途径,分析了生物入侵对福建省生物安全、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安全、经济及社会的影响,由此提出了防治对策:有效的预防;加强对外来有害物种的控制;加快被入侵生态系统的恢复建设;加强生物入侵方面的研究;提高公众的生物入侵和生态安全意识;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繁殖体压力是基于生物入侵过程而提出的一个关键因素。从繁殖体一次引入的数量、繁殖体引入的频率、繁殖体的质量3个方面对繁殖体压力的概念进行了综述,指出繁殖体压力的本质是揭示生物入侵潜力大小的,即繁殖体压力越大,生物入侵的潜力就越大,成功入侵的可能性就越大。从外来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来看,物种的生殖方式和繁殖能力的大小对繁殖体压力会产生重要影响。繁殖体压力4个方面的组合,使得在判断繁殖体压力大小时,情况变得比较复杂。繁殖体压力是从解释外来种如何定居新生境方面来解释生物入侵的,在考虑繁殖体压力与建群效应及繁殖体压力与影响成功定居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时,用繁殖体压力解释生物入侵还应结合生境特征和入侵生物自身的入侵特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我国外来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对农林业、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造成破坏和威胁;外来生物入侵的途径主要有生物自然扩散传播、人为引种传入、随国际贸易往来传入等;目前我国的防范工作主要有3个方面,即检验检疫部门在口岸一线检疫防控,农林部门引种审批与病虫害防治,环保部门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部门均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在分析形势、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5点对策建议: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社会对防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保证防范工作均有法可依;三是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机制;四是强化口岸检疫措施,筑牢第一道防线;五是建立健全外来生物监控网络,保障防范工作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12.
生物入侵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文杰 《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49-149,152
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生物入侵的概况,重点分析了今后研究生物入侵研究的发展方向及核心问题,以期为生物入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不仅带来了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且也改变了生物分布的空间格局——导致生物种群的重新分布,由此而产生的生物入侵已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全球变化问题。生物入侵、全球变化和生境丧失是21世纪的最棘手的三大环境问题。本文简述了生物入侵的概况、定义、入侵途径和过程,特别是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止生物入侵的治理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及危害的基础上,从外来物种入侵途径、生物入侵基本特征方面对目前我国生物入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的几点建议:建立外来生物入侵的专门法规和统一组织协调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及权威的机构或委员会认定外来入侵生物;构建早期预警系统和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全国监测体系,开展区域性综合治理;开展部门、地区、国际间的合作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生物入侵是生态安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以生物入侵的制约因素外来种本身的特点、外来种与当地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新栖息地环境的可入侵性等方面综述已经出现并可以合理解释的相对应假说。很多研究表明,影响生物入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种生物、非生物因子彼此间相互作用,最终影响生物的侵入。阐述入侵中的相应的假说对推动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及保护物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森林资源有限,森林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提出了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点。并对天然林资源保护与人工造林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工造林应该注意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对环境生态建设、天然林费源保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园林植物是我国绿色世界中的重要成员,是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生物体,为人类生存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园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要不断与病虫害相共存和斗争。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生物链将保持平衡,各生物之间和睦共处。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这种生态平衡已不复存在,环境的改变,人类的干扰打破了植物体与病虫害之间的平衡关系,病虫泛滥,肆意侵害植物体,导致了园林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通过3年的实践发现,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园林害虫的种类多、数量大。其中频振式杀虫灯对上海地区几种主要金龟子的诱杀量占全部害虫的56.5%。金龟子的种类主要是暗黑金龟子和铜绿金龟子。  相似文献   

18.
相关文章     
《农技服务》2009,26(4):73-73
标题 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作者 林培群,余雪标 出处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2):65—69. 摘要 简述国内外生物入侵现状、国际上对生物入侵的研究状况,概述生物入侵的危害及引起生物入侵的因素,提出加强生物入侵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泉州地区生物入侵现状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嘉贝  沈佳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7):775-778,799
近2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外来物种在泉州地区的扩散十分迅速,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对泉州地区植物的生物入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其中主要入侵植物的种类、空间分布以及环境效益的初步分析,提出减少生物入侵为害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生物入侵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都有生物入侵例证,涉及的物种类型多,带来的危害严重.大部分入侵种属于有意引入,自由扩散种仅占少量,因此,健全管理体制是控制我国生物入侵的一个重要措施.新疆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原有土著鱼类5种,组成简单,由于不断引进外来鱼种,已形成新的鱼类群落并替代土著鱼成为主要捕捞对象,加速原有土著鱼类消失.本文从博斯腾湖的行政管理机构、鱼类法律法规以及渔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等角度分析了目前的博斯腾湖生物入侵管理体制及其存在问题,并从管理体制角度提出生物入侵控制的建议,为我国鱼类生物入侵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