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植质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投种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揭示播种装置投种机理,判别稻种的损伤率,该文采用第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投种过程稻种的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获得了稻种运动速度随竖直位移的变化规律,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稻种投种过程进行了在线拍摄,获得了稻种投种过程运动速度随位移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投种过程中稻种的运动规律主要受到翻板长度、翻板质量、稻种质量等参数的影响,其运动速度随位移的增加而呈非线性递增,当垂直位移为27 mm时,稻种运动速度分别为0.54、0.45、0.34、0.29和0.18 m/s,为求稻种投种后与秧盘的碰撞力提供数据,从而为判别稻种的损伤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钟火连 《南方农业》2022,(7):165-167
稻渔生态循环种养技术不仅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龙圩区示范推广的特色农业稻渔生态循环种养技术进行了浅析.指出在推广应用稻渔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时,需注重稻种与鱼种选择、合理进行水稻插秧、适时投放鱼种、科学饲养、合理施肥和科学防治病虫害,并注重田间管...  相似文献   

3.
<正> 奉贤地区南临杭州湾,滩涂面积多,养虾气候条件优越。1985全县养虾面积发展到4400多亩,已成为上海地区主要对虾养殖基地。养虾的池塘,其池水温度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经常发生变化,而水温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对虾生长,为此,我们根据1983~1985年试验观测资料,对对虾生长与气候条件(主  相似文献   

4.
2013年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组织实施了"中稻-再生稻增产模式攻关"项目振兴再生稻种植,永川区以该项目为基础将"中稻-再生稻"种植与稻田养泥鳅结合创新推出了"中稻-再生稻-泥鳅"综合种养模式。叙述了生产示范过程,并对示范结果进行成本分析、效益分析。该综合种养模式667 m2产值达5673元,是中稻产值的2.8倍、"中稻-再生稻"产值的1.9倍;收益达2245元,是中稻种植收益的5.5倍、"中稻-再生稻"收益的2.8倍,增收效果非常显著。从"稻田选择和整理,泥鳅养殖稻田有害生物的防治,泥鳅饲养管理,中稻-再生稻栽培"几个方面简介综合种养模式技术要点。通过讨论认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应放在集成完善配套技术,并充分发掘利用"中稻-再生稻-泥鳅"模式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禹城市依托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大力发展南美白对虾等特色新品种,已发展20 hm~2、667 m~2产550 kg。天气变化异常、养殖温度高低、病害突发性和多样性、种质资源退化等问题是制约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重要因素,工厂化养虾或是未来养虾新出路,建立健全渔业风险保障体系和制度,引导虾农抱团发展,将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稻虾共作对秸秆还田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稻虾共作模式是稻田种养复合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稻草全量还田、非稻季持续淹水和周年养殖克氏原螯虾。目前对稻虾共作模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江汉平原冬泡无稻草还田为对照,设置冬泡+稻草还田和冬泡+稻草还田+养虾处理,探讨稻草还田及稻虾共作对稻田系统CH_4、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为准确评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在大田监测期间,冬泡+稻草还田处理CH_4累积排放量比冬泡无稻草还田处理显著增加(P0.05),2015年和2016年增幅分别为27.23%和60.08%;冬泡+稻草还田+养虾处理CH_4累积排放量比冬泡+稻草还田显著降低(P0.05),2015年和2016年降幅分别为29.02%和41.19%。冬泡+稻草还田处理CO_2累积排放比冬泡无稻草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与冬泡无稻草还田处理相比较,冬泡+稻草还田处理和冬泡+稻草还田+养虾处理对N_2O累积排放无显著影响。从温室效应角度看,冬泡+稻草还田处理温室效应比冬泡无稻草还田处理大幅度增加,而冬泡+稻草还田基础上进行养虾则可大幅度降低CH_4排放,从而降低因秸秆还田带来的温室效应增强。所有处理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与冬泡+稻草还田处理相比,冬泡+稻草还田+养虾可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冬泡无稻草还田处理相比,冬泡+稻草还田和冬泡+稻草还田+养虾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乙酸和NH_4~+-N并无显著影响。冬泡+稻草还田+养虾可极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收益。  相似文献   

7.
在江苏省稻虾综合种养主产区盱眙县建立"一稻三虾"亚夫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示范基地建设、专业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专一化社会服务等工作,为"一稻三虾"高效绿色种养模式的辐射推广应用和乡村振兴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基于序列图像三维重建的稻种品种识别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识别稻种表面形态,从而识别种子纯度,可以为种子品质确定提供一种快速精确的技术方法。该文应用序列图像聚焦测度法进行了稻种三维重建,在稻种的品种识别中,将三维特征作为识别依据,相对传统方法仅采用二维图像特征作为识别手段,具有稻种形态测量参数值更精确,外观特征及缺陷表达更全面的优势。该方法通过分析显微镜平台获取的多幅不同对焦距离的图像序列,计算聚焦测度和焦点深度值。结合序列图像聚焦测度法与表面纹理重现,实现稻种形态表面三维重建。通过构造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测量所得三维立体特征值进行稻种的品种识别,筛选适合稻种检测的BP神经网络算法。试验结果表明,序列图像方法应用于稻种三维重建,其测量精度可达到5μm,将测量所得的三维特征值作为参数进行5个稻种的品种识别,识别率在90%以上。该研究可为农作物品种识别中三维形态及纹理特征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由于种植习惯、水利设施、栽培制度、经济状况等制约因素,雨养种植仍然是坦桑尼亚当地最普遍的水稻生产方式,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进程缓慢.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实施"中国农业技术惠坦行"项目,送技术进村,让农户亲身体会和感受实践效果,这种推广方式易于被当地广大农民接受,"村级示范"已成为这些年中国专家在非洲示范推广高产栽...  相似文献   

10.
螺旋藻对不同COD浓度养虾用水氮磷去除特点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螺旋藻在不同盐度养虾用水和不同螺旋藻投入量对不同COD浓度污水中的N、P去除特点和原因。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揭示水稻钵盘精量播种装置投种过程,以水稻钵盘精量播种装置为研究对象,借助高速摄像技术对稻种投种过程和稻种的运动方式进行了观察,通过分析可知,稻种在运动中伴有自转、偏转等现象,运动轨迹符合二次曲线,垂直速度随时间增加而非线性增加,经拟合符合Yield Density模型;稻种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有关。综合考虑投种率和投种效率,确定了垂直位移最大值为31 mm。该结果为提高播种装置的投种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大面积发展了虾稻共作适水农业,该种养模式改变了田块结构及用水模式,其灌溉定额计算有别于普通农作物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目前还未见相关研究报道。该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虾稻共作田块结构与用水特点,将1个周年划分为水稻非生育期阶段、水稻生育期虾稻分养阶段、水稻生育期虾稻共养阶段3个阶段,基于水量平衡原理,提出虾稻共作灌溉定额确定方法。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通过资料搜集和计算参数确定,采用该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对虾稻共作灌溉定额进行了计算,虾稻共作灌溉定额多年平均12 945 m3/hm2。该研究成果为虾稻共作灌溉定额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指导虾稻共作灌溉用水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盐城市沿海滩涂两茬养虾气候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取得对虾养殖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射阳县水产养殖公司的生产实践资料和响水县对虾养殖场的试验资料,对比分析了对虾常规养殖与两茬养殖期间的气候条件,得在本地气候条件下,两茬养虾是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包衣稻种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包衣稻种的物理特性是基于包衣稻种的播种机参数设计和性能分析的基础数据。选择了西南地区广泛种植的3个杂交水稻品种(Ⅱ优838、Ⅱ优多系57和岗优22),对其包衣稻种的容积密度、粒子密度、恢复系数和漂浮系数等物理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安排试验方案,并对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找到了影响这些特性的主要因素及因素影响的显著性度。试验结果和分析表明:稻种状态(包衣与否)对容积密度影响显著,对漂浮系数影响比较显著,对籽粒密度和恢复系数影响较小;含水率对包衣稻种的容积密度、业粒密度和漂浮系数影响显著;品种对包衣稻种的物理特性影响较小。试验研究得到了包衣稻种在不同影响因素和各因素不同水平条件下物理特性的具体数值。  相似文献   

15.
稻种包衣处理应用于工厂化育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了适应水稻抛秧工厂化育苗过程中精密播种的需要,对稻种进行了包衣处理。通过2年共8批大棚育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种采用包衣处理,可以省去浸种催芽这一传统技术环节,有利于机械精密播种,简化了育秧过程,实现了播种、育秧的机械化、工厂化生产,且能够在育秧工厂中培育出符合农艺要求的壮秧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光声光谱和TCA迁移学习的稻种活力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子活力是决定水稻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水稻种子活力的近红外和高光谱等无损检测方法易受种子表皮颜色影响,且所建模型难以适应新品种。该研究提出基于光声光谱技术的稻种活力无损检测方法并结合迁移学习进行新品种稻种活力检测。首先,对Y两优、龙粳、南粳、宁粳、武运粳、新两优等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典型6种水稻品种,进行高温高湿人工老化处理,得到0~7 d老化时间的水稻种子;再通过调制频率获得8种不同深度的光声光谱信息,用主成分分析、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对光谱降维得到特征光谱后,对Y两优、龙粳、南粳、宁粳、武运粳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tural Network,CNN)的稻种活力预测模型,并选择最优调制频率;最后,通过迁移学习将建立的模型迁移到新两优稻种进行活力预测。结果表明,光声光谱最佳扫描频率为300 Hz,CNN预测模型精度较高,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优于0.990 9、低于0.967 5;且经过迁移学习,仅需通过对源域数据的训练,即可直接对新品种稻种的活力进行精确预测;通过TCA迁移学习后,新两优稻种活力预测的相关系数从0.718 5提高到0.990 3。研究表明,采用光声光谱深度扫描技术对不同种类稻种的活力进行高精度检测是可行的,且经过迁移学习,仅需80粒新品种稻种信息即可实现稻种活力的精确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改革,紧紧围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建设,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油产品安全,实施"就地储粮、科技储粮"的粮油发展战略。于广西灌阳县新圩镇开展绿色水稻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区,并开展了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和稻田养鱼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每667 m~2放养1 733尾效益最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结合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气候特点和当前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实地调研和科学试验,从苗种供应与运输、养殖的基础条件、市场及经济效益3方面分析偏寒冷地区开展小龙虾养殖的可行性,探讨了适宜偏寒冷地区的小龙虾池塘主养模式和稻虾养殖模式,总结小龙虾在偏寒冷地区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技术难点,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气力式包衣杂交稻单粒排种器研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满足杂交稻单粒播种的作业需求,该研究结合包衣稻种设计了一种单粒气力式排种器,分析了吸种姿态对吸种精度的影响,利用稻种导流原理,设计了一种导流式吸种盘,对稻种在该吸种盘导流作用下的运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吸附过程中稻种与吸种盘之间的运动模型.采用包衣稻种(杂交稻五优1179)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全因素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近年来,稻虾[水稻-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共作模式由于其较高的综合效益而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大力发展。其中以湖北省稻虾共作发展最为迅速,面积大,技术也较为成熟,并形成了"潜江模式"。本文介绍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以湖北省稻虾共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产业调查,结合试验示范和定位试验,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生产和生态效应,重点分析了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主要体现在(1)稳粮增效,但同时存在重虾轻稻的现象:稻虾共作模式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可增产4.63%~14.01%,改善稻米品质,但部分稻虾共作模式中忽略水稻的管理,导致水稻产量偏低;(2)提高土壤肥力,但同时加剧了土壤次生潜育化:稻虾共作模式土壤中易氧化态有机碳(ROC)、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要高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但稻虾共作模式土壤颜色偏暗,土壤结构更为紧密,潜育化明显;(3)涵养水源,但同时可能增加水资源消耗:稻虾共作模式中地下水位高的稻田水分利用率提高,储水功能增强,但地下水位低的稻田可能增加50%~80%的耗水量;(4)减肥减药、提高水体养分含量,但同时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稻虾共作模式肥料和农药成本分别降低了79.5%和50.0%,稻虾共作模式田面水的全氮、全磷含量及硝态氮、氨态氮含量均高于水稻单作;(5)虫害减轻,但某些病害加重,同时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稻虾共作模式螟虫发生减轻,但基腐病加重,生物多样性随共作年限先降低后又增高。根据以上现状与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稻虾共作的模式优化及建议,如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研究标准,规范化发展;优化模式,科学水肥调控;因势利导,防治病虫草害,为稻虾共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