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冬小麦起身期和拔节期冠层光谱数据,选用反映冬小麦长势信息的优化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Optimization of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与CERES-Wheat模型相结合进行变量施肥管理(变量区),对变量施肥模型进行验证并进行了优化,旨在为变量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是全省冬小麦主产区,冬小麦常年种植面积4.5万亩左右。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中心在大量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对全县1 175块耕地管理单元的18.94万亩耕地进行了冬小麦"京437"的适宜性评价,并确定出适宜冬小麦种植的区域及施肥方案。1耕地概况及冬小麦种植现状  相似文献   

3.
施肥是冬小麦生长的基础条件之一,如何发挥肥料的作用,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在分析不同施肥水平对冬小麦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对如何施肥于冬小麦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作为冬小麦种植的科学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变量施肥对开花后冬小麦冠层光辐射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评价基于SPAD值的冬小麦变量施肥算法的可行性,从冬小麦的开花期到成熟期,分别对变量施肥处理和传统施肥处理的冬小麦,进行冠层OSAVI值、SPAD值、LAI值、消光系数和产量的测定及计算。结果表明,开花后,变量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的LAI值有良好的影响,在生育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水平,并且保持较低的消光系数,旗叶SPAD值具有明显优势,并且3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均有所降低;同时变量施肥处理冬小麦的冠层光谱指数优势也非常明显,说明变量施肥处理不但保证了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保证了群体结构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正防冬小麦倒伏,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在冬小麦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措施。那么,在冬小麦播种环节应该怎样做才能较好地预防倒伏呢?一、合理施肥,精整土地冬小麦倒伏,除了后期管理不当和不正常的天气影响外,还与播种时施肥不合理有密切关系。以前麦田单一施氮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平凉市黑垆土区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机械施肥方式及配施生物有机肥下冬小麦肥料利用率,提高当地冬小麦生产的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和小麦增产。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等冬小麦氮磷钾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机械施肥方式及配施生物有机肥均能够更好地促进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其中配施生物有机肥对促进冬小麦增产,提高氮肥、磷肥利用率效果较好,而测土配方施肥对提高钾肥利用率效果较好。通过对各试点冬小麦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及其养分分类归并,应用肥料利用率计算方法得出,平凉市冬小麦生产中氮肥、磷肥、钾肥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0.57%、20.61%、61.06%。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不断提升对农业市场发展的重视,农产品生产和种植工作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对农产品生产与种植工作的研究,尤其是在进行冬小麦种植中,应明确施肥对其产量以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情况,从而更好的为冬小麦种植和施肥情况进行研究,并制定出完善的冬小麦施肥策略,使肥料的合理配施真正有效地促进冬小麦产量的提升以及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文章就通过对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殷巷镇某村冬小麦种植情况进行分析,对利用施肥来提升其产量以及养分吸收利用量进行研究,明确施肥对冬小麦种植的优势和弊端,并制定出完善的施肥策略,进而为农业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晋南盆地,北依韩侯岭,西至黄河岸,东部和南部以中条山为界,包括整个汾河下游地区和涑水河流域,面积约1.1万km~2,是山西省冬小麦主产区,常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通过2005年开始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逐渐探索总结出了晋南盆地冬小麦分区配方施肥及生长期肥水管理。1晋南盆地冬小麦分区配方施肥晋南盆地冬小麦区在全国冬小麦产业布局规划中属于华北灌溉冬麦区。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如地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冬小麦品种选择、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分区域配方施肥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冬小麦种植管理措施及配方施肥技术,为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冬小麦是项城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市常年播种面积在6.67万hm~2左右。随着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了推广与应用,项城市小麦平均每667m2产量连续3年均在500kg左右。项城市农业局针对选取的200户农户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初步摸清了目前项城市冬小麦的施肥现状。一、冬小麦有机肥的施肥现状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冬小麦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掌握冬小麦在不同施肥单元的优化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构建冬小麦科学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变量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由适时获得的高光谱数据代替传统繁琐的实验室土壤养分测定数据来进行变量施肥,实现冬小麦高产优质的目标。【方法】本研究利用冬小麦起身期和拔节期冠层光谱数据,选用反映冬小麦长势信息的优化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optimization of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和变量施肥模型进行变量施肥管理(变量区),以相邻地块常规非变量(均一)施肥区(对照区)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冬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及其施肥效应。【结果】变量施肥之后两种氮肥处理在敏感波段670nm和760~900nm处反射率差异明显,而670nm和760~900nm是氮素和冠层的敏感波段,说明进行变量施肥时,利用基于这两个波段组合的光谱指数OSAVI优于其它波段组合的光谱指数;OSAVI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变量施肥在调控作物长势及群体结构上的优势;与对照区相比变量区提高产量达378.72kg·ha-1,并降低了各小区产量之间的变异,变量区土壤硝态氮浓度降低,氮肥利用率提高,生态效益较为明显。【结论】该技术通过改善冬小麦群体质量,延缓了植株衰老,促进干物质和氮积累,增加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正冬小麦是周至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年均播种面积在35.78万亩,精准施肥对小麦提质增效,提升地力尤为重要。多年来,借助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土壤样本8500个,对全县376个行政村耕地土壤进行了全覆盖化验分析,同时在小麦种植区连续多年开展了小麦配方施肥及肥料利用率试验和秸秆还田腐熟剂等试验,摸清了我县不同类型土壤供肥能力和小麦生长需肥状况,形成了我县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1冬小麦精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基于此,主要针对旱地冬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论述从土地选择与整修、施肥方法、种子选择、冬小麦生长期管理及收获各方面的做法,旨在为旱地冬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冬小麦的栽培之中,氮肥通常是分作两次进行施用,第一次是在小麦播种前所施用的底肥,第二次则为春季拔节孕穗期追肥。传统的冬小麦栽培中的施肥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现状,为此在文中主要就冬小麦氮肥后移高效施肥技术进行探讨。文中先介绍了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的主要特点,并就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半湿润偏旱区施肥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2~1995年,在半湿润偏旱区进行了施肥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影响试验,获得耗水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施肥范围内,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王怡 《河南农业》2011,(10):19-19
冬小麦是豫东潮土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合理施肥是确保冬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基础措施。小麦施肥技术及应用是一动态系统工程,本文仅就豫东潮土区冬小麦施肥技术要点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冬小麦营养特性与山东省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冬小麦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为冬小麦施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对其生长土壤的肥力要求较高,肥沃的土壤可为冬小麦的生长提供丰富的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在提高植株抗逆性的同时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在冬小麦的种植和田间管理工作中,掌握合理的施肥技巧是冬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冬小麦对各种生长元素的需求特点,提出了一些保证冬小麦高产的施肥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由适时获得的高光谱数据代替传统繁琐的实验室土壤养分测定数据来进行变量施肥,实现冬小麦高产优质的目标。【方法】本研究利用冬小麦起身期和拔节期冠层光谱数据,选用反映冬小麦长势信息的优化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optimization of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和变量施肥模型进行变量施肥管理(变量区),以相邻地块常规非变量(均一)施肥区(对照区)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冬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及其施肥效应。【结果】变量施肥之后两种氮肥处理在敏感波段670 nm和760~900 nm处反射率差异明显,而670nm和760~900nm是氮素和冠层的敏感波段,说明进行变量施肥时,利用基于这两个波段组合的光谱指数OSAVI优于其它波段组合的光谱指数;SAVI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变量施肥在调控作物长势及群体结构上的优势;与对照区相比变量区提高产量达378.72 kg•ha-1,并降低了各小区产量之间的变异,变量区土壤硝态氮浓度降低,氮肥利用率提高,生态效益较为明显。【结论】该技术通过改善冬小麦群体质量,延缓了植株衰老,促进干物质和氮积累,增加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