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盆栽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常规施肥(NP)水平下,蚕豆茎叶部分生物量在苗期、结荚期和成熟期间作条件下比单作条件下分别增加了11.29%,7.03%,5.90%。在成熟期时,增施钾肥水平条件下间作蚕豆的钾含量显著高于单作蚕豆。间作条件下,蚕豆赤斑病的发生与蚕豆钾含量呈负相关的关系,在结荚期,间作条件下增施钾肥的处理(NPK)与单作条件下增施钾肥的处理(NPK)的赤斑病病情指数相比降低了42.36%。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对间作小麦蚕豆根系分泌槲皮素和橙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6):3092-3100
【目的】系统探讨间作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不同生育期小麦和蚕豆根系分泌槲皮素和橙皮素的动态变化及累积特征,为进一步探明间作增产控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小麦与蚕豆根系尼龙分隔(MB)和塑料分隔(PB)两种间作种植模式,测定间作小麦蚕豆不同氮水平(低氮1/2N:常规施氮量的一半;常规施氮N;高氮3/2N:常规施氮量的1.5倍)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根系分泌槲皮素和橙皮素数量。【结果】施氮水平和间作体系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影响作物生物量和根冠比。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和蚕豆生物量增加45%—62.5%和3.2%—18.9%,根冠比降低33.8%—47.3%和11.8%—26.9%;与塑料分隔相比,相同施氮水平条件下,作物生长60 d时,尼龙分隔小麦和蚕豆生物量分别提高4.2%—25%、19%—38.6%,随生长天数增加差异逐渐不显著。间作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和施氮量均能影响小麦蚕豆根系槲皮素和橙皮素的分泌量。随施氮量增加,小麦蚕豆槲皮素和橙皮素分泌量减少,与低氮条件相比,常规施氮和高氮条件下,小麦槲皮素分泌量减少了23.4%和62.3%,橙皮素分泌量减少了32.2%和64.5%;蚕豆槲皮素分泌量减少了35.4%和44.1%,橙皮素减少了11.9%和23.9%。相同氮水平条件下,尼龙分隔小麦蚕豆槲皮素和橙皮素分泌量高于塑料分隔,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尼龙分隔小麦槲皮素的分泌量分别高于塑料分隔15.3%和27.1%,橙皮素的分泌量分别高于塑料分隔21%和13.7%;蚕豆根系尼龙分隔槲皮素分泌量高于塑料分隔34.6%和56.6%,橙皮素高于塑料分隔16.9%和5.1%;高氮条件下两种根系分隔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间作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影响小麦和蚕豆根系槲皮素和橙皮素的分泌,但这种影响受施氮水平的调控,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尼龙分隔小麦和蚕豆根系槲皮素和橙皮素分泌量高于塑料分隔,高氮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恒温20.1 ℃,RH 48.9%的条件下,用蚕豆苗和用吸足15%的蔗糖水的棉球饲养南美斑潜蝇,测得雌、雄成虫的最长寿命、平均寿命及在蚕豆苗上的最高产卵量、平均产卵量。15%蔗糖水棉球饲养雌、雄成虫最长寿命及平均寿命是17 d,7 d,5.3 d,3 d。蚕豆苗饲养雌、雄成虫的最长寿命及平均寿命分别是19 d,6 d,10.6 d,3.5 d。在相同条件下,测得每对成虫在蚕豆苗上的最多产卵量及平均产卵量分别是316粒、214.5粒;产卵的高峰期是羽化的6~9 d。  相似文献   

4.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3种根系分隔方式(无分隔、尼龙分隔、塑料分隔)和3个氮(N/2、N、3N/2)水平,分析了间作小麦蚕豆的干物质量、氮素累积吸收量和养分竞争比率,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及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蚕豆氮素营养累积吸收特征和养分竞争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和根系分隔方式改变了间作小麦和蚕豆的干物质量,小麦拔节期,低氮、常规施氮和高氮水平下,尼龙分隔方式下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分别高于不分隔和塑料分隔60.8%、61.46%,71.19%、73.42%,63.02%、61.54%。低氮水平下,无分隔方式蚕豆干物质平均累积量分别低于尼龙和塑料分隔15.46%和20.68%;推荐施氮水平下,抽穗期和成熟期,尼龙分隔蚕豆干物质累积分别低于无分隔和塑料分隔24.53%、23.11%和26.66%、26.96%;高氮条件下,3种根系分隔方式间差异不明显。不同氮水平和根系分隔方式也改变了间作小麦和蚕豆的氮素累积吸收量。其中低氮条件下,无分隔小麦氮素累积吸收量明显高于尼龙和塑料分隔,随施氮量增加,这种优势逐渐不明显;低氮和高氮条件下,3种根系分隔(PB、MB、NB)蚕豆氮素累积吸收量差异不显著,推荐施氮条件下,塑料分隔方式下蚕豆氮素吸收量急剧增加,尤其籽粒膨大期,与尼龙分隔和不分隔相比分别增加29.03%、26.48%。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尼龙和无分隔体系小麦相对于塑料分隔体系养分竞争比率(NCRcs)高于蚕豆。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田试验,在甘肃秦王川灌区研究了调亏灌溉下蚕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发现在苗期或拔节期轻度缺水条件下(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比充分灌溉条件下(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蚕豆增产14.05%和9.09%,节水10.92%和4.14%,经济效益提高16.16%和21.94%.因此认为,苗期或拔节期轻度水分亏缺是蚕豆调亏灌溉的适宜调亏时期和适宜调亏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系统对蚕豆结瘤的影响,为选择适合蚕豆间作的作物种类和合理的间作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在胶泥土和砂壤土条件下,于结荚期调查小麦/蚕豆、油菜/蚕豆、大蒜/蚕豆3种间作系统和单作蚕豆系统的蚕豆根瘤生长情况.[结果]砂壤土中不同间作系统的蚕豆结瘤量均明显高于胶泥土.在胶泥土中,蚕豆单作及与小麦、油菜间作系统的中行蚕豆根瘤量分别比边行增加24.54% 、97.24%和61.94%,而大蒜间作系统的边行蚕豆根瘤量比中行增加80.06%;在砂壤土中,单作蚕豆根瘤量比中行增加8.14%,小麦、油菜和大蒜间作系统分别增加54.00% 、20.45%和45.33%.与单作蚕豆相比,在胶泥土中油菜、小麦和大蒜间作中行的蚕豆根瘤量分别增加491.13%、75.86%和70.44%,小麦、油菜和大蒜间作边行的蚕豆根瘤量分别增加11.04%、354.60%和282.21%;在砂壤土中,除小麦间作模式外,油菜和大蒜间作模式的中行蚕豆根瘤量分别增加30.69%和76.41%,而小麦、油菜和大蒜地的边行蚕豆根瘤量比单作地分别增加37.64%、45.56%和137.07%.在胶泥土和砂壤土中,油菜、大蒜间作均能提高蚕豆的结瘤水平,分别增加61.94%和80.05%.[结论]间作对蚕豆结瘤能力的影响不仅受作物种类的影响,还受土壤类型和栽培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建立青海蚕豆品质评价方法,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青海蚕豆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青海蚕豆3个品种中感官指标、理化指标检查均符合标准规定,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淀粉、氨基酸含量均丰富。青海13号品种中原花青素和左旋多巴含量较高; 18个产地蚕豆差异较大,原花青素含量变异系数为18.378%,左旋多巴含量变异系数为30.511%,表明青海蚕豆品质不仅与品种有关,还受种植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通过富集植物小花南芥与蚕豆间作修复铅锌矿区周边农田土壤,分析在间作体系中植物对Cd和Pb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单作与间作条件下,蚕豆和小花南芥的株高以及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蚕豆在花蕾期Cd,Pb的含量相对较低,成熟期Cd,Pb含量最高,蚕豆的Cd和Pb含量在间作条件下分别比单作高30.9%和40.2%;小花南芥的Cd,Pb含量随种植时间逐步升高,小花南芥的Cd和Pb含量在间作条件下分别比单作高12.6%和低9.04%。蚕豆与小花南芥间作条件下对Cd的富集系数比单作高,而对Pb的富集系数间作和单作没有差异。蚕豆与小花南芥对Cd和Pb的转运系数,单作与间作条件下均没有差异。蚕豆对Cd和Pb的净化效率,间作的均大于单做,小花南芥的净化效率单作与间作没有差异。因此,蚕豆花蕾期Cd,Pb含量最低,成熟期Cd,Pb含量最高,均是间作高于单作;小花南芥在120 d时Cd,Pb含量最高,Cd含量间作高于单作,Pb含量低于单作。研究表明富集植物小花南芥与蚕豆间作修复铅锌矿区周边农田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9.
大棚鲜食蚕豆间作蔬菜不同方式的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鲜食蚕豆大棚覆盖条件下的产量表现,挖掘增产潜力,探索提高大棚耕地产出的有效途径,以莴苣、黑塌菜、豌豆3种蔬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区对比方法对大棚鲜食蚕豆100 cm等行、130 cm+70 cm宽窄行和160 cm+40 cm宽窄行3种行距配置及间作莴苣、黑塌菜和豌豆3种蔬菜的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蚕豆纯作时,100 cm等行产量最高,130 cm+70 cm宽窄行、160 cm+40 cm宽窄行分别减产9.25%和22.27%,差异显著;间作莴苣、黑塌菜和豌豆后,160 cm+40 cm宽窄行的蚕豆鲜荚分别是增产9.72%、增产14.91%和减产16.98%;130 cm+70 cm宽窄行的蚕豆鲜荚分别减产6.27%、增产5.86%和减产18.41%;100 cm等行种植的蚕豆鲜荚分别减产10.86%、增产3.23%和减产24.07%;3种行距配置间作的3种蔬菜产量,均以160 cm+40 cm宽窄行最高,130 cm+70 cm宽窄行次之,100 cm等行种植最低。由此得出,行距配置对大棚鲜食蚕豆产量有着显著影响,蚕豆间作蔬菜时其产量表现与行距配置、蔬菜种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松桃黄壤性土壤为主,采用种植密度和肥料品种双因子试验组合设计方案种植旱地绿肥蚕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肥料品种蚕豆的最高产量及最佳经济效益表现。试验结果表明,蚕豆鲜草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不同肥料品种蚕豆产量也不尽相同。密度为10.5万株/hm2处理鲜草产量为28 035 kg/hm2,比9.0万、7.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加26.20%和42.31%。施用复合肥蚕豆鲜草产量最高达27 745 kg/hm2,比施磷肥提高21.64%,比不施肥提高43.05%。从蚕豆鲜草折合经济效益来看,在中等肥力的条件下,密度10.5万株/hm2和不施肥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1.
蚕豆是养人、养畜、养地作物,但是蚕豆田草害防治一直是突出问题。在海南州塘河地区蚕豆田用3种处理方式进行杂草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45%二甲戊灵、48%灭草松、10.8%高效盖草能三种化学药剂综合防治,平均防效达99.75%,防治效果明显,可以在蚕豆田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价在中国西南地区广为采用的蚕豆—玉米轮作种植体系中前茬种植蚕豆所增加的土壤氮的供给量对后茬玉米生长的影响,设计了田间二因素试验,分别在不施氮、N75kg/hm^2、N150kg/hm^2、N300kg/hm^2四个氮水平条件下,比较前茬小麦单作、蚕豆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处理条件下轮作玉米的产量。数据表明,在不施氮(N0)和75kg/hm^2(N1)处理时,与前茬小麦单作相比,前茬单作蚕豆和小麦/蚕豆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后茬玉米棒子的产量,前茬蚕豆单作时后茬玉米棒子产量提高了21%和33%,而前茬小麦/蚕豆间作时分别提高了7%和30%,因此在外源氮供应低时蚕豆节约氮对下茬玉米的生物有效性高,从而生物固氮残留提供的氮营养增加;但随施氮量的增加,前作不同种植方式下后作玉米产量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随施氮量增加蚕豆节约氮对下茬玉米的生物有效性降低。研究认为在蚕豆-玉米轮作体系中进行氮养分资源管理时,要综合考虑轮作方式和施氮水平,以求得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正>蚕豆常见病有蚕豆赤斑病、蚕豆褐斑病和蚕豆锈病,是秋播蚕豆产区的严重病害,春播蚕豆产区也有发生,以上3种病害均为真菌病害。当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1蚕豆赤斑病及防治1.1症状蚕豆赤斑病又称红斑病,对蚕豆的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14.
在2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蚕豆微波膨化的工艺.结果表明:蚕豆微波膨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泡时间24h、沥干时间18h、微波功率900W、微波加热时间5min,在此条件下,蚕豆的膨化率可达65%,且颜色金黄,无腥味,酥脆适口.适量添加0.5%NaHCO3可以明显改善蚕豆微波膨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新华 《福建农业》2007,(11):12-14
蚕豆又名胡豆,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用豆类作物。蚕豆不仅可作粮食,也是重要的副食品,新鲜嫩蚕豆,籽粒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特别是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成分,是蔬菜中的佳肴。蚕豆秸秆和荚叶中的蛋白质含量达6%至17.6%,粉碎后可作畜禽饲料。鲜豆苗在开  相似文献   

16.
(续1999年第15期)蚕豆籽粒含蛋白质25.6%、淀粉49.5%,是制造淀粉、酱类和酱油等副食品较为理想的原料。二、蚕豆酱的生产蚕豆酱是以蚕豆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酱类,也称豆瓣酱。其制曲、发酵的制酱过程和操作设备等与大豆酱生产大体相同。然而因蚕豆籽...  相似文献   

17.
蚕豆戴韦品种为小粒型蚕豆,具有抗旱,中抗褐斑病、轮纹病、赤斑病,蛋白质含量高,籽粒粗蛋白含量28.85%,脂肪1.23%,粗纤维7.10%,淀粉46.24%。在一般肥力条件下667m2产量达250~350千克,高肥力条件下667m2产量400~450千克。适宜在海拔2800米以下的中、高位山旱地进行种植。该品种抗逆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市场潜力较大,生产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蚕豆种皮中单宁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提取溶剂的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的调控,采用L9(34)正交试验,Folin-Denis法测定提取液中单宁含量。建立了蚕豆种皮中单宁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50%乙醇溶液在70℃下浸提9h。在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蚕豆种皮中单宁提取量为1.960 mg/g。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蚕豆微波烫漂的最佳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RSM)优化能保持较高蚕豆硬度、叶绿素保留率和较低过氧化物酶(POD)相对活性的烫漂条件,得到微波功率、时间的最佳工艺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为589 W,时间为67 s时,蚕豆的硬度为3 24517 g,叶绿素保留率为9112%,POD相对活性为608%。  相似文献   

20.
间甲酚对不同供水条件下小麦蚕豆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供水水平下小麦根系分泌物间甲酚对小麦、蚕豆产量和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5%和60%的供水水平下,间甲酚对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但在45%供水水平下对小麦经济产量和收获指数表现为提高作用,供水与间甲酚对小麦产量产生的互作效应显著;浓度为300×10-6mol/kg土的间甲酚,在75%的供水水平下可提高蚕豆的产量,供水水平降低时蚕豆产量显著降低。间甲酚对小麦、蚕豆的根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作用;间甲酚作用下,小麦干物质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随供水水平的降低而降低,无间甲酚时干物质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随供水量的减少而增大,蚕豆干物质在根冠中的分配随供水量的变化不受间甲酚的影响。在75%和60%供水处理中,间甲酚使小麦叶片干物重比例增大、穗干物重比例降低;75%的供水条件下,间甲酚有利于蚕豆叶片光合产物的输出,提高蚕豆的经济产量,供水量降低时间甲酚不利于蚕豆光合产物向经济器官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