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清代洪涝灾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汉源县清代洪涝灾害特征及成因,为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通过对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汉源县清代洪灾等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该地区清代洪灾的等级、频次、周期以及成因等问题。[结果]清代汉源县洪涝灾害共计发生55次,平均4.87a发生1次。轻度洪灾、中度洪灾、大洪灾和特大洪灾各占洪灾总数的14.55%,60.00%,21.82%和3.64%,以中度洪灾为主。从清代早期到晚期,洪灾呈波动增加的趋势且有明显的阶段性,1644—1739年和1770—1809年是洪灾少发期,1740—1769年和1810—1911年是洪灾高发期,并出现了5次重大洪灾事件。清代汉源县洪灾存在约5a,10a的震荡周期。[结论]在太阳黑子极值年、印度夏季风强盛期及南方涛动(ENSO)事件年前后出现洪灾的机率极大。清代中期以后的人口快速增长、农业垦殖、森林破坏等人为无序开发加剧了洪灾频次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洪涝灾害与气候事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和等级。[方法]根据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并应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发生洪涝灾害89次,平均每3a发生1次。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洪涝灾害可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在1644—1733年,第2阶段在1734—1783年,第3阶段在1784—1813年,第4阶段在1814—1863年,第5阶段在1864—1912年。第1,3,5阶段是洪涝灾害低发阶段,第2,4阶段是高发阶段。在该区清代发生洪涝灾害89次中,轻度灾害占24.7%,中度灾害占65.2%,重度灾害占10.1%。[结论]该区清代水涝灾害变化主要有65,32,17,10和3~4a的周期。该区清代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年降水增加和年内降水集中造成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出现了2次湿润气候事件,分别出现在1774—1783和1814—1823年。  相似文献   

3.
颐和园是清代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建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而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又与水土的合理保持关系密切,克服水土失衡是颐和园周边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余荫山房,又称余荫花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是清朝道光年间举人邬燕山为纪念其祖父邬余荫而建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建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为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  相似文献   

5.
前胡属伞形科植物,药用前胡取自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根。宁国市境内所产主要为白花前胡,其素以个大、皮黑、条长、内黄、香味浓等优点而著称,清代就享有“宁前胡”之称,是宁国市地道大宗药材之一。宁前胡性微寒、味苦、辛,有疏风清热、止咳祛痰之功效。宁前胡主要分布在海拔200~500m向阳山坡、路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208BC-2010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该区域洪涝灾害等级、时间(阶段、季节、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 220a间,汉江上游共发生洪涝灾害336次,平均6.6a发生1次,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5-9月份)。该区域洪涝灾害划分为轻度洪灾、中度洪灾、重度洪灾和特大洪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24.7%,29.5%,40.5%和5.3%。小波分析显示各级洪灾分别存在2~5a,38~40a,120a,160a的周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清代道光年间前期、清代光绪年间和民国后期至20世纪末为洪涝灾害多发期。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以安康盆地为中心向南、向北、向东、向西递减,存在两个高频中心和两个低频中心。大气环流异常,特殊地形条件,河流本身的水系特征,河道的弯曲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造成该区域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闽粤流民在湘东攸县开垦山地、破坏植被 ,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针对此事 ,嘉庆时攸县县令裘行恕颁布告示 ,论说了垦山的十害与不垦山的十利并宣传实施 ,起到了较好的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这种宣传民众、教育民众爱山、护山的做法 ,对今天山区开发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晚期,我国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人们广泛开垦山地,种植玉米,许多地方出现了"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不同地区,官方和民间对开山种玉米的利弊有不同认识。在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政府对开辟荒山种植玉米的行为基本上是听之任之;但在浙江、皖南和陕南等地,政府和民间曾采取多种积极措施,遏止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历史时期汉江上游旱灾统计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汉江上游193BC-2000AD近2 200 a干旱灾害的等级、发生频率、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193BC-2000AD,共发生旱灾431次,平均每5.09 a发生1次.其中,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数的42.5%;其次是轻度旱灾,占旱灾总数的35.0%;特大旱灾和大旱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数的12.3%和1o.2%.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清代后期到现代,是汉江上游旱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气侯变化、降水、地形以及人为因素是导致汉江上游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 位于洞庭湖畔的沅江县,不仅是“鱼米之乡”,且是著名的苎麻之乡。沅江种植苎麻始于公元六世纪初叶,南北朝时,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沅江名“药山县”,所产的麻就被称誉为“药山苎麻”,并成为洞庭湖渔业上结网的优良原料。唐朝宁宗年间(公元894年),芝麻生产已十分兴盛,据县志记载“山区广栽之,湖区间有之”。至清代,沅江苎麻不仅名噪国内,同时每年还有大量“沅麻”经香港输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在国际市场上亦享有“无沅麻不成庄”的声誉。在漫长的时间里,沅江县的苎麻生产经  相似文献   

11.
《南方农业》2013,(8):104
重庆市綦江区赶水镇一带的萝卜,个大、汁多、味美,因形如草蔸,名曰:赶水草蔸萝卜。赶水草蔸萝卜每年有3000 t因无人问津烂在田里头,因此又被叫作"烂萝卜"。然而,现在"烂萝卜"却卖到了中南海,价格从以前的每千克0.2猛涨到10.0元。发展历程"头戴翡翠冠,外披彩霞衣。身如洁白玉,根似人参须。"穆贤荣介绍,赶水草蔸萝卜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清代就是朝廷的贡品,这首诗就是当时文人墨客给予的赞誉。  相似文献   

12.
都知道清代乾隆年间的郑板桥善画兰花和竹子,又在题画上写了别出心意的咏兰诗,却很少知道他自己种兰花的事。其实,他将自己种兰的事,洋洋洒洒地写在了画上,译成白话文内容意思是:"我种了几十盆兰花,春天快结束的时候,都呈现憔悴枯败的样子了。我就把它们移植在太湖石和黄石的中间,让兰生长在山石的阴面,又安排在石缝中间,既蔽日光又能通风,还不影响我住的环境。到第二年,这些草竟萌发了数十支箭芽,挺立直上还都开了花,香味也坚厚绵长。再一年,兰花生长得更好了,这才知道世界上的东西都有它自己  相似文献   

13.
<正>明清时期黄河下游决溢和改道频繁.据统计,明代276年间黄河下游发生决溢130多次,清代268年间发生决溢140多次,可见明清期间黄河下游2年即决溢一次.为了维护漕运的畅通和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明清两代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治理黄河,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有堵塞决口、修筑堤防等.然而,单靠在下游“增卑培薄”堤岸治理黄河,黄河河床日益淤高,行洪能力减小,河患仍是连年发生,致使明清政府疲于应付对河患的治理.长期的治河活动,使人们对黄河的水沙特性和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就产生了采用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流域整体治理,从而达到治理黄河的理论.如提出在上中游地区普开沟洫蓄水减洪,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论说,我们可称之为“沟洫  相似文献   

14.
一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无论人类、植物、动物等都离不开水,连工业生产也需要水。水是不可代替的。地球上的总水量是巨大的,但由于水质不同,分布不均,使用受到限制,特别是人类能够用的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等是有限量的,那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想法是有害的。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活、生产的基础,也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水土保持》权威报道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政策性、技术性、实用性、知识性和资料性。《中国水土保持》是各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是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是水土保持界与生态、环境等领域科技工作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中国水土保持》是启迪思想的钥匙,是展示智慧的平台,是交流成果的场所,是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的窗口。  相似文献   

16.
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和谐世界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丰富多彩、交流合作的世界。共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逻辑延伸。和谐世界既需要通过对话和合作来促进,也需要通过必要的斗争来争取。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现实途径。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同世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实现共同繁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现行的国际体系作出新的评估和分析,提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党中央对共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由开矿、筑路、修渠、建厂、建水电工程、引黄泥沙和毁林开荒、陡坡耕种等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是非常严重的。它的危害主要有:土层变薄,地力下降,淤积水库,抬高河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防治措施,首先是加强法制,依法管护和治理,第二是保护和提高大地植被;第三是严格执行有关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的法规,第四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第五是综合利用,减少堆积,第六是制定采犷和基建毁地的垦复措施,包括农业垦复、林业垦复、水源垦复和综合垦复。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对农田免耕、少耕、深松耕技术,是一项稳产增产、节本增效、节能环保的关键技术,是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效益兼顾。因此,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彭阳自建县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的方针不动摇,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形成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二是创新了治理技术;三是实施了温饱工程、集雨工程、生态工程、通达工程;四是改善了基础条件,并建成了杨寨、麻喇湾、阳洼、小虎洼等典型流域。今后生态建设发展的主要思路:一是发展生态文化,二是坚持综合治理,三是建设景观流域,四是培育支柱产业,五是加强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利枢纽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由于工程巨、投资大,外国人称它是中国继修万里长城后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国际间企业界也为参加这项工程而竞争。我们认为,从微观说水库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从宏观说三峡工程的上、中、下游,即整个长江流域的山、水、林、田、路、建筑等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现分下列三个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供有关方面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