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染加剧,当有大雾天气发生时,污染物不能有效排放,大雾不仅对交通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日益加重,在人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造成了重大影响,大雾是重大的气象灾害之一。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各地大雾的气候特征、天气背景形势等进行了分析,对大雾的物理结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但限于资料时间序列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颍上县城市建设、交通路网、工业化步伐加快,大雾天气逐渐增多,对颍上县生态环境、交通安全等方面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分析颍上县大雾的形成原因对研究改善这种天气特征的措施尤为重要。基于此,利用颍上县气象观测站1959—2018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60年颍上县雾天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1°×1°)再分析资料及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资料,分析2014年2月21—25日承德市雾霾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雾霾天气,前期以霾为主,中期以轻雾为主,后期白天为轻雾、霾交替,夜间以雾为主;高空偏西气流和地面弱气压场是导致雾霾天气持续的天气背景;逆温层产生和维持,持续较小垂直交换系数、低层垂直速度、风速,都是雾霾持续和发展重要原因;低层弱偏西风、偏南风,使雾霾加剧。能见度与风速、气压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PM2.5浓度及气温呈负相关;雾霾发生前气象要素特征差异明显,可为雾霾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08年5月30日发生在陕西省榆林市一次强低温冻害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初步探讨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的新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降温过程是:(1)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2)在高空形势的有利配置下,冷空气不断积聚,而后高空冷涡分裂冷空气南下,地面形成冷性高压控制榆林市,冷空气从中高空流向近地层,地面降温出现在高空降温之后,降温幅度大于700hPa的24h变温;(3)夜间平流降温和晴空辐射降温叠加,增大地面降温幅度,再加上由于当地前期高温使得作物提前进入旺长期,降低了作物承受低温的能力,加剧了冻害程度;(4)自西北向东南从长城沿线开始蔓延到黄河沿线,南部降温开始时间约晚2h,西北长城沿线区的作物冻害最为严重。可见,气候变暖背景下仍不可忽视低温灾害。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11月30日—12月1日和2015年1月26日鄂尔多斯市冬季两次低温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11·30"低温寒潮天气过程属阻高崩溃型,"1·26"寒潮天气过程为高压脊发展型。两次低温寒潮天气影响系统都是地面冷锋及强冷高压,"11·30"低温寒潮过程高压主体影响形式是补充南下,前端冷锋南下时,锋区较强,导致出现强降温天气,12月1日,冷高压补充南下鄂尔多斯气温下降强度增加;"1·26"低温寒潮中,冷锋移动速度快,冷高压主体稳定少动,分裂成闭合小高压,致使鄂尔多斯出现低温寒潮天气。低温寒潮前期增温显著是冬季寒潮天气预报的关键指标,寒潮来临前增温愈强,降温幅度愈大。冷平流中心同最大强降温中心均存在较好的对应,为低温寒潮天气预报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6.
延安日光温室冬季低温冻害天气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通过对延安市强降温发生过程中温室内外温度的对比分析,得出当环境气温降到-20℃以下时,即使采取防寒措施,温室内温度也会降至0℃以下,喜温作物可能受冻。因此,以最低气温-20℃作为温室可能发生冻害的指标,利用30年实测气象资料,对延安地区进行了冻害区域划分;根据环流形势进行不同方式的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1—2015年近35a延安市12个台站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分析延安市冬季降雪天气环流特征和物理量,以提高冬季降雪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8.
《土壤通报》2013,(5):1204-1209
利用石羊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当地气象站19612007年的冬季气温、降水、蒸发、最大冻土深度和19622007年的冬季气温、降水、蒸发、最大冻土深度和19622008年沙尘天气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7 a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春夏沙尘日数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近而采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冬季各气象因子与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次年春夏沙尘天气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进一步探讨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与次年春夏沙尘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受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分布呈东南—西北走向,而沙尘日数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北部荒漠低海拔地区的冻土深度小于南部山区高海拔地区,而低海拔地区的沙尘日数明显高于高海拔地区。时间分布上,石羊河流域以及流域上、中游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沙尘日数线性趋势一致,皆随时间递减,在下游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沙尘日数线性趋势相反。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石羊河流域冬季冻土深度与次年春夏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之间都存在正相关,究其原因可能归根于冬季热力因子和水分因子对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次年春夏沙尘发生日数影响的一致性,其中热力因子的作用大于水分因子。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土保持》2008,(4):F0003-F0003
2008年初,江西省遭遇50年不遇的冰冻天气,资溪县灾情最为严重,许多林木被连根拔起,造成资溪水土保持设施受灾十分严重。据初步统计,全县林业和水土保持设施损失合计7.23亿元,其中损毁水保林0.67万hm^2、封禁林0.33万hm^2、经济林10.76万hm^2、全县7个乡(镇)、5个林场多处发生崩塌及崩岗15hm^2,较为严重的高阜菖州水电站有关区域崩塌及崩岗3hm。,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积150hm^2。  相似文献   

10.
2016年8—9月,阿拉尔市棉花生产后期降水天气频发,导致气温偏低,光照条件不足,此期多雨寡照、低温天气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深入田间定点观测调查研究,分析了持续降水和强降水天气对棉花后期生产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盐碱土的分布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土壤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既与自然气候条件有关,如地下水位、降雨量、地形等,又与人类活动有关,特别是人类的灌溉活动。盐渍化不仅直接危害作物,导致农业减产,而且会破坏土地,降低土地生产力,在盐渍化土地上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也会有严重的工程危害。作者综述了中国盐碱土的分布情况,并且结合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对各分布区内盐碱土的成因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盐碱地的分区域针对性治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干旱区泥石流成因条件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灾害形式.它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固体物质、水源和地形沟谷条件,而这些条件又受气候、地形地貌及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主导因素,探讨了在中国西北干旱区影响泥石流发育的主导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在中国西北干旱区泥石流的主导影响因素是气候条件,特别是降水.  相似文献   

13.
结合高空实况,地面实况,物理量场,地面自动站资料等,对此次乌兰察布市大到暴雪局部大暴雪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空冷涡的影响下,配合700、850hPa的风场切变产生的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支持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出发,对红黄壤地我粮食生产持续性进行了农田粮食单产、区域粮食总产量及区域粮食供需平衡3个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呈现系统层次和区域分异性,从粮暗水平的可持续,到粮食总产量水平的弱持续,再到粮食供需系统的不可持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田粮食单产持结尾一较高的区域粮食总产量持续性较差。西南地区农田粮食单产和区域粮食总产量均呈较弱持续性,因此对区域粮食生产持续  相似文献   

15.
从支持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出发,对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进行了农田粮食单产、区域粮食总产量及区域粮食供需平衡3个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呈现系统层次和区域分异性,从粮食单产水平的可持续,到粮食总产量水平的弱持续,再到粮食供需系统的不可持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田粮食单产持续性较高但区域粮食总产量持续性较差,西南地区农田粮食单产和区域粮食总产量均呈较弱持续性.因此对区域粮食生产持续性进行多层次综合分析,同时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是促进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81—2010年承德9个气象站的沙尘天气及相关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承德地区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承德沙尘天气呈由西北向东南沿滦河谷地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成因是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因子中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与承德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相关性最大,下垫面的地形以及地表性质也对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只有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植被保护,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才能真正达到防治沙尘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水稻生产成本的高低既是决定产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又影响农民收入.该文对中国水稻生产成本地区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降低中国水稻生产成本,促进水稻主产区农民增收,提高中国水稻生产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水稻生产成本的高低既是决定产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又影响农民收入。该文对中国水稻生产成本地区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降低中国水稻生产成本,促进水稻主产区农民增收,提高中国水稻生产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坡耕地持续性利用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坡耕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以植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粮经果复合垄作技术、地下地膜截水墙技术为核心的坡耕地持续性利用技术,不仅培肥土壤,增加土壤含水,减少水土流失,而且显著提高土地系统生产力,发挥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可为三峡库区坡耕地的利用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点破碎化导致中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规模效益与服务效率,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采用空间分层取样法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选择了240个10 km×10 km的样点,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通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景观指数分析、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中国东部平原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中国东部平原不同地区适宜的农村居民点数量与服务范围。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平原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破碎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破碎化程度最低的区域位于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北部。2)气候、人口密度、耕作半径、土地开发时序、土地开发时期交通状况等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中国东部平原地区每100 km2农村居民点数量不宜低于3~4个,每个村庄的服务范围不宜超过33.6~45.8 km2。4)华北平原为中国东部平原中开展农村居民点破碎化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该区域尽量避免以整村迁并的形式开展农村居民点破碎化治理,而应以农户为单位,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居民点迁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中国东部平原农村居民点破碎化治理潜力最大的区域,该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应与农田布局调整协同推进,并根据不同地区耕作通勤状况合理确定中心村数量与位置,避免因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导致农民耕作不便。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东部平原地区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中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与规模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