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的高效利用是推动云阳县水稻栽培有效途径。采用适宜有效的施肥技术,可以获得最佳效果,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将2个品种的水稻分别用平衡施肥栽培法和高产栽培法2种不同的栽培方式去栽培,观察稻株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存在的不同。通过观察可知,相同的植株,高产栽培氮肥的利用率比平衡施肥法要低,并且稻株的产量也高于平衡施肥法。运用合理的施肥方法和栽培技术,以便提高稻株的产量和氮肥的利用效率,并结合有效的管理而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传统的淹水灌栽培种植模式不仅耗水量大,水分利用率低,加剧灌溉用水的日趋紧张,同时因径流、渗漏和排水引起环境污染,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生产旱灾等问题日趋严重,水稻生产必须推行节水灌溉,缺水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战略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水稻的用水量和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有利于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及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本文叙述了不同时期不同灌溉管理与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水稻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近年来水稻生产中氮肥使用量和运筹方式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为了对水稻氮素营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产量形成、群体质量、生理特性等方面综述了氮肥对水稻栽培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转型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与水稻栽培相关的氮肥管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对稻米需求量日益增加,水稻(特别是优质稻米)产出需保持逐年增长趋势,但水资源紧缺及水稻生产中过量氮肥投入致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等因素均阻碍水稻生产。因此,水稻生产当前面临的矛盾是如何在减少资源(水分和氮素)投入条件下产出更多优质稻米,节水省氮栽培模式下获得高产优质稻米是未来水稻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笔者回顾水分管理制度(节水栽培模式、灌溉模式及土壤含水量)、氮肥管理制度(施氮量和施氮方法)及水氮协同管理对灌区水稻产量、品质和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阐明水氮互作对优质高产高效水稻的生理生态调控机制,提出灌区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实现过程中潜在的关注点及相应的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升水稻的产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水稻高产对 国民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粮食供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保证水稻的高产 十分重要。文章围绕水稻栽培,以提升水稻产量为目标,应用水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提升水稻栽培技术水平, 实现水稻高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升水稻的产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水稻高产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粮食供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保证水稻的高产十分重要。文章围绕水稻栽培,以提升水稻产量为目标,应用水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提升水稻栽培技术水平,实现水稻高产增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优化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以常规栽培为对照(CK),设置耕层优化模式(T1),冠层优化模式(T2),行距配置优化模式(T3),耕层+冠层优化模式(T4),冠层+行距优化模式(T5),耕层+行距优化模式(T6),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优化栽培方式有助于增加水稻叶面积、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其中以耕层+冠层优化模式的产量最高,比对照高出19.20%,其次是耕层+行距优化模式,产量比对照高出13.92%。【结论】优化栽培模式能够增加水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提高光温水利用效率最高,耕层+冠层和耕层+行距优化模式的效果较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技术及其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鸿伟  赵步洪  杨建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57-18159
氮素是作物生产上施用量最多的肥料,氮肥施用量过多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突出问题。介绍了氮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物学基础,并对实现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节肥增效施肥模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倒伏、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水稻品种“吉农大138”为材料进行2年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模式农民传统(T1)、增密减氮(T2)、改良农民传统(T3)、有机肥替代化肥(T4)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减氮和改良农民传统比农民传统的2年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1.42%和3.31%;穗数分别提高19.75%和14.75%,千粒重分别提高8.72%和4.99%,每平方米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增密减氮比农民传统的氮肥偏生产力增加29.01%;且水稻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SPAD值均比农民传统模式更优化。增密减氮施肥能够增加水稻的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干物质量、光合势和增加水稻产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可减少氮肥施用量,是一种较好的水稻轻简化栽培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水稻作物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了进一步提升水稻作物的产量,使我国粮食作物得以稳定生产,将氮肥(N)投入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我国水稻在种植与生产方面一直面临着十分重要的问题,即高氮肥(N)有效投入问题与低氮肥(N)利用效率提升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难题,使我国水稻作物的产量、质量以及氮肥(N)的利用效率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本文将重点分析水稻高产技术与氮肥(N)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发展早种稻和直播稻生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农业生产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种植方式、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其生理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发展早种稻和直播稻生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农业生产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种植方式、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其生理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氮肥在水稻上精量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氮肥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笔者进行了缺氮区和全量施肥区的试验比较,以期明确不同肥力的土壤、不同产量水平下水稻栽培土壤的基础供氮量,为水稻氮肥合理运筹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陕西渭北旱原进行了连续3 a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的不同处理,对各年度播前、收获后2 m土层贮水量,生育期降水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地膜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和秸秆覆盖模式,地膜覆盖能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土壤水分损耗,干旱地区降水量高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产生负效应,秸秆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生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施用氮肥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施氮肥提高了籽粒产量,但籽草比降低。干旱地区小麦生产中,以氮促水是解决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紧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明确2种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相对于水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增加16.3%,且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的;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3%、7.6%和22.7%;采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在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直播水稻氮肥合理用量分别为102.4 kg/hm~2和139.6 kg/hm~2,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直播水稻合理施氮量较水稻单作模式降低了26.6%。由此可见,长期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大幅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结果】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5、11.5、10.7和9.0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4.5%、38.6%、28.9%和8.4%。与对照相比,上述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5%、93.9%、86.1%和31.0%(相对值),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6.5%、84.4%、98.2%和70.1%。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穗分化至抽穗期的氮、磷、钾的吸收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大幅度同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用水量最多的作物。耗水量大、水分利用效率低是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因此,发展节水灌溉对稳定水稻生产和节约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稻田灌水量、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有明显影响。土壤是水稻生长的重要载体,水分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土壤有关性状,从而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文综述了湿润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水稻强化栽培以及覆盖旱作等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主要性状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在该方面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水稻高产节水栽培和土壤定向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根系性能及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昊  程乙  刘鹏  董树亭  赵杰  张吉旺  赵斌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2):2270-2281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根系性能、籽粒产量形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探明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形成、氮素吸收能力的关系,为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增强根系吸收性能、优化施肥量,促进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定位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地力条件下,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超高产玉米栽培模式(SH)、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HH)、农民习惯栽培管理(FP)3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夏玉米根系特性对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结果】不同栽培模式间夏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与HH、FP和CK模式相比较,高地力和低地力田块SH模式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3.54%、17.50%、30.12%和3.16%、18.45%、27.72%,统计分析表明地力和栽培模式均对夏玉米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两种因素综合影响因年份变化有所差异。两种地力条件下,夏玉米各时期群体生物量均表现为SHHHFPCK。在抽雄期(VT)和完熟期(R6),SH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总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高于FP模式,HH模式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最高,氮肥偏生产力低于FP模式,但仍高于SH模式。在不同地力基础上夏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的根系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大喇叭口期(V12)、抽雄期(VT)、乳熟期(R3)的根系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均为SHHHFPCK,从V12到VT期,SH和HH模式的根长密度、根干重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增幅均显著高于FP模式,从VT到R3期,降幅均显著低于FP模式,SH和HH模式VT期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显著高于FP模式。不同栽培模式各时期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与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根系发育、延缓根系衰老、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夏玉米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水稻氮高效栽培技术、品种改良和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氮肥施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还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协同提高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是21世纪以来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同时也是当前水稻栽培、生理与育种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典型氮肥管理策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技术;总结了氮高效水稻品种尤其是绿色超级稻的氮高...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对覆膜栽培水稻经济性状、产量与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水稻(Oryza sativa L.)节水灌溉覆膜栽培氮的合理施用量,提高水稻产量,在淹育型水稻土上开展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育期、经济性状与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明显,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草谷比增大,收获系数降低;施氮超过120 kg/hm~2后,导致生育期延长,贪青晚熟,田间倒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下降。施氮120 kg/hm~2时水稻综合经济性状好,产量最高,单产为9 532.9 kg/hm~2,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最高,分别达到48.89%和16.50 k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