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江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从政策、资金和认识方面分析了江苏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和瓶颈,指出农村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和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空心化倾向和传承经济文化衰败日益凸显,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技术等来源不多、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够等。并针对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政府引导、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环境治理、创新管理和文化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2015,(5)
<正>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打造美丽幸福首善之区的  相似文献   

3.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爱香 《浙江农业科学》2014,1(11):1657-1659
通过调查问卷,对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评估。认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庄美化和绿化、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等进展顺利,其他项目则基本处于刚启动和逐步推进阶段。有60%的人对各项目进展持满意态度,但不同地区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建议政府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的宣传,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性地开展各项目建设,缩小各地区差异,提高农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环境建设、经济生产、文化发展等方面概述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并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分析现状中呈现出原生文化边缘化与形式化的特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由于对原生文化认同的不足与缺失而造成的。最后提出重视文化差异的建议与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16,(3)
正"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青田县深入实施"深化接轨温州,打造世界青田,建设幸福侨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加快"三农"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为全面谋划"十三五"时期青田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必须认真总结"十二五"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经验,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思路。1."十二五"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效(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围绕"抓增收惠民生、抓统筹促协调"的工作目标,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深入实施  相似文献   

6.
台湾社区营造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与大陆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相似性。台南土沟村的社区营造在台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该文以内生式发展理论为基础,总结土沟村社区营造中以调动村民建设积极性来激发社区内生发展动力、因地制宜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以当地特色产业为支撑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大陆美丽乡村建设应朝内生性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千篇一律的乡村复制品反映的不仅是疏离感和审美疲劳,更是乡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为了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江苏省常州市牛马塘田园乡村为例,实证调研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显示,牛马塘田园乡村建设存在风格不协调、景观风貌不一致的设计问题以及乡土文化保护意识薄弱、文化认同感不高的人文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坚持传承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融合创新的建设理念,三是要通过挖掘产业实现乡村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双赢,最终在尊重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当前基层在探索乡村振兴方面形成具有特色的多种发展模式,如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谭坝村模式,以社会治理护航乡村振兴的罐顶山村模式,以三社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嘉明镇模式,以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尧坝镇模式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乡村振兴领域重视度不足、针对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可通过重视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村人居环境;重视乡村文化振兴,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重视乡村振兴发展,打造特色亮点品牌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基层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发展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是当前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扬州市渌洋湖村、泰州市徐周村两个特色乡村为例,研究两村的资源禀赋,探讨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供销社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普及农民和当代大学生对供销社文化的认识,挖掘乡村民风民俗中的供销文化内涵;在高校加强当代大学生供销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对供销文化的认同感,鼓励学生走进农村,示范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学生和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提升供销社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党中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在农村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抓手。对于亿万农民实现全面小康,享受美好环境、过上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城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紧密结合农业市场实际,在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工作,揭开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新篇章,取得了工作上的新进展和新成效。针对该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所取得的经验、特点、存在问题,对今后建设美丽乡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强统筹、强特色、强推进”的要求,通过抓规划、排项目、定资金、明措施等手段,有序有力实施各项建设计划任务。自2011年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全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的35个村社中,已建成1个“风情小镇”、1个巩固提升村,开展1个“风情小镇”、  相似文献   

13.
严端详 《中国农垦》2012,(12):50-54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距上海220公里、杭州60公里,是杭州都市区的西北节点。县城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6万人,2011年城市人均收入27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5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1。安吉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首个“国家生态县”,2012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相似文献   

14.
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依靠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及各级支持,发展乡村休闲农业。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农业村落培育成现代文明的休闲农业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实地调研法和个别走访交流法,以Z 省H 市部分乡村能人为调查对象,探讨乡村精英阶层的宗教信仰状况。发现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人数有所增加、宗教选择呈现多样化特点、信教动机日益复杂化和功利化、信教途径多元化。宗教自身的积极作用、现实需求的使然以及个别宗教在乡村的秘密传播是促使乡村能人信教的主要原因。为此,有关部门要从引导乡村能人客观地认识宗教、及时帮助解决现实难题、坚决打击农村地区的秘密传教活动三个层面改善乡村能人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以云南省3个边境村——X、Y、Z村为例,通过文献搜索和实地调研方法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现状,并提出关于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思考。研究发现:3个村的农业产业具有独特性,基础很好且成规模,给村民带来了较好的收入;3个村的生态环境良好,村民对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的满意度较高。为进一步推进这3个村的发展,也为云南省其他边境村和我国其他边疆省份边境村的发展提供参考,提出要加强党和政府的引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户经营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引育并举,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生态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241-244
基于对武汉城市圈成员孝感市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小城市乡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对待城镇化的态度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调查表明,推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现行户籍制度,关键是能否因地制宜形成产业支撑,核心理念是"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度改革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要发展城市群,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提高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当国家投入精力、投入资金建设城市的同时,也对乡村建设投入了过多的关注,并积极给予政策上、经济上的支持,打造乡村特色、凸显乡村优势,切实带动了农村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得到开发,乡村农业结构发生调整,渐渐打开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新模式。本文对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希望对乡村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区教育与涉农培训都扎根于“三农”工作,均以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但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培训主体,且组织形式和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探索两类教育资源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对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水平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对淮安市A区农村社区教育与涉农培训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开展农村社会教育资源整合意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两类培训资源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互动性,可以通过整合现有的组织机构、培育对象、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资源,逐步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与涉农培训工作的相互融合,构建一体化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