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鞍列岛人工鱼礁区鱼卵与仔稚鱼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鱼卵和仔稚鱼分布的影响,于2018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在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开展了4个航次的水平拖网调查。根据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群落结构特征,对投礁区和未投礁区鱼卵、仔稚鱼的资源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在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共采集鱼卵5 642粒、仔稚鱼1 013尾,隶属于10目21科49种。鱼卵优势种为龙头鱼、短吻红舌鳎和小黄鱼;仔稚鱼的优势种为褐菖鲉、花鲈和小公鱼属未定种。投礁区和未投礁区鱼卵仔稚鱼的优势种种类组成基本一致,但是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投礁区各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投礁区,与未投礁区差异显著,且春季投礁区的生物多样性最高。聚类分析显示,春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最为稳定,冬季群落结构最简单,夏、秋两季相似度较高,群落结构更复杂。研究表明,马鞍列岛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投放对鱼卵、仔稚鱼具有一定的聚集和庇护作用,温度(T)、盐度(S)、水体浑浊度(Turb.)等海洋物理环境因子对鱼卵、仔稚鱼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闽南渔场沿海仔稚鱼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根据2022 年5 月(春季)、2022 年11月(秋季)、2023 年2 月(冬季)以及2023 年7 月(夏季)开展的4 个航次仔稚鱼调查资料, 研究该海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探讨闽南渔场海域的水文特征与仔稚鱼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 (1) 4 个航次共采集仔稚鱼1114 尾, 隶属于9 目40 科87 种, 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数量最多, 占研究海域仔稚鱼总数量的65.26%;夏季仔稚鱼丰度最高, 种类数最多, 秋季仔稚鱼丰度最低, 种类数最少; 各季度间优势种差异明显, 无公共优势种。(2) 闽南渔场沿海仔稚鱼群聚的组成各季节存在显著差异, 春−夏、夏−秋、秋−冬和冬−春的季节物种更替率依次为88.46%、98.15%、100.00%、92.11%。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 仔稚鱼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夏季最高, 但Pielou 均匀度指数()冬季最高。(3) 仔稚鱼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表明, 春季、夏季和冬季各站位仔稚鱼群聚划分明显, 春季仔稚鱼群落可分为近岸类群和近海类群2 个群组, 夏季和冬季仔稚鱼群落均可分为近岸类群、近海I 类群和近海II 类群3 个群组。(4) 仔稚鱼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不同站位间盐度变化和季节间的温度变化是影响仔稚鱼时空分布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闽南渔场渔业资源的补充机制及制定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浮游动物作为鱼类等游泳动物重要的饵料来源, 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探究渤海莱州湾芙蓉岛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于 2018 年 3 月(春季)、7 月(夏季)、10 月(秋季)和 12 月(冬季)在芙蓉岛人工鱼礁区进行了 4 个航次的调查。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4 个航次鱼礁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6 大类 34 种, 其中, 节肢动物 18 种、腔肠动物 3 种、 脊索动物 1 种、浮游幼虫 8 种、毛颚动物和其他海洋昆虫各 2 种, 主要优势种有 17 种, 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对照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4 大类 28 种, 其中节肢动物 17 种、腔肠动物 1 种、浮游幼虫 8 种、毛颚动物 2 种, 主要优势种有 17 种, 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鱼礁区和对照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组成均高度相似, 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非参数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 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但区域间无显著差异。 环境因子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 但在鱼礁区和对照区间无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 芙蓉岛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 SiO3-Si、 溶解氧(DO)、透明度、温度、可溶无机氮(DIN)、叶绿素、盐度和 pH。本研究可为人工鱼礁建设、管理和渔业资源养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浮游动物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这种生态习性会导致摄食浮游动物的某些鱼类昼夜垂直移动。为分析人工鱼礁对中小型浮游动物昼夜变化的影响,于2018年11月在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进行了1个昼夜的中小型浮游动物采样,获取了14份样品。结果显示:(1)礁区和非礁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似度高、更替率低,且主要优势种相同,属于同一生态类型;(2)在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作用下,礁区浮游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高于非礁区;(3)非礁区浮游动物数量的昼夜变化明显,呈明显的正弦曲线,以16:00数量最高,8:00最低,其垂直运动规律明显,可分为4:00~20:00的运动期和20:00~次日4:00的稳定期;(4)在礁体上方流速较快的水平层的阻隔作用下,礁区浮游动物数量始终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变化规律,在礁区上层保持较高的数量,可提升集鱼效果、促进生产力转换;(5)聚类分析和排序表明,礁区浮游动物为一个群落类型。而非礁区中小型浮游动物可分2个群落类型,一个是白天随浮游植物而上浮的以植食性种类为主要特征种的群落类型,另一个是晚上植食性种类下沉后以肉食性种类为主要特征种的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5.
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2015年两年收集的北太平洋公海围拖网作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as,又称鲐鱼)生产月度数据,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a(Chl-a)浓度、海流等环境数据,运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鲐鱼的资源分布情况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鲐鱼渔场季节性差异明显,渔场重心集中分布在39°N~43°N、147°E~154°E范围内。两年渔场重心均呈现先向东北方向移动,自9月开始再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GAM模型显示,北太平洋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范围是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范围是0.3~0.8 mg·m~(-3),空间上集中分布在40°N~41°N、148°E~151°E,海流对鲐鱼渔场形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根据天津海域活牡蛎礁区人工鱼礁区2012年5月份的本底调查和2012年8月份、2013年5月份和8月份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跟踪调查数据,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投礁前后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健康状况指标(Exergy值)投礁后高于投礁前,但差异不明显(P0.05)。聚类分析表明,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样方分区明显,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群落结构明显改善。投礁后物种种类数和总生产效益的增加说明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中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5年7—8月(夏季)和2015年12月—2016年1月(冬季)对南海北部陆坡海域(111°00′E~120°00′E,18°00′N~22°00′N)的中层拖网调查,对该海域的夏季和冬季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夏、冬季共出现渔业生物273种,其中鱼类205种,甲壳类50种,头足类18种。相对性重要指数(IRI)分析表明,尾明角灯鱼(Ceratoseopelus warmingii)和典型刺虾(Oplphorus typus)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IRI≥500);主要种为条带眶灯鱼(Diaphus brachycephalus)、菲氏眶灯鱼(D.Phillipis)、短距眶灯鱼(D.mollis)、马来眶灯鱼(D.malayanus)、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和天纽珍灯鱼(Lampanyctus tenuiformis)(100≤IRI500)。夏季和冬季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4.34和5.26,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3.41和4.03,Pei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0.70和0.79,冬季各多样性特征指数均大于夏季。多样性特征指数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负相关,说明该海域群落多样性分布存在一定的环境梯度特征。  相似文献   

8.
獐子岛近岸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獐子岛近岸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2014年6月、10月和2015年6月、10月獐子岛近岸人工鱼礁区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礁区浮游动物的物种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29种浮游动物(包括6类浮游幼虫),2014年6月16种,2014年10月12种,2015年6月28种,2015年10月24种;优势种9种(包括浮游幼虫4种),拟长腹剑水蚤、中华哲水蚤、桡足类六肢幼体为4个航次共同优势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和密度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最高值出现在2015年6月份的站位2,节肢动物门生物量和密度占绝对优势;聚类分析中2014年6月、10月和2015年6月浮游动物群落均分为4个聚类组,2015年10月分为3个聚类组;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关系十分重要的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本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3种,其中原生动物、毛颚动物、尾索动物和栉水母各1种,刺胞动物8种,浮游甲壳类18种,浮游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共13种(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115.64 ind/m~3,不计夜光虫的平均丰度为95.93 ind/m~3,其中浮游甲壳类占71.43%。浮游动物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月),其次为冬季(2月)、秋季(10月)和夏季(8月)。毛颚动物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pinnat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桡足类为夏、秋、冬三个季节的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春季的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桡足类和浮游幼体是主要类群,对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变动及种类多样性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福建东山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丰度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8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在东山湾(23°43 ′41″~23°52 ′05″N,117°28 ′27″~117°34′05″E)开展鱼卵、仔稚鱼的凋查资料,分析和讨论东山湾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丰度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区已分析鉴定的鱼卵仔稚鱼24种,其中16种鉴定到种,4种鉴定到属,4种鉴定到科,还有2种未能鉴定;春、夏两季东山湾鱼类生殖活动频繁,海区出现大量的鱼卵、仔稚鱼;鱼卵、仔稚鱼数量以脂眼鲱(Etrumeus tere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少鳞鱚(Sillago japonica)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等经济鱼类为多;春季鱼卵密集区主要分布于东山湾中西部近岸水域,夏季鱼卵密集区分布在东山湾口塔屿附近水域;与福建其他海湾相比较,东山湾是洄游性经济鱼类重要的卵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2年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冬、春、夏和秋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鱼卵仔稚鱼的丰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丰度在春夏、秋冬季变化较大,而在冬春与夏秋季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在冬、春、夏、秋四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37.35 ind/m3、280.01 ind/m3、4.32ind/m3和14.78 ind/m3,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浮游动物数量高峰季比东海提前了一个季节。冬春两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征相近,在湾内和沿岸水域数量高于近海水域。相反,在夏秋季,丰度在近海水域明显高于沿岸及湾内水域。浮游动物在各季节不同的分布特征与该海域沿岸水、外海水和混合水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优势种经历了由春季的沿岸暖温种到夏季和秋季的外海暖水种到冬季的沿岸暖水种更替的过程。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冬季为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春季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夏季和秋季同为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主要优势种类的生态适应性决定了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特征。鱼卵、仔稚鱼在冬、春、夏、秋季的丰度为6.83 ind/m3、3.09 ind/m3、0.05 ind/m3、0.20 ind/m3,季节变化趋势与浮游动物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两者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食物饵料充足对鱼卵仔鱼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初步掌握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的变动规律,利用"欧亚1号"渔船2014年5—11月的渔捞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各月作业渔场分布较广,作业区域范围在38°N~48°N、147°E~163°E之间;捕捞作业渔场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洄游路线基本一致;8月份的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最低,仅为9.1 t/d,9—11月份CPUE平均值较高;39°N~40°N的CPUE平均值较高,为36.10 t/d,146°E~147°E的CPUE平均值较高,为52.29 t/d;捕捞作业区域的作业水温范围在9.8~16.5℃区间内,其中接近72%的作业时间处于12~14℃之间;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CPUE值波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13.
2012—2014年每年5月在莱州湾海域布设20个站位,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进行3个航次拖网调查,分析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302 373粒鱼卵和2 912尾仔稚鱼,共计27种类,其中16种鉴定到种,隶属于5目11科16属,还有6个种鉴定到属,5种鉴定到科。鱼卵与仔稚鱼的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鱼卵、仔稚鱼平面分布极不均匀,沿岸海域数量大于远海。黄河、小清河和胶莱河河口附近数量较多,莱州湾湾口海域数量较多,中部海域数量较少。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数据的多元分析表明,2012年仔稚鱼数量与浮游植物密度呈明显正相关(r=0.891,P<0.01),2013年鱼卵数量与化学需氧量呈明显正相关(r=0.564,P<0.01),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4.
嵊泗人工鱼礁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鱼礁生境中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取得的生态效果以及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整个资源组成情况的影响,根据2004年-2007年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的资源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上述3个海域的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发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150种,其中鱼礁区119种。鱼类和节肢类在生物量和数量上均占较高比例,为3个海域的主要资源组成。鱼礁区在历次调查中共发现季节性优势种类11种,随时间的推移,鱼类作为优势种的次数增多。同步调查中,鱼礁区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其余2个海区,最高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为6.349和3.303,鱼礁周边海域分别为3.982和2.158,自然海域为5.751和3.003。3个区域之间,鱼礁区和自然海域的相似度最高;其次是鱼礁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鱼礁周边海域与鱼礁区的相似度最低。结论认为,鱼礁的投放有利于生物的栖息和聚集,对鱼类的诱集和分布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9年在舟山近海进行的春季(4月)和秋季(11月)两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对舟山近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多样性指数)以及与水团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SPSS聚类分析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采用PRIMER软件分析春、秋季物种数量、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差异,利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春、秋两个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及优势种更替原因,初步探讨春、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海水表层温度、海水表层盐度将春、秋两季研究区域分别划分为3个水团:杭州湾水团(1区)、上升流水团(2区)和舟山近海水团(3区),且3种水团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影响显著(P<0.05)。1、2、3区水团春、秋季的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平均相异性分别为71.04%、75.71%、91.70%,春季浮游动物的丰度大于秋季浮游动物的丰度(P<0.05),秋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大于春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P<0.05)。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叶绿素a是影响季节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的低温、高...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春季东海区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胡芬 《海洋渔业》2004,26(2):79-85
本文分析研究了2003年春季东海区(27°00′~34°00′N)150m以浅海域浮性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49种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其中31种鉴定到种,隶属于26科、29属。优势种类为日本鳀、方氏云鳚、太平洋鲱。带鱼、小黄鱼等经济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少,鲱形目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较多。鱼卵、仔稚鱼分布主要在近海禁渔线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建设初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化,于2014年6月10日、7月28日、9月22日对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进行三次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种类与对照区相近,但优势种种类在6月和7月少于对照区;6月份人工鱼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7月份和9月份(P﹤0.05),而对照区在各月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6和7月份人工鱼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同一月份对照区数值(P﹤0.05);人工鱼礁区渔获物CPUE、渔获数量和埃三极能值仅在7月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各月份经济渔获物CPUE和经济渔获数量与对照区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人工鱼礁区经济渔获数量从6月到9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6月和9月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但对照区各月份数值相近。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初期渔业资源种群会受到一定程度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鱼礁良好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春季和夏季,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春季和夏季分别设置19个(6个断面)相同的调查站位.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min,拖网速度为2.0nmile/h;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m/s.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共采集鱼卵7661粒、仔稚鱼70尾,共18种,能鉴定到种的有17种,隶属于5目12科16属,其中1种虾虎鱼类的稚鱼仅能鉴别到科的水平.优势种为斑鲦(Konosirus punctatus)、油鲟(Sphyraena pingui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春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932粒鱼卵、6尾仔稚鱼和11粒鱼卵、0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10.53%和15.79%、0%,平均密度分别为364.84粒/网、0.32尾,网和0.34粒/m3、0尾/m3;夏季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58粒鱼卵、57尾仔稚鱼和60粒鱼卵、7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63.16%和31..58%、15.79%,平均密度分别为34.63粒/网、3尾,网和1.85粒/m3、0.22尾/m3.结果表明,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分成春夏季-夏季2种生态类型,种类更替率高达83.33%;河口南部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优势种突出,优势度较大,物种多样性水平与种间分布均匀度高于北部海域.上述规律符合该海域的水文地理学特征和硬骨鱼类的繁殖生物学规律.此外,本研究分别对春季和夏季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以及斑鲦、油(鱼予)、短吻红舌鳎等优势种类的鱼卵数量分布绘制了密度等值分布图.与1982-1983、1984-1985、1992-1993年同期调查结果比较发现,2007年春季和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认为,在渔业捕捞压力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双重扰动下,黄河口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种群交替和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资源补充群体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黄渤海人工鱼礁区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量化礁区特征要素与资源养护作用关系,于2021年10—11月对黄渤海沿岸5处人工鱼礁区开展了渔业生物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等方法分析了不同礁区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并通过生物增量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值等比较了各礁区对渔业生物的影响,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及曲线拟合分析了生物增量指数与礁区特征要素间的关系。调查共采集渔业生物33科47种,各礁区的优势种存在不同,但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为多数礁区的共有优势种;各礁区生物群落组内平均相似性范围为38.85%~69.14%,不同礁区生物群落间的平均相异性达到70%以上;长礁龄区生物群落结构优于短礁龄区,其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值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值分别为短礁龄区的1.3倍和1.2倍,且长礁龄区多样性指数差值高于短礁龄区;长礁龄礁区对渔业生物的养护效果亦优于短礁龄礁区,其生物增量指数最大值为13.3,是短礁龄礁区最大值的8.3倍;生物增量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差值与礁体规模...  相似文献   

20.
2009年春夏季浙江中北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2009年春季(4月)和夏季(8月)在浙江中北部海域(121°30′~123°30′E、28°30′~30°45′N)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优势种分布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初步鉴定浮游植物6门62属169种,硅藻占绝对优势。春季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蛇目圆筛藻、星脐圆筛藻和辐射圆筛藻。夏季主要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窄隙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远距角毛藻。不同季节优势种既有交叉又有演替;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01×104~40.67×104cells/m3之间,平均为3.80×104cells/m3;夏季介于0.28×104~6 546.22×104cells/m3之间,平均为467.59×104cells/m3。细胞数量季节变化显著,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特征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优势种明显。春季的香农-维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好于夏季,而细胞丰度却低于夏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