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普洱茶是宁洱的一项传统产业,自唐代以来,宁洱就是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茶叶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截止2017年,全县共完成茶叶种植面积14.72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3.84万亩。通过有机认证和转换认证面积为30501亩,生态留养茶园面积29171亩,共完成毛茶产量11200吨,实现总产值16.0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25亿元,工业产值4.5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8.25亿  相似文献   

2.
仿古茶园是指仿照古茶园特点(如环境条件、品种密度等)建设和管理的茶园。目前普洱市已建成 10万余亩仿古茶园。仿古茶园建设为普洱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命力,使古茶这张名片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为茶区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贫困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本文从仿古茶园选择、留养茶树的选择、仿古留养茶树的修剪、仿古茶园环境维护.仿古茶园耕作、仿古茶园施肥、仿古茶树茶叶采摘、仿古茶园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进行阐述,旨在使仿古茶园建设和管护者能以借鉴和应用,也能在同行内进行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3.
<正>(续第4期第14页)湖南各地每年春茶的产量仅为全年茶叶产量的20%,但产值却为年产值的70%以上,可见春茶对于茶农和茶叶企业的重要性。茶树是叶类经济作物,茶树生长需要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就出现了采和养的矛盾。经科学研究,以采名优春茶为主要目标的茶叶标准园可采用"立体采养"技术,以提升春季名优茶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留养茶园的概念与特点,并联系实际开展了乔木立体型修剪技术在留养茶园茶树树冠培养中的应用与效益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采用乔木立体型整形修剪技术,生产效益相对其它整形修剪技术在产量、产值方面更具有优势,能较好的发挥茶树枝条再生能力,分枝级数由未修剪前的3~4级提升到9~13级(提升了3~4倍)、节间距离由1~2 ...  相似文献   

5.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茶叶产业继续做大做强200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3.35万亩,其中良种茶园1.85万亩,占55、2%。茶叶产量817吨,茶叶年产值达7036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58、9吨,产值5025万元。  相似文献   

6.
对林-茶-草立体生态茶园的营建模式及其效应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该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特点及相关的栽培管理技术,介绍了生态茶园配置植物的种类、栽植方法,并综述了生态茶园复合栽培对茶园气温和土壤温度、茶园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及茶园光照强度的影响。表明立体生态茶园具有改良土壤、建立茶园良好微生态、净化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效等效果,指出生态茶园建设是今后茶树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旧茶园存在的主要缺点是:茶树衰老,缺株多,土壤比較瘠薄,茶叶产量和质量都比較低,而且很不稳定。解放后,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各地茶区群众創造了不少改造旧茶园成功的經驗,科学研究部門也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为继續改造旧茶园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經驗。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人民公社梅家塢生产大队一九六二年在648亩生产茶园中达到平均亩  相似文献   

8.
松阳县是浙江省最主要产茶区之一,2008年底茶园10.5万亩,产量达7150吨,产值3.93亿元,无性系良种达92.5%,其中有机茶认证基地5个,面积1898亩,带动全县各产茶乡镇推广有机茶1.3万余亩,年增效益8000万元。为了提高茶叶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我们在茶园病虫草害管理过程中,一直坚持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为促进本地有机茶基地建设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大成效,同时也为今后茶叶生产积累了成功经验。现将我县有机茶园虫害防治技术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茶产业是大田县"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县已有茶园面积2.768万亩(其中高山茶面积2.5万亩),采摘面积2.15万亩,茶叶年产量2922吨。茶叶加工厂66家,茶叶年产值达7729万元,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  相似文献   

10.
<正>景洪市茶园总面积1.68万hm2,其中有机茶园0.10万hm2、绿色食品茶园0.21万hm2、无公害茶园0.8万hm2,平均亩产干毛茶67.3kg。由于近几年来茶叶市场价格下滑,茶农无心管理茶园,加之多年的强采,只采不养,病虫为害,未  相似文献   

11.
茶叶是绿春县的一项传统支柱产业,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5万亩,总产量7500t,实现总产值7500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577元。全县种植茶叶2万户,受益13万人,面积、产量均占红河州第一位,是云南省主要产茶县之一。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县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2.
过去人为地将非叶用作物种植经验用于种茶,对投产后的主采壮年茶园实行多留少采方法采茶。因效果很差,到1978年后又人为地将幼年茶树定型修剪的经验用于主采壮年茶园茶叶采摘,实行多采少留方法采茶。其效果仍然不好,于是才根据四川省沙坪茶场种茶的正反经验,应用了逻辑思维方法才认识了生产茶园种茶原理。以后又实事求是地运用了植物生理学有机营养分配律的库源说,揭示出了采茶和留叶可使茶树产生2种相反的生理作用的理论,并将它们作为茶叶采摘的理论依据到方法形成一个体系指导采茶,就能使茶园采与留、茶叶量与质等协调,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观光茶园作为生态观光农业中的一个新亮点,已经成为集茶园观光、茶艺表演、自采和自制茶叶、餐饮娱乐购物等于一体的新型休闲观光场所。以四川名山牛碾坪的667hm2(万亩)生态观光茶园为例,阐述了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建设计的内容,指出生态观光茶园应具备茶叶生产、观光休闲、茶树科学栽培管理以及园林美学要求,从而实现茶叶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华安县的经济作物中,茶叶是十分突出的亮点。2006年全县新种植茶园2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2万亩,产量约9000t,产值达到近10亿元,而全县的农业总产值不超过15亿元,茶叶生产已经成为华安这个山区小县(全县人口不超过16万人)的支柱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5.
<正>合理采摘就是根据茶树的特有生长发育特性,正确解决好茶树采叶与留养的关系。通过合理采摘,提高茶园产量,改进茶叶品质,延长茶树经济年龄。一、适时开采为保证鲜叶嫩度,避免茶叶采摘高峰期过于集中,湖南省成龄茶园开采期一般在清明、谷雨期间,有10%左右的茶芽新梢萌发即可开采。茶树春季开采后,春茶每隔3~4天采摘1次,夏、秋茶每隔5~7天采摘1次。春茶及夏  相似文献   

16.
<正>茶叶产业是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也是全面打造最美"多彩贵州"的五大名片之一,大方县是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42个重点县之一。近几年来,大方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全省大力发展贵州茶产业,打造"最美茶乡"的契机,以大方县历史名茶"海马宫"贡茶和"九洞天仙茗"名优绿茶为突破口,建设高山生态有机茶示范县,全面推进大方茶产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产业发展现状2013年,大方县茶园面积9.41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2万亩,幼龄茶园8.21万亩。茶叶产量80吨,产值800万元。其中,名优茶叶产量15吨,产值240  相似文献   

17.
针对福建省纯茶园地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衰老和幼龄茶园光能利用率低、肥料过量偏施导致碳排放增加等茶叶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福建茶园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茶园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的减排潜力,提出适合福建茶叶优质稳产的立体生态茶园、复合生物循环茶园和因需施肥免耕茶园等增汇减排的低碳茶业经济技术构建模式。估算在福建20万hm2茶园的80%纯茶园中建立人工立体复合生态茶园,每年可增加生物固碳3.88×105t以上,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7.30×105t以上;优化施肥,有机碳储量可提高4.70×105t。通过技术构建,相当于固定CO2量5.82×106t以上,增强了山地茶园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1995,(10)
萧山市许贤乡丁家庄村何关祥,承包村级集体茶园32亩,自1983年以来,茶叶生产连年获得高产高效,1993年,除台刈更新8亩茶园尚未采摘外,24亩茶园共产干茶4300公斤,总收入54600多元。亩产干茶180公斤,亩值2275元,比本地区茶叶产量产值均高出1倍还多。何关祥自1968年开始就在村办茶场从事茶叶生产,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他经营茶园能够高产优质的主要奥妙在于优化组装技术。  相似文献   

19.
熊添福 《福建农业》2013,(10):24-25
永定县是茶产业发展的后起县份,2006年以来茶叶生产得到喜人发展,茶叶面积从11万亩扩大到现有的21万亩,产量达035万吨,并不断提高质量水平。为了进一步探索高新科技对增进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途径,2009年4月经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推荐,在海拔800米的高头高集茶场铁观音茶园中试用光合菌植物活力素,观察其对茶叶产量的构成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全国人大代表陈光辉是从事茶叶种植、加工、检验和销售30多年的专业工作者,探索、实践、研究出复合式循环农业模式这条新路子。为了让更多农民享受到这种新模式带来的好处,他在2009年发起成立了新林草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供应农民种苗600多万株,发展立体种植基地10021亩,带动农户5000多户,2011年建立了多维生态茶园示范基地1万亩,使每亩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