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从"适时早播水稻,免耕移栽、抛栽水稻,加强水稻田间管理,齐泥收稻、开沟排水,带芽播种洋芋,施足底肥、覆盖稻草,稀播匀播榨菜,榨菜苗床管理,适时移栽榨菜,榨菜本田管理,收获洋芋、洋芋秸秆还田,收获榨菜、榨菜叶还田"等各方面介绍了"中稻—稻草洋芋/榨菜"种植模式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结果证明,该技术费省效宏,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水稻机械化播栽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机械化播栽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以超级稻南粳44为材料,于2011年和2012年在麦秸还田和不还田两种条件下对机械直播、机械栽插、常规手栽3种水稻播栽方式的稻田CH4和N2O排放量和水稻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稻季CH4和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育前中期,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稻季总排放量的76.49%~91.13%,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N2O累积排放量占稻季总排放量的33.56%~49.41%。麦秸还田显著提高稻季CH4总排放量(P0.05)、降低N2O总排放量(P0.05),机械栽插的稻季CH4总排放量较常规手栽略减3.25%~9.50%(P0.05),机械直播显著低于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P0.05):2011年,麦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直播较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稻季CH4分别减排15.69%和18.43%,麦秸还田条件下分别减排14.54%和22.66%;2012年,麦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直播较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稻季CH4分别减排26.63%和32.12%,麦秸还田条件下分别减排30.51%和36.75%。机械直播较常规手栽显著增加稻季N2O总排放量0.16~0.97 kg/hm2(P0.05),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的差异不大(P0.05)。机械直播的产量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手栽(P0.05),减产8.43%~10.79%,机械栽插较常规手栽产量降低1.27%~3.49%(P0.05)。稻季的全球增温潜势主要由排放CH4产生,麦秸还田显著提高全球增温潜势(P0.05),机械直播的全球增温潜势显著小于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P0.05)。麦秸还田条件下,2011年和2012年机械直播的"单位产量的全球增温潜势"较常规手栽分别减少12.02%和28.71%(P0.05)。上述研究表明,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区采用机械直播有利于减少稻季CH4排放,麦秸还田条件下机械直播替代常规手栽能减少稻田排放CH4和N2O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3.
播栽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肥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毯苗机插(机插)、湿润精量穴直播(直播)和人工移栽3种播栽方式,副区为4个施氮量(0 kg×hm~(-2)、90 kg×hm~(-2)、135 kg×hm~(-2)和180 kg×hm~(-2)),研究杂交籼稻在不同处理下的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氮素利用率。播栽方式与施氮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积累量、运转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积累总量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播种—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速率为直播机插人工移栽,拔节—抽穗期氮素积累速率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不同播栽方式下均在拔节—抽穗期氮积累速率达最大;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表现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为直播人工移栽机插;人工移栽稻的产量与机插稻差异不显著,与人工移栽稻相比,直播稻平均减产13.04%。植株氮素积累量和穗部氮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叶片氮素对穗部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播栽方式和施氮量对氮素利用率产生较大影响,机插稻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直播、人工移栽的水稻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素回收利用率在人工移栽和机插下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呈二次曲线关系,直播则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随氮肥的增加而降低,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而言,直播稻施氮量在135 kg×hm~(-2),机插和人工移栽在135~180 kg×hm~(-2)时既能获得稳定的产量,也能维持较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与评价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为了比较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实施效果,在中国三大稻区安排了机械插秧、机械直播、机械钵苗行栽3种种植方式与常规育秧手工插秧方式比较试验,试验的品种为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6个品种,采集了不同试验方式的各项成本,测定了水稻产量指标和作业环节消耗工时等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南方一季稻区优选种植方式的排序为:机械插秧、机械直播和手工插秧;南方双季稻区机械插秧方式优于手工插秧;北方稻区机械钵苗行栽方式优于手工插秧.其中机械插秧方式平均增产7.53%、平均省工41.44%,平均增加效益46.78%;机械直播方式产量平均下降6.34%,平均省工31.30%,而对效益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机械钵苗行栽方式平均增产8.95%、省工64.29%,增加效益22.57%.  相似文献   

5.
稻草切碎全量还田抛秧栽培双季稻立苗和生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机械化稻草切碎全量还田条件下抛栽水稻的快速立苗,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稻草还田(设稻草全量还田和稻草不还田)以及在稻草全量还田条件下秧龄(早稻设25、30 d,晚稻设20、25、30 d)、抛栽方式(设点抛和人工撒抛)、耕作方式(设机械深耕和机械旋耕)对早、晚稻抛栽立苗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稻草全量还田不利于晚稻立苗及根系生长,但对早稻影响较小;晚稻稻草全量还田的秧苗立苗时间比稻草不还田至少延长2 d;抛栽2 d后单株根质量大于稻草不还田;抛栽4 d后稻草全量还田处理水稻叶面积、黄叶比低于稻草不还田处理。相同耕作与抛栽方式下,秧龄越短水稻立苗和根系生长越快,早稻30 d秧龄秧苗立苗时间比25 d至少长2 d;晚稻30 d秧苗立苗时间比20 d秧苗至少长3 d,比25 d秧苗至少长1 d。相同耕作方式及秧龄条件下,早、晚稻点抛后的立苗角度、立苗比例均大于撒抛,且早稻点抛立苗时间比撒抛至少缩短2 d,晚稻至少缩短1 d。相同抛栽方式及秧龄条件下,晚稻深耕立苗时间比旋耕短、根系数量比旋耕多;早、晚稻深耕秧苗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旋耕。生产上,在稻草全量还田时,早稻秧龄宜为25 d,晚稻秧龄宜为20~25 d,采用点抛及深耕的方式有利于抛栽稻立苗及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改进江汉平原地区中稻氮肥施用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当地常规施肥(FFP)、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CRF)、海藻多糖氮肥替代(HTN)及不施氮对照(CK)4个氮肥管理,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机插稻、直播稻氮素吸收、转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分蘖前期机插稻的干物质积累量FFP处理比CRF、HTN处理分别高41.83%、19.89%,直播稻CRF处理比FFP处理高4.84%;分蘖盛期-拔节期机插稻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占总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的比例比直播稻分别高12.58%~17.21%、15.24%~67.24%;拔节期-成熟期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CRF>HTN>FFP,且直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比机插稻高12.72%~17.61%,CRF处理机插稻和直播稻的穗部干物质积累分别比FFP处理增加了19.71%和14.82%,HTN处理分别增加了13.10%和3.93%。在氮素的积累、转运、利用上机插稻与直播稻具有相似性,均表现为CRF>HTN>FFP,CRF处理下机插稻和直播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比FFP处理增加了38.02%和34.57%,HTN处理分别增加了11.82%和13.33%。缓控释肥与尿素配施、施用海藻多糖氮肥,都有利于提高杂交中稻氮素的积累、转运和利用,同时氮肥适当后移有助于直播稻的氮素吸收。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新疆阿克苏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阿克苏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全年无霜期172—214d,大于等于10℃有效活动积温在3700-4100℃之间.年间温度有所变化。4月到9月光照温度适宜晚稻、中稻、早稻的旱直播高产栽培、早稻复播旱直播栽培和中稻的育秧复播栽培。本文总结了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的选择、优良品种的选择、培育壮秧、种子处理、秧田准备及播种、秧田管理、整地插秧、田间管理、灌水、除草、防治病虫害和收获等优质高产无公害水稻生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稻湿播旱育软盘抛秧栽培技术是在旱育软盘抛秧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农民湿润育秧习惯演化而来的一种较成熟的水稻轻简节本栽培技术。从育秧准备、播种和秧田管理、大田抛栽以及大田管理等方面出发,较系统地介绍了水稻湿播旱育抛秧栽培的关键技术,比较分析了水稻常规湿润育秧手插栽培、水稻硬盘育秧机插栽培以及水稻湿播旱育软盘抛栽3种栽培方式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研究表明,水稻湿播旱育软盘抛秧栽培技术是一项较先进的轻简节本栽培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成本、增产增收增效益、操作简便、便于掌握以及适应性广等优点,在隆回丘陵山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钾素的输入、输出特征、平衡状况以及不同施钾量对直播水稻产量和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钾输入总量为134.3kg/hm~2,主要由化肥、饲料、降雨及灌溉水等带入,分别占输入总量的46.3%、10.3%、5.5%和34.8%;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由饲料和灌溉水输入的钾大幅增加。稻虾共作模式钾输出总量为119.4 kg/hm~2,主要由水稻籽粒、商品虾、渗漏以及排水带出,分别占输出总量的26.5%、5.0%、41.2%和27.3%,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以上4种途径钾输出均大幅增加。两种模式下钾表观平衡均出现盈余,且稻虾共作模式系统钾的盈余量低于中稻单作模式。同等施钾量条件下,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产量、钾肥偏生产力和钾肥利用率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平均提高了14.1%、14.2%和5.6%,且水稻增产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的。中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施钾量分别达到47.3 kg/hm~2(即K_2O施用量57.0 kg/hm~2)和21.6 kg/hm~2(即K_2O施用量26.0 kg/hm~2)时能够维持农田生态系统钾素平衡,而K_2O施用量分别达到82.2和85.0 kg/hm~2时水稻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我国水稻种植千百年来沿用着插秧,近年来有一些地方引用了直播种植。认为直播种植省工、省时和容易机械化,尤其是在除草剂有所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与种田劳动力比较缺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今后水稻种植应采用移栽还是直播,也就是说水稻种植应走移栽还是直播机械化的道路。通过对移栽与直播机械化的过去与现在、国内与国外有关资料的了解与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面临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多方面论证,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增加粮食产量,特别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是单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之我国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应以移栽为主。只有在劳动力比较缺乏和种植面积较大的少数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直播。由于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育秧机械化和第三个插秧机械化问题。最后又针对这三个问题提出它们在我国今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区的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母本常采用露地育秧,易受3月下旬至4月中旬的强寒潮影响,出现烂种、烂芽、死苗,秧苗素质差,成苗不稳定。近几年,通过采用母本干谷播种地膜育秧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母本成苗不稳定的问题,保证父母本花期相遇,不影响制种产量。概括杂交水稻制种母本干谷直播地膜育秧技术要点:趋利避害,合理调节父母本播差;秧地准备及播种;秧田期管理;适时移栽等。  相似文献   

12.
"五改两抓"夺取一季化杂交中稻旱育中苗秧高产栽培技术是:一改旱育小苗为旱育中苗;二改标准培肥调酸法为多样培肥调酸法;三改粗放播种为精细播种;四改粗放管理为规范管理;五改单株栽插为双株栽插。一抓苗床期育秧管理技术落实;二抓本田移栽质量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以野生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以种子直播为对照,测定了在平栽、斜栽(35°~45°)、直栽3种移栽方式及12、15、18、21株/m~2等4种移栽密度条件下,甘草的全根长、主根长、株高等生长指标及单株产量、小区产量2项产量指标,统计并测定了乳熟期、褐熟期和黑熟期3个不同采收期甘草种子直径、数量、空瘪率等外观指标,以及种子干质量、吸水率、萌发率等质量指标,分析了不同移栽方式和采收期对甘草生长、产量和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斜栽方式和15株/m~2移栽密度处理各项生长指标和产量指标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更能促进甘草植株生长并提高产量;黑熟期采收的甘草种子外观及种子质量各项指标均比乳熟期和褐熟期差,生产中宜选择在乳熟期和褐熟期之间采收甘草种子。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苏州地区初步集成了适合本地区的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优先采用适期播栽、无纺布覆盖育秧、优化布局集中育秧、灌水浸田灭蛹、机械化秸秆还田等农业和物理防治手段,积极使用性诱剂诱杀、香根草诱集、稻鸭共作、释放天敌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措施,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进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5.
陆正松  董爱平  石普芳  叶天峰 《土壤》1999,31(6):333-334
在缺钾水稻土上。对抛栽早稻进行钾肥试验。结果表明,正确掌握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甲稻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喷施含钾叶面肥,对稻后期需钾起到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在等氮量条件下,研究抛秧和移栽等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与氮肥运筹方式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且相关的趋势基本一致。产量、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基施比例呈抛物线关系,抛栽当氮肥基施比例为47.61%(南陵)和38.70%(池州),移栽为53.38%时,产量达到最高,氮肥利用率以抛栽当基肥施氮比例为42.97%,移栽为40.88%时,氮肥利用率最高。以目标产量相适宜的施总氮量条件下,抛秧为35~45%、分蘖肥为30%、穗肥为25%-35%,移栽晚稻基肥为45%~55%、分蘖肥为30%、穗肥为15%~25%,利于晚稻干物质积累,可保持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使群体发展比较合理,增加抽穗后的物质积累与运转,以及适宜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形成高产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育秧方式、播种量配合插秧机具对机插稻移栽质量、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2种育秧方式:营养土育秧和稀泥育秧,3个播种量:65、85和105 g/盘,2种插秧机具:4行手扶式插秧机和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研究育种环节与插身机具融合对机插稻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育秧方式、播种量和插秧机具对机插稻稻谷产量的影响极显著,且互作效应显著。营养土育秧秧苗整齐度、机插均匀度、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较稀泥育秧平均提高了2.9%、0.7%、6.4%,稻谷产量、经济效益较稀泥育秧平均提高了1.4%、0.8%。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整齐度逐渐降低,机插均匀度、抽穗整齐度、群体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LAI)、稻谷产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较4行手扶式插秧机,机插均匀度更高,且抽穗整齐度、群体干物质重、群体生长率、齐穗期高效LAI均提高,实现平均增产5.6%,经济收益平均提高7.5%。综上,营养土育秧基础上,播种量85 g/盘,配套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机插能提高机插群体均匀度、优化群体质量,同步实现丰产与增效。本研究结果为机插稻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施N水平与不同抛栽密度对杂交稻中浙优634分蘖动态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秧龄(16d)带土浅抛栽,促进低位分蘖,采用"好气灌溉"加强田间水分管理,667 m2施纯N 10 kg、P2O5 5 kg、K2O 12 kg和抛栽密度为1.6万蔸的处理产量最高,达651.00 kg.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4个施氮水平下免耕抛栽水稻和常耕抛栽水稻的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果表明,在127.5~193.0 kg/hm2施氮水平内,结实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穗数、穗前干物质生产量、穗后干物质生产量、总干物质生产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和表观输出率、植株高度、单茎重、粒叶比和根系活力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1 9 3.0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127.5 kg/hm2处理的。常耕抛栽水稻的有效穗数和粒叶比高于免耕抛栽水稻,但免耕水稻的干物质生产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植株高度、单茎重、根系活力和颖花茎流量比常耕水稻的高,免耕抛栽水稻的群体质量略优于常耕抛栽水稻的。免耕抛栽水稻比常耕抛栽水稻增产2.10%,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早、稻两季水稻采用塑盘旱育抛栽等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实现良种和良法的结合,农机和农艺的配套,两季水稻亩产达双千斤以上,对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农民节本增效,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