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野生牧草“金荞麦”平衡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南方分布较广的野生金荞麦,作为中草药使用有悠久历史和较多的研究,但作为牧草资源人工栽培和研究报道极少。在调查贵州南部农民将其用于饲用和护坡的基础上,在贵州中部开展了引种栽培和肥料田间试验,研究金荞麦在栽培条件下,高产和高效需求的肥料配比,养分吸收,饲草的品质分析等。田间试验和其生长特点证明,金荞麦易繁殖移栽,抗劣性强,牧草品质较好,产量高,作为可供选择的栽培牧草品种,在南方适宜地区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不同轮作方式黔产半夏土壤物理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半夏连作障碍,探究最适宜的半夏轮作方式,以4种轮作方式[与太子参、何首乌(三年生)、金荞麦(短柱型)、苦参(一年生)轮作]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土壤容重、土壤自然含水量、土壤吸湿水、土壤机械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何首乌(三年生)轮作土壤含水量高出最适含水量6.4%,不适宜种植半夏,与金荞麦(短柱型)轮作土壤含水量为30.01%,表现为最适宜。半夏与不同中草药轮作的土壤容重在0.92~1.09g/cm3之间,土壤容重与含水量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变化规律。土壤吸湿水含量总体表现为弱—中变异强度。从土壤机械组成来看,与太子参轮作、何首乌(三年生)轮作、苦参(一年生)轮作土壤物理性黏粒的含量分别为37.60%,44.60%,33.93%,与金荞麦(短柱型)轮作土壤物理性黏粒的含量为31.10%。吸湿水含量与土壤黏粒的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从半夏生长对土壤物理性状要求来看,4种轮作方式中以半夏与金荞麦(短柱型)轮作最优。  相似文献   

3.
不同造林抚育干扰下桉树幼林地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造林抚育措施对桉树幼林地水土流失及其养分损耗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的科学栽培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8个地表径流小区,以桉树采伐地灌草坡做对照(CK),研究人工割灌割草清理林地和除草、只施基肥不追肥的植苗更新2代林地(A处理),火烧清理林地、化学除草、施基肥和追肥的植苗更新2代林地(B处理)和人工割灌割草清理林地和除草、施基肥和追肥的萌芽更新2代林地(C处理)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B处理林地的地表径流量、泥沙流失量和N,P,K养分流失总量年均值分别为129.35 mm,642.52kg/(hm2·a)和32.923kg/(hm2.a),比A处理的分别高出7.93%,90.03%和46.89%,比C处理的分别高出4.95%,70.82%和49.17%,比CK(对照)的分别高出4.98%,109.93%和50.91%;各试验林地的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与降水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717~0.853)。[结论]火烧清理林地、化学除草、频繁施肥等人为干扰活动及大量级降水驱动是桉树幼林林地水土流失及其养分损耗较为强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金荞麦产业是有作为、有前途的特色产业,需制定以金荞麦种苗扦插繁殖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为核心的金荞麦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加强引领,重点扶持,把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机遇,因地制宜发展金荞麦特色产业。基于此,阐述了金荞麦的主要生物学特征,结合重庆市万州区金荞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洋楹丰产栽培的试验进行分析,从不同的林地规格、地形因素、气候因素及修枝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寻找南洋楹丰产的高效栽培方法,提高南洋楹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蓄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的蓄水特性,以期加深对森林土壤水库削洪补枯机理的认识。以裸露地为对照,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土壤水库的蓄水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土壤水库的年均蓄水量分别为381.1,368.7,336.9和243.6mm,分别占各自总库容的75.62%,78.18%,74.62%和59.57%。不同季节中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的月均蓄水量大小顺序均为多雨期>雨量中等期>少雨期,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土壤水库多雨期的月均蓄水量分别比对照的多124.8,121.9和85.0mm,少雨期的月均蓄水量也分别比对照的多141.0,129.2和91.0mm。  相似文献   

7.
荞麦和金荞麦根际土壤铝形态变化及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形态的铝对不同植物的毒害不同。以荞麦和金荞麦为实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的土壤铝处理浓度(0,0.1,0.2,0.4 g Al^3+/kg),研究荞麦和金荞麦根际土壤中铝形态变化及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铝处理浓度〈0.2 g/kg时,尽管根际土壤液中铝溶出量较对照组有明显上升,毒性大的交换态铝和单聚体羟基铝(称为活性铝)占可提取铝总量的比例增加,但荞麦和金荞麦茎伸长和水分利用增强,地上部分生物积累量增多,表明荞麦和金荞麦对低铝胁迫有一定的适应;当土壤铝处理浓度达到0.4 g/kg时,荞麦和金荞麦根际土壤pH降至最低,根际土壤液中铝的溶出量增至最高,严重抑制了荞麦和金荞麦叶片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各项指标和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荞麦和金荞麦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铝毒害症状。因此,我们推断在根际土壤活性铝溶出量为0.106-0.143 m g/g和0.046-0.057 m g/g间可能分别存在着荞麦和金荞麦耐受铝毒害的某个阈值。  相似文献   

8.
陕西吴起县退耕还林地不同植被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示范县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地内设置了野外径流小区,在对其进行了土壤物理性质、入渗、抗冲实验及实测泥沙资料基础上,分析了退耕还林后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显示:土壤入渗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大小顺序为油松荒草地沙棘+油松b沙棘+油松a沙棘;土壤抗冲性能沙棘林地最强,沙棘+油松林地次之,油松林地最弱;土壤产沙量为油松林地最大,沙棘与沙棘+油松林地相对较少;地表径流量为油松林地荒草地沙棘+油松林地b沙棘+油松林地a沙棘林地;退耕还林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不同的改良。油松林地的土壤容重最高,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毛管孔隙度最低。因此,退耕还林可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而不同植被类型中沙棘纯林的水土保持效益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不同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养分保持特征,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岔口流域不同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实施退耕还林后的生态林地(刺槐、柏树)、经济林地(核桃林地)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并以坡耕地土壤样本为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的方法进行不同样地0~ 20和20 ~ 40 cm土层养分含量的多重比...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对于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对陕西省吴起县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在生长季中土壤蓄水量具有显著差异,其顺序为:沙棘林>河北杨林>油松林>山杏林;林地的土壤蓄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生长季内土壤蓄水量的变化,可以将土壤水分变化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恢复期、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补充期;各林地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为:山杏林>河北杨林>沙棘林>油松林;在雨水入渗、蒸发、蒸散的共同作用下山杏林地在0-60 cm土层含水量的变化明显大于其它林地。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林种对土壤水分消耗和补给的影响,为当地造林结构配置和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山西省山区土壤干旱程度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称重法研究了山西榆次区不同植被(樱桃林地、耕地、枣树林地和杨树林地)及撂荒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特征、水分有效性及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杨树林地(8.10%)、枣树林地(9.94%)、撂荒地(10.70%)、樱桃林地(14.47%)和耕地(14.53%)。各植被下土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发育,其中耕地和樱桃林地土壤为轻度干层,撂荒地主要为中度干层,而枣树林地与杨树林地则发育了中重度干层。杨树林地各土层均为无效水,枣树林地以无效水为主,撂荒地以无效水与难效水为主,耕地和樱桃林地受灌溉补给,以难效水与中效水为主。各植被中除杨树林地外,土壤水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后增。其中樱桃林地和枣树林地土壤水分都在0—3 m内呈递减趋势,3—5 m土壤水分迅速升高。耕地和撂荒地土壤含水量先减后增,均在2—2.5 m深度土层为含水量低值拐点。杨树林地土壤水分在0—3.5 m保持平稳,3.5—5 m水分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变为农地和草地后引起了土壤密度增大,肥力下降,土壤盐渍化,地力下降。澳大利亚政府鼓励农民将退化的农地和草地改造成林地,但不知经济可行性如何。澳大利亚学者T.Nmaraseni等在东南部(SEQ)红壤区天然灌木林地、草地、农地、斑皮桉成林地进行了碳含量变化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含量变化范围为72 t/hm2(农地)~267 t/hm2(林地)。1950~2005年55 a间农地碳含量降低速率为2.1%,1983~2005年23 a间草地碳含量增加速率为1.1%,50 a间斑皮桉成林地碳含量增加速率为1.4%。  相似文献   

13.
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蓄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位研究和土钻取样技术方法,观测2001~2003年间不同月份的土壤蓄水量数据,对闽北地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1m土层内的土壤蓄水量进行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年、月平均土壤蓄水量大小顺序均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对照,且月平均土壤蓄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明显的"W"模式,每年的1~6月份土壤蓄水量均较高,6月份以后土壤蓄水量处于下降时期,至9月或10月达到年内最小值,而后土壤水分支出处于下降阶段,土壤蓄水量又开始回升。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不同层次月平均土壤蓄水量的变化明显不同,对照0~20cm土壤蓄水量变异比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明显。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对照不同层次土壤蓄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封山育林地在0~60cm深度内呈增加趋势,而在60~100cm深度内则有减小趋势。其不同层次土壤蓄水量的大小顺序均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对照。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土高原不同地类土壤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西黄土高原不同林龄的油松林地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和农地为对照,以地表径流的泥沙含量为指标,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法,对不同林龄油松林地的土壤抗冲性进行研究,分析坡度、林龄、枯落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林地的土壤抗冲性大于荒草地和农地的土壤抗冲性;(2)坡度对油松林地的土壤抗冲性有较大影响,土壤抗冲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弱;(3)在一定坡度下,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抗冲性增强;(4)枯落物对油松林地的土壤抗冲性有显著影响,去除枯落物的油松林地土壤抗冲性明显小于有枯落物的油松林地,土壤抗冲性随着枯落物厚度的增加而增强;(5)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抗冲性关系密切,林地土壤抗冲性随多样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不同降雨强度下北京山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ECH2O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和EM50数据采集器对北京山区2种典型人工林地(栓皮栎林和油松林)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定位、长期观测、数据处理,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地和油松林地日平均土壤储水量随降雨量显著变化,月平均土壤储水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在垂直方向上,栓皮栎和油松林地0—40cm土层土壤储水量的增加率随雨强增加而降低,栓皮栎林地土壤储水量平均增加率(94.17%)大于油松(84.19%),而40—1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的增加率随雨强增加均呈现增加趋势,且油松林地土壤储水量平均增加率(15.81%)大于栓皮栎林地(5.83%)。(3)栓皮栎与油松林地相同土层土壤储水量差异性显著(p0.05),同一林地不同土层土壤储水量也到达差异性显著(p0.05)。从栓皮栎和油松林地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来看,2种林地土壤储水量分布不同。在造林树种选择时,可以考虑将油松和栓皮栎2个树种进行混交。研究结果将为北京山区植被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珠江源头区占马地小流域灌木林地、疏林地、耕地及荒草地4类不同用地的土壤含水量、理化性状、土壤侵蚀特性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在土层60 cm深度范围内,随着土层的加深,灌木林地和疏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耕地和荒草地则呈上升趋势。2)土壤在持水能力、通透性能等方面排列顺序是灌木林地>荒草地>疏林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荒草地最高,为2.34%,分别是灌木林地、疏林地和耕地的1.08、1.89和3.46倍;全氮含量顺序是荒草地>灌木林地>疏林地>耕地;全磷和全钾含量顺序是疏林地>荒草地>灌木林地>耕地。3)不同用地的初渗速率、稳渗速率与渗透系数均为灌木林地最大,荒草地最小,灌木林地的稳渗速率、渗透系数分别是耕地、疏林地、荒草地的1.142、.06和2.7倍。4)不同用地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在020cm土层,排列顺序为耕地>灌木林地>疏林地>荒草地;在2060cm土层,则为疏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耕地。5)在坡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用地的降雨产流时间为荒草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耕地;地表径流量为荒草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耕地;土壤侵蚀量以耕地最大,分别是灌木林地、疏林地和荒草地的2.51、2.26和1.32倍。研究结果可为珠江源头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标准径流小区法,对云南省尖山河小流域内4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次生林地、坡耕地、人工林地和灌草丛地)0—20 cm表层土壤养分特征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4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坡耕地>灌草丛地>人工林地>次生林地,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灌草丛地>坡耕地>人工林地>次生林地,碱解氮含量坡耕地>次生林地>灌草丛地>人工林地,有机质含量次生林地>灌草丛地>人工林地>坡耕地;土壤各化学因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联性。②次生林地和灌草丛地都有较好的调节径流和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在相同的降水量下,坡耕地总产流量分别是人工林地、次生林地、灌草丛地的1.97、3.88和2.92倍,总产沙量分别是人工林地、次生林地和灌草丛地的3.67、10.22和7.09倍。因此,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采取封山育林和种植复层结构的人工林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达到水土保持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和小集水区试验技术方法,通过两年的降雨量数据观测,对闽北地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集水区进行坡面径流动态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小区地表径流的产生主要是受降雨量的影响,而与降雨强度的关系不大,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之间呈现出极显著的非线性二次抛物线关系(P<0.01)。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月平均径流量一般随月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在同1月份间其平均地表径流量的大小趋势为:对照>封山育林>杉木>木荷,均是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9月份出现最小值。对照比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更容易产生地表径流,林地具有较好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作用。  相似文献   

19.
虞豹  林旭 《南方农业》2012,(4):48-50
采用实地抽样测定的方法,对自贡市不同结构类型的林地温湿效应进行调查,并运用Excel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自贡市林地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温湿效应,夏季为降温增湿,冬季为增温减湿;(2)夏季不同干扰程度的林地中自然林降温最为明显,而增湿作用最大的是人工林;(3)阔叶混交林的降温增湿效应明显大于其他结构林地,而针叶林表现最不明显;(4)林地的郁闭程度和立体结构都能影响其温湿效应,随着郁闭度的增加,林地平均降温效应和平均增湿效应不断上升,但不同的结构呈现不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23,自引:4,他引:123  
研究了尾叶桉、马占相思、柚木、落羽杉纯林及黎蒴栲和湿地松、红荷和湿地松、黎蒴栲和加勒比松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 :与马尾松纯林相比 ,马占相思、柚木、落羽杉纯林及针阔混交林能显著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养分 ,而尾叶桉纯林的效果随养分种类而异。黎蒴栲×湿地松混交林地及尾叶桉林地的微生物数量小于马尾松纯林地 ,其余林地的微生物数量大于后者。除了尾叶桉林地和马占相思林地外 ,其他林地的酶活性大于马尾松纯林地。总的来看 ,尾叶桉纯林改良土壤效果不佳 ,其他 6种人工林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防止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