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宽窄行配置对机插中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对机插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单季中稻丰两优香1号和徽两优898以及双季晚稻镇稻18和上农粳2号4个品种为材料,开展了等行距25、30 cm,宽窄行20 cm+30 cm、25 cm+30 cm、25 cm+35cm共5种机插水稻行距配置对比试验,分析了插秧后不同品种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对不同品种机插水稻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蘖动态、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5种行距配置下,各生育期株高受品种遗传特性影响,不同行距配置间差异不显著,叶面积指数、茎蘖数和干物质累积量在不同行距配置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各品种机插水稻生长特性随行距配置变化趋势不同,单季中稻品种叶面积指数、分蘖稳定后的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干物质累积量和生长率均在宽窄行25 cm+35 cm配置下最大,且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而增大,而双季晚稻品种各项生长指标则在宽窄行20 cm+30 cm配置下最大,且随行距配置增大而减小。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受行距配置影响较大的是有效穗数(变异系数1.93%~7.50%)、穗粒数(变异系数1.58%~6.08%)和结实率(变异系数0.86%~4.54%),较小的是千粒质量(变异系数0.81%~2.70%)和穗长(变异系数0.89%~2.82%)。3)单季中稻在宽窄行25 cm+35 cm配置下产量最高,双季晚稻则在宽窄行20 cm+30 cm配置下产量最高,各产量构成因素峰值基本与产量峰值接近。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沿江江淮地区机插单季中稻和机插双季晚稻配套品种选用及栽植行距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3年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组织实施了"中稻-再生稻增产模式攻关"项目振兴再生稻种植,永川区以该项目为基础将"中稻-再生稻"种植与稻田养泥鳅结合创新推出了"中稻-再生稻-泥鳅"综合种养模式。叙述了生产示范过程,并对示范结果进行成本分析、效益分析。该综合种养模式667 m2产值达5673元,是中稻产值的2.8倍、"中稻-再生稻"产值的1.9倍;收益达2245元,是中稻种植收益的5.5倍、"中稻-再生稻"收益的2.8倍,增收效果非常显著。从"稻田选择和整理,泥鳅养殖稻田有害生物的防治,泥鳅饲养管理,中稻-再生稻栽培"几个方面简介综合种养模式技术要点。通过讨论认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应放在集成完善配套技术,并充分发掘利用"中稻-再生稻-泥鳅"模式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安排,自2016年起结合安徽省广德市实际农业生产模式"稻—油"轮作生产模式,对单季中稻和油菜田农药使用情况开展调查。2020年从广德市水稻、油菜种植大户遴选有代表性大户各30户,对作物全生育期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监测。分别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商品用量、折百用量、用药次数、用药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监测,并结合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农户安全用药意识不强、农药调查数据填写不准,系统软件更新过于频繁等。  相似文献   

4.
广西兆和种业公司生产的广8优165具有株型挺拔、叶色浓绿、剑叶挺直、分蘖能力强、中穗粒多、结实率高丰产性好、米质优和高抗稻瘟病的特点,在山区单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0 d左右。2017年,在凌云县玉洪乡玉堡村对该品种示范面积10 hm~2。示范结果表明,广8优165每667 m~2平均产量为685.7 kg,比对照中浙优8号每667 m~2增产57.3 kg,增产9.1%。  相似文献   

5.
南方中稻直播播期弹性大,从4月下旬—5月中旬(谷雨至小满)播种,最终产量相差不大,不与中稻湿润育秧及移栽、软盘育秧及抛栽争农时。而且此时很少有"倒春寒"等极端气候,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有充足的温、光、水条件确保一播全苗,尤其在精细整地、肥泥融合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精耕直播的产量比常规栽培条件下的移栽稻和抛栽稻每667 m2增产50~100 kg。基于此,分析了南方中稻精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6.
CERES-Rice模型在江汉平原的验证与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江汉平原武汉、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双季早、晚稻及单季中稻多年田间试验数据和同期逐日气象数据,在利用GLUE参数估计模块结合"试错法"对模型参数标定基础上,对CERES-Rice模型叶面积指数及生物量动态、发育期、成熟时地上部生物量、产量等的模拟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水稻发育期模拟较好,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模拟误差在3d以内,其中对感光性较弱的早稻模拟最好,感光性较强的晚稻模拟最差;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动态模拟良好,一致性指数分别达0.98和1.0;模拟产量和地上部总生物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72%和5.91%,总体效果较好,其中生殖关键期遭遇寒露风的晚稻产量NRMSE为11.16%,模拟效果偏差。说明CERES-Rice模型在无明显异常天气条件下对江汉平原地区水稻模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CERES-Rice模型可为江汉平原水稻生育期预测提供技术支撑,在考虑极端天气条件胁迫产量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可应用于该地区气象影响评价及产量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7.
以14个优质籼型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开展了再生稻高产品种筛选及中稻与再生稻米质分析。产量观测结果表明,宜香优1108、深两优5814两季丰产性好,具有推广潜力;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中稻再生稻间,品种间无显著差异,整精米率中稻显著高于再生稻,直链淀粉含量中稻显著低于再生稻且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单季晚稻多年农艺性状资料,分析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构造了作物气候参量,据此对累加型模式作了修正。并以镇江市单季晚稻产量预报为例作了实际解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肯定推广的杂交中稻栽插密度是正确的前提下,找出了生产中杂交中稻密度上的稀大窝问题,分析了稀大窝的危害和出现的原因,提出了纠正稀大窝、推广合理密植的对策来提高杂交中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摸清测土配方施肥参数,完善湖南省祁东县一季中稻施肥指标体系,选择代表性土种红黄泥,进行了一季中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是增加一季中稻的生物量和产量的主要因子。每667 m~2增加6.5 kg氮肥,株高增加8 cm以上,与缺素区比较,每投入1 kg氮肥产量平均增加22.68 kg,其次是钾肥为17.91 kg,最后是磷肥10.76 kg;经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每667 m~2最高产量为656.6 kg,N、P_2O_5、K_2O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2.4 kg、4.8 kg、5.9 kg;氮磷钾比为1︰0.39︰0.48。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庆市1986-2009年中稻单产和中稻生育期内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建立中稻气象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预报中稻单产。用5a滑动平均方法分离中稻趋势产量,在分析气象产量与中稻全生育期逐旬气象要素相关性的基础上,以3月中旬平均气温、5月下旬日照时数、7月中旬平均气温、7月中旬降水量、7月中旬日照时数、7月下旬平均气温、7月下旬降水量和8月上旬平均气温等作为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中稻气象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实现中稻单产动态预报。对1986-2009年的中稻单产做模拟检验,平均准确率在96%以上,95%以上的年份预报准确率超过90%。对2010年的单产进行预报,准确率为91.5%~92.8%,预报准确率较高,基本能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正>5月有"立夏"和"小满"2个节气。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立夏即夏季的开始,小春即将收获,中稻全面栽插,立夏小满农事忙,晴天抢收,雨天抢栽。立夏小满时节又易出现干旱天气,"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既要注意蓄水防旱,又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影响小春收获。5月日平均气温19~22℃,雨量160~190 mm。重庆市农事重点是抓好小春收获和中稻栽插,同时加强玉米、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中稻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NE)推荐施肥对中稻产量效应、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于2013~2017年期间在湖北省开展了42个试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广水市推荐施肥NE比习惯施肥FP施氮肥低18.0%,磷肥高23.9%和钾肥高8.9%情况下,中稻增产1.4%,差异不显著。赤壁市推荐施肥NE比习惯施肥FP施氮、磷和钾肥分别减少8.8%、32.9%和44.1%的情况下,中稻增产6.9%,差异不显著。中稻氮、磷和钾肥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5、9.5和1.3 kg/kg,中稻氮、磷和钾肥平均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9.8%、6.5%和27.9%。水稻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促进了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增产增收效果,氮肥利用效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在中稻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5月有"立夏"和"小满"2个节气。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立夏即夏季的开始,小春即将收获,中稻全面栽插,立夏小满农事忙,晴天抢收,雨天抢栽。立夏小满时节又易出现干旱天气,"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既要注意蓄水防旱,又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影响小春收获。5月日平均气温19~22℃,雨量160~190 mm。重庆市农事重点是抓好小春收获和中稻栽插,同时加强玉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祁东县单季超级稻与西兰花水旱轮作高效种植模式,2017年在祁东县白地市镇七宝山北麓江南华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西兰花基地,开展了单季超级稻与西兰花水旱轮作高效种植模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单季超级稻与西兰花水旱轮作种植,667 m~2水稻的平均产量为862 kg;667 m~2西兰花的平均产量为1 200 kg;667 m~2单季超级稻与西兰花水旱轮作种植模式的平均产值为6 690元,667 m~2的平均纯收入为4 540元。与双季稻生产模式相比,667 m~2平均纯收入增加3 940元;与种植单季超级稻加一季油菜生产模式相比,667 m~2平均纯收入增加2 800元。这种粮经水旱轮作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改善了土壤性状和农产品品质,对提高土地生产率、稳粮增效、创新种植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5月有"立夏"和"小满"2个节气。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立夏即夏季的开始,小春即将收获,中稻全面栽插,立夏小满农事忙,晴天抢收,雨天抢栽。立夏小满时节又易出现干旱天气,"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既要注意蓄水防旱,又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影响小春收获。5月日平均气温19~22℃,雨量160~190 mm。重庆市农事重点是抓好小春收获和中稻栽插,同时加强玉米、柑橘、蔬菜的田间管理,以及畜禽、鱼虾的繁殖和饲养。  相似文献   

17.
李良遂 《土壤》1959,(3):25-25
看了本刊创刊号关于水稻冷浸的问题之后,使我联想起几年来在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时在水稻地区所遇到的早、中稻栽秧后不能迅速发育成活,生长缓慢,秧苗生长黄瘦,严重的影响了水稻苗期的正常生长,这种现象群中称之为"发闹"。  相似文献   

18.
介绍超级稻‘准两优527’的品种特性,头季中稻高产栽培技术。从"施促芽肥;收割头季;及时管水,施好发苗肥;喷施‘九二○’,及时防治病虫害"几个方面介绍了该品种作再生稻时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南方农业》2011,(3):87-89
5月有"立夏"和"小满"2个节气。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立夏即夏季的开始,小春即将收获,中稻全面栽插,立夏小满农事忙,晴天抢收,雨天抢栽。立夏小满时节又易出现干旱天  相似文献   

20.
早稻、晚稻和中稻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阐明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及其差异,为水稻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2000—2016年各年份及田间试验、籼稻、目标产量最佳施肥处理等关键词,搜集了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网等数据库中发表的论文和结果。分析了早稻、晚稻和中稻的产量、氮素积累量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基于分析结果,于2016和2017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布置田间试验,测定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干物质量及氮含量,计算氮积累量,采用Logistic方程y = K/ (1 + ae–bt) 拟合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过程,分析早稻、晚稻和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结果】  符合筛选标准的早稻、晚稻、中稻产量样本数分别为92、116、132个,氮素积累量样本数分别为55、56、55个,百千克籽粒吸氮量样本数分别为50、48、54个。试验省份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广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早稻、晚稻和中稻平均产量分别为7.40、7.84、8.67 t/hm2;平均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40.8、148.9、157.7 kg/hm2;平均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分别为2.00、1.92、1.79 kg。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晚稻和中稻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分别在移栽后28~54、24~54、30~63天,均在拔节期—灌浆期;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分别为26、30、32天左右,表现为中稻 > 晚稻 > 早稻。早稻、晚稻和中稻氮素积累也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早稻、晚稻、中稻氮素快速积累期分别在移栽后17~41、14~46、11~43天;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分别为24、33、32天,中稻和晚稻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比早稻长。早稻、晚稻、中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为50.5~54.4、54.6~57.9、62.7~64.8 kg/kg,中稻显著高于早稻和晚稻;稻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1.4~47.8、56.1~58.8、61.8~62.1 kg/kg,表现为中稻显著高于早稻。  【结论】  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均呈“S”型曲线增长,但其特征值不同,中稻和晚稻的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和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比早稻长,有助于吸收较多的养分,积累较多的干物质。3种水稻的产量水平和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中稻>晚稻>早稻,因此在施肥决策时应考虑早稻、晚稻、中稻的生长情况和养分需求特点,中稻氮肥投入要比早稻和晚稻略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