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姑山羊主产于美姑县巴普、巴古、农作等乡镇,是凉山山羊中高繁殖性能的一个类群。美姑山羊具有体格大、肉用性能好、繁殖率高的特点。大多数母羊年产二胎或两年产三胎,平均产羔率为203%。美姑山羊没有配种季节,能够终年发情配种受孕。搞好美姑山羊的后备母羊发情配种工作是发展美姑山羊的关键所在。1 母羊的性成熟与配种年龄: 美姑山羊大多数性成熟较早,一般到3~4月龄就达到初情期(性成熟),性成熟后母羊虽能配种受孕,但母羊生长发育尚未完成,故不宜配种,以免影响母羊本身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适宜配种年龄应为5~7月龄以上…  相似文献   

2.
一、母猪的性成熟与配种年龄:瘦肉型猪大多性成熟较晚,一般要到5~7月龄才能达到初情期(性成熟),性成熟后的母猪虽能配种受孕,但其产仔较少,因此,适宜的配种年龄应为:8~9月龄以上、发情2~3次以后、体重110~120公斤以上时开始配种。二、母猪的发情表现:母猪性成熟后,会出现周期性发情,发情周期为19~24天,平均21天,发情持续时间3~5天。按母猪发情症状分为前、中、后三期。1发情前期:阴户开始潮红肿胀,但分泌物少且透明稍带白色,精神不安,食欲减退,在栏内不时走动,有时爬跨栏内其他母猪,但拒绝公猪配种,用手压背要逃跑。2发情中期:发情高…  相似文献   

3.
发情母牛综合鉴定适时配种提高黄牛冷配受胎率李晋丰,孙厚慎,林健,林奎军,马振生,王新杰,衣国山(山东栖霞县畜牧兽医工作站265300)为准确把握授精时机,提高冷配受胎率。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以详细观察发情母牛的表现、直肠检查判断母牛排卵时间、定...  相似文献   

4.
1 建造科学实用的猪舍目前 ,武胜县有 1 0 %的农户的猪圈既低矮狭窄 ,又阴暗潮湿 ,夏天炎热 ,冬天寒冷 ,加上蚊叮虫咬 ,很不利于猪的生长发育 ,更不利于瘦肉型后备母猪的发情配种。由于猪具有世代间隔短、发育速度快、爱好清洁、定居漫游的生物学特性 ,因此 ,应加强宣传引导养猪户更新传统观念 ,改造科学而实用的圈舍 ,把养瘦肉型后备母猪作为迎接西部大开发 ,加入世贸组织和自己脱贫致富的一条门路。1 1 科学选择场址 农村的猪场选址应从位置、地势、土质、水源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即位置应远离畜禽产品加工厂 ,来往行人少 ,在住房的下…  相似文献   

5.
通常情况下,母牛到了1.5—2岁的配种年龄时就可以发情配种,可是有些时候在一些规模化养牛场中,有些母牛到了配种季节并不发情,如果这一部分母牛不能及时发情配种,就会影响牛场的生产,最终影响到整个场的经济效益提高。因此,怎样使这些不发情母牛在配种季节正常发情配种已成为养牛场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做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6.
同期发情有利于人工授精技术的开展,降低改良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母畜分娩集中便于生产和管理,是加快品种改良步伐的一种有效措施,本试验于1993年6月至9月在扶余区的大洼、大林子、弓棚子等三个乡镇有计划选择一定数量母牛采用氯前列烯醇及其配合孕马血清诱导母牛同期发情并观察受胎效果,为今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1凉山黄牛母牛的性成熟与配种年龄 凉山黄牛大多数性成熟较晚,一般在10~14月龄才达到初情(性成熟)期,性成熟后母牛虽能配种受孕,但母牛生长发育尚未完成,故不宜配种,以免影响母牛本身和胎儿生长发育.因此,适当配种年龄应为14~17月龄以上,发情3~4次以后,体重达到150~200 kg以上,即达到成年母牛体重的70%左右时开始配种.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昌图县冻配工作已开展多年.冻配技术已普及.我们查看1999年配种的记录。统计1022头参加配种的母牛、各月份第1情期配种与受胎情况见表1。 将全年分三个阶段.即1~4月份为第1阶段.5~8月为第2阶段.9~12月为第3阶段。就每个阶段的母牛的配种受胎情况加以分析讨论。 1,第1阶段配种232头母牛.第1情期受胎166头.受胎率为71.5%。比全年平均第1情期受胎率高4%。比第2阶段第1情期受胎率高12%、比第3阶段.第1情期受胎率高3.5%,复配率为28.4%。 这个阶段属早春时节.母牛正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国产药物三合激素、促排三号、氯前列烯醇等外源激素对本地母牛进行产后诱导发情处理,并根据处理后发情情况进行人工授精。表明用促排三号结合使用氯前列烯醇的效果(ovsynch法)显著好于使用三合激素。结果提示用ovsynch法比较适用于对母牛产后乏情进行诱导发情配种处理。  相似文献   

11.
北方草原应用印楝素生物制剂防治蝗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秀霞  张生合 《四川草原》2005,(12):45-46,60
0.3%印楝素生物制剂经新疆、内蒙、青海、河北等省区对多种草原蝗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其防治草原蝗虫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对人、畜安全,对非靶标动物干扰小,以每公顷用药量150ml兑水定容,不论采用常量或超低量喷雾,其防治效果均可达到各省区常用化学药品最适剂量的同等效果,可以在北方草原蝗虫防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0.3%印楝素生物制剂经新疆、内蒙、青海、河北等省区对多种草原蝗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其防治草原蝗虫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对人、畜安全,对非靶标动物干扰小,以每公顷用药量150ml兑水定容,不论采用常量或超低量喷雾,其防治效果均可达到各省区常用化学药品最适剂量的同等效果,可以在北方草原蝗虫防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试验观察结果表明,蝗虫痘病毒除对黄胫小车蝗有显著致死作用外,使感病寄主在接种13~33d后,食量比对照减少28.73%~70.40 %导致生长发育缓慢,接种后13~18d,对照组生长率为36.3mg/d,而处理组则分别为14.9、14.5和9.6mg/d,仅为对照的1/4~1/2。寄主羽化极不整齐,对照组整个历期只有5d,而处理组则为16~46d,随着接种剂量的加大,这种“拖延”趋势越发明显。寄主产卵量明显降低,甚至根本不能产卵。处理组寄主“畸形”和“自相残杀”的情况也较对照组严重。  相似文献   

14.
我国草原蝗虫发生与防治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军  杜桂林  王广君 《草地学报》2014,22(5):929-934
草原蝗虫是我国草原上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维持高发态势,对我国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我国草原蝗虫的发生现状、主要技术方法应用情况、经费投入与保障制度建设情况以及科技支撑情况等内容,分析了我国草原蝗虫防治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草原蝗虫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蝗虫密度为0.05~8.50头/m2的不同类型草地,以投环方式统计不同大小(0.02、0.05、0.10、0.20、0.35m2)的铁环击中或套入蝗虫数,计算调查地蝗虫平均数,以笼罩法作为“真值”对照,对不同大小铁环调查数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在调查密度范围内,以0.05、0.10、0.20m2铁环的调查数较接近“真值”,其精确性随蝗虫密度的高低略有变动。根据草地蝗虫为Poisson分布的特点,采用Poisson置信域和二项式抽样法,建立以0.10m2环中蝗虫的出现率估测平均密度和反估计的二项式抽样模型,并进行统计检验。最后,以Poisson置信值为概率保证,提出了理论抽样数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6.
草地蝗虫成灾规律与可持续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蝗虫灾害严重发生由内在条件和外部因素造成。气候变化引起持续干旱,造成禾本科牧草植株矮小,草地裸露面积扩大,草原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由于大量使用广谱化学农药杀伤天敌,使草地蝗虫种群增长失控,形成暴发性灾害;与牲畜争食牧草,给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针对草地蝗虫成灾的原因和规律,提出了3点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草地蝗虫灾害严重发生由内在条件和外部因素造成。气候变化引起持续干旱,造成禾本科牧草植株矮小,草地裸露面积扩大,草原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由于大量使用广谱化学农药杀伤天敌,使草地蝗虫种群增长失控,形成暴发性灾害;与牲畜争食牧草,给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针对草地蝗虫成灾的原因和规律,提出了3点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饵剂混配卡死克毒饵的治蝗效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贵强  张卓然 《草地学报》1995,3(2):164-170
在内蒙古用微孢子虫饵剂混配卡死克毒饵制成复合型毒饵防治草原蝗虫试验,结果表明以微孢子虫饵剂与卡死克毒饵1∶1及1∶3(W/W)混配使用的两个处理区,毒饵撒施后12天,亚洲小车蝗虫口减退率分别达89.3%和91.4%,调查施饵后35天的防效仍可达80.2%和84.1%。蝗虫混合种群在防后25天对微孢子虫病感染率调查结果,1∶1与1∶3处理区的混合种群感染率分别为10%和11%。  相似文献   

19.
桑杰东智 《青海草业》2009,18(1):32-33,40
尖扎县草地害虫主要是蝗虫,其次是草原毛虫,集中分布在尖扎滩乡、当顺乡和能科乡的土壤沙质大的干旱草地上。2008年尖扎县蝗虫发生面积达2.067×10^4hm^2,平均虫口密度为53.8头/m^2,其中危害面积1.333×10^4hm^3,占全乡可利用草地面积(5.634×10^4hm^2)的23.7%,危害区损失牧草达500×10^4kg(按375kg/hm^2)。  相似文献   

20.
星学军 《草地学报》2018,26(1):184-188
蝗虫微孢子(Paranosema locustae, PL)是重要的防蝗生物制剂,其与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 IGR)协同使用有利于蝗虫可持续治理。本文通过田间超低喷雾和扫网调查等方法在青海蝗区开展协调应用PL和IGR防治草原蝗虫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首先明确青海蝗区的主要蝗虫种类为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harbipes、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等;结果证明PL与IGR协调应用,可有效抑制草原蝗虫种群增长,且可保持存活蝗虫感病率在较高水平,对优势种宽须蚁蝗和小翅雏蝗等的持续控制作用明显。结果明确了微生物制剂和IGR协同防治蝗虫的短期与长期、速效与长效的协同作用,为防治高密度蝗虫提供新的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