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贵州省6地小贯小绿叶蝉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贵州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Matsumurasca) onukii]对茶园主要杀虫剂的抗性现状,采用室内浸梢法测定了贵州省安顺、六枝、清镇、都匀、湄潭、凤冈6地小贯小绿叶蝉种群对吡虫啉、茚虫威、吡蚜酮、联苯菊酯、啶虫脒、虫螨腈的抗药性。发现贵州小贯小绿叶蝉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中抗水平(抗性倍数2.39~13.65),对茚虫威处于敏感(敏感性下降)至低抗水平(3.11~5.83),对吡蚜酮处于敏感至中抗水平(2.67~13.68),对啶虫脒处于低抗至中抗水平(9.18~14.87),对虫螨腈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阶段(1.91~3.24),对联苯菊酯处于敏感阶段(1.16~1.57)。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疆马铃薯甲虫成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滴法于2009和2010年监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9个田间种群成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噻虫啉的敏感性变化,发现其对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敏感性逐年降低。2009年监测的6个种群中有3个对啶虫脒和噻虫嗪低抗(抗性倍数5.0~10.0);2010年监测的6个种群全部对噻虫嗪产生了抗性,其中中抗(抗性倍数10.1~40.0)和低抗种群各3个。噻虫嗪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可能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山东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了泰安、聊城和东营3个田间种群及1个敏感种群对吡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噻虫嗪、噻虫啉、噻虫胺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增效醚(PBO)3种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泰安棉蚜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抗性倍数为16.95,处于中等抗性水平,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69和9.57,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噻虫胺、噻虫嗪和噻虫啉的抗性倍数均小于3.0,仍较敏感;聊城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8.51、25.88和18.16,属中等抗性水平,对噻虫啉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01和6.37,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仍处于敏感阶段;东营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7.95、21.52和12.95,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啉、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07、6.38和4.75,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和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对6种供试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明显,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对这6种药剂也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研究表明,山东省泰安等3地区棉蚜种群对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可能在棉蚜对该类杀虫剂的抗性中起主要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可能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两种麦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浸叶法测定了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 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麦长管蚜对 7种杀虫剂的分布均匀度呈以下规律 :辛硫磷 <毒死蜱 <吡虫啉 <抗蚜威 <啶虫脒 <氧乐果 <甲基对硫磷 ;LC50按以下次序增大 :啶虫脒 ,辛硫磷 ,毒死蜱 ,抗蚜威 ,甲基对硫磷 ,吡虫啉 ,氧乐果。禾谷缢管蚜对 6种杀虫剂敏感性分布均匀度呈以下规律 :吡虫啉 <毒死蜱 <啶虫脒 <抗蚜威 <甲基对硫磷 <氧乐果 ;LC50按以下次序增大 :啶虫脒 ,毒死蜱 ,吡虫啉 ,抗蚜威 ,甲基对硫磷 ,氧乐果。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 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依次为 :啶虫脒 <甲基对硫磷 <抗蚜威 <毒死蜱 <氧乐果 <吡虫啉。  相似文献   

5.
新疆B型烟粉虱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抗性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浸叶法研究了新疆B型烟粉虱对4类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被测种群对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的抗性指数分别为2100~6200和1000~2200,属于高抗性;对氯化烟酰类杀虫剂产生了低至中等抗性,对吡虫啉的抗性指数为4~86,且抗性指数呈上升趋势,对噻虫嗪的抗性指数为10~22,对啶虫脒的敏感性最佳;对昆虫生长调节剂吡丙醚的抗性指数为22~54;对阿维菌素仍然表现敏感。由此认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新疆已不再适用于烟粉虱的防治,而对受抗药性影响较小的氯化烟酰类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和啶虫脒)、昆虫生长调节剂吡丙醚以及阿维菌素等新型杀虫剂,仍然可以限制性地在不同化合物间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6.
氟啶虫胺腈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两种麦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3地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状态(抗性倍数0.30~7.00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状态;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都处于敏感状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试验田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田间防治效果药后3d为81.6%~88.0%,药后7d为79.2%~89.7%,明显优于对照药剂10%吡虫啉WP、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氟啶虫胺腈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麦蚜的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哒螨灵对抗吡虫啉棉蚜Aphis gossypii种群的防治效果,采用浸渍法、微量点滴法、生化测定法和系统观察法,研究了哒螨灵对抗吡虫啉棉蚜种群(RF27)、敏感棉蚜种群(SS)和夏津种群(XJ)的负交互抗性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哒螨灵对RF27、XJ和SS的LD50分别为1.065×10-5、6.616×10-5和4.862×10-5μg/头;抗吡虫啉棉蚜种群与哒螨灵、吡蚜酮具有明显的负交互抗性,与啶虫脒、烯啶虫胺等具有交互抗性;CarE、GST和AChE比活力的提高是引起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主要生化原因;哒螨灵对棉蚜的AChE和GST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哒螨灵处理的抗吡虫啉棉蚜种群表现出明显的生殖缺陷,相对适合度较小,为0.67。  相似文献   

8.
烟田6种常用杀虫剂对烟蚜茧蜂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烟田常用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的安全性,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浸虫法测定了6种烟田常用杀虫剂对烟蚜茧蜂(Aphidiusgifuensis)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对烟蚜茧蜂成蜂有明显的触杀毒力,噻虫嗪和吡虫啉显著降低了烟蚜茧蜂的羽化率,且这3种杀虫剂处理僵蚜后可导致羽化出的成蜂双翅畸形; 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蚜酮对烟蚜茧蜂成蜂和僵蚜均相对安全,处理1 h后成蜂死亡率为0~5.56%,僵蚜羽化率达7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烟蚜综合防治时合理选用杀虫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玻璃管药膜法,建立了以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SN)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测定桃蚜对6种杀虫剂敏感性变化的方法,并与浸叶法测得的抗性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验证了利用区分剂量快速测定桃蚜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抗性水平的准确性。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分别为150.01、1 170.81、54.19、951.34、245.98及133.60 ng/cm2。在此区分剂量下,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桃蚜种群(ZM)的死亡率在82%~96%之间;河北省玉田地区甘蓝桃蚜种群(GL)的死亡率在35%~82%之间,桃树桃蚜种群(TS)死亡率在3%~30%之间。分析表明,在选定的区分剂量下,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与其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818 8~0.999 9之间。同时,通过相关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江苏省南京地区桃蚜种群(NJ)对6种杀虫剂的理论抗性水平与实际检测所得抗性水平结果接近。因此,以玻璃管药膜法确定的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通过测定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可以快速表征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从而对其抗性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10.
测定新疆棉区沙湾的棉蚜种群对常用杀虫剂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溴氰菊酯、氟啶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当地棉田开展了新型杀虫剂防治棉蚜试验。室内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021—2022年新疆沙湾棉蚜种群对溴氰菊酯、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大于4 500倍、大于3 500倍),对丁硫克百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96~237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7~27倍),对氟啶虫酰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8~15.0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喷施处理第3天对棉蚜的防效为86.0%、83.4%,第7天防效为93.1%、96.0%,第14天防效为92.6%、92.0%,明显优于其他4种供试药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由此得出新型杀虫剂品种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新疆抗药性棉蚜的治理。  相似文献   

11.
新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类新开发的杀虫剂。研究表明,害虫野外种群对其敏感性差弄较大,现已有多种害虫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了抗性。初步研究显示,马铃薯叶甲对吡虫啉抗性以不完全隐性的常染色体遗传;抗性似不稳定,交互抗性谱随虫种而变化,抗性形成可能与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有关。合理轮用和高剂量杀死策略是治理其抗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2017年农业有害生物抗性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湖北省水稻田稻飞虱对田间常用杀虫剂抗性水平现状,以指导田间合理用药。2017年我省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是4 483.4~6 087.8、608.9~1 025.6,均处于高水平抗性阶段;对烯啶虫胺抗性倍数为7.3~11.9,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阶段。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倍数是89.1~122.5,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阶段,对烯啶虫胺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倍数分别是1.4~6.1、4.7~6.9,均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据此总结探讨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南烟区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抗药性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我国西南烟区云南和贵州省的10个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种群对氰戊菊酯、氧化乐果、灭多威和吡虫啉的抗性。结果表明,云南楚雄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高达26.87倍,对氧化乐果、灭多威、吡虫啉的抗性分别为敏感种群的10.02、6.00和5.83倍。云南大理、丽江、石林和曲靖4个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达24.98、14.94、11.11和10.33倍,抗性水平也较高,但对氧乐果、灭多威和吡虫啉仍较为敏感,应尽早实施抗性治理措施。贵州省的5个种群仍然处在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14.
抗吡虫啉桃蚜种群的选育及其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浸渍法,在室内用吡虫啉对桃蚜敏感种群进行抗性选育,经过15代的连续汰选,获得抗性指数为14.34倍的抗吡虫啉桃蚜种群。对9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如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指数12.76倍)和溴氰菊酯(10.24倍),有机磷类如氧乐果(7.95倍)、辛硫磷(5.44倍)和甲胺磷(5.32倍)以及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混剂(8.90倍)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而对氨基甲酸酯类如灭多威(3.15倍)、有机氯类如硫丹(1.64倍)以及阿维菌素·辛硫磷混剂(2.31倍)等无明显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河南省不同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于2020—2021年,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河南新乡、濮阳、开封、驻马店及信阳等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河南省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 (RR) =14.9~91.1;对吡蚜酮 (RR=6.91~16.7) 和毒死蜱 (RR=8.48~70.0) 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三唑磷 (RR=1.29~11.1) 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嗪 (RR=0.95~5.19) 和高效氯氟氰菊酯 (RR=3.31~7.24) 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 (RR=0.89~3.92)、啶虫脒 (RR=1.11~2.33)、烯啶虫胺 (RR=0.16~0.64)、呋虫胺 (RR=1.87~3.86)、异丙威 (RR=0.47~1.37) 和氟啶虫酰胺 (RR=1.63~4.33) 均仍处于敏感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田间灰飞虱的可持续性防控以及杀虫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麦蚜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兴平、礼泉、凤翔、岐山、扶风地区麦田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异丙威、毒死蜱、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等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其中凤翔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达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2.5),岐山和扶风种群对该药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1.4、29.9);5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对溴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异丙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较低,表现为敏感、敏感性下降或者低抗性;5个地区的试虫对氟啶虫胺腈均表现为敏感。分析认为,高效氯氰菊酯不适合用于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防治,氟啶虫胺腈作为一种新型杀虫剂,可以在该虫防治中推广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其他几种杀虫剂可以在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7.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穗期蚜虫发生及抗性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穗期蚜虫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从小麦抽穗到成熟,受蚜虫为害,千粒重降低3.2%~47.0%,减产10%~15%,严重田块产量损失达40%以上。麦穗蚜对氧乐果已达中抗水平,LC50为122.55;对吡虫啉、抗蚜威也产生了明显的抗性,LC50分别为53.78和30.96;对啶虫脒、阿维虫清的抗性较低。依据麦穗蚜防治现状及抗药性,结合小麦穗期既是麦蚜的主要为害期,也是麦田天敌大量繁殖期的实际,从保护麦田生态系统,延缓麦蚜抗药性角度出发,提出了选择使用吡虫啉、抗蚜威、啶虫脒等新型高效、低毒杀虫剂,重视保护天敌,构建麦田半自控生态系统等麦穗蚜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北疆地区棉蚜对不同杀虫剂敏感度水平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北疆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度水平,科学指导北疆地区棉蚜的化学防治,利用FAO推荐的叶片浸渍法(1980)测定北疆地区4个棉蚜田间种群对4类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新农大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水平最高,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新烟碱类>有机磷类>抗生素类>拟除虫菊酯类.安宁渠种群较石河子种群更为敏感.石河子垦区内的两个不同种群对菊酯类处于相对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产生了明显抗药性,147团种群对辛硫磷的相对抗性倍数为951.8倍,新湖农场种群更达到了1236.9倍;147团种群和新湖种群对啶虫脒亦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34.4倍和270.0倍,但对吡虫啉的敏感度较高.石河子垦区应限制使用新烟碱类的啶虫脒和有机磷类杀虫剂,以减缓棉蚜抗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对主要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其发展趋势,采用浸渍法,于2014—2020年分别测定了河北省保定、沧州和邯郸地区棉蚜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与国内历史敏感基线相比较,河北省棉蚜对高效氯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均达到高抗至极高抗水平,抗性最高分别达到242、13353、1367和205倍;对氧乐果和噻虫嗪的抗性也达到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各药剂的logLC50值的相关性,发现保定种群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 (r = 0.77, p = 0.041)、噻虫嗪和氟啶虫胺腈 (r = 0.98, p < 0.001)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沧州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丁硫克百威 (r = 0.81, p = 0.027)、高效氯氰菊酯和噻虫嗪 (r = 0.90, p = 0.006)、丁硫克百威和噻虫嗪 (r = 0.91, p = 0.005)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邯郸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噻虫嗪 (r = 0.83, p = 0.022)、高效氯氰菊酯和氟啶虫胺腈 (r = 0.97, p < 0.001)、丁硫克百威和氟啶虫胺腈 (r = 0.77, p = 0.045)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蚜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显著,且可能存在严重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风险,采用生物和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西花蓟马甲维盐抗性种群与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和生化抗性机制。西花蓟马甲维盐抗性种群对阿维菌素有高水平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31.656,对啶虫脒有中等水平交互抗性,为12.182,对吡虫啉、溴虫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灭多威有低水平交互抗性,为5.517~8.568,而对多杀菌素无明显交互抗性。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马来酸二乙酯(DEM)、三丁基三硫磷酸酯(DEF)和磷酸三苯酯(TPP)对甲维盐抗性种群和田间种群均有显著增效作用。甲维盐抗性种群多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和b5含量、O-脱甲基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分别为敏感种群的3.89、3.61、5.32、4.42和1.30倍,表明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等解毒代谢酶活性的提高是西花蓟马对甲维盐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