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对极端温湿条件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温低湿(31 ℃,45% RH和34 ℃,45% RH)和低温低湿(16 ℃, 45% RH和19 ℃,45% RH)不同温湿组合条件下,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生殖力和性比情况。结果表明,在31 ℃,45% RH条件下,北京种群和日照种群平均每雌分别寄生(17.60±1.70)粒和(17.44±1.46)粒,显著高于其他种群(p<0.05)。在19 ℃,45% RH条件下,广东广州种群寄生寄主卵数最多,平均每雌寄生(26.65±2.17)粒,与其他种群差异显著(p<0.05)。北京种群、日照种群和广州种群分别可以作为高温低湿和低温低湿条件下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候选种群。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雌雄性比、产卵量,组建了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实验种群生命表.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为19.5;而卵至蛹前期在(23.5±0.5)℃恒温,蛹后期至成虫期分别在日平均温度18、23、27℃的自然变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5.4、62.4和44.0,以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最高,为恒温条件下饲养的3.2倍.茶毛虫室内饲养的最适条件为卵~蛹前期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成虫羽化后在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下饲养.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地理差异,对沈阳、济宁、郑州、南京和嘉兴5个地理种群灰飞虱的表观形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不同地理种群灰飞虱的雌雄比随纬度降低而增大,沈阳、济宁种群的体长显著长于其它种群个体,雌虫中长翅比率存在明显差异。若虫存活率差异显著,由低到高为:郑州济宁沈阳嘉兴南京。不同地理种群灰飞虱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均为11~12℃,差异不显著;沈阳和济宁种群的若虫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值均显著长于其它3个种群。不同温度下不同地理种群的成虫寿命差异显著,但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5℃条件下,不同地理种群单雌有效产卵量差异显著,由低到高为:嘉兴郑州济宁沈阳南京。  相似文献   

4.
猎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天敌的质量和饲养规模。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其若虫和成虫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目前蠋蝽主要依靠黏虫来饲养。但在长期室内饲养过程中黏虫种群出现衰退现象,进而制约了蠋蝽规模化繁育。本文旨在研究黏虫种群复壮措施,为蠋蝽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采用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评价了黏虫的种群复壮效果。结果表明,回接自然寄主玉米叶后黏虫的幼虫发育历期(18.03 d)较人工饲料饲养组(21.26 d)显著缩短,蛹重(369.00 mg)和成虫产卵量(770.88粒/雌)显著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组(323.56 mg, 532.73粒/雌),但二者的蛹历期和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杂交试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方式产生的F1代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及其子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但产卵期、产卵量及蛹重存在差异。其中以田间雌性×田间雄性(YF×YM)组合的产卵期最长(8.07 d)和产卵量最高(938.77粒/雌),而以田间雌性×室内雄性(YF×EM)组合的蛹最重(354.59 mg)。这些结果显示,通过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  相似文献   

5.
食料对大猿叶虫山东种群滞育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5℃、LD12︰12条件下,大猿叶虫山东种群取食九种不同食料植物,以精半黄小白菜喂养的大猿叶虫山东种群滞育率最低,与其他八种食料有显著差异,而这八种食料之间无显著差异。大猿叶虫山东种群取食九种不同食料植物,蛹重没有显著差异,而幼虫发育历期、雌虫寿命、每雌总产卵量、平均产卵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适合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种群分化特征,对室内条件下饲养的茶尺蠖发育和生殖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茶尺蠖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具有显著差异,即偏低纬度茶尺蠖种群的发育历期长于偏高纬度种群,而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明显;茶尺蠖各种群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为武汉种群最大,而种群加倍时间(Dt)则以武汉种群最小,故利于该种群茶尺蠖的发展;同一种群中不同世代茶尺蠖间的幼虫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随着世代的推移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间存活率和生殖力随着在实验条件下的不断饲养,差异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温度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种群动态的影响,建立东方粘虫种群动态模型,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得到了室内不同温度下东方粘虫种群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和种群生命表参数,并基于种群生命表参数预测了2个月内东方粘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东方粘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产卵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24℃下,东方粘虫单雌平均产卵量为717.1粒,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成虫寿命也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且雄蛾寿命显著长于雌蛾,分别为15.3 d和13.0 d;卵孵化存活到成虫的概率、幼虫存活率和化蛹率均最高,分别为66.7%、68.9%和96.8%。内禀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平均世代周期则显著降低,18、21、24、27、30℃下分别为0.051、0.077、0.113、0.121、0.156 d-1和77.2、61.3、49.0、40.3、31.5 d;周限增长率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1.05、1.08、1.12、1.13、1.17 d-1;净增殖率在24℃下为257.1,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其它温度条件下无显著差异。表明东方粘虫在18~30℃范围内都能完成生长发育和生殖,24℃下种群存活率高、繁殖力大、世代周期较短,更适合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8.
不同寄主植物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温度为25℃的实验条件下,测定了四季豆(红花架豆和红花地豆)、长豇豆和黄瓜等寄主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卵历期外,美洲斑潜蝇幼虫、蛹、卵-蛹历期、雌成虫寿命和生殖力在四季豆、长豇豆和黄瓜3种寄主植物上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四季豆的两个不同品种上差异不显著(p>0.05)。美洲斑潜蝇在选择性强的四季豆上发育历期最短,化蛹率最高,雌成虫寿命最长、生殖力最高;在选择性差的黄瓜上发育历期最长,化蛹率最低,雌成虫寿命最短,生殖力最低。孵化率、羽化率和成虫性比在供试寄主间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9.
在温度(22±1)℃、相对湿度70%±5%和光周期L//D=16 h//8 h条件下通过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探讨了寄主植物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饲养的草地螟卵期和幼虫期最短,与大豆、向日葵和小麦处理组相比差异显著,雌雄蛹重显著高于小麦组,雌雄蛾寿命也显著长于向日葵及小麦组;表明藜是草地螟最适宜的寄主植物,其次为大豆、向日葵和小麦。以藜饲养的草地螟产卵前期较短,产卵历期较长,产卵量也显著高于向日葵及小麦组;与藜饲养相比,大豆饲养的草地螟产卵前期较长,但产卵历期和产卵量与藜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以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计算藜饲养的草地螟种群的幼虫存活率达90%,显著高于其他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分别为84.01、0.111和1.117,显著高于其他组,平均世代周期为55.44 d,显著短于其他组;根据种群生命表参数预测90 d内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藜最有利于草地螟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温度和光周期对甜菜夜蛾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试了不同温度(22℃、25℃、28℃)和不同光周期(LD11:13,LD12:12,...,LD15:9)对甜菜夜蛾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甜菜夜蛾卵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呈下降趋势,温度对卵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有显著影响(P=0.000)。随着温度升高,每雌产卵量呈上升趋势,温度对每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P=0.004);随着温度升高,雌虫寿命呈下降趋势,温度对雌虫寿命有显著影响(P=0.001);雄虫寿命也呈下降趋势,但温度对雄虫寿命没有显著影响(P=0.289)。在22℃、25℃、28℃条件下,在所有的光周期下,甜菜夜蛾滞育率都为0,没有光周期反应。在22℃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蛹期存在显著差异(P=0.002,P=0.011),蛹重没有显著差异(P=0.171);在25℃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无显著差异(P=0.973,P=0.069,P=0.862);在28℃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没有显著差异(P=0.207),蛹期、蛹重存在显著差异(P=0.000,P=0.006)。  相似文献   

11.
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在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确不同地理来源的蠋蝽种群的生物学特征, 指导蠋蝽的扩繁及在不同地区的释放应用, 本研究测定并比较了河北廊坊和贵州六盘水两个地区蠋蝽种群的表观形态?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繁殖能力等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 贵州六盘水蠋蝽种群的体型显著大于河北廊坊种群; 河北廊坊蠋蝽种群的若虫期虽长于贵州六盘水种群, 但二者无显著差异; 河北廊坊种群配对饲养的雄虫和单雌饲养的雌虫其寿命显著长于贵州六盘水种群, 配对饲养的雌虫寿命两种群间无显著差异; 两个种群蠋蝽雌虫均在羽化后5~8 d进入产卵高峰期, 贵州六盘水种群的产卵前期较短, 且配对饲养条件下其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河北廊坊种群?  相似文献   

12.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应用生命表方法评价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毒对斜纹夜蛾实验种群有明显的控制作用:①随着病毒接种浓度的升高,幼虫病死速率加快;②宿主感染病毒后,存活率、化蛹率降低,5、6龄幼虫历期明显延长,残存蛹羽化所得雌虫产卵量下降,当饲毒浓度达1.09×10~5PIBs/ml时,雌虫产卵量和产卵历期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但病毒组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③病毒能显著降低种群趋势指数(Ⅰ)值。各病毒组与对照的Ⅰ值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抗寒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改进的昆虫过冷却点测试仪(最低测试温度由-24℃拓宽为-35℃)系统地研究了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不同地理种群非滞育和滞育幼虫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滞育和非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随种群分布的地理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北方种群抗寒力明显强于南方种群.12个亚洲玉米螟种群中, 以新疆石河子种群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最低,平均为-24.33℃;黑龙江鸡西、辽宁沈阳、吉林敦化、内蒙赤峰、山西应县和河北涿鹿种群的过冷却点次低,平均在-23.84~-23.15℃之间;河北衡水、山东菏泽、陕西户县和四川青神种群的过冷却点较高,平均在-22.68~-22.15℃之间;而广东广州种群的过冷却点最高,平均为-21.84℃.同一地理种群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非滞育幼虫.低温生存能力测定表明,滞育幼虫耐低温能力强于非滞育幼虫,北方种群的耐低温能力明显强于南方种群.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二化螟幼虫群集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在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比较了不同幼虫密度对二化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幼虫密度800头/盒胁迫下,二化螟雌、雄幼虫和蛹的发育更快,其幼虫+蛹历期分别比低密度100头/盒处理要快8.0 d和6.0 d;化蛹率和羽化率较100头/盒处理分别显著下降了25.7和25.0个百分点,且雌、雄蛹重分别减少了9.4 mg和4.8 mg;但对二化螟成虫性比、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低密度100头/盒处理下二化螟幼虫发育最好,其种群增长指数为56.9,化蛹率达61.4%,羽化率达57.7%,雌、雄蛹重分别为58.3 mg和43.0 mg,但其幼虫+蛹历期较长,雌虫为58.5 d,雄虫为53.9 d。高密度800头/盒胁迫下二化螟幼虫发育最差,其种群增长指数仅为24.1,化蛹率仅为35.7%,羽化率为32.7%,雌、雄蛹重分别为48.9 mg和38.2 mg,但其幼虫+蛹历期较短,雌虫为50.5 d,雄虫为47.9 d。表明在恒定的空间和有限的食物中,幼虫密度过大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使得幼虫可能倾向以更快的速度化蛹,确保其存活率以更好地繁殖后代。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世代的种群动态及寄主植物来源,利用性诱捕器监测了其不同世代的种群动态,并以雄蛾翅的稳定性同位素δ13C为标记鉴定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类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成虫越冬代始见期在5月底,第1代终见期在9月中旬。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等地越冬代和第1代亚洲玉米螟幼虫主要以C4植物为寄主,以C4植物为寄主的种群占所有种群的比例分别为72.19%~97.71%和95.18%~100%;2014年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等地之间越冬代和第1代亚洲玉米螟幼虫以C3植物为寄主的种群比例无显著差异,2013年公主岭和2014年沈阳的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期之间以C3植物为寄主的种群比例差异显著。研究表明,东北地区以C3植物为寄主的亚洲玉米螟种群较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在江汉平原地区危害严重,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该地区茄二十八星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组建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为该虫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9℃、22℃、25℃、28℃、31℃和34℃等6个温度,测定各温度下用马铃薯饲养不同虫态的生长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茄二十八星瓢虫在不同恒温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19℃恒温下发育历期最长为32.19 d,31℃恒温下仅为13.15 d。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3和12.13℃,日有效积温为186.04和57.06 d·℃。在19-31℃5个温区下幼虫和蛹的存活率都很高,并依据该温区内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建立了发育历期预测式与Logistic模型。在25℃时单雌平均产卵量达到最大值1074.50粒,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分别为93.33%和501.47,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其种群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鲜食玉米田间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绿色防控方法,于2018年-2019年在浙江东阳利用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田间种群监测和诱捕效率试验,对7种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和2种诱捕器进行组合,并测试了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均有引诱活性,不同诱捕器和诱芯组合的诱捕效率有显著差异,其中诱芯F、诱芯E、诱芯C分别与船型诱捕器组合及诱芯E与飞蛾诱捕器组合田间诱捕效果较好,两种诱捕器诱蛾总量无显著差异,诱捕器悬挂于1.8 m高度的效果优于1.5 m和1.2 m。田间种群监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5月和9月各有一次比较典型的高峰,性诱剂可有效用于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监测。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温度对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测定17、21、25、29和33℃温度下星豹蛛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并构建其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利用构建的生命表分析不同温度下星豹蛛的存活率、繁殖力、寿命期望、繁殖值和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7~33℃时,随着温度升高星豹蛛成蛛前发育历期呈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当温度为25℃时,星豹蛛雌、雄成蛛前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47.8 d和50.5 d;当温度为17、21、25、29和33℃时,星豹蛛雌成蛛第1次繁殖分别于第108天、第63天、第57天、第46天和第60天开始;在17~33℃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星豹蛛种群特定年龄净繁殖力先升高后降低,29℃时达到最高;在17~33℃范围内,星豹蛛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生殖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5℃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4 d-1、1.04 d-1和9.95;在25~33℃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平均世代周期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25℃时出现最小值,为54.8 d。表明25℃和29℃分别是星豹蛛种群增长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硒(selenium)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营养作用及其生长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选用添加不同浓度硒的人工饲料饲喂3龄幼虫,观察了蛹、成虫的生长发育及成虫生殖行为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硒对蛹和成虫的发育影响差异较大,其中硒浓度为0.75 mg/kg时生长发育最好,化蛹率、雄蛹体重和雄蛾寿命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提高了7.4%、12.7%和19.1%;硒浓度为5.00 mg/kg时生长发育最差,化蛹率和羽化率最低,雌、雄蛹重最小,成虫寿命最短。当硒浓度为0.75 mg/kg时,雌蛾求偶百分率和求偶持续时间均有所降低,且求偶高峰期推迟1~2 h。以正常雌蛾为诱源时,硒雄蛾的定向能力显著低于对照,而以硒雌蛾为诱源时,硒雄蛾的定向能力显著高于对照雄蛾;硒雌蛾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显著提高,硒雌蛾×硒雄蛾组合提高最多,分别为28.9粒和9.3%。研究表明,适量硒可以促进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并能显著影响成虫的生殖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温度对褐边绿刺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温度对其各虫态发育进度和存活及生殖的影响,组建了不同温度下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20~30℃时褐边绿刺蛾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卵、1、2、3、4、5、6、7龄幼虫、幼虫期、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73、10.22、7.76、15.19、10.65、13.04、12.41、11.79、11.43、8.79、17.48、8.75℃,有效积温分别为100.92、22.34、88.64、34.99、68.18、65.82、80.36、145.83、510.20、414.95、15.68、1159.30日度;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雄成虫寿命比雌成虫长;单雌产卵量在30℃下最高,平均为120.10粒,20℃下最低,仅为61.78粒。25~30℃为最适宜生长发育温度范围,成虫繁殖力高,种群趋势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