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了阿克苏地区枣树叶片SPAD值(叶色值)与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之间关系,为枣树截形叶螨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12年7月5日到8月25日对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同时对枣树叶片SPAD值进行测定。研究发现,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与叶片SPAD值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当截形叶螨虫口密度为10~20头/叶时,枣树叶片SPAD值为30~40;当截形叶螨虫口密度达到20头/叶以上时,对枣树叶片叶绿素的危害最为严重,枣树叶片SPAD值为20~30。初步摸清了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与叶片SPAD值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集度指标分析了山楂叶螨聚集强度的时序变化,以指数模型进行拟合数量动态,运用最优分割法分析了山楂叶螨在香梨上的种群动态。山楂叶螨在香梨上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强度与叶螨的密度有关。山楂叶螨在香梨上呈指数增长,模型为Nt=15.199 4e0.054 t(R=0.913 2**);将山楂叶螨种群动态划分为3个阶段:发展期、高峰期和衰退期。  相似文献   

3.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模型法和Taylor幂法等,对甘蔗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卵块在秋植蔗田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条螟卵块在田间呈现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型分布;在单位样方(5 m行长,1.3m行距)内,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其聚集强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加;条螟卵块聚集原因同卵块密度相关;在田间抽样方式上,以五点取样效果最佳;卵块理论抽样模型为N=t2/D2(1.098/m+0.147).  相似文献   

4.
大螟蔗田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大螟蔗田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采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甘蔗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根据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了蔗田枯心苗的最适理论抽样数。甘蔗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在蔗田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可能是由于甘蔗自身特性和大螟为害等环境因子作用或其中一个原因引起的。5种抽样方法均可用于蔗田抽样调查。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出蔗田枯心苗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D=0.1时,n=230.470 0/m+0.980 0,D=0.2时,n=57.617 5/m+0.245 0,D=0.3时,n=25.607 8/m+0.108(m为枯心苗平均密度)。本文为开展大螟测报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测报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并对其精准防控,2022年采用Z形抽样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设施番茄基地内番茄潜叶蛾虫口密度进行调查,通过适合度检验、聚集指标和Iwao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番茄潜叶蛾的空间分布型,并建立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模型。结果显示,西夏区番茄上番茄潜叶蛾的虫口密度为0~4头/叶,其中虫口密度为0和1头/叶的频次较多,且频次与虫口密度负相关;经空间分布型适合度检验,西夏区番茄上番茄潜叶蛾的空间分布型符合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经聚集度指标检验,西夏区番茄上番茄潜叶蛾呈聚集分布;经m*-m回归分析,西夏区番茄上番茄潜叶蛾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个体成分为个体群;根据建立的番茄潜叶蛾田间理论抽样数模型和序贯抽样模型可为该害虫的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新疆棉田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的空间分布型,于2012-2014年对新疆喀什地区棉田牧草盲蝽种群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应用5种聚集度指数、Iwao m*-m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分析判定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及整个种群(成虫和若虫)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聚集原因。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及整个种群的久野指数C_A0、负二项分布参数k0、丛生指数I0、聚块指数m*/~-1,表明三者在新疆棉田均呈聚集分布。且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的Blackith聚集均数λ2,说明二者在棉田的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Iwao m*-m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α0、β1);Taylor幂法则分析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在棉田更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度依赖于密度。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黄瓜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潜在控制能力,在25℃±1℃,RH80%±5%,光照L//D=16 h//8 h条件下,研究了黄瓜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捕食喜好及其自身干扰反应,并以截形叶螨为食组建了黄瓜新小绥螨生命表。结果表明,黄瓜新小绥螨最喜食截形叶螨的卵(Ci=0.25),其次为若螨(Ci=0.15),最不喜食雌成螨(Ci=-0.42);在截形叶螨密度保持不变时,黄瓜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日捕食量随着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干扰反应方程为E=0.162 9P~(-0.480 8);以截形叶螨为食的黄瓜新小绥螨生命表参数分别为:净增殖率(R_0)为22.289 3,世代平均周期(T)为19.313 0 d,内禀增长率(r_m)为0.143 3,周限增长率(λ)为1.151 4,种群倍增时间(t)为4.836 2 d。  相似文献   

8.
截形叶螨抗药性主导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室内汰选培育的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抗性种群表明,截形叶螨抗久效磷的主导机制可能是乙酰胆碱酯酶(AchE)敏感性降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升高。抗三氟氯氰菊酯截形叶螨的主导机制是MFO和羧酸酯酶活性增强,以及羧酸酯酶发生变构,对底物(α—NA)的亲和力(R/S=5)和比活力(R/S=2)上升。生物测定结果TPP、SV_1和PBo对三氟氯氰菊酯都有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分别为2、3和6倍。截形叶螨抗三氯杀螨醇的主导机制是GST代谢毒物的能力增强,GST比活力上升(R/S=2),CH_3I对三氯杀螨醇有一定增效作用(2倍)。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理论抽样数,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聚集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m*-m回归方程分析了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胡萝卜微管蚜种群在一切密度下均是聚集分布的,聚集度具密度依赖性,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和环境作用共同影响;胡萝卜微管蚜在植株垂直层次和水平方位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在枝条不同部位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种群密度依次为外部>中部>内部;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6.182/m+26.755)。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0.
间作大蒜对茄子截形叶螨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间作大蒜对茄子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种群的防控效果,于室内测定了大蒜提取液对截形叶螨卵的毒杀活性及对雌成螨的驱避和产卵选择性影响,并研究了田间不同比例间作大蒜对茄子截形叶螨自然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05 g/mL和0.10 g/mL大蒜提取液处理后,截形叶螨卵死亡率分别为44.53%和63.53%,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大蒜提取液处理蔬菜叶片72h后,截形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数量分别为16头和141粒,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23头和236粒;田间茄子和大蒜按1∶1、2∶1或4∶1间作均可降低截形叶螨自然发生数量,其中1∶1和2∶1间作对截形叶螨种群控制显著升高。研究表明,大蒜提取液对截形叶螨雌成螨取食及产卵具有显著的驱避活性;且间作大蒜可以对截形叶螨种群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树上的分布,测定了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 (Blandford)]雌成虫侵入孔的空间分布型。空间分布型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测定、Taylor幂法则和m*-m (Iwao) 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地和葡萄树树体上均呈聚集分布,且都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雌成虫侵入孔主要分布在葡萄树0~60 cm高度的主干上。  相似文献   

12.
陈观浩  梁盛铭 《江西植保》2010,33(3):122-123
运用5个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方法对柑橘潜叶蛾幼虫在化橘红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幼虫呈聚集分布,聚集与环境条件和柑橘潜叶蛾本身的聚集行为有关。在此基础上,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柑橘潜叶蛾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1/D)2(2.6535/m+0.0851)。并根据Gerrard的零频率模型建立了估计该种群平均密度的零频率模型:m=1.9159[-ln(1-p)]1.0135。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自动控制温度和光照长度的实验室内 ,采用直线回归法对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结果表明:在18~30℃范围内 ,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4.86℃和10.78℃ ;有效积温分别是48.84、76.45日度。当温度在发育起点温度至22℃范围内二斑叶螨卵的发育速率大于截形叶螨 ,而当温度高于22℃时截形叶螨卵的发育速率大于二斑叶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频次分布x~2检验法,Iwao平均拥挤度m=α+βm,和Taylor幂法则S~2=am~b等8种方法,分析了青翅蚁形隐翅虫成虫在甘蔗地的空间分布。得出其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并且聚集是由于环境作用和此虫在冬季比较密集的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自70年代以来,乐陵等小枣产区,发现枣树有红蜘蛛点片危害,80年代受害面积遍及整个小枣产区。1983年以来,我们对枣树上这种害螨进行了观察研究。 经王慧芙先生鉴定,该害螨是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不但危害枣树,也是这一带农田发生的主要害螨它主要以雌成虫在土壤缝隙中越冬;来年枣  相似文献   

16.
香葱田甜菜夜蛾幼虫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聚散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研究了甜菜夜蛾幼虫在香葱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甜菜夜蛾低龄幼虫、高龄幼虫及其混合种群在所有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并具聚集度的密度依赖性;低龄幼虫(1~2龄)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而高龄幼虫(3~5龄)个体间相互排斥,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适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7.
根据田间实际调查结果,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分析了镰螯螨在人为干扰因素较小的苹果园内种群的发生动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7-10月,镰螯螨种群数量随着时间变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8月初达到发生高峰期.除树冠下层呈现均匀分布外,其他部位均呈现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8月1日到10月1日,各部位间种群聚集度变化平稳;10月1日到10月16日,树冠下层、西面和北面的聚集度略有增高.在苹果园生态系统中,芬兰真绥螨、叶螨、镰螯螨三者不仅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依存.当果园内叶螨种群数量随捕食螨的作用而降低到较低水平后,镰螯螨作为主要捕食螨—芬兰真绥螨的重要补充猎物,对于维持芬兰真绥螨一定的种群数量和苹果园生物多样性及其数量的动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截形叶螨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种温度下,对截形叶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截形叶螨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且不同发育阶段对两者的要求也不一致。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88℃和137.41日度,控制发育进度的理论式为T=137.41/N+(13.88±2.00)。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 Drake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及Iwao的回归模型分析了茶网蝽成虫、若虫的空间分布型,利用聚集均数分析其聚集原因,使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其理论抽样数和若虫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成虫、若虫空间分布型均呈密度依赖性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成虫聚集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若虫密度低于2.624 9头/叶时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引起,若虫密度高于2.624 9头/叶时由环境因素与昆虫自身聚集习性共同引起。对若虫进行序贯抽样,当防治阈值为4头/叶、分布临界值为1.96时,防治上、下限方程分别为:■和■,百叶若虫量达到471头以上时需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室内选育出的截形叶螨敏感品系和抗哒螨灵品系的杂交和回交试验表明:所测得的截形叶螨正交F1SR(SS♀×RR♂)和反交F1RS(RR♀×SS♂)代的显性度DSR和DRS分别为0.40和0.60,表明抗性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两个D值(DRS和DSR)95%置信限有重叠,并且经t检验,两个D值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证明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遗传为常染色体控制;回交F2代(BC1RS和BC1SR)的实际死亡率和期望值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9.72,df=9,P0.05),表明抗性遗传由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