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野岸 《昆虫天敌》1990,12(1):40-47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此函数可看成昆虫种群生  相似文献   

2.
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的统计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开正 《昆虫天敌》2002,24(4):175-179
以往关于捕食者-猎者功能反应的数学模型大多是用微分方程和概率极限定理的方法来推导的。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直接从实际统计数据出发,得出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的统计模型,它是一种拟合得很好的不同以往的模型,为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在浙江富阳、江苏句容和河南郑州,对三种不同生态类型稻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明确了捕食性天敌与其猎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季节动态方式。用经过原点的直线回归分析,捕食者的种类是猎物的1.525倍。从数量上看,猎物多于捕食者,二者平均比率约为1:4。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具有跟随现象,但一般滞后7~14天。优势种捕食者如黑肩绿盲蝽、狼蛛、微蛛及食虫沟瘤蛛对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富阳、句容)、黑尾叶蝉、灰飞虱(郑州)为主的害虫种群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应注意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4.
1.通过对捕食者因饱食而导致其搜寻时间T_s减少的讨论,发展了捕食者对于猎物密度的功能反应模型。2、对于大个体猎物捕食者的饱食发生在每一次捕获到物借之后,T_s也因一系列的攻击循环中的攻击时间和消化暂停的时间而减少。对于小个体的猎物,捕食者在低猎物密度条件下会不停地觅食。其搜寻时间T_s只因突击时间而减少,如果猎物密度高,则捕食者的饱食发生在捕获到几个小个体的猎物之后,T_s因一系列觅食循环中的攻击时间和消化暂停而减少。3、通过把瓢虫成虫和幼虫的大食蚜虫量,同用实验估计的参数值预测的被猎物获量的极限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所描述的饱食模型。4、本文还根据处理时间(th)这一概念和一些瓢虫种类在生物防治申取得成功的几个例子讨论了捕食者因饱食而对猎物的捕食所受到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gberg)和异色瓢虫Harmonia_axyridies(Pallas)是棉田捕食棉蚜的优势天敌种类。在自然情况下,其种群密度较大,尤其是其幼虫扩散范围小,能较稳定地抑制蚜虫增长,对控制蚜害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它们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利用捕食潜能,我们于1983年至1984年对两种瓢虫幼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的捕食效应及猎物密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捕食性昆虫的标记信息素广泛存在于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和蜱螨目捕食者中,介导捕食性昆虫的猎物搜索、产卵、同类相残和集团内捕食,改变猎物蚜虫的生活史,因而影响捕食者控制目标害虫的能力。标记信息素由幼虫、成虫或卵产生,来源于外分泌腺或消化道。目前已鉴定出几种瓢虫的标记信息素,均为烷烃混合物。捕食性昆虫对标记信息素的反应受标记信息素持效期、昆虫本身状况如产卵习惯、年龄、经历和性别及外部条件如猎物种群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业景观与害虫种群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达汉 《植物保护》2009,35(3):12-15
20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农业设施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农业景观的急剧变化以及农田生境的破碎化。国内外十分重视这种景观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害虫种群控制的影响。本文针对国内外有关农业景观变化和生境破碎化对昆虫与天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种群序列变化的影响研究进行系统论述,着重介绍农业景观变化对害虫种群控制的原理和作用机理,分析景观结构与农田生物多样性,及寄主—寄生物、猎物—捕食者、植物—害虫—天敌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景观因子作用力的模拟,旨在揭示农业景观变化对害虫种群动态的潜在影响,提示了今后害虫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食物链网络DNA跟踪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年来,DNA分子跟踪食物链技术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食物链研究的新型模式。该技术通过对捕食者肠道或粪便中DNA的鉴定,判别所取食的猎物种类,其主要流程包括PCR引物设计、交叉特异性验证、室内测试、田间样本采集与保存、野外标本测试与结果分析等。该文介绍了食物链DNA跟踪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捕食者猎物结构、被捕食者天敌种类与猎物可检测时间等三个主要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该技术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种估计捕食作用系数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留柱 《昆虫天敌》1992,14(4):177-179
关于天敌对猎物选择捕食作用的表述和测度,前人曾提出过不少方法或公式。例如Murdoch(1969)以如下形式定义了捕食者对猎物的选择:Na_1/Na_2=C_1N_1/N_2其中 C_1为选择参数,Na_1和 Na_2 为捕食者捕食两种不同猎物的数量,N_1和 N_2为两种不同猎物的数量。C_1>1说明捕食者选择的是 N_1;C_1<1说明选择的是 N_2;C_1=1说明对两种猎物的喜好程度一致。他还提出了 C_1的三种估计方法。此公式虽能表明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选择,但不能直接估计选择系数,尚需进一步变换和演算。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ur)的发育、存活、繁殖和捕食能力,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在25 ℃、光周期L 15:D 9条件下研究了以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 (Matsumura)为猎物的大草蛉的生命表及其捕食率。结果表明:大草蛉雌成虫个体的繁殖力为683.6±55.99粒,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0.1247/d、1.133/d、333.64粒/个体和46.5 d;大草蛉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个体的平均捕食率分别为145.25、1 192.47和669.08头。若考虑存活率,个体的净捕食率为1 026.26头;从猎物种群到捕食者后代的转化率为3.08;种群个体的稳定捕食率和周限捕食率分别为5.49和6.22头。表明以豌豆修尾蚜为猎物时,大草蛉表现出较好的个体发育、种群增长和捕食特性,豌豆修尾蚜可作为大草蛉人工繁殖选择的猎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HOLLING圆盘方程拟合方法概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自Holling提出功能反应的圆盘方程(disk equation)后,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了许多天敌昆虫(含蜘蛛)对它们的猎物(或寄主)的功能反应,其中绝大多数为HollingⅡ型反应,即试验结果大多可拟合圆盘方程。一些学者认为,功能反应模型已被证明是模拟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最现实的方法,因此不少学者采用此模型建立天敌与害虫作用系统的量化关系。Holling方程的拟合方法有多种,本文拟就Holling模型的拟合方法作一概述,并就各种方法的拟合精度作一比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捕食猎物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前后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星豹蛛捕食猎物前后其酯酶同工酶在数目、迁移率及活性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应用电泳方法研究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关系,具有简便、直接且灵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捕食猎物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前后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星豹蛛捕食猎物前后其酯酶同工酶在数目、迁移率及活性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应用电泳方法研究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关系,具有简便、直接且灵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受农牧渔业部委托,西北农学院于八五年七月八日到七月二十八日举办了昆虫生态生防讲习班。讲习班由美国弗吉尼亚工艺学院和州立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and State University)昆虫系教授 R.L.Pienkowski 主讲。学员来自全国十多所高等院校,多数为中青年教师。讲授内容包括:抽样原理和技术、生态遗传学、种群生长率和模型、γ和κ选择理论、种群调节、捕食者—猎物关系、多样性与稳定性、生命表、竞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明植株结构复杂性如何影响活动性较弱的捕食性昆虫对植株上防卫性较强的猎物的搜索和捕食行为.以蠋蝽Arna chinensis及其猎物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为捕食者-猎物模式,设置盆栽大豆Glycine max植株结构复杂性2个处理:1株/盆,2株/盆,接4头斜纹夜蛾4龄幼虫:在某一盆植...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空间容积大小和捕食者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功能反应的影响,建立了参数方程和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血清方法,提出了自然条件估算捕食者对猎物捕食数量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用于评价自然条件下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单种群与混合种群饲养,研究了猎物密度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种间竞争影响,并用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对两种瓢虫在猎物相对充足与不足条件下的种间竞争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猎物充足,两种瓢虫的种群增长呈线性增长趋势;猎物不足时,单独饲养时,两种瓢虫的种群增长趋势呈Logistic曲线,混合饲养时异色瓢虫的种群增长呈上升趋势,七星瓢虫趋于下降。在两种瓢虫的种间竞争中,异色瓢虫占相对优势,竞争的结局是二者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平衡局面而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近40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血清学技术,研究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并评价了几种试验方法,认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在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与水稻无直接营养关系的中性昆虫,如摇蚊、蚊、蝇、弹尾虫等,构成了捕食者猎物的重要组分。系统分析显示,中性昆虫在水稻生长前期为主要的猎物,其丰盛度的比例可高达90%以上(富阳早稻)。相应地,结网类蜘蛛由于可以大量取食中性昆虫猎物,其个体数量占捕食性天敌的50%以上,优势种有食虫沟瘤蛛(富阳和句容稻区)、锥腹肖蛸(郑州稻区)等。在一定条件下,结网类捕食者与中性昆虫相对丰盛度的季节动态呈正相关。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考虑,中性昆虫的生态学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对桃蚜的种间竞争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单独饲养和混合饲养,研究了种间竞争对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并用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对两种瓢虫在猎物相对充足与不足条件下的种间竞争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单独饲养时,异色瓢虫的种群增长数量大于七星瓢虫;混合饲养时,七星瓢虫的种群增长数量在猎物相对充足时大于异色瓢虫,而猎物相对不足时.七星瓢虫的种群增长数量小于异色瓢虫.在两种瓢虫的种间竞争中,异色瓢虫相对占优势,竞争的结局是二者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平衡局面而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