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乡镇级土地资源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详查以后需开展的一项工作。为了更好地评价乡、镇等基层单位的土地质量,为当前生产和科学种田服务,本文在评价时先将组成土地的各个因子区分为诊断因子和质量因子,通过诊断因子合理组合成质量因子,按各因子对土地质量影响的轻重主次确定其权重,求算其指数。然后,将指数加权综合得各土地评价单元的综合指数,按综合指数的大小划分土地质量等级。这项工作虽较繁琐,但评价结果能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2.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建立相应的绿洲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提取环境因子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和计算,得出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并以此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评价。研究得出,石河子垦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般;全垦区以143团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属于良好;垦区北部靠近沙漠的团场,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较差。  相似文献   

3.
土壤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模式多采用指数法,指数法求得的数据便于同一评价对象不同时间的整体质量变化做比较,计算步骤少,易操作,但指数法种类较多,从中优选分辨能力高的综合指数模式是值得探索的。就其中的几种土壤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尽管指数评价模式存在评价失效、可比性差等缺点,但可以通过有组织地对比、优选,确定出规范化且相对稳定的系列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海航 《乡村科技》2023,(19):155-158
现今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区域元数占比较低、空间相似性较低,进而导致综合评价等级较低。因此,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十分必要。通过GIS合成遥感影像,转换成遥感数据,而后进行预处理和辐射校正;选择评价指标,对不同的评价单元进行赋值;运用累加法对不同评价单元的耕地质量综合指数进行计算,获得综合得分完成等级划分。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区域元数占比为7.9%,空间分布相似性较高,综合等级评价结果最高为8.03,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MODIS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草场植被专题信息提取,结合地面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草地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当地卫星资料和气象水文等数据,对草场荒漠化的监测方法进行探索。实验采用了多因子指标分级数量化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评价结果由综合评价指数体现。结果证明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遥感技术进行分类评估草场荒漠化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6.
识别丘陵山区不同地貌类型单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对提高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率,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总体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也对研究研制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践行国家土地整治政策和落实耕地保护国策有重要意义。研究依据重庆市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选取相应地貌类型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项目实施前技术指标达标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关键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前的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本底条件评价,识别出影响重庆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关键影响因子是灌溉保证率、硬化生产路指数、田间道宽度指数和适宜小微型农机化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应是加强对关键影响因子的建设。不同地貌类型区因主要限制性子不同,其重点建设内容也不相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通过改造或消除限制性因子来提升整体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效益的层次分析法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李金成 《广东农业科学》2007,(5):103-105,112
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指标模型,以湛江市高桥、遂溪、雷州和徐闻4个土地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地开发效益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四地综合效益评价值为遂溪》高桥》雷州》徐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效益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层次分析法克服部分评价因子难以量化的缺点,使不同评价因子具有可比性,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各个项目综合效益得分所占的比重,保证了土地整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长春净月潭森林公园自然景观资源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资源分为森林景观资源、地貌景观资源、水文景观资源和气象( 冰雪) 景观资源四类。对它们分别选取了不同的评价因子,通过对评价因子的等级处理和赋予权重值、确定计算综合评价指数的公式,对森林公园内每0 .25h m 2 的样地逐一进行自然景观资源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净月潭森林公园自然景观资源较为丰富,质量较好,并对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与恢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王婧  张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22-424
[目的]为封育恢复退化草地提供参考。[方法]对锡林浩特市2000和2007年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采用OIF指数法,选出最佳波段组合,通过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草地围栏信息。通过实地调查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构建综合监测评价模型,对退化草地的封育恢复进行评价与监测。[结果]建立了草地退化围栏封育综合评价公式:围栏评价指数=SH.f(S)f(H)f(D)f(J)。可用于研究围栏内外的草地退化现状和程度。围栏防护后,改善草地退化状况。锡林浩特市2007、2000年的草围栏面积为1 787.725 9828、01.046 230 km2。围栏封育评价结果表明1号样点属于轻度退化,而111、2号样点都属于严重退化。[结论]围栏评价指数可以更好地反映草地退化程度及围栏内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借助GIS空间数据获取、分析与管理能力,基于农用地分等方法的应用和改进,建立了包括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指数模型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评价对象为2003年末39个区县更新调查的耕地,总面积2347627.48hm^2,通过各区县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共获取142319个评价单元。评价模型通过分功能模块从机理上实现评价质量控制,以实现指标区之间和标准耕作制度间指数的可比性。就光温/气候潜力指数加和算法,采用以能值为基础确定标准产量折算系数β,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γ;就自然质量分模型,指标区之间因素-分级-分值进行了统一,但保留了因素权重的区域差异性,体现了指标区间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采用2004-2005年重庆市分区县统计平均粮食播面单产对平均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进行独立检验,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83%和87%,相关性极显著。研究得出结论,评价模型有效实现了重庆市跨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指数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1.
安远县杉木、马尾松产量转换立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安远县杉木、马尾松地位指数表、数量比地位指数表及立地分类的基础上,用蓄积量作为评价立地质量的指标.并根据数量化理论,以生态立地因子为依据,分析本县主要用材树种——杉木、马尾松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地位指数的关系,结合蓄积量收获预估模型,预估杉木、马尾松的蓄积量,作为相同立地条件下杉木、马尾松生产潜力的估测值,进行多树种产量转换立地评价。为经营者根据立地条件选择生产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树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简要回顾和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产生、发展及不同的内涵,提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介绍了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草地生态系统健康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确确立评价标准和参照系以及如何综合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及人类合理管理和保护草地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其中草甸草原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在我国温性草甸草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再生资源。且内蒙古草原在我国温性草甸草原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大部分是放牧场。放牧是人类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过度的放牧会导致草原群落发生逆行演替,草地的生产性能不断降低,从而限制了草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目的】 全面准确及时地评估放牧场退化状况,为维护和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方法】 通过总结草地放牧场退化演替规律及驱动机制,采用层次分析、专家调查以及比较矩阵分析方法,构建了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指标体系,包括地上生物量、盖度、平均高度、植物种数、枯落物量、退化指示植物比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共8个指标。基于评估综合指数模型的建立,提出对照基准指标的参数,利用定量评估的综合指数反映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的整体状况。同时,探讨和研究了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技术方法,以呼伦贝尔谢尔塔拉控制放牧试验为基础,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估验证。【结果】 研究得出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评价指标体系的8项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地上生物量、盖度、平均高度、退化指示植物比例、植物种数、枯落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增加比例。草甸草原退化分级可以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4个等级,当放牧等于零或很轻的放牧状态时草地属于未退化草地范围。当放牧为90%以上时草原属于重度退化草地范围。【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长时期的探讨,对基准参考值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更新,对放牧场退化评估指标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有利,可以为放牧场退化定量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西北水土流失区土地质量评价与综合治理优化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庙儿岔流域为例,对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系统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在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自然地理因素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地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土地质量,对土地类型单元归类和分级,据此建立了持续、稳定、高效、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晓萍  恩和 《安徽农业科学》2017,(31):219-222,258
基于牧民对第一轮和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简称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评价的调研数据,对比分析两轮政策的满意度,运用描述统计法和有序Logit回归模型,探究牧民对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牧民对第二轮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评价有所提高,总体满意度提高16.2百分点;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的牧民对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补贴金额、牧业收入、草料支出等对政策满意度评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瘤胃发酵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瘤胃发酵调控的饲料法、添加剂法和生物技术法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以瘤胃微生物的修饰、重组和再导入为手段的生物技术的应用,对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发酵机理,提高发酵效率,改善营养健康有重要意义。由于微生物功能群的变化导致发酵形式的改变和对植物毒素降解能力的提高,不仅可大幅度提高对劣质饲料的消化率,而巨也将导致饲料利用方式和对草地利用评价的改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针对渭河流域水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研究了渭河流域水系统危机及诱发和传播的过程,探讨了渭河流域水系统危机的关键诱发因子,并研究了诸诱发因子的相互作用,筛选了渭河流域水系统安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渭河水安全指标体系及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欧氏距离的安全多目标评价方法。在对各单项目标安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渭河流域水系统的安全诊断,评价结果表明,渭河流域水系统极不安全,水资源短缺是导致渭河流域水系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文章基于安全诊断结果提出了一套提高渭河水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庆地区草地退化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资源型城市大庆市草地退化驱动机制,找出驱动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为科学保护现有草地资源和有效治理退化草地提供依据和参考.该文在定性描述大庆地区草地退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选取与草地退化密切相关并比较容易获取的数据作为变量,对大庆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对草地退化的影响程度,影响因子排序为:畜牧业产值>人口密度>油井个数>总人口>大牲畜存栏>人均居住面积>GDP>工业产值>盐碱、沙化.并且根据大庆地区1988—2001年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面积与驱动因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不同退化程度草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石油开采加工的工业化进程占用大量草场是大庆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决定着草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的总体趋势.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大庆地区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草地质量的评价和退化草地的重建,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起能够准确反映草地质量状况的指标体系,这既可以为基层草地工作者提供判断草地退化程度的简明指标,也有助于开展草地生态保护和恢复重建工作。根据国内外对草地退化研究的最新认识,初步构建了选择衡量亚高山草甸退化程度的理化指标原则,并通过对川西北不同放牧强度退化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的测试分析,研究了各理化指标的变异与草地退化的相互放大作用,从而初步确定了亚高山草甸退化程度的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20.
基于374个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土壤样品的测试结果,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定量评估了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20.18 kg C/m2)高于温带草原(9.23 kg C/m2).土壤理化生物学因子对高寒草原和温带草原SOC含量(10 cm)变化的贡献分别是87.84%和75.00%.其中,土壤总氮含量和根系对高寒草原SOC含量变化的贡献均大于对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相应贡献.土壤水分是温带草原SOC含量变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对SOC含量变化的贡献达33.27%.高寒草原土壤C/N比显著高于温带草原土壤的相应值,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较高的SOC含量是由于较低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所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