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不同蛋白质水平下葡萄糖添加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营养学报》2015,(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下葡萄糖添加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血清指标、肝脏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糖原含量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其中蛋白质水平设42%、48%2个水平,葡萄糖添加水平设10%、20%、30%3个水平,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14.89±0.11)g的大黄鱼幼鱼50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有显著影响(P0.05),在42%蛋白质水平下,WGR和SGR均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在48%蛋白质水平下,葡萄糖添加水平为10%组的WGR和SGR要高于葡萄糖添加水平为30%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6-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在42%蛋白质水平下,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对肝脏GK、PFK、PK、G6 Pase、FBPase及PEPCK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GK活性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显著上升(P0.05),PEPCK活性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降低的趋势;在48%蛋白质水平下,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对肝脏GK、G6Pase及FBPase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GK活性随着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肝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42%或48%蛋白质水平下,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仅对大黄鱼少量血清指标[如血清总蛋白(TP)、葡萄糖含量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对胃蛋白酶及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当蛋白质水平为42%时,随着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含量的平衡,改善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而当蛋白质水平为48%时,随着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大黄鱼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常规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选取葡萄糖和小麦淀粉2种碳水化合物,分别设0、15%、30%3个碳水化合物水平,共配制5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每种饲料饲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初始体重为(8.53±0.07)g的大黄鱼50尾,养殖试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饲料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大黄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葡萄糖水平由0增加到30%时,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显著降低(P0.05);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由0增加到15%时,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显著升高(P0.05),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由15%增加到30%时,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显著降低(P0.05)。FCR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FCR在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由0增加到15%时显著降低(P0.05),由15%增加到30%时显著升高(P0.05)。15%或30%水平下,小麦淀粉组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均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葡萄糖组(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葡萄糖的水平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30%小麦淀粉组显著低于0小麦淀粉组(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6-磷酸果糖激酶(PF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的水平升高持续升高,而随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且15%和30%水平下葡萄糖组均显著高于小麦淀粉组(P0.05)。由此得出,与葡萄糖相比,摄食含小麦淀粉饲料的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且饲料中添加15%小麦淀粉时能促进大黄鱼生长。 相似文献
3.
《饲料工业》2021,42(10)
为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泥鳅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和肝脏组织学的影响。选取3 920尾体质健壮、活力较强、无病无伤的泥鳅(体重约0.42 g),随机分为7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40尾,分别投喂脂肪含量为7.92%、8.65%、9.35%、11.94%、13.13%、15.34%、16.71%的7组等氮饲料,记为F1、F2、F3、F4、F5、F6组和F7组,养殖周期60 d。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对泥鳅的生长性能有影响,F3组可以获得最大的末均重和增重率,F3组蛋白质效率最大,显著高于F1组(P0.05);F1、F2、F3组泥鳅肝脏显微结构相对比较完善,F4、F5组细胞质溶失现象较少,细胞核出现不明显的偏移,F6组出现大量白色透明空泡,F7组肝细胞排列不紧密,细胞质溶失现象较多,细胞间界限模糊。饲料脂肪水平对泥鳅全鱼的脂肪酸组成有影响,全鱼中EPA、∑SFA、∑MUFA的含量和∑n-3/∑n-6的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减小,∑PUFA、∑UFA的含量和∑n-6的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DHA、∑n-3、DHA+EPA的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2组DHA的含量和DHA+EPA的含量最多,显著高于F5、F6组(P0.05);F4组∑n-3的含量最多,显著高于F1、F6组(P0.05),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的ARA含量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可以促进泥鳅生长,但饲料脂肪水平过高会抑制生长,导致肝细胞损伤、脂质沉积。用折线模型分析泥鳅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与饲料脂肪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泥鳅生长需要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为9.05%~9.68%。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研究口服不同水平葡萄糖和配种方法对夏季高温新西兰白兔繁殖和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将120只母兔和36只公兔平均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3只兔(3只公兔和10只母兔)。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试验组分别在母兔饮水中添加2、4、8 g/L葡萄糖。为研究自然与人工繁殖方法的效果,每组均分为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两组,两组公兔数相同。结果显示,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或葡萄糖的添加水平对配种次数、妊娠时间、产仔数和出生、21 d和28 d仔兔重量无显著影响(P> 0.05)。从出生到28 d,口服4 g葡萄糖的母兔产仔数显著大于对照组和2 g葡萄糖组(P <0.05)。无论在哪个时间段,补充2、4和8 g/L葡萄糖比对照组均显著提高仔兔体重(P <0.05),从出生到28 d,口服4或8 g葡萄糖所产生的产仔数明显高于给予0和2 g葡萄糖的组(P <0.05)。在所有试验时间间隔内,口服4和8 g葡萄糖的母兔产奶量均显著高于添加对照组和2 g葡萄糖组(P <0.05)。口服4 g葡萄糖的母兔组中观察到的产奶量的显著增加(P <0.05)。口服2和4 g葡萄糖组较8 g葡萄糖组显著降低了饲料7~14 d母兔的采食量(P <0.05)。结论:在夏季高温采食量降低的情况下,在母兔饮水中添加4 g/L葡萄糖可以改善母兔繁殖性能和仔兔生长性能,提高家兔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蝉花菌质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能力、血清免疫能力、肠道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大黄鱼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将初始体重为(273.07±14.90) g的180尾大黄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网箱,每个网箱20尾。3组试验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IC0组,作为对照组)、基础饲料+2%蝉花菌质(IC2组)、基础饲料+6%蝉花菌质(IC6组)。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1)IC6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IC0组(P<0.05);IC2组的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显著高于IC0和IC6组(P<0.05);各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2)与IC0组相比,IC2组肌肉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IC6组肌肉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水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IC0组相比,IC6组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 <0.05);IC2... 相似文献
6.
7.
不同瘤胃乙、丙酸比例对绵羊丙酸糖异生和葡萄糖周转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试验使用了 14C标记的丙酸和葡萄糖 ;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全营养灌注绵羊改变瘤胃灌注混合挥发性脂肪酸中乙/丙酸比例后 ,丙酸糖异生代谢和体内葡萄糖周转速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灌注乙/丙酸比例为75 :15的混合挥发性脂肪酸时 ,葡萄糖碳原子中来自丙酸的碳原子比例(P<0.01)和体内葡萄糖周转速度(P<0.05)均高于灌注其它乙/丙酸比例的混合挥发性脂肪酸。本研究结果为粗饲料代谢能利用效率低于精饲料是由于体内葡萄糖供给不足的观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9.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脂肪水平代乳料对哺乳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28只体重、日龄相近的德克赛尔(Texel)公羔,于10日龄断母乳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全脂牛奶粉,试验组饲喂以大豆油作为脂肪添加源的代乳料,A、B、C组3个试验组的脂肪水平分别为20%、25%和30%。结果表明:羔羊平均精补料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存在显著差异,A、B组羔羊精补料采食量显著高于C组和对照组;B组的全期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组(P<0.05),在51~60日龄阶段,B组平均日增重达到381.67 g/d,极显著(P<0.01)高于C组266.40 g/d;试验期内,随着代乳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腹泻次数逐渐增加。适当的代乳料脂肪水平可以促进羔羊的固体饲料采食能力和生长性能,在以大豆油作为脂肪添加源的情况下,代乳料的适宜脂肪水平为20%~25%。 相似文献
10.
饲料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6.73±0.21)g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540尾,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3个莺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2.04%、4.43%、6.88%、9.02%、11.98%和13.39%的试验饲料,研究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当添加量为6.88%时,胭脂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RNA与DNA比值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达到最小值,二元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和饲料系数达到极值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6.62%和7.02%,能蛋比分别为45.77和45.96 kJ/g;2)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胭脂鱼肠道消化酶活性(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脂肪酶活性先升高后稳定,淀粉酶活性则先降低后稳定,转折点均出现在脂肪水平为6.88%时;3)饲料脂肪水平对脂肪代谢亦有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脂肪水平增加,血清总脂、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增加,肝胰脏苹果酸脱氢酶和血清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由此得出,胭脂鱼的适宜脂肪水平为6.62%~7.02%,最佳能蛋比为45.77~45.96 kJ/g;饲料脂肪水平增加,使肠道蛋白酶和淀粉晦活性受到抑制,血脂水平增加,脂肪合成代谢酶和脂肪分解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营养学报》2015,(11)
为评估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以鱼粉、小麦蛋白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葡萄糖、蔗糖、糊精、土豆淀粉、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分别为糖源,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初始平均体重为(7.06±0.48)g的大黄鱼幼鱼50尾,以重复为单位养殖于浮伐式网箱(1.5 m×1.5 m×2.0 m)中,每天饲喂2次。结果表明: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组大黄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的脏体比、肥满度及全鱼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小麦淀粉、土豆淀粉和玉米淀粉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糊精、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糖原含量最高,肌糖原含量最低。土豆淀粉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的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影响显著(P0.05),但肝脏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活性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结果得出,大黄鱼对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等结构复杂多糖的利用能力要高于蔗糖和葡萄糖。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大黄鱼胞质型磷脂酶A2(cPLA2)基因的cDNA全长.此外,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日龄大黄鱼仔稚鱼cPLA2基因的表达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PLA2基因全长2 550 bp(GenBank登录号:KF006240.1),其中5'端非编码区176 bp,开放阅读框2 169 bp,3'端非编码区205 bp,共编码723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克隆所得大黄鱼cPLA2基因与其他鱼类的cPLA2基因亲缘关系较近,与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远.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大黄鱼仔稚鱼cPLA2基因的表达量随日龄的增加为先显著升高(1、3、7日龄vs.15日龄,P<0.05),在15日龄时达到最高值,随后显著下降(15日龄vs.19日龄,P<0.05),之后趋于平稳.由此可知,大黄鱼从仔稚鱼到幼鱼早期的变形过程中,磷脂分解代谢的关键酶cPLA2基因的表达量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这可能对机体保持体内磷脂的动态平衡、维护细胞膜的流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黄鱼仔稚鱼cPLA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大黄鱼消化系统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3.
14.
岱衢族大黄鱼为我国优质大黄鱼养殖群体,养殖中所投喂的饵料往往影响着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体色和肉色,这些均为衡量岱衢族大黄鱼品质的重要指标.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岱衢族大黄鱼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体色和肉色指标,研究投喂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岱衢族大黄鱼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2组,分别投喂鲜杂鱼和配合饲料22个月,采样后所测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指标包括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氨基酸含量,体色和肉色指标包括L、a、b值.结果表明:与投喂鲜杂鱼相比,投喂配合饲料显著降低了岱衢族大黄鱼全鱼的粗脂肪含量(P<0.05),但显著提高了肌肉的粗脂肪、亮氨酸(Leu)、赖氨酸(Lys)、谷氨酸(Glu)、总必需氨基酸、总呈味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P<0.05);饵料类型对岱衢族大黄鱼的体色和肉色无显著影响(P>0.05),但岱衢族大黄鱼体表不同部位颜色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背部相比,腹部的颜色较亮,且偏红黄.由此得出,相较于鲜杂鱼,采用配合饲料养成的岱衢族大黄鱼肌肉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探索发酵豆粕替代大黄鱼幼鱼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以鱼粉、小麦蛋白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鱼油、大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含40%鱼粉的基础饲料。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R0组,作为对照组)、15%(R15组)、30%(R30组)、45%(R45组)、60%(R60组)、75%(R75组)的鱼粉,并在除对照组饲料外的各饲料中添加适量晶体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配制6种等氮(蛋白质水平为45%)等脂(脂肪水平为10%)的试验饲料。养殖试验在海水网箱(1.5 m×1.5 m×2.0 m)中进行,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60尾初始体重为(10.49±0.03)g大黄鱼幼鱼,养殖时间持续56 d。结果表明:各组大黄鱼幼鱼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有下降趋势;与R0组相比,R15、R30、R45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饲料系数(FCR)无显著变化(P0.05),进一步提高鱼粉替代比例(R60、R75组),SGR、WGR显著降低(P0.05),FCR显著升高(P0.05);各组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全鱼粗灰分含量有上升的趋势;各组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有下降趋势,谷丙转氨酶活力有升高趋势;通过肝脏组织学观察发现,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超过30%后会造成肝脏细胞的损伤,替代比例越高损伤越严重。综合各项测定指标,本研究认为:发酵豆粕替代饲料(含40%鱼粉)中30%的鱼粉较为适宜,过高的替代比例会造成大黄鱼幼鱼肝脏组织病变,导致生长速度、存活率下降。 相似文献
16.
共轭亚油酸对大黄鱼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共轭亚油酸(CLA)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初体重为(146.25±10.62) g的大黄鱼1 6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尾,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了0%、1%、2%和4%共轭亚油酸的试验日粮,试验共进行10周.结果表明,与未添加共轭亚油酸组相比,各共轭亚油酸添加组的饵料系数(FE)、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添加共轭亚油酸能够显著提高血清中溶菌酶、免疫球蛋白M(IgM)、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肝脏SOD活性(P<0.05),并且随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升高,活性也升高.血清补体(C3、C4)活性2%和4%共轭亚油酸组显著提高(P<0.05),且以2%组活性最高,并显著高于1%和4%组(P<0.05);肌肉SOD 2%和4%共轭亚油酸组显著提高(P<0.05),且以4%组活性最高,但与1%和2%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日粮中添加1%~4%CLA不能提高大黄鱼的生长性能,但可显著提高大黄鱼的机体免疫能力.[动物营养学报,2009,21(2):205-211][中文全文见<动物营养学报>网站(www.ChinaJAN.com)中文版2009年21卷2期] 相似文献
17.
饲料脂肪源和乳化剂对牛蛙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以猪油或鱼油为脂肪源的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对牛蛙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2种脂肪源(猪油和鱼油)和2个乳化剂添加水平(0和300 mg/kg),配成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将初始平均体重为(19.01±0.01)g的180只牛蛙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蛙,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未添加乳化剂的鱼油组增重率(WGR)和摄食量(FI)显著高于未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P0.05)。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WGR和FI显著高于添加乳化剂的鱼油组(P0.05)。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WGR、FI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未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P0.05),2组之间饲料系数(FCR)、氮沉积率(NRE)、能量沉积率(ERE)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乳化剂的鱼油组的各生长性能指标与未添加乳化剂的鱼油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牛蛙胴体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全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P0.05)。各组牛蛙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乳化剂显著提高以猪油为主要脂肪源牛蛙的肠道脂肪酶活力(P0.05),而对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牛蛙的影响不显著(P0.05)。各组牛蛙肝脏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在以猪油为主要脂肪源时,添加乳化剂显著提高肝脏丙二醛(MDA)含量(P0.05);在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时,添加乳化剂对肝脏MDA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根据结果得出,在以猪油为主要脂肪源的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可提高牛蛙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