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肠道干细胞生态位中,表皮生长因子(EGF)信号主要是其配体与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后,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等下游信号通路,将有丝分裂信号从细胞表面传到细胞核内,刺激干细胞增殖分化,从而促...  相似文献   

2.
牛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寄生于牛肠道上皮细胞内而引起的以持续性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原虫病。可造成犊牛的严重腹泻。该病对犊牛的致死率可达16%~40%,尤以4~30日龄的犊牛死亡率更高。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该病的流行在我国牛群中呈上升趋势,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1~2]。  相似文献   

3.
贾国东  赵毅博  刘冠群  夏露  屈月  魏萍 《中国家禽》2012,34(19):25-28,32
鸡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IEC)既是消化吸收的功能性细胞又是肠道免疫的天然屏障,本研究旨在探讨IEC的分离方法和改进其体外培养条件.试验选取20日龄鸡胚,分离肠组织后利用刮取法获得了肠绒毛及隐窝单位,在体外与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最终获得了活性较高的肠上皮细胞.对所分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化指标的检测,鉴定为IEC.结果表明,共培养方法可以使体外IEC的培养时间延长,可有效满足实验需要,为长时间培养IEC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佘禄明 《中国饲料》2019,(14):48-51
为对疑似家兔产气荚膜梭菌病感染死亡的肉兔病例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分析其对家兔的致病性,试验采集死亡病例的肠道内容物,划线接种于兔鲜血平板和TSC选择鉴别培养基中,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分子鉴定,分析其同源性,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同时,对病原菌进行生化鉴定,并将病原菌腹腔接种30日龄肉兔,分析其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病料中分离纯化到1株革兰氏阳性菌;通过对细菌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及生化鉴定确定为产气荚膜梭菌,且在系统进化树中也与其聚为一簇;致病性分析发现,该菌对家兔具有较强的致死性,可使试验组肉兔在攻毒16h后全部死亡。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获得1株具有较强毒性的兔源产气荚膜梭菌,为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疫病诊断和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鸡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取18日龄鸡胚,研究鸡肠上皮细胞(IEC)分离及原代培养的方法。结果表明:较好的分离条件是肠组织经0.1g/L中性蛋白酶和300U/mL胶原酶Ⅺ联合消化;较佳的培养条件是细胞在含2.5%~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39℃、5%~7.5%CO2下培养,IEC可在1~2d贴壁,6~7d明显增殖,11~12d汇合成片。  相似文献   

6.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为革兰阳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等环境中,是一种需氧型的大杆菌[1].非毒性菌株可以作为健康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成分,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2].蜡样芽孢杆菌与其他乳酸菌、肠球菌等非芽孢类益生菌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在不利环境条件下能够以孢子形式存在,有耐高温、耐酸碱、耐挤压和耐温度变化等特点,能够经受颗粒饲料加工的影响,满足饲料加工的要求;在储藏过程中以孢子形式存在,处于休眠期,不消耗饲料的营养成分,不影响饲料品质,使饲料的质量得到保证;另外,它可以产生多种酶类(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及营养物质(如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类物质),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3].  相似文献   

7.
应用RT-PCR方法对南京、上海和合肥猪源隐孢子虫卵囊SSU rRNA部分序列进行扩增,产物测序后提交GenBank,收录号为DQ855266、DQ855267;用BLAST和DNAStar软件与GenBank参考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其同源性,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合卵囊形态学观察和对小鼠、大鼠、兔、山羊和鸡的传染性试验确定隐孢子虫种类或基因型。结果表明,3地区猪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与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同源性达94%~100%,与C.parvummouse型有99.8%~100%的同源性,并处于进化树的同一分支。因此,3地区猪源隐孢子虫是C.parvummouse型,提示猪和鼠之间存在交叉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离培养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给建立奶牛子宫内膜体外模型提供条件,研究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随后传代培养纯化细胞,并通过光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其进行鉴别.结果表明:0.3%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块1 h后可得到上皮细胞,纯度>80%;上皮细胞呈多边型,核大而圆,具有细胞角蛋白免疫反应性.用0.1%胶原酶Ⅱ继续消化2 h,可得到间质细胞,纯度>90%;间质细胞贴壁后可见梭形和多角形两种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这两种细胞均具有波形蛋白免疫反应性,而细胞角蛋白无免疫反应性,提示它们为来源于内膜基质的基质细胞,说明采用酶消化法能够成功地培养奶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江淮地区猪链球菌(SS)和肠球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或基因型分布特征及临床耐药性,本研究对江淮地区临床病例196株分离菌进行SS与肠球菌的鉴定,采用PCR方法进行SS及其1、2、7、9血清型和mrp、ef、sly毒力基因型鉴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SS和肠球菌基因型;K-B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在196株分离菌中,鉴定出112株SS,40株肠球菌。血清型2型SS 44株(39.3%)为优势血清型,ef^-/mrp^-/sly^-型SS 36株(32.1%)为优势毒力基因型,Ps28 18株(16.1%)和Ps27 14株(12.5%)为优势PFGE基因型。肠球菌中屎肠球菌21株(52.5%)为优势菌,Pe12 9株(22.5%)和Pe7 7株(17.5%)为肠球菌优势PFGE基因型。SS和肠球菌对20种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8种以上药物的菌株数分别占85.7%(96/112)和95%(38/40)。结果表明,江淮地区SS和肠球菌种型复杂,已经成为引起猪细菌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分离菌株PFGE基因型均呈多态性,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遗传变异。SS PFGE基因型与血清型、毒力基因型不呈现相关性。菌株耐药现象严重,多重耐药普遍,且耐药谱越来越广。本研究为江淮地区SS和肠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相关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猪源性肠球菌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及毒力因子携带情况,为肠球菌的耐药监测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对广州市某大型屠宰场屠宰环节156份猪小肠样品进行肠球菌的分离培养、革兰染色、PCR鉴定,采用琼脂扩散法对菌株进行14种抗菌药物和2种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利用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消毒剂抗性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本研究分离到84株肠球菌(分离率为53.85%),包括44株粪肠球菌和40株屎肠球菌;分离培养可见菌落边缘光滑整齐、圆形或卵圆形排列、菌落周围培养基呈现黑色的菌落;疑似菌落革兰染色后呈圆形的革兰阳性球菌,单个或成堆排列在一起。对疑似菌落DNA进行PCR扩增,其中粪肠球菌引物扩增出大小约941 bp的条带,16S rRNA引物扩增出大小约1 500 bp的条带。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4株粪肠球菌对克林霉素、多西环素、头孢噻呋、庆大霉素、红霉素、苯扎氯铵和氟苯尼考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7%、90.9%、88.6%、88.6%、81.8%、81.8%和77.3%;40株屎肠球菌对克林霉素、头孢噻呋、多西环素、庆大霉...  相似文献   

11.
新生山羊小肠上皮细胞株的建立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是研究小肠功能、营养物质吸收机制及其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试验利用组织块培养法成功的建立了山羊小肠上皮细胞株。获得的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24h内贴壁并发生分裂。纯化后按照0.8~0.9×104个/cm2的密度种植时,3~4d连成一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为多角状或卵圆形,单层生长不重叠,呈铺路石状排列,细胞角蛋白鉴定为阳性。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以获得具有增殖能力的山羊小肠上皮细胞,为研究IEC的生理病理等提供有用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2.
猪小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功能性永生化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并为猪肠道营养吸收与免疫调控以及仔猪肠道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本试验采用组织块培养法来分离纯化猪小肠上皮细胞,并通过细胞角蛋白18、细胞增殖曲线、核型分析来鉴定猪小肠上皮细胞。结果表明:1)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成功培养猪小肠上皮细胞并稳定传11代。2)本试验获得的猪小肠上皮细胞角蛋白18抗原鉴定为阳性,染色体核型为二倍体。3)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至第11代的猪小肠上皮细胞仍然保持着上皮细胞的特征,呈现"铺路石"和上皮样形态。培养11代后的猪小肠上皮细胞间隙开始变大,规则不明显,细胞开始凋亡。第15代的猪小肠上皮细胞则出现大量凋亡并从瓶底脱落,仅有很少细胞贴壁生长。综上所述,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能够获得生物学功能稳定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并能正常传11代,可为细胞的永生化提供试验素材。  相似文献   

13.
1日龄农大3号公雏鸡300只,随机分为3组,Ⅰ组和Ⅱ组分别给予清凉冲剂方Ⅰ和方Ⅱ,按饲喂日粮0.1%添加给药,另一组为对照组.7、21、35、49日龄时各组称重,随机选取5只鸡剖杀,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别取样,观察清凉冲剂对鸡肠绒毛长度及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清凉冲剂方Ⅱ比方Ⅰ的肠绒毛增长效果好.与对照组相比,方Ⅱ组49日龄十二指肠绒毛增长0.38 mm(P<0.01);21日龄空肠绒毛增长0.36 mm(P<0.01);35日龄回肠绒毛增长0.16 mm(P<0.01).随着肠绒毛长度的不断增加,体重也随之增长,试验Ⅱ组35日龄时比对照组增加79.44 g(P<0.01).肠绒毛长度与体重增长呈强正相关.提示清凉冲剂能显著促进肠绒毛增长,提高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促进鸡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更快捷地进行猪肠道病毒性、细菌性疾病及细胞永生化的研究提供便利,本研究使用多种酶消化法及其他培养法尝试分离培养肠上皮细胞.结果,利用组织块培养法能成功建立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株,获得的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22 h内贴壁并发生细胞分裂,6~7 d明显增殖,10~12d汇合成单层.连续传代培养至12代,细胞基本失去上皮样特征.倒置显微镜下观察,10代前培养细胞为多角状或卵圆形,单层生长不重叠,呈铺路石状排列,11~12代细胞发生变形,间隙增大.细胞角蛋白18鉴定二者均为阳性.电镜下,纹状缘整齐,紧密连接结构清晰可见.结果表明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以获得能够连续传代、活力较好的猪小肠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建立肉用杂交犊牛小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为研究犊牛小肠上皮细胞营养吸收、免疫调控及肠道屏障功能提供原代细胞培养模型。选用新生未吮乳的肉用杂交犊牛的空肠组织,应用胶原酶Ⅰ和中性酶联合消化法对小肠上皮细胞进行分离,应用相差消化法和相差贴壁法对犊牛小肠上皮细胞进行纯化。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免疫荧光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方法来鉴定细胞。结果表明:1)应用胶原酶Ⅰ和中性酶联合消化法得到的犊牛小肠上皮细胞生长状况良好,经纯化后得到90%以上纯度的犊牛小肠上皮细胞,并稳定传代至10代以上; 2)犊牛小肠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为"S"形,符合细胞增殖规律; 3)免疫荧光鉴定犊牛小肠上皮细胞特异性表达角蛋白13和绒毛蛋白; 4)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犊牛小肠上皮细胞边缘有微绒毛结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结构清晰可见; 5)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细胞内含有60条染色体,形态正常,呈二倍体核型。综上所述,应用胶原酶Ⅰ和中性酶联合消化及相差贴壁纯化成功得到犊牛小肠上皮细胞,为研究犊牛小肠上皮细胞营养物质吸收、免疫调控和肠道屏障功能提供了细胞素材。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能量限制对三黄鸡补偿生长及肠道结构的影响,选用72只15日龄三黄母鸡,随机分为3个组:自由采食组(对照组)、15%能量限制组(试验1组)和30%能量限制组(试验2组),限饲15 d(30日龄)、补偿生长14 d(44日龄)和35 d(65日龄)后分别屠宰,取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测量其肠壁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结果表明:1)限饲降低三黄鸡平均日增重(P0.05),但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补偿生长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的末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2)限饲增加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及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补偿生长后,十二指肠肠壁厚度变薄(P0.05),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增加(P0.05)。本试验表明,能量限制显著降低三黄鸡限饲期生长性能,补偿生长35 d后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效应;能量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三黄鸡的小肠肠道形态结构,增加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  相似文献   

17.
脆弱拟杆菌作为严格厌氧菌,对培养环境要求苛刻,分离培养有较大难度。试验通过改进的选择性培养结合特异引物方法分离兔源脆弱拟杆菌,并利用16srDNA测序对其进行鉴定,为后续研究其与宿主关系奠定基础。试验从健康青年家兔肠道中采集内容物,先接种于含液态选择性培养基的厌氧管中,进行富集培养1~2d,然后将培养的菌液稀释后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于厌氧罐中培养1~3d,待长出菌落后,观察菌落形态,挑选符合脆弱拟杆菌菌落特点的单一菌落,培养后提取DNA,以脆弱拟杆菌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对扩增出特异条带的菌株,扩增其16srDNA序列,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脆弱拟杆菌序列进行比对,以鉴定分离的菌株。结果表明,细菌为大小不一的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特异引物PCR产物电泳检测显示,挑取的27株单一菌落中,有7株可以扩增出符合目的片段大小的产物。随机选取两株进行16srDNA测序,其序列与GenBank中的递交的脆弱拟杆菌序列相似度大于99%,与其他细菌相似度均小于93.43%,可确定分离到的菌株为脆弱拟杆菌。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建立黄姑鱼(Nibea albiflora)肠道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为海水鱼类肠道功能及其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提供细胞模型.以黄姑鱼肠道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胰蛋白酶(0.25%)、胶原蛋白酶(1 mg/mL)和透明质酸酶(0.16 mg/mL)联合消化法对肠道组织进行不同时间(0、20、40、60和...  相似文献   

19.
给8头生后3d的哺乳仔猪经口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吉”毒株,于感染后18、30、45和96h各扑杀2头,以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及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小肠上皮细胞的病变因感染时间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上皮细胞的脱落和残留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以感染后30h最严重,病毒在这些上皮细胞内的增殖最显著。感染后45h,见有大量新生上皮细胞修补损伤的肠绒毛。感染后96h,小肠绒毛短缩、粗大乃至发生融合。实验仔猪肠系膜淋巴结内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超微结构均遭到破坏,在巨噬细胞内见有PED冠状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对猪轮状病毒(PRV)感染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的抗病毒作用。以IPEC-J2细胞为试验对象,分别设置阴性对照组、感染PRV(感染复数=0.1)组和感染PRV后姜黄素(20μmol/L)处理组。在感染PRV后观察细胞病变,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和病毒滴度测定法检测PRV在IPEC-J2细胞内的复制与增殖。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PRV感染导致IPEC-J2细胞病变,显著降低细胞活力(P<0.05),极显著上调细胞内ROS含量(P<0.01);2)姜黄素可显著抑制PRV在细胞内的复制与增殖(P<0.05);3)在PRV吸附细胞阶段添加姜黄素显著抑制了病毒的复制与增殖(P<0.05);4)姜黄素在感染前与PRV直接孵育能显著降低感染后病毒的滴度(P<0.05);5)PRV感染显著提高了细胞内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干扰素诱导蛋白44样蛋白抗体和干扰素β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细胞内Toll样受体适配器分子1、线粒体抗病毒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