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德明  王志  张跃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94-4794
用高配合力恢复系蜀恢527作母本,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育恢复系中间材料绵恢1237(辐恢838/绵恢725)为父本,杂交F1花药经立体培养选育而成新恢复系绵恢9937。该恢复系穗大粒多,千粒重高,单穗重达5.9 g,属重穗型恢复系;繁茂性好,花粉量充足,花期长,制种产量高;配合力强,所配组合国豪国香12号、宜香937分别通过了2006年重庆和广西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亚恢671系宁德市农科所利用多系1号与籼爪交恢复系亚恢420杂交,经多代稻瘟病抗性和株型、叶态鉴定筛选,培育而成的籼爪型恢复系。用该恢复系配组的杂交稻组合特优671表现高产、稳产、熟期适中、米质较优,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用明恢63、古154、靖西中稻大粘等三个茎秆比较粗壮、高大的恢复系、农家品种进行杂交、复交,从其后代中选择茎秆粗壮、高大、穗长大的单株与珍珠高粱杂交,杂交后代经过24代的选择,选育出新型恢复系特恢。比较了特恢与明恢63、9311、253、838、桂99、207等恢复系的生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特恢具有高大韧,与不育系配组杂种优势强大等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水稻育种工作实践中,总结了选育恢复系的经验与体会,简述了杂交水稻恢复系育种的过程,在采用杂交选育恢复系时应注意测恢从低代进行,测恢要与多抗性以及米质鉴定同步进行,选用具备异交结实率高和可恢复性差两大特征的不育系。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恢复系南恢536是南平市农科所利用强恢复系明恢86与优质恢复系多恢43杂交,育成的在产量、品质和落粒性等方面较明恢86有所改善的籼型恢复系,它具有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制种产量高等特点。用南恢536配组的中晚稻杂优新组合Ⅱ优536于2005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
2003年春季在海南用明恢86作母本与蜀恢527杂交,2003年晚季在福州用该杂交组合F1作母本,与多系1号杂交,后代在上杭茶地自然稻瘟病区筛选,对所获得的优良单株连续多年在沙县和海南反复加代定向培育,选育出恢复系福恢656。利用恢复系福恢656与三系不育系泰丰A配组,选育出三系晚籼杂交水稻新品种泰丰优656。该品种具有米质优,熟期转色好,丰产性好,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13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三系选育中,恢复系是提高杂交水稻抗性和杂种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多年来要交稻发展的主要方向,多恢用复系蜀恢162的育成及推广应用,基本能满足杂交稻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该恢复系同多相不同类型的天系,两用核不育系测定,能组配出不同熟期的组合;同恢复系测64,明恢63相比,蜀恢162不仅恢复力较强,且在米质和抗性上也有较大改进,所配的D优,162,Ⅱ优162分别于1996年和1996年通过四川  相似文献   

8.
一、品种审定结果 冈优158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冈46A与蜀恢158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新组合。蜀恢158系用蜀恢527与绵恢725杂交,经生物技术系统选育而成的新恢复系。该恢复系株型松散适中,株叶形态好,秆硬抗倒,分蘖力较强,开花习性好,花粉量充足,恢复力强,配合力高。经双列杂交与多个不育系测交试验,一代种结实率82%~90%,比明恢63所配组合增产4%~8%。  相似文献   

9.
水稻重穗型恢复系种质金恢2101的选育和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明恢63/献党1号//R29复合杂交和系谱选育方法,育成重穗型恢复系种质金恢2101。结果表明,该恢复系与野败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表现粗秆、重穗、具有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借鉴杂交玉米育种中的配子选择法,设计了6311S配套恢复系选育的组合判别法研究。试验利用8个亲本恢复系按双列杂交法配制26个单交F1,然后再与两系不育系6311S杂交配制26个三交组合;根据三交组合的表现,筛选出5个现实配合力好的单交F1,分别为测253/CDR22、玉18/绵恢725、绵恢725/9311、绵恢725/紫66、9311/紫66,预计可以从这些组合中选育出6311S的配套恢复系。该方法在恢复系选育的早代进行配合力选择,可提高组合早代的筛选效率,为恢复系的选育提供一个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Ⅱ优1223”是浙江省金华市农科院利用不育系Ⅱ-32A与恢复系金恢1223配组而成的高产杂交中籼新组合。其中恢复系金恢1223是利用强优恢复系明恢86与携带3个白叶枯病基因的恢复系IR-BB59杂交的后代。经2003-2004年浙江金华市单季晚稻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和金华、衢州等地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易栽培等优点.深受种植户喜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快速实现对目标基因的准确选择,为分子育种提供有效工具。以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527为受体亲本,以携带抗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的IRBBL23为供体亲本,利用杂交、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广谱持久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导入到优良恢复系蜀恢527中,获得22份含有Xa23基因的改良株系。用白叶枯病菌致病菌系P6接种改良株系,筛选出1份高抗白叶枯病的新恢复系R527-Xa23。进一步考察R527-Xa23与不育系谷A、Ⅱ-32A和特丰A配制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结果显示R527-Xa23与蜀恢R527的组合,在穗长、每株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相关农艺性状上相似,表明该恢复系R527-Xa23在培育白叶枯病抗性杂交水稻组合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Ⅱ优1223"是浙江省金华市农科院利用不育系Ⅱ-32A与恢复系金恢1223配组而成的高产杂交中籼新组合.其中恢复系金恢1223是利用强优恢复系明恢86与携带3个白叶枯病基因的恢复系IR-BB59杂交的后代.经2003~2004年浙江金华市单季晚稻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和金华、衢州等地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易栽培等优点,深受种植户喜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抗稻瘟病育种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育种工作者的主攻目标,介绍优质抗稻瘟病中籼迟熟恢复系恩恢58的选育与应用。[方法]介绍恩恢58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组合表现及制种技术要点。[结果]恩恢58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用强优恢复系明恢63作母本,抗稻瘟病恢复系密阳46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籼迟熟恢复系。该恢复系具有米质优、抗稻瘟病、恢复力强、配合力高、花粉量足、花时较集中和株叶型好等特点。组合表现优异。制种要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培育壮秧;确定好父母本行比,科学管理肥水。[结论]恩恢58为抗稻瘟病品种,推广价值高,已成为湖北省水稻主推水稻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利用早/晚恢杂交的方法,将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早熟恢复系明恢82与籼粳交迟熟恢复系育种材料制8杂交,选育出早熟恢复系福恢1093,并与抗稻瘟病、高异交率三系不育系全丰A配组育成早籼杂交稻新品种全优1093。该品种经多年多点示范,表现出植株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后期转色好等优点,2年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5.53%,于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4004)。  相似文献   

16.
"盐恢065"是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育籼粳交恢复系"盐恢7202"作母本、"镇恢084"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强优籼型水稻恢复系,具有抗白叶枯病、株型好、恢复力强、高配合力、恢复谱广、米质优、花粉量大等优点。该恢复系与多个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组合表现均较好,与"川香29A"配制的"川优065"于2014年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与"Q2A"配制的"Q优065"于2014参加了国家长江中下游新品种筛选试验和江苏省杂交中籼稻预备试验;与"盐08A"配制的"盐优065"于2015年参加了江苏省杂交籼稻预备试验,2016年参加了江苏省杂交籼稻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7.
应用优质抗病恢复系成恢177与高配合力恢复系蜀恢527进行杂交,再通过多世代、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系统选择和鉴定筛选,培育出稻瘟病抗性强、品质优、配合力高、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适应性广的优异恢复系成恢727。利用成恢727与生产上应用的不育系广泛测配,组配出杂交水稻新品种29个,36次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其中通过国家审定品种8个,优质品种10个,农业部认定超级稻品种3个,这些品种均在生产上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杂交水稻恢复系育种的过程,提出测恢从低代进行、与多抗性以及米质鉴定同步进行、选用具备异交结实率高和可恢复性差的不育系等方法,以期为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早籼杂交稻新组合“京福1优150”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台湾粳稻资源台农67与优质恢复系中间材料HB85杂交育成的优质、早熟恢复系"闽早恢150",与京福1A配组育成新组合京福1优150,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以紫宝香糯1号为母本,与海选1号杂交,成功培育出了含天然维生素A的中籼两系黑米恢复系紫恢07。紫恢07糙米中维生素A含量达20.8 IU/100 g。介绍了该恢复系及其杂交组合两优紫宝2407和两优紫宝2507的农艺性状、稻米品质、产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