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肥力高、中、低不同的十五个土样作盆栽试验,用四种有效氮化学测定法作土样分析,所得土测值与盆栽试验的小麦吸氮量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碱解扩散法、碱解蒸馏法、碱性高锰酸钾蒸馏法.20%NaGl 提取蒸馏法相关性都极显著,这四种方法均适用于灌漠土有效氮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15个土样的短期好气培养试验表明:(1)灌漠土氮素矿化势N_o为260.3~392.4mg/kg,约占全氮的23.9%~34.4%。(2)两周矿化氮量N_1与盆栽小麦的吸氮量、籽粒产量及相对产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以用2周矿化氮量N_1作为土壤氮肥力指标。(3)N_1与碱解氮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碱解扩散法代替短期好气培养法,以确定土壤氮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选出红壤水稻土理想的有效磷测定方法,本研究基于红壤性稻田长期定位试验,通过不同有效磷测试方法(Olsen法、Bray法、阴离子交换树脂法和铁试纸条法)测定了不同红壤性稻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并分析比较它们与水稻吸磷量及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测试方法测定有效磷结果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61。Olsen法与阴离子交换树脂法测定的有效磷含量较高,而铁试纸条法与Bray法的测定值较低。对红壤性水稻土,Olsen法与阴离子交换树脂法测得土壤有效磷与水稻吸磷量相关性最高,有效磷每增加1 mg/kg,水稻吸磷量约增加0.4 kg/hm~2。因此,Olsen法与阴离子交换树脂法可作为红壤性水稻土较理想的有效磷测试方法。研究发现不同地块有效磷对水稻产量的增产效率有较大差异,因此基于水稻目标产量进行磷肥管理时还需考虑土壤的实际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4.
灌漠土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蒋柏藩等(1990)最近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测定方法和张守敬等(1957)的方法研究了灌漠土磷素形态及其与磷肥生物效应和有效磷测定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按蒋的分级体系,灌漠土有机磷含量平均占全磷的19.8%,无机磷占80.2%。就各种形态的无机磷而言,磷灰石型(Ca#-(10)-P)最高,平均占无机磷总量的57.8%,磷酸八钙型(Ca#-(8)-P)次之,占21.4%,磷酸二钙型(Ca#-(2)-P)最低,占1.6%,闭蓄态磷(O-P)居第三,占12.1%。Al-P、Fe-P二者基本接近,分别占3.7%和3.3%。其总的顺序排列为:Ca#-(10)-P>Ca#-(8)-P>O-P>Al-P>Fe-P>Ca#-(2)-P。经相关分析,Ca#-(2)-P、A1-P和Ca#-(8)-P与生物试验的四种参比标准项间,以及与三种有效磷测定方法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这表明,Olsen法、Mehlich-Ⅲ法和NH#-(4)HCO#-(3)-DTPA法能按比例提取灌漠土中的Ca#-(2)-P、Al-P和Ca#-(8)-P。而这三种形态的磷也正是供试作物的主要磷源。按张的分级体系各种无机磷含量的顺序是:Ca-P>O-P>A1-P>NH#-(4)Cl-P>Fe-P。相关分析的结果,只有NH#-(4)Cl-P和A1-P与生物试验的参比标准项间和三种有效磷测定方法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主要形态的Ca-P由于未进一步区分,它在磷素营养上的作用及有效性未能显示出来。这表明蒋的分级体系较之张的体系更能反映石灰土壤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5.
漠境土壤的有效磷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七种浸提方法在漠境土壤上的适用性。属酸性浸提剂的Bray法、Truog法,以及属强碱性浸提剂的Al-Abbas法都不适用。Olsen法与作物四个参比项相关密切,其中以在Olsen法基础上改进的新法2[0.5MNaHCO#-(3)-0.5MNa#-(2)SO#-4浸提]与作物吸磷量间相关更密切。在漠境地区采用新法2测定土壤有效磷更适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石灰性土壤施用碱性粉煤灰与作物生长和元素吸收的关系.[方法]分别以加工番茄和春小麦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干旱区灌耕灰漠土施用粉煤灰对加工番茄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并以春小麦为二茬作物研究粉煤灰的残效作用.[结果]施用粉煤灰可以增加加工番茄地上部干物质量,同时增加花期叶片氮含量,减少茎秆和叶片磷含量;但是增加收获期叶片氮、磷、钾的含量.同时施用粉煤灰增加加工番茄花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整体的氮、钾的积累量,而减少加工番茄茎秆、叶片和植株整体磷的积累量;施用粉煤灰增加加工番茄收获期茎秆、叶片和植株的氮、磷、钾的积累量.残效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粉煤灰残效显著提高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减少春小麦花期茎秆和叶片氮、磷、钾含量;22.50t/hm2粉煤灰残效增加春小麦收获期茎秆和叶片的氮、磷、钾含量.粉煤灰残效增加春小麦花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氮和钾积累量和叶片、植株磷的积累量;增加春小麦收获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氮、磷、钾积累量.粉煤灰及其残效作用增加土壤pH值和电导率.[结论]使用粉煤灰可以增加收获期加工番茄和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积累量,同时增加土壤pH值和电导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3414"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肥料的效应,肥料之间的配比,"土壤-肥料-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各个施肥单元对春小麦的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达到既经济又高效的施肥目的;方法:临河区从2006~2010年在春小麦上安排的"3414"肥料效应试验,是指氮、磷、钾三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结果:通过"3414"田间试验以及土壤测试值,分析不同土壤肥力基础下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春小麦相对产量的相关性,并依此确定土壤养分等级和最佳施肥量,确定一个合适的施肥养分配比,给广大农民开出优化、合理的配方,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选用8种有效钾测定法对花岗岩、玄武岩水稻土及珠江三角洲沉积水稻土进行测定,以第一造水稻吸钾量、稻谷产量及连续种植四造的总吸钾量、稻谷总产量作为参比项进行校验,结果表明:对玄武岩水稻土,各方法测定值与各参比项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以1N HNO_3法的相关性较好;对花岗岩水稻土及珠江三角洲沉积水稻土,1N HNO_3法测定值与第一造的参比项相关性不好,与连续四造总吸钾量相关性较好,但仍较其他方法差,0.01M CaCl_2法与参比项的相关性也较差,其他方法测定值与第一造吸钾量或连续四造总吸钾量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以6N冷H_2SO_4法最好。对上述三种类型土壤若只测定有效钾时,可选用1N中性NH_4OAc法或6N冷H_2SO_4法,若同时测定有效磷和有效钾,可选用Olsen法联合提取,然后分别测定。  相似文献   

9.
溶磷细菌及组合对复垦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溶磷细菌对复垦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通过PVK平板稀释法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溶磷细菌,将溶磷能力强的作为试验菌株,采煤沉陷区复垦第3年土壤为供试土样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菌株及其组合对复垦土壤有效磷、磷吸附特性、油菜产量和吸磷量的影响。试验筛选出7株溶磷能力在296. 5~563. 5 mg·L~(-1)之间的菌株,其溶磷能力与溶磷圈直径(D)/菌落直径(d)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RNA序列分析得出,W1、W6属于Enterobacter sp.,W2、W4属于Burkholderia sp.,W3、W5属于Rahnella sp.,W7属于Fluorescent pseudomonas。选择W3、W4、W7作为试验菌株,试验结果表明溶磷细菌可以提高复垦土壤有效磷、磷酸酶、蔗糖酶、油菜产量以及吸磷量,与单菌株试验相比,组合溶磷细菌对复垦土壤磷素影响较大,W3、W4、W7菌株组合复垦土壤有效磷、磷酸酶、蔗糖酶、油菜产量和吸磷量在所有组合中最高;溶磷细菌可以降低复垦土壤最大吸磷量(Xm)和吸附常数(k),W3、W4、W7 3株菌株组合复垦土壤最大吸磷量和吸附常数最小,分别为555. 6 mg·kg~(-1)和0. 002 8;因此在复垦土壤上W3、W4、W7 3株菌株共同施用对磷素有效性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春小麦是我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理特点是生长期短,吸肥早,吸肥快,针对其生理特点进行合理施肥,确定施肥时期及用量等已有过不少报道。特别是对氮肥的施用时期及用量研究资料更多;但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使用,以及三要素间的比例搭配对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方面的资料较少。为了找出适合我省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下春小麦生长发育和高产的氮磷钾最佳配比于1981、1982年布置了盆栽试验。  相似文献   

11.
利用Bowman和Cole提出的土壤有机磷分组方法,对长期施用有机肥的24个土样和有机肥进行了分析,同时,用3种纯有机磷试剂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各土壤样品中,有机磷组分都以中度活性有机磷为主,活性有机磷在不同处理中差异较大,变化范围较宽。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磷总量以及活性有机磷、中度活性有机磷都会明显增加,三者与速效磷的相关分析都呈极显著水平。中度活性有机磷和小麦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核糖核酸钠、卵磷脂、植酸钙在未灭菌盆栽试验中,对春小麦均有较高的植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作物吸收土壤中的磷素,不仅受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而且与土壤磷酸吸收系数关系密切。本研究采集13个县(市)九大土类的30种土壤进行盆栽和室内培养,研究各类土壤的供磷特性。结果表明:乌泥田、灰泥田、莱园土供磷能力较大。黄泥田、黄泥砂田、耕种红壤供磷较弱。而红壤、红色石灰土、紫色土的供磷能力普遍较低。有机质含量高的黄壤、山地草甸土以及含盐高的海涂土壤,供磷能力很差。试验得出,作物吸磷量与土壤有效磷和磷酸吸收系数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14和r=-0.6340。试验还表明,在磷酸吸收系数和有效磷含量不同的土壤上,作物吸收土壤磷和肥料磷的比例不同。当土壤磷酸吸收系数大于700mg时,不论有效磷含量高或低,作物吸收的磷有60~80%来自土壤,而磷酸吸收系数小于400mg、有效磷含量低于5ppm时,作物吸收的磷素有70~80%是来自肥料。小麦植株含磷量与其生长关系密切。根据小麦体内含磷量的回归方程及其生长形态特征,初步定出磷肥施用效果的临界指标,供合理施用磷肥参考。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分析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淮北小麦产量稳定性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淮北砂姜黑土合理施肥管理、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杨柳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小麦的平均产量、产量年际波动及土壤养分状况对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的响应,比较不同施肥条件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的优劣,并以此评判施肥的合理性。【结果】淮北砂姜黑土区长期不施肥的小麦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下降量为5.81 kg•hm-2;而长期施肥的小麦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并总体上升的趋势,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处理(HMNPK)的产量趋势线最高,但其增产优势逐年减弱,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处理(MNPK)以9.75 kg•hm-2的年增长量缩短与其的差距;单施化肥处理(NPK)的小麦产量趋势线在试验前期高于单施有机肥(M),但在22年后有被M处理赶超的趋势。从32年小麦平均产量来看,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与等氮)的增产幅度最大,平均产量分别达5 544.3和5 200.6 kg•hm-2;NPK次之,比当年不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614.6%,M增产幅度最低,但与NPK差异并不明显。砂姜黑土地力贡献率在试验前10年持续降低,降至10%左右趋于稳定,而肥料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则是在前10年持续增加至80%-90%便维持动态平衡。长期不施肥易导致小麦产量变异系数(CV)偏高、可持续性产量指数(SYI)偏低,产量稳定性最低;施肥处理中HMNPK和MNPK处理的CV最低、SYI最高,产量稳定性最高,而M处理的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及NPK。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施肥可明显提高淮北砂姜黑土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有机肥的施入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而有效磷含量与化肥的投入相关,处理M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但与其他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施肥可有效提高淮北小麦产量,且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和等氮)的增产效果最佳,但高氮与等氮水平间的产量差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逐渐缩短;在试验开始前一阶段单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但在22年后有被赶超的趋势。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施肥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小麦产量稳定性和生产可持续性的提高,其次为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最低。施肥可有效提高砂姜黑土养分含量,其中有机肥对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的提高作用较强,而化肥则对有效磷含量提高作用较强,且小麦产量与全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为最佳施肥模式,土壤养分供应较均衡,小麦产量幅度最大且稳定性最佳,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复垦农田生产力的障碍因素,提升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农田的作物产量,选取山东省邱集煤矿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区域为对象,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和定点采样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农田覆土厚度影响小麦实际产量,随着覆土厚度的减小,小麦实际产量呈现递减趋势;2)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整体上与研究区农田小麦实际产量成正相关;3)施肥量对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农田小麦调查产量的影响不稳定性较强;耕种复垦农田的农户习惯施肥量存在严重过高现象,且肥料施用比例失衡;4)研究区两类农田小麦调查产量与灌溉量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在研究区内利用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是可行的,但复垦农田在耕作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和灌溉方式,注意农作物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4种旱作谷类作物根系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杨丽雯  张永清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1):2244-2251
 【目的】探讨春小麦、谷子、高粱、黍子4种谷类作物根系分布的空间几何构型特点和根系生长时空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盆栽、根管土柱栽培、铁丝网箱栽培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谷子、高粱、黍子、春小麦4种作物根系的生长规律。【结果】(1)4种供试作物根系的种子根数、次生根数、入土深度和根幅明显不同;根系最大入土深度为高粱>谷子>春小麦>黍子;最大根幅为高粱>黍子>谷子>春小麦。(2)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谷子、黍子、春小麦和高粱根系的根长与根重的增长均表现为慢-快-慢的规律。(3)4种谷类作物苗期主要以根系纵向下扎为主,根长与根干重呈明显的“T”字型结构;拔节期春小麦根长分布呈现近似“8”字型,其它作物的根长和根重分布仍呈明显的“T”字型;抽穗期谷子、高粱、黍子根长在不同土层深度中的分布近“8”字型,而春小麦呈现近卵型。(4)4种谷类作物根重在不同深度土体中的垂直分布符合指数递减方程y=A·e-bx,但其垂直递减率b值大小不等。4种谷类作物的总根长在不同深度土体中的分布前期符合指数递减方程y=A·e-bx,但后期与多项式y=ax3+bx2+cx+d的拟合程度更好。【结论】4种谷类作物根系空间分布的存在相似性,该相似性可为谷类作物高产栽培的根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石灰性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种植,研究小麦秸秆和猪粪施用对两茬樱桃萝卜植株生长、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当季效应与后效.结果表明,秸秆施用显著提高了两茬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对提高了植株中钾含量效果明显,但降低了第一茬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及植株含氮量.猪粪施用后,两茬植株地上部钾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还维持较高水平,累积后效明显.高量猪粪使用明显促进了第一茬植株生长,提高植株中氮磷钾含量.两茬植株收获后,施用猪粪的土壤pH下降.中高量秸秆和3种用量猪粪处理的土壤EC值(可溶性盐含量)明显上升.结论认为:猪粪和秸秆施用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明显,并能维持后效,但秸秆有机碳和钾含量较高,施用时注意配施氮磷肥,调节好C/N比.猪粪施用明显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与锌肥配合施用对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氮磷钾与锌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小麦和玉米产量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a均衡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等肥力指标,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与氮磷钾配合施用相比,氮磷钾与锌肥长期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植株的锌含量;而连续5a不均衡施肥会导致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耗竭或累积,并使小麦和玉米产量显著降低。长期均衡施肥可以基本维持土壤肥力,并保证小麦和玉米稳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量对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玉轮作体系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50%、100%和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容重降幅为1.41%~9.1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2~0.04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含量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40.00~120.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均能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7.57%~13.16%、16.29%~26.06%。[结论]秸秆还田量达到150%时,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方面出现转折,建议不超过100%秸秆还田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笔者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春季低温冻害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春季低温冻害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