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北方杂交粳稻100个杂交组合的米质进行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胶稠度、透明度变异系数大,除垩白率、垩白度外,配组的杂交组合变异系数父本大于母本;糙米率、精米率与粒长、长宽比,糙米率与透明度,精米率与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与碱消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糙米率、精米率与粒宽,蛋白质含量与精米率,粒长与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粒长、长宽比、碱消值、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垩白率、垩白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呈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受遗传控制小,粒长、垩白率、碱消值父本效应大于母本效应,粒宽母本效应大于父本效应,直链淀粉含量受遗传与环境共同影响;米质主成分因子为粒型→外观→加工→蒸煮因子;综合分析结果,选育出米质优良的北方杂交粳稻组合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对135份粳稻种质资源(黄淮稻区种质资源105份、黄淮稻区以外地方品种30份)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RVA(快速黏度分析)参数等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为河南省沿黄稻区水稻品质改良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参试粳稻种质资源在各个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加工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外观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垩白度垩白粒率籽粒长宽比。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参数,它们的变异系数表现为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含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35份粳稻种质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品质较好的大多为黄淮稻区现代育种材料,而品质较差的多为粳稻地方品种。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加工品质各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垩白粒率、垩白度、籽粒长度及长宽比与糙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整精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碱消值、胶稠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热浆黏度、冷浆黏度、回复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崩解值、胶稠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碱消值与最高黏度、崩解值、消碱值、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成糊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水稻25个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的表现规律。结果表明:米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占遗传总方差的比重显著大于特殊配合力占遗传总方差的比重;粒长、垩白粒率、垩白度、碱消值和胶稠度等受不育系影响较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受恢复系影响较大;各性状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整精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糙米率>胶稠度;亲本 EF14A 和福恢2108在改良组合米质方面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优质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004年安徽省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理化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籼稻的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粒长与垩白度、粳稻的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粒长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与透明度、碱消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籼稻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碱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垩白粒率、粒长、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6.5%;粳稻垩白粒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7.6%。从改善垩白、长宽比和精米着手,筛选垩白小、长宽比适当、精米率较高的品种,籼稻兼顾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粳稻兼顾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对提高籼、粳稻米综合品质会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米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广东省2000~2002年育成的140个水稻品种(组合)的米质分析样本,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优质稻谷(GB/T17891-1999)》检验方法,测定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等7项指标,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的高低顺序为糙米率>粒型>垩白粒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低是制约我省稻米品质全面提高的瓶颈;整精米率早、晚稻品种差别最大,提高整精米率是从整体上提高早稻品种米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水稻DUS测试新品种品质性状的差异性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DUS测试的基础上,对23个水稻申请品种及其近似品种的8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连续2年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稻米品质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垩白度、垩白粒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常规稻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杂交稻;DUS测试性状差异较小的4对材料均有3个以上的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8个稻米品质性状均符合UPOV对性状的要求,可作为水稻DUS测试指南中的补充测试性状用于DUS测试判定.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二晚品种在晚稻早种栽培模式中米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粒长、长宽比、糙米率、精米率和碱消度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变化最大的是整精米率,粒长越长的品种作早稻种植,整精米率下降越厉害;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综合米质晚稻表现均优于早稻种植,对于反映外观品质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大多数品种早稻反而优于早稻。  相似文献   

8.
日本粳稻品种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统计分析系统SPSS软件 ,对引进日本的 89个粳稻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①垩白性状、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较大 ,具有较大的优选潜力 ;②糙米率、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碱消值、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是评价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 ;③各性状相关性复杂。垩白大的品种整精米率低 ,粒长长和长宽比大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高 ,蛋白质含量低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早稻区试品种稻米品质的相关性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4~2009年参加浙江省早稻区试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稻米品质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和对照嘉育293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粒长和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嘉育293的12项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垩白粒率和碱消值在不同年份和地点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而垩白度变化均达极显著水平;各性状指标在同一地点不同田块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杂交早粳稻米品质在四个生态点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杂交早粳稻米品质对湖南和安徽早稻生态环境条件的响应,研究了3个杂交早粳稻组合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4个生态点的11个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杂交早粳稻米的不同品质性状变异幅度在不同生态点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糊化温度、碱消值、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的变异较大,各组合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7.76%、49.30%、41.15%、61.52%和77.65%;而糙米率、精米率、长宽比和整精米率相对稳定,各组合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5.73%、6.15%、8.65%和11.88%。聚类分析将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划分为3种类型:Ⅰ敏感型,包括糊化温度、碱消值、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Ⅱ相对稳定型,包括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Ⅲ中间型如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在云南省寻甸县由于灌浆结实时间延长稻米的品质趋优,整精米率明显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变小。较相似生态条件下的早籼稻,杂交早粳稻整精米率高15%以上。这些结果对于杂交早粳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早稻种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稻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不同水稻品种(系)稻米品质差异,改良稻米品质,以吉林省近年育成的水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品种类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糙米率与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8**);长宽比与整精米率、粒长呈显著正相关(r=0.643*、r=0.699*);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9**)。垩白率、垩白度、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及胶稠度为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子,其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86.977%,应重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碾磨品质的关系,以达到有效地改善稻米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早籼稻农艺性状与米质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 5个米质由优至劣的早籼品种的农艺和米质性状作典范相关分析表明 ,农艺性状直接影响米质性状 ,表现为穗部性状与粒形、粒长因子正相关 ,每穗颖花数与出糙率正相关 ,说明高产和优质不矛盾。作外观、加工和蒸煮营养品质的典范相关分析表明 :米粒长的品种出糙率和精米率较低 ,米粒短的品种出糙率和精米率较高 ;出糙率高的品种其直链淀粉含量高 ,米粒长的品种其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低。该研究还发现整精米率与胶稠度正相关 ,可能是米胶软的品种其淀粉结构的韧性和抗力强 ,从而导致整精米率高  相似文献   

13.
对33份宁夏粳稻品种(系)粒形与各品质性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随米粒长宽比增加,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糙米率和精米率呈降低趋势,而整精米率则表现为单峰曲线趋势,即米粒长宽比为2.00~2.19时整精米率最高,蒸煮和营养品质表现为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1),而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米粒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糙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粳稻米粒长宽比增加,可显著改变大米的外观品质,粒形与一些碾磨、蒸煮、营养品质因子具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是水稻品质育种的重要衡量指标,为加速水稻品质育种进程,以10份寒地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法、改良的标准测定法以及单粒法3种测定方法分别对精米粒、糙米粒、精米粉和糙米粉进行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3种测定方法适用范围不同,且具有各自的分析特点。单粒法测定结果与改良的标准测定法结果平行可靠,可为水稻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分析和早期世代选择提供有效的测定方法,根据单粒法对糙米粉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结果重新建立了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5.
籼型三系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朱军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晚稻组合F2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11项品质性状中普遍存在正向平均优势;除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外,也比较普遍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并提出了在进行三系杂交晚稻组合品质育种时,合理利用有利的正向杂种优势和避免不利的正向杂种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水旱兼用的早熟中粳杂交稻皖旱优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水层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株高变矮,穗长、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均增加,千粒重减小,2年增产分别为14.1%、8.2%.无水层灌溉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降低,胶稠度增加,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有增加趋势,粒长变长,粒宽变小,整精米率略有下降,对稻米品质总体上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水稻耐冷性对稻米品质冷水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从密阳 2 3/通 88 7和密阳 2 3/TR2 2 183杂交组合F3 代选拔获得的水稻耐冷性强的系统群和弱的系统群以及 3个亲本品种 ,探讨了冷水胁迫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以及水稻耐冷性对稻米品质冷水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冷水胁迫使水稻糙米粒形变小 ,其中糙米粒长度、长宽比和千粒重比宽度和厚度更容易受到冷水胁迫的负面影响。冷水胁迫使稻米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增加 ,而使稻米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粘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下降。在水稻幼苗期对耐冷性进行选择 ,对糙米粒形并不产生显著影响。在自然条件下耐冷性强的和弱的2个系统群间品质特性未见显著差异 ,但在冷水胁迫下幼苗期耐冷性强或田间耐冷性强的系统群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显著高于幼苗期耐冷性弱或田间耐冷性弱的系统群 ,而蛋白质含量、消减值、崩解值和消减率则相反。认为耐冷性强的系统群的稻米品质比耐冷性弱的系统群表现出较迟钝的冷水反应 ,耐冷性对稻米品质的冷水反应产生一定影响。因此 ,提高水稻耐冷性对水稻品质的稳定和改善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实地氮肥管理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表明,实地氮肥管理(SSNM)与农民习惯施肥(FFP)相比,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脂肪含量有所增加,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有所降低。SSNM不但可以降低氮肥用量,保证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而且能够改善稻米品质,在广大寒地稻区具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9.
Three rice varieties and several F3 lines with high and low cold tolerance, selected from F3 segregation lines of two crosses Milyang 23/Tong 88-7 and Milyang 23/TR22183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old tolerance on the response of grain quality to cold water irriga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old water irrigation led to the decrease of rice grain size. The length, length-width ratio and weight of brown rice grain were more sensitively affected by cold water irrigation than the width and thickness. The shape of brown rice grain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election for cold tolerance at the seedling stage (CTS). The gel consistency, amylose content, peak viscosity, cool viscosity, breakdown viscosity and consistency viscosity were decreased, while alkali digestibility value and protein content were increased by cold water irrigation. Under normal irrigation conditi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illed rice and viscogram components of milled rice flour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lines with high and low cold tolerance. Under cold water irrigation the amylose content, peak viscosity, hot viscosity, final viscosity of rice lines with high CTS or high cold tolerance at the booting stage (CTB) were higher, while the protein content, setback viscosity, breakdown ratio and setback ratio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rice lines with low cold tolerance. This implied that the cold water response of rice grain quality was less sensitive in the lines with high cold tolerance than in the lines with low cold tolerance, and the varietal improvement for cold tolerance would be important for grain quality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