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云南省德宏州冬马铃薯高产优质示范区施肥经验,分析冬马铃薯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和冬马铃薯生长发育及需肥特性,提出"一精整、二坚持、三精准"(深耕精细整地;坚持施肥养分要全面和平衡,坚持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精准确定肥料施用量,精准配施底肥,精准追肥)的具体施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补充灌溉对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陇中半干旱区不同补灌时期及补水量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补水、现蕾期补水和膨大期补水较对照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补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高于不补水处理(对照);其中,现蕾期补水3kg/穴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最高,产量和WUE分别达19 178.57kg/hm2(较对照处理高21.77%)和52.75kg/(hm2.mm);与对照相比,各补水处理普遍优化了马铃薯各产量构成性状,有利于大薯率和中薯率的提高,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产量也较高。因此,现蕾期为旱地马铃薯需水关键期,对水分的变化敏感;现蕾期补水3kg/穴,可以作为半旱区马铃薯适宜的抗干旱节水高产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覆膜和密度对宁南旱地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庄薯3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覆膜对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土壤储水量、马铃薯产量构成、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0—40,40—100 cm土壤储水量,提高了马铃薯块茎产量(25.2%)和水分利用效率(28.0%);不论覆膜与否,适宜的马铃薯密度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趋势为6.0万株/hm2 > 7.5万株/hm2 > 4.5万株/hm2,但地膜覆盖优于裸地。因此,在宁南旱地马铃薯覆膜栽培条件下密度为6.0万株/hm2时,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消耗,同时实现马铃薯高产。  相似文献   

4.
根据马铃薯生长发育的特性和优质高产所需的气象条件,结合重庆34个区县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确定重庆秋马铃薯生产适宜时段,并分析了该时段的气候条件及气象灾害。提出重庆秋马铃薯优质、高产的农业气象适用栽培技术:加强气象预报与灾害预报,适当调整马铃薯生产时间;选用良种,稻草覆盖栽培;根据天气变化,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5.
3月19—22日,我院水稻所副所长李经勇研究员、特作所副所长张晓春副研究员在市农业局和当地农业局相关人员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垫江县千亩、梁平县仁贤镇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以及云阳县上坝乡部级春马铃薯万亩高产示范片现场。通过实地考察,我院专家对水稻机插秧(含全程机械化)、旱育秧、测土配方方案、栽培管理技术、规模大户培植,马铃薯高产示范片推广脱毒种薯、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配套技术及万亩片高产创建的政策措施等提出了建议,并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测土配方分类方案、套作净作关键技术、产后促销、无公害品牌创建等与当地农技人员进行了探讨,受到当地领导、农技干部和种植户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农业信息探索》2014,(10):41-41
北京顺义区等14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近日,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2013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报告》。监测评价结果显示,2012年,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的北京市顺义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苏省太仓市、昆山市、无锡市、东台市、沛县、徐州市铜山区、苏州市相城区,浙江省慈溪市,新疆呼图壁县,以及黑龙江垦区、宁夏农垦、新疆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垦区等14个县(市、区、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排名靠前,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测评,已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7.
建立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推广健康脱毒种薯,应用健身栽培措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依托预警系统等技术措施综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核心示范区平均产量达到2205.5kg/667m2,较未防区增产223.4%,较农民自防区增产144.5%,综合防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具有低脂肪、低能量的优势,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加之马铃薯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适宜在我国广泛种植。基于此,从7个角度阐述了高产栽培马铃薯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是临夏州主要种植作物,随着种植区域的扩展,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晚疫病预测预报技术参数主要来源于干旱山区,在川塬区和二阴区预报准确率较低。本文依据多个试验点连续3a的观测资料,研究得出2个较好的预测模型:临夏州干旱山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Y)与8月上旬降水量(X)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9.1699-0.0153X(F=35.8〉F0.01),预测准确率达到100%;二阴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与7月上旬温度(X1)、空气湿度(X2)呈显著负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3.8180-0.1970X1-0.0403X2,预测准确率达到83%。  相似文献   

10.
作物地膜覆盖安全期指某一作物在某一区域要求地膜覆盖的最佳天数,也就是地膜覆盖农田土面能保持膜面完整的日数,在此日数之前地膜应该保持基本完整,维持增温保墒等功能,此日数之后,这些功能基本消失。华北集约农区水分条件基本能满足马铃薯生长的需求,因此,生产中主要根据该区域自然条件和作物对温度需求的特点适期揭膜。为确定华北集约农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揭膜时间,在青岛市以露地种植为对照(T1),分别设置了播种后覆膜30d(T2)、60d(T3)、75d(T4)、90d(T5)4个中途揭膜和全生育期覆膜不揭(T6)共6个处理,观测田间10cm土层土壤温度以及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发现:与露地(T1)相比,地膜覆盖(T2、T3、T4、T5和T6)可以促使研究区马铃薯提前5d出苗,且出苗率得到提高;全生育期覆膜(T6)通过提高地温从而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在马铃薯播种-出苗期,全生育期覆膜(T6)处理较露地(T1)10cm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1.1℃,10cm土层地积温增加66.1℃·d。不同揭膜时间的试验结果显示,在播种后60d揭膜处理中,马铃薯田10cm土层的地积温较高,为1795.6℃·d。此外,在马铃薯播种60d内地膜覆盖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田10cm土层地温日较差,播种60d后揭膜对10cm土层地温日较差影响不大。研究结果显示马铃薯产量与地膜覆盖和揭膜时间密切相关,对照露地种植(T1)产量最低,为40.3thm−2;60d揭膜(T3)最高,为45.7thm−2,较露地种植(T1)增产13.4%;75d揭膜(T4)较高,较露地种植(T1)增产10.4%。综合看,在该地区马铃薯生产中覆膜后60~75d进行揭膜最合适,即该地区马铃薯地膜覆盖安全期为60~75d。  相似文献   

11.
2008—2013年巫溪县开展了农业部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落实万亩高产示范片1个(3.28万hm2),千亩核心示范片57个(0.4万hm2),通过推广"以脱毒种薯推广和晚疫病防治为核心的‘四推三改’集成高产技术",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目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重庆万亩高产创建活动中,4年综合评比巫溪县获得重庆市第一名,曾连续3年创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最高单产达到3962.6kg,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和种薯产业的发展。在引进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指导晚疫病防治和推行"薯-玉-苕"和"薯-玉-苕-薯"套作模式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在西南山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促进马铃薯栽培种植的现代化发展,使马铃薯的整体产量与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农业体系的稳定良好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基于此,对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结合湿热地区的环境特点,科学运用秋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基于此,重点介绍秋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14.
自2008年农业部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来.辽中县连续5年承担国家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任务。县委、县政府转变粮食生产工作机制.以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协调涉农部门、统筹支农项目,以科技进步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合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使辽中县农业生产飞跃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九联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其中2012年粮食总量达到61.65万t。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5.
黄振霖 《南方农业》2013,(Z1):136-137
根据马铃薯生长发育的特性和优质高产所需的气象条件,分析连阴雨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危害。结合重庆市34个区县的实际气象情况,简介了马铃薯连阴雨危害的预防措施,从"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补植"等方面提出了铃薯连阴雨灾后的补救与恢复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近年来,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的马铃薯产量,45000 kg/hm2以上已屡见不鲜,但由于高产马铃薯磷素吸收规律的研究缺乏,磷肥使用不合理导致高产不能持续,磷肥利用率偏低。因此深入研究高产马铃薯群体的磷素营养规律,配合滴灌可为马铃薯持续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滴灌试验,以克新1号原种为试材,设置当地农户栽培模式与高产创建田生产模式,对2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群体磷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特性。【结果】与农户模式相比,高产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8.2 No./plant)提高了9.3%,商品薯率(96.0%)提高了2.3%;从块茎形成期到块茎膨大期,高产马铃薯群体磷素日积累量达到0.67~0.78 kg/hm2,较农户模式提高了37%,整个生育期马铃薯群体磷素的积累量达到44.3~55.3 kg/hm2,较农户模式高10.0~12.1kg/hm2,磷素转运率达85%~87%,也显著高于农户模式。高产马铃薯1000 kg块茎需磷量为1.95~2.10 kg,磷肥利用率21.6%~23.6%。【结论】在磷肥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利用滴灌分6次施用,与农户模式相比,显著提高结薯数量及单薯重,在块茎形成至膨大的关键时期以较快速率持续吸收磷素保证了植株在减量供磷条件下吸收磷素的高效性,分期供磷使磷肥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是桂南地区,特别是广西贵港地区重要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马铃薯有着较为突出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同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状况也比较理想。在此背景下,寻找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贵港地区马铃薯的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广西贵港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基于此,以广西贵港地区为例,对桂南地区冬作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从种薯的准备、处理、选地和整地的施肥、播种和田间管理五个方面开展相关的研究,为马铃薯的种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无接触、低成本的马铃薯根系图像快速准确分割,以阐明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的根系时空动态分布特征为目的,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eepLabv3+语义分割网络的马铃薯根系图像分割方法,并对其输出的图像进行根系长度计算,获得了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内不同土层下的根系长度。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DeepLabv3+模型的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和平均像素精度(mean pixel accuracy, MPA)分别为94.05%和95.72%,MIoU相较SegNet、PSPNet、U-Net和标准DeepLabv3+分别提高了6.67、4.92、8.80和4.21个百分点;MPA相较SegNet、PSPNet、U-Net和标准DeepLabv3+分别提高了6.7、4.86、8.25、4.53个百分点;训练时间为9.52 h,相较SegNet、PSPNet、U-Net和标准DeepLabv3+分别缩短了6.8、3.99、4.56和3.94 h;浮点运算次数(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FLOPs)较SegNet、PSPNet、U-Net和标准DeepLabv3+分别减小了45×109、34×109、29×109、18×109;图像检测帧率较SegNet、PSPNet、U-Net和标准DeepLabv3+分别提高了15.3、11.7、11.4和9帧/s。与手动测量根系长度的回归分析的决定系数达到0.981。在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马铃薯80%的根系分别分布在0~20、0~30、0~40及0~30 cm土层内。该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秋马铃薯套种油菜是岷江流域两岸的主要栽培模式,结合岷江流域秋马铃薯套种油菜高产栽培生产实际和农户种植习惯,从品种选择与种植规格、移栽、大田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秋马铃薯套种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的丰产性、适应性和稳定性是马铃薯推广和应用的重要指标,各种环境因子对不同性状的作用有差异,需要在不同的生态区进行品种(系)的筛选与鉴定。为了筛选出广适、高产、稳产和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马铃薯品种(系),本研究通过GGE双标图对马铃薯高代品系和国内主栽品种的产量和植株性状进行分析,同时阐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产量性状和植株性状的影响。前期选育的22份高代品系和13份国内主栽品种分别于2020和2021年种植在渭源县、安定区和永昌县三个试点。测量主茎数等8个植株性状和小区产量等9个产量性状,应用联合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水平分析,GGE双标图进行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以及试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评价。应用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株高、绝对株高的基因型效应显著,基因型效应平方和占总变异平方和比为66.63%、56.56%;花序梗长、单株大薯产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显著,互作效应平方和占总变异平方和比为27.86%、27.05%;分支数、单株产量的环境效应显著,环境效应平方和占总变异平方和比为55.82%、25.52%。GGE分析结果表明,品种(系)在不同的年份间,产量和稳定性表现总体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