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不同耐密植品种茎秆穿刺强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耐密抗倒性不同的品种(稀植大穗品种JK 518和JK 519、耐密抗倒品种XY335和CS 1;中等耐密品种ND 108)为材料,设5个密度处理,研究玉米茎秆的穿刺强度(RPS)的变化特点及其对群体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随生育期递进而增强,不同耐密性品种间随种植密度变化有较大差异。茎秆基部节间的穿刺强度随群体密度增加呈线性递减。茎秆节间RPS随着节位的上升而呈二次函数递减;不同耐密性品种间RPS以抽雄-吐丝期差异明显,以穗位以下节间,尤其第3~6节间表现差异较大。玉米抽雄前茎壁增厚早、  相似文献   

2.
<正>华北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其不能承载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的生产,在过去几十年中为追求高产进行灌溉严重超采地下水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发展一年1作的春玉米种植是减少地下水超采的主要途径。但在春玉米生产中存在耐密宜机收品种缺乏、机械化程度低及配套农机农艺关键技术不完善导致的春玉米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开展华北春玉米高水效、耐密植宜机收品种筛选及不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的根系生长及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系形态和分布对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有重要影响。增加耐密性是现代玉米(Zea may L.)育种的主要方向,而耐密性与根系的关系尚了解不多。本文以70年代主推的2个不耐密型品种(中单2号与丹玉13)和2个当代耐密型现代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材料,将田间试验和室内水培试验相结合,在3个密度水平下,研究了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的根系差异及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目前推广的耐密型品种的根系要小于不耐密的老品种。不同耐密性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040 cm。随着密度的增加,根显著变小、变细。密度主要降低020 cm土层中的根系生长,对深层根系影响较小。先玉335和中单2的根系长度对密度的反应较弱,郑单958和丹玉13较强。这说明先玉335主要依靠其小根系适应高密度,而郑单958既依靠较小的根系,同时依靠较高的根系反应性适应高密度。  相似文献   

4.
深松对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增密增产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深松对玉米品种耐密性的影响机制,该研究在内蒙古三大平原灌区,以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深松和浅旋耕作条件下,设置4.5~10.5万株/hm~2范围5个种植密度梯度,对植株根系结构特征、冠层生理特性及产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松后土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有效地缓解植株后期的衰老,延长叶片的持绿期和光合生产时间,延缓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加的下降速度,提高玉米的耐密性,最终达到增密增产效果。强耐密性品种通过深松调控能够增密0.79万株/hm~2,增产1.37 t/hm~2;弱耐密性品种通过深松调控能够增密0.60万株/hm~2,增产1.06 t/hm~2。花后日温差10℃天数、花后日照时数8 h天数、花后日均温度和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是造成玉米品种对深松响应区域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强耐密性品种的深松调控效果在区域间更稳定,该研究可为内蒙古平原灌区采用深松措施实现再增密增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甘肃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甘肃省玉米产业的发展对策:加快普通玉米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提高育种技术创新研究水平,加大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玉米品种的选育力度,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加强玉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1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快玉米生产的主要任务是“一增四改”,“一增”就是增加种植密度。根据各地推广的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将现有品种的密度普遍增加500~1000株/667m^2。“四改”一是改种耐密品种,力争到2010年耐密品种的推广面积由目前的666.7万hm^2达到1333.4万hm^2。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云阳县通过开展玉米高产创建,全面落实"一推三改"配套增产技术措施(即全面推广地膜肥球育苗移栽、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种高秆大穗品种为耐密型高产品种、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提高了玉米生产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2009—2011年连续3年对玉米不同品种、密度的试验研究表明,在重庆地区每667m2种植4000~4200株的高密度,较常规3000株密度增产10.75%~20.34%,并远远高于农民当前大面积生产产量,增密增产趋势明显。该研究结果进一步应证重庆市具有承载适当密植的温光资源条件。根据本试验研究结果,推荐将增密1000株/667m2和配套选用耐密品种作为重庆市当前玉米增产增效技术。  相似文献   

9.
两种插秧密度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耐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个不同穗型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在30 cm、25 cm两种密度水平下种植,研究半直立耐密型常规粳稻增加密度后主要性状因子的配置及耐密性。结果表明,半直耐密型品种叶面积指数极显著低于弯穗型品种,半直立耐密型品种的高效叶面积极显著地高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和弯穗型品种。增加密度后半直立耐密型品种叶面积指数增加比例小,高效叶面积增加显著。株高显著低于弯穗型品种,穗长极显著低于弯穗型品种,着粒密度极显著低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剑叶和倒2叶长显著长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叶宽显著宽于弯穗型品种。增加密度后个体更趋于收敛。半直耐密型品种增加密度后抗倒性强于弯穗型品种,结实率高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出米率好,产量高。半直耐密型品种穗位上升(半直立),株高降低(85 cm~90 cm),增加密度后个体收敛,高效叶面积增加,是增加平方米穗数,增强抗倒性,提高产量和出米率的关键,是窄行增密或减肥增密配套栽培的基础。图3,表2,参8。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不同玉米品种在增密种植条件下地上部性状和根系构型的协同响应,为耐密性玉米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我国18个主栽玉米品种为试材,设置2个种植密度(6万株/hm2和7.5万株/hm2),分别在吐丝期和成熟期测定14个地上部农艺性状和8个根系构型性状,利用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解析耐密高产品种的地上地下协同关系。【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单株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及籽粒产量等指标下降,群体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显著提高。根据两个种植密度下的群体产量,受试品种中6个被划分为高低密度下均高产的双高型(DH);3个品种为仅高密度下高产的高密高产型(HH);7个品种为高低密度下均低产的双低型(DL);2个品种为仅低密度下高产的低密高产型(HL),供试品种主要为双高型(DH)和双低型(DL)。在高密度下,DH品种比DL品种具有更多的吐丝前干物质累积量和更高的收获指数,DH品种在减少根系干重、节根数和根系宽度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根系表面积与总根长。综合两个种植密度下地上部与根系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发现吐丝期茎秆干物质、成熟期籽粒干物...  相似文献   

11.
玉米叶夹角是影响高密度种植的一个重要性状,与株型及产量高度相关,是玉米非常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调控玉米叶夹角形成及发育相关QTLs/基因,综述了调控叶夹角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对控制叶夹角关键QTLs/基因的研究不仅为选育耐密理想株型的辅助选择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还为通过提高群体光合效率而增加产量的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2.
《南方农业》2011,(1):37
开拓创新的玉米研究团队》》》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立足重庆市和三峡库区,面向西南山区,以利用优势地方资源为前提,以高产、优质、多抗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集成应用为目标,通过开展玉米资源收集与利用、品种选育与开发、高产栽培研究等工作,先  相似文献   

13.
渝青玉3号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采用“玉米热带种质×玉米温带种质”的杂优利用模式选育的粮草兼用型青贮玉米新品种,2010年4月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本文简介了该品种的选育研究过程,并对其特征特性、适应性、栽培技术要点及开发利用前景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省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为基础,对玉米品种陇单339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和脱水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陇单339适应性广、丰产稳产性好、耐密、抗倒、脱水快,适宜机械化收获,适宜在甘肃河西、白银、临夏、平凉和庆阳等地区及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同类生态区的灌溉区和旱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渝青玉3号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采用"玉米热带种质×玉米温带种质"的杂优利用模式选育的粮草兼用型青贮玉米新品种,2010年4月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本文简介了该品种的选育研究过程,并对其特征特性、适应性、栽培技术要点及开发利用前景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6.
2018年,选取梁平、酉阳、奉节三个不同气候带的缺磷区作为试验点,观察12个玉米品种(其中川单28为对照品种)的丰产性及稳产性。结果初步表明,蜀农13、西大889、川单28、川单418、渝单8兼具稳产性与丰产性,具备耐密品种优异性状,可以作为低磷胁迫状态下在重庆市各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重庆市玉米大斑病研究现状,分析重庆市玉米大斑病抗性研究及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的监测工作、建立新审定品种及推广品种的抗性评价机制、开展玉米大斑病流行区划研究、开展主栽品种抗性鉴定工作、规范抗原筛选与评价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了低氮胁迫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苗期生长、伤流性状及根系活力的影响,比较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对低氮胁迫响应的差异,以期为西南丘陵地区耐低氮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两个耐低氮品种‘正红 311’、‘成单 30’和两个低氮敏感品种‘先玉 508’、‘三北 2 号’为试验材料进行水培试验,营养液设置 4 个氮水平:0、0.05、0.5、5 mmol/L。测定了苗期株高等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计算了根冠比、活跃吸收面积比、伤流液中可溶性蛋白等转运速度及氨基酸/硝态氮浓度的比值。 【结果】低氮胁迫下玉米苗期苗高、茎粗、叶面积、SPAD、单株干重、地上部干重、伤流强度,伤流液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转运速度,氨基酸和硝态氮转运速度及浓度,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均显著下降,但耐低氮品种各指标的降幅均低于低氮敏感品种。根冠比、伤流液中氨基酸/硝态氮浓度比值均显著升高,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浓度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耐低氮品种根冠比增幅低于低氮敏感品种,而可溶性蛋白浓度的增幅高于低氮敏感品种,且低氮胁迫下耐低氮品种根系活力、伤流液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浓度显著高于低氮敏感品种。 【结论】耐低氮品种在低氮胁迫下能够保持较高的根系活力,进而促进了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提高了伤流液中各组分的浓度和转运速度,较好地维持了碳氮循环,从而有效地协调了植株地上、地下部养分和物质的分配,控制了根冠比的增加,维持了地上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氯化钠胁迫对不同耐盐黄瓜品种的损伤效应及反射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品种新泰密刺比津优1号具有更强的耐盐性;盐处理明显增加了黄瓜叶片在可见光区的光谱反射率,并且盐敏感品种津优1号在盐胁迫下光谱反射率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耐盐品种新泰密刺,尤其在绿光区差异更为明显。利用光谱反射指标得出的叶绿素含量、叶黄素循环库的大小与黄瓜的盐害程度及不同品种的耐盐程度有密切关系,反射光谱特性可以用来作为筛选黄瓜耐盐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0.
耐密型玉米光合速率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14C示踪技术,结合常规方法研究了耐密型玉米光合速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光合速率,密植型和普通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光合速率日变化,在8时至16时较高,为50~70mgCO2/dm2·h。穗位叶的光合产物,经72小时运转,有80%输送给其它组织器官。耐密型玉米能耐密植,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株穗数,从而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