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利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分析甲胺磷在稻田中的残留和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首次用间接免疫ELISA方法测定了甲胺磷在水稻植株各部位,稻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并对稻田施药后甲胺磷因径流和渗漏而引起的流失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甲胺磷在水稻稻草、稻穗、稻田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是以指数形式进行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35,3.27,2.39,4.25d。施药当天下暴雨可引起甲胺磷的径流流失,在本试验条件下径流流失量达到施药量的9.69%。渗漏量达到施药量的  相似文献   

2.
施药条件对施药者体表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主要研究了在夏季高温季节使用3WS-16型手动喷雾器和WFB-18AC型机动喷雾器施药对施药者体表的农药污染情况及影响施药者体表污染的主要施药条件。结果表明:使用手动喷雾器,左手、右手、右上臂和右前臂污染较多;使用机动喷雾器,左上臂和左前臂污染较多;施药者体表主要污染部位与次要污染部位间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施药机具和喷头流量、作业环境、作物因素和施药方式等单因素均影响施药者体表污染;单因素交互作用后,风速和作物高度是影响施药者体表污染的主要因素。此研究结果对于改进施药技术,减少施药者体表污染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选择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大棚蔬菜试验田,研究了多菌灵(以active ingredient,a.i.计)0.94、1.88和4.70 kg hm-2三种剂量重复施药对其持久性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次施药后,多菌灵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分别为0.11、0.25、0.74 mg kg-1d-1;第4次施药后,多菌灵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分别达到0.18、0.39、1.00 mg kg-1d-1。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多菌灵的降解速率逐渐增大。初次施药后,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值明显低于对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指数也均低于对照水平。第4次施药后,三个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WCD值、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指数均恢复到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法研究了喷施农药对棉花植株同工酶谱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农药,不同棉花品种,施药后不同时间间隔,不同生育期棉株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的变化和差异,结果表明,喷施不同农药,不同棉花品种,不同生育期及施药后不同时间间隔均对棉株POD同工酶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害虫体内农药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导出了昆虫取食含药植株组织后体内农药积累的计算模型。根据悬铃术体内久效磷含量的灰色动态模型及家蚕各龄期内的取食规律。进行了理论计箅,得出了若干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据此可确定施药方式、施药时间,并可初步判断施药剂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用罗危EC防治柑桔红蜘蛛结果表明,罗危EC 5000倍在施药后3天,防治效果达到91.1%,施药后15天,防治效果达到98.2%,施药后40天,防治效果仍然在91%以上。罗危EC与螨危5000倍的防治效果的持效性相当,在生产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了4种杀虫剂(BT、阿维菌素、锐劲特、高效氯氰菊酯)对白菜5个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14 d内,各杀虫剂处理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施药后21 d各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顺序为锐劲特处理>高效氯氰菊酯处理>阿维菌素处理>BT处理>对照。锐劲特及高效氯氰菊酯处理7 d后,白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阿维菌素处理21 d后,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药剂处理后21 d,白菜叶片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而缬氨酸、组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施杀虫剂对白菜叶片中氨基酸的影响在药后14 d较为强烈,锐劲特处理影响程度较小,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影响较大。施药后7 d,阿维菌素处理和BT处理白菜叶片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施药后14 d以阿维菌素处理最高,施药后21 d各处理均较对照低。施药后白菜叶片POD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以锐劲特处理和阿维菌素处理增幅较大,分别达598%和247%。研究结果为合理选择药剂防治白菜害虫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压力式变量喷雾系统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根据施药目标特征和机组行走速度的变化改变施药量可有效地节约农药和减轻农业生态环境对化学物质的负担。变量施药技术是当前植保机械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该文在自行设计的压力式变量喷雾系统基础上,建立了该系统的控制数学模型,得出了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利用MATLAB对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方便地控制系统的施药量变化,并能达到较满意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智能施药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喷施化学农药是病虫害防治最主要的手段,对保证作物的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施药机械工作效率低,且使用同一施药量进行连续喷施作业易造成农药浪费、环境污染。随着农业智能化发展,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到农业植保作业中,智能施药机器人以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施用量以及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实现了更加高效、精准的病虫害防治。智能施药机器人是集复杂农业机械、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施药装备,可自主、高效、安全、可靠地完成施药作业任务。为明确智能施药机器人及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总结了适用于不同作业场景的施药机器人的应用进展,从智能施药机器人的移动平台设计、喷雾装置设计、导航技术、智能识别技术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施药机器人作业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分析智能施药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现存问题,阐述智能施药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精准变量施药、自主导航以及无人化作业,以期为智能施药机器人在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套袋技术已在水果生产栽培中广泛运用,各种套袋处理对农药残留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套袋处理的施药方式、施药浓度、施药次数,套袋材料、套袋层数,农药的类型(内吸、非内吸),果实不同部位(果皮果肉)、作物品种等因素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施药方式对农药残留的影响较大,采用套袋后施药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农药残留,套袋前施药,农药残留量可能会有所增加;施药浓度、农药的类型、果实部位和品种4个因素之间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相互联系,条件不同,残留量存在差异;多次施药,套袋也能显著降低农药残留量,并将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同的套袋材料均可降低农药残留量;套袋层数越多,农药残留量越少。  相似文献   

11.
基于LiDAR扫描的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变量施药系统研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提高甘蔗等高茎秆作物的机械化病虫害防治水平,解决普通喷雾机进地困难、农药用量大且利用率低等问题,该研究研制了一套基于三维Li DAR实时扫描的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变量施药系统。该系统搭载的喷雾机作业幅宽24m、地隙1.35 m,喷杆喷雾高度在0.5~2.5 m可调。变量施药系统采用16线激光雷达传感器,对作物的三维信息实时探测,安装于机具后端的脉宽调制(PWM,Pulse-WidthModulation)控制器从CAN总线上获取喷雾机的速度信息并传递给计算机,采用Python控制程序,融合激光雷达数据与实时速度信息绘制喷雾量处方图并发送给PWM控制器。建立了作物冠层高度与施药量之间的数学模型,根据作物冠层所需要的喷雾量,由控制器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实现精准变量施药。系统组装完成后,在甘蔗地进行田间试验测试。结果显示:激光雷达能够准确识别甘蔗株高,最大识别误差为8.42%,最小识别误差为0.17%,平均误差为4.59%,激光雷达将识别到的株高信息准确传递给变量施药系统。变量系统开启后,喷雾机会根据株高变化实时改变喷雾量,雾滴沉积密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在变量施药条件下,植株上中下3层的雾滴沉积密度变异系数均小于15%,满足喷雾机(器)作业质量标准要求,机具整体作业性能良好。变量施药时布样区施药总量为56.43 L,相比常量施药的施药总量78.96 L,减少农药用量22.53 L,减幅28.5%。该研究可为高茎秆作物病虫害高效精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新型精准变量施药机械的结构设计和高效施药技术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果园自动对靶喷雾机是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中心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003年10月由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了性能检测,并通过了科技部的项目验收和鉴定。果园自动对靶喷雾机为果园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型精准、高效的施药机具,提高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和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缩小了中国果园施药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生产应用,表明该机能够满足农业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3.
树形识别与精确对靶施药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该文分析了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介绍了农药使用及植保机械发展现状,分析了精确对靶施药系统和树形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重点对树形识别系统及其与精确对靶施药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将树形识别系统应用于林业精确施药中,试验表明树形识别系统能根据不同的树形输出不同的农药喷洒控制量,从而为农药的精确使用和新型植保机械的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车载式变量施药机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施药控制是提高作业质量、减少化学污染、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技术。该文基于单片机AT89C52,采用滞环控制法,设计了一种车载式变量施药机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施药机行走速度自动变更喷药量,实现施药量不变。试验表明:加速度小于0.4 m/s2时,实际施药量与设定施药量之间的误差不超过8%,且雾化效果良好、生产效率高,还可以减少农药的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植保无人机旋翼风场模型与雾滴运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几年,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在中国获得广泛应用,并逐渐发展为国内主要植保技术之一。但由于对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相关机理尚不明晰,且植保无人机作业平台的稳定性依然有待提高,导致国内植保无人机施药效果不够理想。深入研究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基础理论,理论结合试验结果共同指导植保无人机田间施药是提高其施药效果的经典方法。该研究综述了植保无人机旋翼风场分布特性、雾滴与无人机旋翼风场交互机理、雾滴沉降与飘移机理、雾滴与叶片表面的交互机理及雾滴分散和蒸发特性等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基础理论及其模型构建情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结合其基础理论与模型构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给出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进行了15 %阿维·毒死蜱悬浮剂、4%阿维·吡虫啉乳油、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和6%高氯·甲维盐微乳剂4种药剂对大樱桃叶螨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以15 %阿维·毒死蜱悬浮剂2 000 mg/kg处理防治效果最好,第1次施药后5 d的防效为87.45%,第2次施药后7 d的防效为96.43%,其两次施药后对大樱桃叶螨的防效均优于其余3种药剂处理,且无药害,生产上可用于大樱桃叶螨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7.
硫双威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订硫双威在棉花上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硫双威在棉叶上和土壤上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硫双威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d和9d,施药量(有效成分)为675g/hm^2和337.5g/hm^2,施药3次,未次施药距采样间隔30d,硫双威在棉籽中残留量分别为0.075-0.103mg/kg,和0.055-0.069mg/kg,在土壤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LC-MS检测技术,系统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和毒死蜱及其代谢物(3,5,6-TCP)在两种水稻各器官的动态消解规律与分布特征,旨在为两种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后期稻米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在穗期施药后定期分析水稻各器官中农药及代谢物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及代谢物在水稻甬优各器官中的残留量高于中浙优,在水稻中的残留量均呈叶籽粒茎根的分布规律,根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茎、叶和籽粒中的残留量随施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毒死蜱在水稻各器官降解速率较快,在施药后14 d降解率达99%以上;稻壳和糠承载90%左右农药及代谢物残留;高剂量施药使两种农药及代谢物在籽粒各部位的含量增高,但对其分布特征无影响。研究表明选择种植水稻品种中浙优的同时降低施药剂量既可达到防治效果也能降低稻米食用风险。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宁乡县是3代类型的马尾松毛虫常灾区,1993年6月第1代应用25%灭幼脲Ⅲ号进行防治。防治后12代通过对灭幼脲+溴氰菊酯(Ⅲ)和对照(CK)4种类型的松林内昆虫多样性调查表明,各处理区内灌木层物种数和个体数均高于树冠层,未施药对照区物种数高于其他3种处理区,溴氰菊酯施药区物种数最低;但各处理区树冠层和灌木层昆虫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灌木层昆虫物种多样性有待于进一步丰富;经过12代的持续控制后各处理区昆虫多样性水平已基本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平原河网地区稻田排水量较大,施药后稻田中的农药物质尚未得到充分降解,即可随地表排水、浅层地下径流等途径或在风力作用下进入邻近的排水沟,对排水沟塘水体的生态环境产生威胁。该研究选取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站附近稻田作为研究对象,施药后立刻在排水沟中下游、稻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进行高频(最短1 h取样间隔)、短期(持续3 d)取样,对毒死蜱和阿维菌素2种稻田常用杀虫剂的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邻近稻田的排水沟出口处于施药后5 h内2次出现浓度峰值,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的峰值浓度分别为0.33 mg/L和4.60μg/L;而施药后36~72 h排水沟中浓度较低,毒死蜱0.007~0.020 mg/L、阿维菌素未检出(0.1μg/L)。稻田周边水体中毒死蜱浓度从高至低排序分别为:排水沟出口排水沟中游稻田地表水稻田地下水。在推荐使用剂量下,毒死蜱对绝大多数水生动物(鱼、虾和蟹类)呈高或极高风险性,而阿维菌素对大部分水生动物(鱼、虾和蟹类)呈低或中风险性;施药稻田的毒死蜱环境暴露浓度大于大部分目标水生动物的安全浓度,阿维菌素反之。研究揭示了上述2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在农业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中的负面环境和生态效应,可为今后的农药生态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