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欣赏陈武先生制作的雀梅盆景《屈卧兮浩然》(《中国花卉盆景》今年第7期彩页),给人的启示良多。一只圆盆,一段枯桩;主干屈曲横卧,向左伸展;枝繁叶茂,生机盎然;顶梢上扬,昂首云天;屈而不屈,正气浩然。山野枯桩,并不鲜见,除了枯与弯,此桩并无特别令人赏心悦目之处。从桩基裸露的一束须根和中段上下几个分权观察,桩胚原系直立或者斜倚。如按原形构思造型,作品必然平庸少趣。然作者匠心独具,利用主干基部的弯势,因材施艺,作成“悬崖”,顿使作品鲜明的个性闪现眼前。  相似文献   

2.
十年前,笔者在一个偶然机会参观一次盆景展览后,便被各种优美的艺术造型所陶醉。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对盆景昼思夜想,几近痴迷。十年过去了,回想初学盆景制作之路,确有许多教训值得总结。一、求桩心切忌盲目我总是想拥有很多很多的盆景,可随时观赏,解“饥”止“渴”。但初学制作之时,因鉴赏能力不够,导致在山野采挖树桩时见桩便要,实施“地毯式”挖掘,浪费资  相似文献   

3.
贵刊92年第6期上刊登的沈定山同志《采桩季节优劣谈》,拜读之后,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冬采最适宜”的提法,笔者不敢苟同。沈文列举了许多冬采的优越性,春秋采桩的不足。但笔者认为:冬采的不利因素要远远多于春采。首先冬季采桩上盆或地植直到萌芽,时间较长。此时又是桩坯的休眠期,从枝干上又很难观察其自身调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初,盆景爱好者制作盆景的树材几乎全部来自于山野采挖的“生桩”。笔者也曾是一名野外寻桩的积极参与者,连干径0.5厘米的幼苗也采回来培植过。当时完全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潜意识地以为野桩是采不完的。  相似文献   

5.
树桩盆景取材,通常是采掘山野树桩和播种、压条以及扦插育桩。前一种方便快捷,形成老桩景时间短,但易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后三种麻烦缓慢,形成老桩景时间长,但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树桩盆景取材,要尽量走后三种育桩的道路才是正确的。本文仅就扦插育桩一题,将笔者近年来的实践情况列下,供同行参考。笔者认为,要走扦插育桩道路,必须把握如下“三性”: 一、扦插育桩的广泛性充分认识扦插育桩的广泛性,对人们增强走扦插育桩道路的信心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黄荆,亦称“黄荆条”。马鞭草科,落叶灌木,是制作桩景的理想素材。黄荆在我们河南山野到处可见。然而,要想得到一桩姿态雅奇,状若某种形象的树桩并非易事,真可谓是“可遇而不可求。”比如我采挖制作的《羊城新意》就是这样。这个桩子是1985年农历正月采挖到的。荒坯有70余公斤。在山上它是仰面朝天长着的,虽有形,还较  相似文献   

7.
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在我国电视台播映之后,唐老鸭的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去年三月的一天,我在山野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紫薇树根。其露出部分已被虫蚁蚀空,但背部及树干部份却完好无损且其树干自下而上,由大而小,略向右上弯曲,中部膨大处又有一个  相似文献   

8.
评点两则     
一、“桩景与根艺相结合"说法不妥贵刊94·l期第35页《桩景与根艺相结合》一文中“这一作品是桩景与根艺的结合,是一种新尝试(因低干已成为不动的自然根艺)一”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应该说:自然的“根”只有与人的“艺”结合之后才能成为根艺,两者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自然的根干无论如何地“像”,也仅是自然物而不能称为根艺。例如,菊花石的天然花纹维妙维肖,但这还不是“艺”;某些树瘤酷似柿等果品,但这也不是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目前盆景界不少同志称之为“树桩盆景”的提法,很不恰切,特别是简称桩景或古桩更不妥。桩是树木的残余,从山野中挖来的树桩制作成盆景,当然可以称为树桩盆景,但不能概括其他。扬派盆景以前强调幼树培育和盆中培养,现在改进为幼树培养与山野挖取老桩并重,盆中培养与地上培养交替,以缩短培养的时间。显然,由幼树培育而成的称为树桩盆景  相似文献   

10.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11.
整形修剪是梅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特别在花后修剪对梅桩当年的生长和开花起着重要作用。修剪不当,不易长出强壮枝,进而影响花芽分化。当从外地购进的梅桩下地保养前和上盆时,要对梅桩进行造型和重修。可根据需要对主干进行“打芽”剪扎或破皮处理,以显枯老风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谈的几个问题,是指对所采集到的盆景毛桩如何进行基础造形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针对毛桩主干的走向定势,哪些枝要留,哪些枝应舍,哪些枝要蓄,哪些枝要控的问题。这“留”、“舍”、“蓄”、“控”四个字是树桩盆景造形的第一步要领,是基础的基础。但有些盆景爱好者由于造形艺术修养不够,往往对所采到的上等好桩总是这个杈舍不得截,那根枝也舍不得剪,留来留去,养了多年还是一些山野毛桩。这里就这一问题谈点本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无论是从村郊、山野采集到的,还是自家培植的毛桩,对其主干要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有的要观察数日数月甚至更久,方能定出哪是观赏的正面,  相似文献   

13.
按常规,一般新从山野间挖回的榆桩假植或上盆后习惯于浇一次透水,俗称“定根水”,以期达到桩头湿润,不脱水,提高成活率。其实不然,这恰是榆桩的致命伤。从榆树的生理特征看,其韧皮部较厚,含水量大,当属肉质性。是凡搞盆景的都知道,榆桩挖回后稍隔一段时间便会发现在其断截面会溢出透明状液体,俗称“跑浆”,特别是在根部尤为明显,倘若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14.
我订的《中国花卉盆景》1993年第7期是一位根艺爱好者转交给我的。他说:“要清理阶级队伍了。”我被说得莫明其妙。他翻出《正本清源,以根为本》一文给我看。拜读之后,觉得上述戏言虽然尖刻,但文中确有类似味道。所谓“何日正本清源,众生拭目以待”云云,还很有些压力之感。  相似文献   

15.
8月,正值古莲飘香的时节,笔者来到了辽南小城普兰店市徐钢的古莲园──莲花湾。走近被绿树拥抱、古色古香的镶嵌着“莲花湾”金色大字的门楼,扑鼻而来的是芬芳的莲香。驻足在古莲园,你会感受到宋代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中的意境,也会体验到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景致。徐钢怀抱着一捆古莲,披着一身古莲香从莲池里上来,我们在莲塘中的凉亭中畅谈了起来。笔者与徐钢有过多次接触,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他是一个钟情于古莲的人,一个锲而不舍弘扬古莲文化的人。爱莲徐钢,被普兰店市人称为“莲花王子”、“莲痴”。小时候的徐钢就喜欢莲花,…  相似文献   

16.
对节白腊是制作盆景的优良树材,古老桩头更是珍品。郭新堂先生的这件对节白腊桩头盆景,原载《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9期,现又选登在连智兴先生编著的《树木盆景造型》一书中。能制作象这样好的桩景,还有很多其它树种,如古梅桩、榔榆桩、紫薇桩,等等。这件作品为劈干式。老桩被劈去一半,是雷轰电击、苍老枯朽之故,是樵夫砍伐、开山挖路所致,还是郭君手下“无  相似文献   

17.
神枝与舍利干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的老木,经过雷击、风霜雪雨、落石和病害的摧残,树体的一部分枯萎,树皮剥落,木质部呈白骨化。这种山野中自然形成、树蕊或枝先端树皮剥落的,称为自然“神”;而干身部分木质部白骨化的,称为“舍利”。后来,这种自然现象被引入盆栽创作中,人们选择松柏类木质部坚硬不易腐化的针叶树种(阔叶树木质部较为松软,不宜用),把多余的枝或枯枝加以人工处理,剥掉皮创作成人工“神”;再把干部分剥皮,使吸水线迂回扭转,形成人工“舍利”由于“神”、“舍利”与叶、水线和树皮的颜色形  相似文献   

18.
阅览了贵刊1994年第二期封三《周文广的山水盆景与假山艺术》后,觉得《蜀道行》和《松鹤延年》两作的“配件”与主题的比例安排有些失当,现提出一点意见。作品《蜀道行》中的塔和山上的树是不成比的。哪有九层的塔还不如山顶上一棵树的分枝大呢?如按自然环境的正常规律,树越长在高处给人的视觉越小,而该作的塔  相似文献   

19.
乐在山野     
侍弄花卉和树桩盆景,是我的一大业余爱好。素材是自己去山野采掘的。与那些古朴的树桩交朋友,实在是一件天大的乐事、趣事。早春、深秋是采桩的黄金季节。这些季节的节假日,我多半是在山野度过的。吃过早餐,我带上采掘“武器”——小山锄、无梁据、弹簧剪、尼龙绳,骑上自行车出发了。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笔者订阅《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十周年。都说“十年磨一剑”。我的剑虽没磨成,却从中悟出了本文之题目。每当我看到一期期杂志刊出的不少盆景图片,往往被其中的一枝一叶、一桩一景之神韵及艺术表现力所深深感染,令我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并从中揣摩盆景创作的真谛,使我受益非浅(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并非令人满意,甚至不值得刊出,这是另一话题)。但笔者同时遗憾地感到,有的干古株矮、形态奇特的老桩,本是大自然鬼斧神功所造就(当然,不排除所得者对桩略施技法及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