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崇义县属典型的山区,空气流动较平原差,农民所居住的房屋以传统的泥墙,小单间保暖式房间结构为主体,窗门小,不对称,且一般建在背山不通风处,房屋虽有冬暖夏凉之功能,可房屋内潮湿不通风,然而蚕儿为群体生活,蚕粪与桑叶混在一起,蚕儿容易发生病害,尤其是7、8月份养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率约占蚕病70%~80%,给蚕桑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笔者现就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家蚕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 ,会导致家蚕群体食欲下降 ,发育不齐 ,龄期延长 ,蚕体灰暗无光 ,空头 ,下痢 ,体皮易破裂 ,死后软化、腐烂等。夏秋季节蚕病症严重。病症明显期通常为 6~ 1 0d ,即大多数蚕在 4龄或 5龄初感病 ,到 5龄的第 5 ,6d爆发。目前尚未有特效药物治疗 ,但通过综合防治能有效控制该病发生和蔓延。1 保持环境清洁 每批蚕饲养前 ,要按顺序先对蚕室内外彻底打扫 ,清除污物 ;室内填换新土 ,水泥地面用清水反复冲洗 ;将所有蚕具放入活水河里浸泡半天后清洗 ,洗净蚕粪、死蚕、浮丝、污渍等 ;蚕具洗净后在阳光下…  相似文献   

3.
家蚕病毒病高发的原因及综合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病毒病已成为农村家蚕饲养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春秋季都有发生,尤其是秋季发病率居高不下,造成蚕茧减产、蚕农减收。据对我县2005年晚秋蚕、2006年春蚕的养蚕情况及实绩调查,病毒病以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为主,高发蚕病农户占总养蚕农户的6%~15%,单张种产蚕茧为24~31kg,比平均单张种产茧减少7~11kg,张种经济损失在180~240元。通过调查了解,笔者发现蚕农的消毒防病和养蚕措施存在着技术缺陷,本文就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金溪县中秋蚕曝发血液型脓病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溪县珊城乡在1992年中秋蚕饲育中,大面积发生蚕病,发病严重的农户颗茧无收,较轻的尚有部分结茧,给该乡的蚕桑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到该乡进行调查蚕儿发病情况,并且取其血液镜检,发现血液中存在大量多角体,结合病蚕表现的症状,可以确诊为家蚕血液型脓病。调查分析发现该病大面积曝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家蚕血液脓病病毒容易经伤口或食下进入蚕体,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更易引起感染发病。要防治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就要从养蚕布局,蚕前、蚕中、蚕后严格消毒,改善饲养环境,加强桑园管理,选采适熟叶,添食抗菌药剂和石灰水等全方位采取防治措施,创造适合蚕儿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增强蚕儿体质,切断传染源,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吴德章 《广西蚕业》2007,44(1):16-16
目前养蚕过程中,危害最重的蚕病,主要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脓核病。一旦感染本病,就会迅速蔓延,给蚕农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甚至颗粒无收。一、养蚕前如何使用药物防治病毒病病毒病的病毒广泛存在养过蚕的蚕室中,如墙壁、地面、门窗、屋顶、蚕具、蔟具,以及养  相似文献   

7.
吴强 《蚕学通讯》2006,26(2):32-33,35
汉台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是陕西南部蚕茧主产区之一。多年来,我站全体技术人员深入蚕区推广普及标准化养蚕技术,教育引导蚕农树立“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观念,认真开展蚕病防治,使我区养蚕业得到高产、稳产的保证。但近几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病毒病的危害又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三对家蚕新品种对血液型脓病的感染性试验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由我所育成的新品种夏7×夏6、秋菊×新6、春华×秋实及秋丰×白玉、丰一×54A共5对蚕品种从3龄起蚕添食家蚕血液型脓病多角体病毒,作其对NPB的感染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对血液型脓病的感染性差异很大,对血液型脓病的感染性由弱到强依次为夏7×夏6夏6×夏7>秋菊×新6新6×秋菊白玉×秋丰>丰一×54A>秋实×春华春华×秋实秋丰×白玉。  相似文献   

9.
杜安光 《蚕桑通报》1992,23(2):58-61
近年来,我县蚕茧稳步发展、总产连续上升,1990年全县总产茧496t,1991年为590t,但盒种产茧逐年下降。1989年盒产茧34.15kg,1990年30kg,1991年为29.9kg。其主要原因是杀虫双农药中毒和血液型脓病普通发生,导致单产低、茧质差,蚕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下降。以前我县蚕病大多为中肠型脓病,血液型脓病在大眠青头中少量发生。1988年以  相似文献   

10.
抗血液型脓病雄蚕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但可以降低养蚕过程中易发生血液型脓病的危害,而且有助于提高茧丝质量.对"雌35CN×平28"、"雌29CN×平30"、"秋·华×平30抗"等3对雄蚕新品种进行繁育试验,以主推雄蚕品种"秋·华×平30"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雌35CN×平28"、"雌29CN×平30"的繁育成绩低于对照种,需进一步选育提高;而"秋·华×平30抗"在2019年秋期的kg茧制种量为2.34张,能够满足大规模的蚕种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张仕  丰培 《江西饲料》2005,(4):37-37
蚕期后的防病消毒又称回山消毒。此期往往气候条件较差,桑树虫害严重,蚕种抗性较弱,蚕感染源后发病率较高,致使养蚕环境中存在大量病源。中肠型脓病的多角体在蚕室明亮干燥处能存活8个月,在阴暗潮湿和水中能存活20多个月;病毒性软化病、血液型脓病病蚕尸体在蚕室保存半年,仍有100%的致病力;真菌孢子在室内可自然存活2年左右,埋于土中60cm,经过一年也不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影响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传染的主要因子,探索蚕病精准防控时机与策略,通过对气候条件、病蚕混育率、饲养密度、龄期经过以及药物防控等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分析各因子对蚕期血液型脓病发生危害的影响力。结果表明,当蚕群中有染病个体时,高温多湿环境是诱导和加快蚕座传染的主要因子;家蚕血液型脓病蚕座传染很强,病蚕混育率是主要传染因子,与发病率的相关系数最高;蚕座密度对病毒次生传染,显示过高的养蚕密度增加了传染发病率;感染龄期对病毒次生传染,表现为龄期越小,次生传染越严重;防控药物介入可降低次生传染发病率,新鲜石灰粉防控效果较好,增加施用次数可降低危害。所有影响因子中,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蚕混育率是首要的因子,其次是混育龄期,第三是药物施用,呈现负相关,第四是饲养季节,最后是饲养密度。每天施用一次的药物处理仍然会出现病原逃逸的现象,宜增加施药次数减轻危害。本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定点调查同一蚕期和一年内不同蚕期,有中肠型脓病病史的蚕室地面表土中的中肠型脓病病原的消长变化,总的倾向是:(1)在同一蚕期中,消毒前病原留存量大,消毒后病原留存量下降,随着蚕的生长发育,病原留存量又回升,上蔟时留存量最高。(2)在同一年内不同蚕期,蚕室地面表土中的病原留存量,随着养蚕次致的增加而增加.提出了相应的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14.
秋期家蚕血液型脓病流行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几年湖州市区秋期蚕病的发生有加剧之势,并表现出3个显著特点:一是发病种类单一,多数为血液型脓病;二是发病时间早,据调查一般在2龄蚕期时已表现症状,4龄期就有少部分农户因发病而倒蚕;三是发病面广量大,如1998年全市血液型脓病发生面达90%以上,市属3区发病损失率在10%左右,有些严重乡发病损失率25%以上.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近几年通过座谈会、走访农民、察看蚕室和桑园及查阅有关资料等多种方式,就秋期血液型脓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家蚕养殖业的传染病,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介绍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强调了家蚕血液型脓病对家蚕养殖业的危害。其次,分析了单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为下一步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针对单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提出了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养蚕环境消毒与卫生管理、科学选择蚕品种、合理使用药物、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以期能够为单县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萘啶酮酸对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现行夏秋用蚕品种两广二号为材料,4、5龄期经口定量添食萘啶酮酸,5龄饷食经口接种BmNPV,调查蚕的发病率、结茧率和茧层率。试验结果表明萘啶酮酸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使发病率降低40%,并且对养蚕生产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湖州市1998年迟中秋蚕血液型脓病暴发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控制该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白僵病和血液型脓病的防治对策蒋华堂(修水县蚕桑局)蚕桑生产的最终产品为蚕茧,它是生产效益的具体体现。蚕病则是蚕在转化成茧的过程中一项极其重大的破坏因素,是蚕桑生产夺取高产丰收一道严重的障碍。当前,一我国蚕病的总发病损失率大约在10%左右,低的蚕区约为...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市养蚕布局的改变,蚕病的发生规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市每年饲养春蚕、夏蚕、早秋、中秋、晚秋五期,至90年代未至今只养春蚕、早晚秋蚕二期,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危害为主,现以血液型脓病、僵病和农药中毒等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我市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0.
用电击法取 5龄第 4天的家蚕肠液 ,加入家蚕核多角体病毒 (BombyxmoriNucleopolyhedrosisVirus)和宿主域扩大的苜蓿尺蠖核多角体病毒 (Hybrid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opolyhedrosisVirus)的多角体或游离病毒粒子 ,分别作用 70min和 4 0min后 ,感染家蚕细胞Bm 5和秋粘虫细胞Sf 2 1,发现病毒粒子已经被家蚕肠液灭活。进一步用BmNPV多角体喂饲 2龄蚕后 ,收集 2 4h内的蚕粪 ,用培养基浸泡后 ,抽提液中亦不含有具感染性的病毒粒子。上述结果说明家蚕肠液对昆虫杆状病毒的病毒粒子具有很好的灭活作用。因而 ,在家蚕核多角体病毒病预防上 ,提高蚕的健康水平、注意起蚕处理和饲养密度、及早发现和隔离病蚕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