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善钢 《动物保健》2011,(12):69-70
前胃扩张症(PDD)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起初该病被称为金刚鹦鹉,因为该病只发生在金刚鹦鹉身上。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时候,该病也开始感染其他品种的鹦鹉了,包括非洲灰鹦鹉,亚马逊鹦鹉,长尾小鹦鹉,玄凤鹦鹉,折衷鹦鹉,风头鹦鹉等。最近几年琵鹭、鹅、巨嘴鸟、老鹰等鸟类也都有该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长尾鹦鹉雏鸟病(广东省家禽科研所广州石井510430)近年来,长尾鹦鹉雏鸟病已在我国饲养鹦鹉较多的省区,如湖北、山东等地广为传播,并引起了相当的危害和损失。为了更好地控制该病的蔓延,尽可能减少由本病带来的损失,促进鹦鹉养殖业的发展,特将有关该病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鹦鹉幼雏病的诊疗夏苇赵林(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430071)龚少宇刘俊(湖北省云梦县畜牧局,432500)鹦鹉幼雏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长尾小鹦鹉,其它品种鹦鹉亦能感染,老鸟不显临诊症状。从1994年至今,湖北云梦和山东青岛不...  相似文献   

4.
翁善钢 《兽医导刊》2011,(12):69-70
前胃扩张症(PDD)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起初该病被称为金刚鹦鹉,因为该病只发生在金刚鹦鹉身上。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时候,该病也开始感染其他品种的鹦鹉了,包括非洲灰鹦鹉,亚马逊鹦鹉,长尾小鹦鹉,玄凤鹦鹉,折衷鹦鹉,风头鹦鹉等。最近几年琵鹭、鹅、巨嘴鸟、老鹰等鸟类也都有该病的报道。PDD是宠物鸟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很多观赏鸟饲养者来说该病每年可能会发生好几次。当鸟儿患PDD  相似文献   

5.
正鹦鹉喙羽症(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PBFD)是由鹦鹉喙羽症病毒引起的一种全球性分布的高度传染性鸟类疫病,严重威胁着野生和宠物鹦鹉,尤其是濒危种属鹦鹉的生存与健康。该病以羽毛对称性脱落和萎缩、喙及爪畸形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于雏鸟和青年鸟,成年鸟感染多呈隐性经过,是重要的潜在感染源。PBFDV感染能够导致动物体严重的免疫抑制,发病鹦鹉最终死  相似文献   

6.
怎样饲养虎皮鹦鹉孙继和(江苏南通市罐头食品厂226005)虎皮鹦鹉又名娇凤,是驰名中外的笼养鸟之一。它羽毛艳丽,生性温柔,姿态静逸,因此,喜欢养虎皮鹦鹉的人越来越多,但光有养鸟的兴趣还不行,还要讲究技术,掌握饲养方法。虎皮鹦鹉可以成对饲养,也可以成群...  相似文献   

7.
中国发现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4年7月以来,青岛地区爆发流行一种以15~30日龄幼雏鹦鹉呈腹泻、羽毛发育障碍为临床特征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在呈大理石样病变的肝组织、肾病变组织和肠上皮细胞内看到核内包涵体。取病变内脏,经磨碎、超声波处理、离心等系列处理后,经负染于电镜下可看到直径45~55nm圆形病毒颗粒,病毒形态与乳多空病毒相似。将组织悬液接种于鹦鹉胚成纤维细胞,盲传4代后即可见到细胞病变(CPE)。CPE表现为细胞肿大、变圆、脱落,HE染色可见到病变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将细胞培养物接种于1日龄鹦鹉,能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地区目前流行的此种传染病为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是由乳多空病毒科的多瘤病毒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鹦鹉大肠杆菌、链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2月初,河南某市一家鹦鹉场的小鹦鹉突然发病,出现以精神不好、拉稀、体温升高、站立不起、死亡较快等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发病情况调查、剖检、实验室诊断等,最后确诊为大肠杆菌、链球菌混合感染。1发病情况调查该户2001年3月份从山东某场引进虎皮鹦鹉700对,雌雄配对入笼,每笼一对精心饲喂,现已扩大到2000对,并孵育雏鸟上千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年11月下旬,该场5~10日龄的小鹦鹉突然出现死亡,数量较多,紧接着个别大鹦鹉也开始出现症状,主要是精神不好,体温升高,拉稀,站立不起,眼睛肿胀,个别小鸟有神经症状。急性病例从发病…  相似文献   

9.
2019年12月青岛市某鹦鹉养殖场发生大量鹦鹉幼雏死亡,雏鸟死亡率高达80%,患病鹦鹉表现出腹泻、发育迟缓等临床症状,成鸟几乎不发病。为探究引起鹦鹉发病的病因,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以及相关病毒检测及细菌分离鉴定,确诊该场发生了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禽多瘤病毒(APV)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建议该场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饮水5 d,并做好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淘汰病鸟以降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虎皮鹦鹉是鹦鹉中最小的一种,又名较风,也称长尾恋爱鸟,原产澳大利亚南部地区。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我省不少地区已有饲养,且数量日亦增多,价格不断上涨,除少量供观赏外,大部分远销香港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供结婚放生志禧。笔者经多年饲养,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有关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饲养者参考。1形态及生活习性虎皮祭鹉体形较小,体长12~18cm,略大于麻雀,具有钩嘴、长尾。羽色多种,色彩奇特艳丽华美。一般以乳白、淡黄、深黄、天兰、浅绿色为主,杂以黑色,形成条纹,犹如虎皮。主要以各种植物种子、蔬…  相似文献   

11.
鸟的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养鸟的逐渐增多 ,养鸟应注意寄生虫病的防治。1 线虫病1 1 蛔虫病 澳洲鹦鹉 ,锥尾鹦鹉 ,鸽子 ,斑鸠等易感蛔虫。临床症状 :消瘦、食欲不振、生长缓慢、腹泻 ,可引起长尾小鹦鹉腿麻痹。诊断 :粪便涂片镜检 ,椭圆形的卵 ,外有厚厚的、平滑的壳。防治 :①枸橼酸哌嗪按 30 0~ 5 0 0mg/kg体重饮水或拌料给药 ,用 1次 ;②左旋咪唑 ,按 2 5~ 5 0mg/kg体重饮水或肌肉注射 ,1次 /日 ,连用 2d。投药后 ,投服润滑剂可避免肠梗阻。干燥、清洁的环境可减少蛔虫的感染。1 2 毛细线虫病 毛细线虫已从鹦鹉、雀型…  相似文献   

12.
《饲料工业》2005,26(18):36-36
许多家禽和野禽、鸟类都对禽流感病毒敏感,并从其体内分离出病毒。家禽中火鸡、鸡、鸭是自然条件下最常受感染的禽种。其他种类还包括珍珠鸡、家鹩、鹌鹑、雏鸡、鸽、鹧鸪、鹦鹉、虎皮鹦鹉等,以及野禽和野生水禽,如鹅、燕鸥、野鸭、海岸鸟和海鸟等。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某鹦鹉场所饲养的鹦鹉于1996年8月爆发了一种以神经症状、腹泻、产蛋量下降等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12.5%以上。经流行病学调查、临诊检查、病原分离和鉴定,诊断为新城疫,并发或继发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病。经采用紧急防疫措施、高免抗体治疗等,同时辅以抗生素治疗、补液盐调解鹦鹉体内电解质平衡,获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1.发病情况某鹦鹉场饲养虎皮鹦鹉(也叫澳州长尾鹦鹉,Budgerigarflegling)4000对。该场于1996年2月从一些小繁育场购进种鹦鹉,8月中旬(12月龄)时,突然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嗜睡…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虎皮鹦鹉源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 polyomavirus,BFPyV)福建株(命名为FJ-2016株)结构蛋白VP1基因特征,本研究针对BFPyV VP1基因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J-2016株VP1基因全长序列,目的片段经胶回收后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显示,BFPyV FJ-2016株VP1基因全长为1 032 bp,编码343个氨基酸。所编码VP1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5.77,不稳定指数为40.91,是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74.72;总平均疏水性指数为-0.366。将获得的VP1基因序列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为:MG148345。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不同时间、地区和品种BFPyV的VP1基因十分保守,相互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1%以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不同时间和地域BFPyV相互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但可细分为两个大的遗传进化分支(Clade 1和Clade 2)。从宿主品种来看,虎皮鹦鹉源BFPyV各分离株的遗传进化与分离时间及地域无明显关系,虎皮鹦鹉源BFPyV分离株在Clade 1和Clade 2分支均有分布。本研究首次证实福建地区虎皮鹦鹉中存在BFPyV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为丰富不同地区BFPyV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牡丹鹦鹉的繁殖中,由于某些珍稀品种抱窝性较差,而造成繁殖率下降。为了提高繁殖率,提高经济效益,人们常采用保姆育雏法,又称转蛋抱窝、转窝代孵。它是目前牡丹鹦鹉繁殖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即用低档牡丹鹦鹉或虎皮鹦鹉来担任保姆鸟,代孵高档的牡丹鹦鹉。本文简述一下此法的一般操作。1用低档的牡丹鹦鹉转蛋抱窝高档牡丹鹦鹉1.1保姆鸟的选择保姆育雏与自繁自养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不是保姆鸟能抱所有的高档鸟,而且,不同阶段选用的保姆鸟及代孵的高档鸟对象也不同。养鸟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规律。即:棕头牡丹鹦鹉转蛋抱窝绿黑头、黑头脸和绿…  相似文献   

16.
鹦鹉喙羽病是由暂划入圆环病毒科的大小为14~17nm、呈二十面体对称的、核酸大小为1.7~2.0kb的单链DNA无囊膜病毒引起的1种疾病,许多品种的鹦鹉均可感染该病,其特征性临床症状为羽毛对称性萎缩、脱落及某些风头鹦鹉喙变形。1995年Ritchine等报道该病的临床表现型有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Latimer等(1992)报道感染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的鹦鹉由于其法氏囊和胸腺常出现病变,可能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从而易继发感染细菌、衣原体、病毒、真菌和原虫等病原体。PBFDV可引起鹦鹉羽…  相似文献   

17.
养殖致富     
养鸟“女状元”致富助乡邻山东定陶县冉固镇代任行政村农家妇女王素华,靠饲养鹦鹉走上了富裕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鸟“女状元”。她致富后不忘众乡亲,先后赊销或无偿赠送种鹦鹉100余对,扶助周围40余户农民发展庭院养殖。目前,这些养殖户已繁殖鹦鹉1000余对,年户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王素华初中毕业后,上过镇里的农民技校,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1995年初,王素华发现,现在爱养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于是便让在北京打工的丈夫捎回来50对虎皮鹦鹉,开始了她的家庭养殖。最初由于缺乏管理经验,鹦鹉死了一半多。王素华没有因此…  相似文献   

18.
鹦鹉热衣原体为人畜共患性病原体,人被感染后称之为鹦鹉热或鸟疫。1982年,西宁市人民公园由江苏邳县引进150余对虎皮鹦鹉与本园鹦鹉同舍饲养,9月上旬鹦鹉起病,20余日死亡过半,为了查明原因及与人群的关系,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进行了病原体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初步认为新分离的病  相似文献   

19.
孙继和 《中国家禽》1996,(11):39-39
怎样饲养娇凤鸟孙继和(江苏省南通市罐头厂226005)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养鸟已成为人民业余生活的内容之一。但是光有养鸟的兴趣,不了解鸟的习性和饲养方法,要想养好鸟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最易饲养的娇凤鸟也要讲究养鸟的技艺。娇凤,又名虎皮鹦鹉,...  相似文献   

20.
2008年7月末,我国青岛即墨地区患病的虎皮鹦鹉幼雏出现体重下降、脱羽和羽毛变形萎缩、鸟喙变形及胸腺结构变异等症状,怀疑为鹦鹉喙羽病(PBFD)。利用PCR对濒死鹦鹉进行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的检测,并对扩增的C1基因进行了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有两只检测为PBFDV阳性,B last分析发现,QD-CN08株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PBFDV分离株C1基因同源性为82%~93%,进化树分析表明与日本的毒株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鹦鹉喙羽病,此病为中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