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开展了麦穗鱼养殖试验,从4月20日亲鱼产卵开始到9月20日捕捞,历经183d饲养,产鱼1100kg,667m^2产量450kg,饵料系数为2.0,苗种培育成活率达85%。雌鱼均重7.6g,雄鱼均重11.7g。  相似文献   

2.
家用洗涤剂对麦穗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建  周兴华 《内陆水产》2005,30(5):26-27
用水毒理学方法测定4种不同产地的家用洗涤剂对麦穗鱼的24h LC50,并将洗涤剂溶液存放15d和30d后测定其对麦穗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远低于日常使用量的浓度下,4种家用洗涤剂均对麦穗鱼有急性毒性,24h LC50值在20~45mg/L;家用洗涤剂溶液存放一段时间后对麦穗鱼的急性毒性作用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液体迷宫和固体诱饵实验方法研究了DM(二甲亚砜,下同)和甜菜碱对麦穗鱼的诱食活性,并对麦穗鱼的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0.01%的DM对麦穗鱼有诱食活性,在饵料中添加0.5%的甜菜碱时鱼的咬饵次数最高。麦穗鱼摄食行为的引发和继续是在视觉、嗅觉、味觉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此外,麦穗鱼对饵料的形状和颜色也有较强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是我省各型水域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小型鱼类。同时也是一类野杂鱼类,在池塘中应当作为清除的对象。1972-1974年之间,我校进行珍珠养殖时,每次清洗珍珠蚌时,盛装育珠蚌篓子和竹篮中总会发现几个麦穗鱼。麦穗鱼能传染多种病,是不少的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育珠蚌的死亡是否与麦穗鱼传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采用直接观察法、测量体长体重等方法对安徽省南漪湖麦穗鱼的个体生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漪湖麦穗鱼的雌雄比例为1.82:1,麦穗鱼的绝对繁殖力为108~2201粒,平均值为1379粒。  相似文献   

6.
<正>麦穗鱼俗名罗汉鱼、麻嫩子、砂鱼、青皮嫩、柳叶鱼、偷嘴鱼等,是常见的一种主要的小型野杂鱼类,常见于中国东部地区各大水系,朝鲜、日本也有分布。麦穗鱼以前作为野杂鱼类,主要用于养殖鳜鱼、沙塘鳢等肉食性鱼类的生物饵料。最近几年,人们消费多样化,麦穗鱼开始走上餐桌,市场价格在28元/千克左右,其经济价值逐步显现。因此,开展  相似文献   

7.
池塘中常见有鳖条、鳑皱、麦穗鱼、棒花鱼、杜父鱼科等野杂鱼,它们和家鱼抢食、争空间、消耗水体溶氧,经济效益低下。可混养加州鲈鱼,大幅度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麦穗鱼入侵云南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差异现状,实验采集了云南澜沧江、怒江、红河、伊洛瓦底江水系13个样点,及黄河、长江、珠江原产地水系6个样点的麦穗鱼群体共计220尾样本,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初步分析了麦穗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情况。结果显示,共检测到72个变异位点,定义25个Cyt b单倍型。云南四大水系麦穗鱼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28±0.014和0.005 44±0.001 18。云南四大水系和黄河、长江、珠江水系相比,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显示,黄河群体单倍型独立,云南各水系单倍型与珠江、长江单倍型混杂,推测云南麦穗鱼主要来源于珠江和长江,这与云南省引种经济鱼类历史一致。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云南四大水系麦穗鱼群体间具有程度较高的遗传分化,其中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72.60%),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28.62%,水系间为1.22%。结果发现麦穗鱼遗传分化与当前水系的分布格局不吻合。Fu’s Fs中性检验结果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结果均表明,云南四大水系麦穗鱼群体未发生扩张。麦穗鱼进入云南各水系后,单倍型多样性较高,可能来源于多个地区。在后续对麦穗鱼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单倍型特殊的群体与其他地区群体的交流,减少水系间相互引种。此外,通过开发麦穗鱼资源利用方式来提高麦穗鱼利用率,以控制其群体数量,从而减小其对当地土著物种和渔业养殖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条件下麦穗鱼群体动态结构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麦穗鱼群体动态结构的特征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可能反映的行为机理,本实验使用2台摄像机从俯视和侧视2个方向同时拍摄由13尾麦穗鱼组成的群体,获取连续时间内麦穗鱼群体中各个体的三维位置数据,对个体间最近邻近距离、视角、转角变化量、个体游泳速度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麦穗鱼个体最近邻近距离多数处于0.5~2 BL,偏好的最近邻近距离为0.6~0.8 BL;麦穗鱼总是将最邻近的个体保持在本鱼80°视野范围内;避免碰撞时,个体鱼转角改变量为0~30°;在无人为干扰的自然环境下,个体鱼以0.75 BL/s左右的速度配合其他个体保持运动速度一致性。实验观察证实,视觉对麦穗鱼个体间的分布起着关键性作用,此外麦穗鱼群体动态结构还受到个体状态(饱食与饥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是淡水中广泛分布的小型鱼类。因其个体偏小,过去都被当作野杂鱼处理。近几年来,人们消费多样化,麦穗鱼也走向餐桌,市场价在15元/kg左右。此外,麦穗鱼还可作为鳜养殖的饵料鱼。2010—2013年,笔者开展了麦穗鱼繁养技术研究。现将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切实加强对江河天然水域捕捞业的管理,永兴县渔政站于1990年6月12日召开“永兴县江河专业捕捞渔民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认真学习、讨论了《渔业法》和《湖南省渔业管理条例》,决定成立“永兴县江河专业捕捞渔民协会”,协会的职责是:负责联络、组织管理全县江河专、兼业捕捞渔民,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江河捕捞,协定捕鱼水域,颁发捕捞许可证,取缔一切非法作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准确掌握海洋捕捞中心渔场、渔期以及鱼类生理特性,海况因子变化诸多影响,才能取得海洋捕捞高产稳定。此篇是海洋捕捞综合科技材料,对目前海洋捕捞渔轮、机动船有指导现实意义。海  相似文献   

13.
3确定合理的捕捞强度,保证有充足的资源繁衍量人为的捕捞强度,对水域中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影响极大,尤其对一年生的银鱼来说,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银鱼成鱼捕捞大多在性成熟前几个月,甚至1~2个月前进行,若捕捞强度过大,实际等于过度捕捞了尚未产卵繁殖的产卵...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然而,由于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遇到了困境。传统上海洋渔业主要研究学科之一的海洋捕捞学科,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拓展研究领域,开创海洋捕捞学科研究的新局面,这是海洋捕捞学科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海洋捕捞学科的发展现状,海洋捕捞学科研究涉及的领域,海洋捕捞学科研究的发展方向,更新充实知识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关于海洋捕捞学科发展的一些有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农业部关于换发新版渔业捕捞许可证的通告》要求,从1997年7月1日开始,海洋捕捞业将换发新版渔业捕捞许可证。现就新版捕捞许可证制作特点简介如下。新版渔业捕捞许可证外形尺寸为155X210mm,塑封采用深兰色不发泡塑料薄膜材料,正面烫有国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捕捞许可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字样。内芯有正文六页,分别记载许可证号码、许可证类别、渔船资料、核准作业内容、年度审核登记等内容,另设有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登记和专项捕捞许可证两个活动插页。内芯纸张均采用具有较好防伪性能、带有“中国渔政”…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控制近海捕捞机动渔船的盲目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宏观控制,逐步实现捕捞强度与资源状况相适应,促进海洋渔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渔船数量和功率双指标控制,所有海洋捕捞机动生产渔船一律换发新版渔业捕捞许可证,纳入捕捞强度控制管理范围,贴附马力凭证。现就有突换证事项通告如下:一、实行海洋把捞强度控制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也是减轻近海捕捞强度,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海洋捕捞业健康发展的一项巨大措施,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17.
入侵种麦穗鱼的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燏 《水生态学杂志》2012,33(2):115-120
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入侵种的形态差异是了解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方法,测量了采自四川南充、石棉、茂县和西昌共4个不同栖息地的94尾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标本,在双筒解剖镜下检视,采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了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以及背鳍、胸鳍、腹鳍、臀鳍的分枝鳍条共7个可数性状。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选择18个框架结构性状和16个常规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6.59%,4个不同地点的标本聚在一起没有分开,表明入侵种麦穗鱼各居群间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麦穗鱼入侵的原因,指出了在进行经济鱼类引种过程中,应针对麦穗鱼制定有效地管理措施,实行早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防止麦穗鱼的卵、苗种和幼鱼等人为侵入;已发现的麦穗鱼应该及时处理,避免其在引入地进一步扩散;对于已经在引入地建立了自然种群的麦穗鱼,应该根据生物学原理(如生理、生态因子的耐受性、食性、繁殖特性、寄生虫感染等)进行综合治理,使其对土著鱼类的危害处在可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麦穗鱼生物学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治桃 《内陆水产》2007,32(11):33-33
麦穗鱼(Pseudoroasbora parva)属鲤形目、鲤科、鱼句亚科、麦穗鱼属,在淡水中广泛分布,常见于中国东部地区各大水系。别名:罗汉鱼、麻嫩子、混姑鱼等。  相似文献   

19.
将9个40 cm×24 cm×16 cm泡沫箱放在实验室靠窗处,每个箱中放养12尾体长(7.3±0.56)cm,体质量(3.88±0.78)g的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搭建占水体面积35%的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和罗莎生菜(Lactuca sativa)浮床,菜根裹海绵固定防止其松动,用纱布裹住菜根防止麦穗鱼啃食。试验设水蕹菜-麦穗鱼和罗莎生菜-麦穗鱼2个处理组和1个单养麦穗鱼的对照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隔7 d取一次水样,检测水体p H、溶氧(DO)、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总氮(TN)含量等指标,研究水蕹菜和罗莎生菜对麦穗鱼养殖系统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水蕹菜和罗莎生菜能维持麦穗鱼养殖水体pH及DO浓度稳定,使水体TAN浓度降至较低水平;水蕹菜组和罗莎生菜组水体NO2--N和NO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20.
林永泰 《水库渔业》1981,(1):24-26,23
近年来水库捕捞技术有了迅速发展,目前普遍采用赶、拦、刺、张联合渔法,捕捞中、上层鱼类,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在地形复杂,障碍物多的水库使用大型网具捕捞底层鱼类仍不理想,且网具投资大,操作繁重。因此,在增加水产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改进大水面的捕捞技术,是目前水库渔业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