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煎茶成套设备的制茶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九年,我场从日本进口伊达式“自动连续300型煎茶生产成套设备”和秋井式煎茶生产机械(不配套)。七年来,应用伊达式煎茶生产成套设备生产煎茶18,000余担,销售日本15,000余担。每年均有几批日本友商和制茶技术人员来场洽谈贸易,进行技术交流,日方对我们使用、  相似文献   

2.
蒸青绿茶杀青工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霖 《福建茶叶》2003,(4):28-28
蒸青绿茶,是古老的茶叶种类之一。自唐代即盛行蒸青制作茶叶,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蒸青绿茶制作工艺传至日本,日本制茶业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碾茶、煎茶、玉露茶等种类,并在栽培、加工、制作方面取得发展,煎茶成了日本绿茶的当家茶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条煎茶生产线,蒸青绿茶生产在我国悄然兴起。蒸青绿茶讲求三绿(干茶色泽绿、浸泡汤色绿,泡后叶底绿),讲求茶的滋味甘醇、鲜爽,带海藻味的绿豆香。要达到这一质量要求,就必须在茶叶采摘、鲜叶贮存、杀青、温度控制、加工工艺掌握等方面予以重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对茶叶的…  相似文献   

3.
《茶世界》2019,(11)
正澳大利亚以其优质的产品以及绿色清洁的生产方式而享誉全球。然而,在谈论澳大利亚的出口产品时,想到的第一个产品不会是绿茶。大约20年前,日本的茶叶公司寻找适合淡季种植茶的地方,他们找到了澳大利亚,与澳大利亚政府合作,用日本茶树品种建立了多个试验种植园。采摘的茶也采用日本加工方法加工,出口后在日本以日本品牌销售。目前,仍有数个澳大利亚种植园处于这种合作模式,为日本市场生产优质的煎茶(日本风格的茶)。最近,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茶叶公司将其中一  相似文献   

4.
煎茶是日本人喜爱的饮料,消费者对色泽极为重视,认为“色泽好比人的衣服,衣服漂亮,外表就好看一些”。因此解决煎茶加工中的色泽,对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台湾威利集团(董事长蔡辅雄先生)在福建罗源县罗源湾经济开发区引进一套日本煎茶制作设备并高薪聘请日本静岗县资深的煎茶技师成冈武司先生来负责全面指导。现将日本煎茶制作的全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惠明茶原料的杀青叶与炒二青叶的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冷藏试验,提出了惠明茶半成品延时加工技术。即用二青叶零下5度可长期保存,品质基本不变。对于研学等体验模型,杀青叶零下5度保存可合适。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茶叶加工责任制也相应地建立起来了。目前浙江省在制茶加工方面,有以下几种生产责任制形式: 1.收青加工初制茶厂收购青叶,按等级及时付清茶款。这种类型象淳安县郭村公社有126个制茶厂,大多采取这种方式,实行结果比较好:①通过青叶评级收购,能够促进采叶质量的提高;②加强责任心,有利制茶质量的提高;③方便群众,茶农只要交售青叶,不必自己再去制茶,也不要自己去卖茶叶,省时省工少劳神,群众乐意接受。有的茶厂,考虑到收青评级没有经验或较难掌握,茶叶出售后,扣去必要的工本、积累、  相似文献   

8.
日本碾茶生产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碾茶是日本独特的绿茶种类,与其他茶类相比,具有不同的栽培、制造和饮用方法。为增加茶叶中的氨基酸、二甲硫和叶绿素等内含成分,栽培时要进行覆盖;为增加茶叶独特的风味,加工中蒸青叶不经揉捻,在传统的砖制干燥机中烘干。烘干后的碾茶,经石磨碾磨成粉末称为抹茶,抹茶可直接饮用或食用。笔者曾在日本留学访问,现将了解到的碾茶生产、加工情况作一介绍,旨在为我国茶叶生产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陈刚 《茶叶通讯》1999,(1):21-24
煎茶属绿茶,是日本的主要体茶类,本文根据和者的考察、并参考有关资料写,包括:1.煎茶的历史演变及现状,2.煎茶工艺技术特点;3.对我国绿茶的点评。最后结合我国绿茶在目的“处境”进行比较照与反思,提出了几点技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机采鲜叶为原料加工成名优绿茶,降低生产成本是名优茶发展的瓶颈。本研究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加工技术参数,对初步成形后的在制品进行分级和杀青叶分级两种工艺流程进行比较,以提高机采机制绿茶的品质和经济效益。实验表明:改进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能够使机采鲜叶原料利用率达86.0%;初成形后分级的工艺流程制得产品感官评价总分均在90分左右,优于杀青叶分级制得产品;初成形后分级的经济效益高出杀青叶分级的经济效益24.1%。综合加工成本、产品品质、原料利用率、经济效益以及生产实际等综合分析,初成形后分级的工艺流程较优。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二年我省引进日本煎茶加工机械设备在连江长龙华侨农场和松溪郑垱茶场试制蒸青绿茶对日本出口。九年来,出口蒸青绿茶759吨,换汇143万美元,为我省开创一种新茶类,并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由于我省茶树品种和栽培方法等,不适应蒸青所要求的特殊质量因素,一九八一年中止加工和出口。但作为一种新产品的采制技术的实践所得,或将有助于我省茶叶今后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印度、斯里兰卡和日本等国的茶叶生产获得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茶一统天下的历史。进入20世纪,印、斯红茶和日本煎茶的加工已迈向全面机械化,然而,这时期的中国,由于正处于世界列强的瓜分之下,茶叶生产每况愈下,更谈不上茶叶机械化的发展,使中国茶叶长期处于手工生产状态。 一、中国茶叶机械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国外茶叶机械的发展。逐步引起我国茶业界的关注,先后派出一些茶界人士出国考察机械制茶,开始从国外引进部分茶叶机械,进行试验性机械制茶和开展机器仿制。30~40年代,各地的茶叶试验场和改良…  相似文献   

13.
林海茫茫,松涛滚滚,华顶林场在天台华顶峰,用云雾茶招待了前来考察“茶叶之路”和华顶云雾茶栽培、制造情况的日本友人高野澄和小川后乐先生。高野澄先生是历史学家,谙熟历史掌典。小川后乐先生是日本茶道著名流派“小川流”第六代家元,他继承了小川流祖业,发挥了小川流始祖小川可进科学煎茶思想,使小川流发展成为日本茶道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中国茶叶青年实习访问团于5月9日至6月21日,在日本京都府的八幡市、田边町、宇治田原町等三个主产碾茶、玉露、煎茶的26个农户家里,进行了为期44天的实习操作。同时,参观了京都府立茶叶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及协本常香园、福寿园等茶叶精制加工、贮藏与包装工场(厂)。京都府立茶叶研究所片山茂所长、京都府茶叶协同  相似文献   

15.
前言长期以来,我国茶区对于处理雨青叶的方法可归纳为二种:(1) 就地摊凉,自然蒸发去水;(2) 吹风去湿。这二种方法失水有限,同时易受环境及附加条件的影响,致使鲜叶变色变质,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因此,时至今日,雨青叶的处理仍给茶叶加工带来极大的不便,是茶叶加工中一件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席卿 《茶叶》2002,28(4):199-200
1 概 况 浙江三明茶业有限公司是由浙江省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茶叶试验场、浙江省南湖林场与日本三明株式会社于1986年3月投资组建的,注册资本420万美元。1999年2月,合资公司的外方投资者变更为日本茶友株式会社。国内资金占控股地位。 公司下设杭州工场和南湖工场2个工场,先后引进日本先进的蒸青煎茶生产流水线15条(含全自动流水线1条),年生产能力达3500吨。公司租赁了全国先进的大茶园640公顷,为提高肥培水平,加强采摘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建设现代化茶园以及生产有机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用二元回归正交设计的试验方法加工三级杀青叶,建立了揉捻机的揉捻叶质量与揉捻机棱骨的安装根数及安装角度之间的数学模型。根据优化理论,求得棱骨的最佳安装根数为12根,最佳安装角度为42°。经验证,证明基本正确。  相似文献   

18.
杀青是名优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锅炒杀青一直是名优绿茶杀青的主要方式,具有茶叶香气高、滋味鲜醇的特点,但生产上容易出现茶叶烟焦的现象,影响了名茶的品质.近年来,蒸青茶因其色泽绿,汤色稳定的特点受到许多厂家和消费者的青睐. 日本对蒸青茶的研究偏重于煎茶品类,煎茶原料多以一芽三四叶为主,一般杀青时间掌握在40~50s.国内齐桂年、刘勤晋选用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初展为原料对其研制的加压式滚筒连续蒸汽杀青机轴转速、筒转速和筒倾角的优化组合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梁咏诚对云南大叶种绿茶蒸汽杀青工艺进行了研究,所用蒸汽杀青机由当地民间蒸米粉机改进而成.欧丽兰对四川和重庆两地蒸青生产线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确定最佳的工艺组合.进一步的研究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9.
《煎茶诀》是我国清代叶隽撰写的一本茶书。此书在我国无传,现在仅日本少数图书馆存有日刻宽政重刻宝历和明治两个版本。最早的宝历本也不是叶隽原著,而是由日僧"蕉中"擅行添加的增补本。明治本由当时旅日华人王治本作序,日人小田诚一郎"训点",他们在重印时删除了蕉中增补的内容,却又添进了"采录"屠隆《考盘余事》七则茶事。鉴于《煎茶诀》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日存两个版本进行查对、考订和整理,旨在将混杂于《煎茶诀》中的附加成分,与原著区分清楚,做到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20.
蒸青绿片制造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鹤清 《茶叶》2002,28(2):98-99
蒸青绿片要求青叶原料新鲜 ,最好现采现制 ,当天青叶当天加工 ,青叶最长贮放时间不要超 2 4小时 ,尽量避免机械损伤 ,是保持绿片水色绿的基础。在制作过程中在制品充分散热冷却 ,不能堆放 ,要求各道工序连续作业。干燥作业茶温控制在 3 6℃± 2℃ ,采用中温、快速、薄摊上叶的干燥法 ,避免外干内湿 ,保持恒率失水等技术措施结合 ,对提高绿片水色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